出身書香世家,和鑑湖女俠秋瑾義結金蘭 這位泰州人是中國最早的女...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記者 韋紅雨

昨天是第21個記者節,你知道嗎?中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是我們泰州人。

上世紀30年代,著名《中華新報》記者陳榮廣曾盛讚這名泰州女子:「吾國女界能以文字託業於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

劉韻琴是泰州歷史上第一位女記者,也是中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她仗劍走天涯,創造了諸多「巾幗不讓鬚眉」之舉,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圖卷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筆墨。

出身書香世家,和鑑湖女俠秋瑾義結金蘭

這位泰州人是中國最早的女記者

興化書香世家出身

清光緒九年(1883年),興化西城內城隍廟東巷一世代書香門第內,劉韻琴出生了。其祖父是《藝概》的作者,素有「東方黑格爾」之稱的劉熙載。其父劉展程是清光緒元年的舉人。母親許氏亦能讀書寫字。

書香浸染下的劉韻琴,幼年就讀私塾,聰穎過人。閨閣密友任厚康稱其「九歲能詩,及笄文名籍甚」。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劉韻琴為求救國之路,到南京女子學校讀書。其間,她的詩詞創作不再局限於慨嘆個人的閒愁哀緒,開始關注國家的命運、前途。「六代繁華成代謝,湖山依舊笑東風。」她的非凡史識於此可見。

結識鑑湖女俠秋瑾

劉韻琴16歲出嫁,丈夫是明「狀元宰相」李春芳十一世孫李宜璋。之後,她隨丈夫跟從任湖南華容縣知縣的公公李光俑,赴華容生活。

19歲時,劉韻琴因不滿封建家庭的束縛與丈夫分道揚鑣,隻身赴上海神州女校任國語老師。

在華容期間,劉韻琴結識了鑑湖女俠秋瑾,兩人結為乾姐妺。1907年,秋瑾被清廷殺害。劉韻琴滿腔悲憤,不顧危險在報紙上發表了《吊秋瑾》七律詩。

送別秋瑾後,劉韻琴一度旅居馬來西亞馬六甲城,任華僑女子學校校長。1911年秋,得知武昌起義成功,她又立即返回祖國。

大約在1913年,劉韻琴赴日留學,就讀於東京中央大學,此行是為了尋求救國之道。她也曾遭到衛道士的質疑,他們說:「一個大家閨秀,隻身留洋,成何體統?」

她在《滌穢》一文中表達了留日的目的:「吾嘗至日本,觀其政治風俗及五十年維新史」,即研究「明治維新」對日本富國強兵的作用,以便為中華復興作借鑑。

其間,她與革命志士黃興、宋教仁、譚延闓、邵飄萍等人結為好友。1915年春,袁世凱當局遣散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劉韻琴被迫回國。

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

同年,劉韻琴受聘於上海《中華新報》,成為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正是這份職業成就了她最為輝煌的人生篇章。此後,她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作品。

劉韻琴所寫報導「如長槍,似匕首」,鋒芒直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醜行。

以紀實篇《湘民苦》為例,她記述了耳聞目睹的國民之痛苦,發出「嗚呼!逞一人之帝欲,致民生於塗炭,戰禍漫漫,仁者同吊」的怒吼。

1916年8月,《韻琴雜著》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她以記者身份所寫的文章在《韻琴雜著》中主要為文藪、小說、筆記,這些作品關注的核心是袁世凱復闢帝制,以此為中心尚有關切因袁氏暴政所帶來的民生疾苦,以及如何與袁氏鬥爭的策略。

誠如該報著名記者陳榮廣所言:「吾國女界能以文字託業於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

乘風破浪終歸故裡

著名詩人臧克家稱劉韻琴為「女史」,讚譽她「詩詞的確寫得不錯,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兩個方面均甚可取。在她所處時代,能有如此表現,令人欽佩」。

劉韻琴不但能創作優美的古體詩詞,而且最早堅持用白話文進行散文、小說、新聞通訊寫作以及外國文學翻譯。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劉韻琴有著崇高地位,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的第一位女作家」。

1933年,年屆半百的劉韻琴回到昭陽(興化古稱)故裡,在興化元老府老宅開辦女子學堂,以實踐自己「開啟民智,救國救民」的宏願。

1945年8月14日,62歲的劉韻琴走完此生,葬於興化城東北李府舍村,一生無子女。

從昭陽故裡出發,劉韻琴的足跡遍布南京、湖南、上海、馬來西亞、日本等地,最終的歸屬仍是故鄉興化。這一路,她仗劍走天涯,創造了諸多「巾幗不讓鬚眉」之舉,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圖卷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筆墨。

相關焦點

  • 英烈女俠—秋瑾在株洲城郊有一所故居,距離城市很近,你知道嗎?
    鑑湖女俠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為推翻腐朽清王朝英勇獻身的第一位傳奇女性。秋瑾(生1875年 逝世日期 1907年),生活時代在中國晚清。>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
  • 日本學者筆下的秋瑾
    國人對近代反清女豪秋瑾之名並不陌生,不過對於她那「秋風秋雨秋煞人」的英姿從何而來,又從何而落,卻未必十分清楚。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過杭州學者鄭雲山教授的《秋瑾》一書,堪稱中國大陸學者關於秋瑾的第一本專著,稍後,此類著述漸次增多。
  • 「鑑湖女俠」秋瑾 竟然真是個武林高手!
    文/李佐棠 秋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創建共和流血獻身的女革命家,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中國近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亦是一位武術高強的女俠。早在1891年,秋瑾就跟母親到了蕭山外婆家,她的四表哥單宗勳武藝精湛,其功夫足以使十幾個歹徒不敢近前。秋瑾就是跟他學習了兩套拳術和一套劍法,並學會了騎馬。
  • 秋瑾故居:「死生一事付鴻毛」,一代奇女子秋瑾為國捐軀
    我是在一個秋雨濛濛的時節走進秋瑾故居的。秋天是傷感的季節,面對蒙蒙的細雨,滿地的落葉,我不由得想起「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這位如此剛烈的革命志士,竟會愁於秋風秋雨,令人感慨萬分,我心中充溢著對秋瑾的無盡懷想。
  • 秋瑾與周瑜是什麼關係?
    孫昌建著《民國有個紹興幫》,其中有「秋瑾:灰塵中也開花」一章。說那位叫秋瑾的女俠,本名原是秋槿,取自白居易的詩《秋槿》。一查字典:槿,從木從堇,堇亦聲。「堇」意為「短暫的」,「木」與「堇」聯合起來表示「一種木本植物,其花朝開暮閉,為時短暫」。槿是木槿的別名,因為花期長,多開在秋天,又稱秋槿。
  • 從厚德裡到永豐坊,上海秋瑾故居今何在?
    【鑑湖女俠秋瑾故居揭秘系列6】1904年7月,秋瑾在丈夫的支持下,自費留學日本。期間創辦《白話報》,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署名「鑑湖女俠秋瑾」。圖為秋瑾在日本與友人合影秋瑾男裝照。參加革命活動後,秋瑾常穿男裝。
  • 此女被稱為「最後一位女詞人」,秋瑾把筆名讓給她,為何一生獨身
    呂碧城的母親嚴氏也是書香世家的千金,呂鳳歧前妻亡故後,嫁給他,並生下4女,由於前妻所生2子夭折,呂鳳歧對4女的教育頗為重視。呂碧城自幼聰慧,在父母的教育下,6歲便能與父親對詩,12歲已能寫出渾然大氣的詩詞,因此頗有才名。9歲的時候,由呂鳳歧作主,將呂碧城與同鄉故人汪氏之子定了婚約。按說到了待嫁之年,呂碧城就像舊式女子一樣嫁為人婦,相夫教子過一生。
  • 秋瑾犧牲時僅32歲,留下一對兒女寄人籬下,兒子後來成湖南首富!
    1875年,秋瑾生於福建雲霄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官至湖南郴州知州。家中風氣較為開化,秋瑾自小與兄長一同上私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又學會了騎馬射箭,曾自號為「鑑湖女俠」,堪稱文武全才。有人評價她為「此身若為男子,定當為國破賊!」雖然秋瑾不是男子,但她確實以身殉國,為革命、為國家傾盡所有。
  • 電影《直到黎明》隆重開機 重現秋瑾短暫而絢爛的革命人生
    11月14日,由浙江美視眾樂影視有限公司、美視數娛(紹興)有限公司、北京美視眾樂影業有限公司、敦煌博旺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僑鄉影視有限公司製作出品,依據歷史史實改編、反映鑑湖女俠秋瑾短暫而絢爛革命人生的歷史英雄電影《直到黎明
  • 秋瑾就義後,女兒8歲起練八卦掌替母報仇,一生追殺紹興知府貴福
    之前貴福就多次讓李鍾嶽對秋瑾動刑,都被李鍾嶽頂回來。 李鍾嶽不僅同情秋瑾且非常欣賞。提審時,他還破例給秋瑾設了座位。大堂之上秋瑾寫下了著名的詩句「秋風秋雨愁煞人」。貴福對李鍾嶽的做法相當不滿,向上謊稱秋瑾已經承認密謀革命。上面下令將秋瑾就地正法。
  • 秋風秋雨愁煞人!
    山陰縣衙內,秋瑾與知縣李鍾嶽相對而坐,氣氛平靜的像是老友相聚,沒有半絲審訊的氣息。秋瑾要來紙筆,瀟灑地寫下了七個字「秋風秋雨愁煞人」,就再無他言,這也成了秋瑾的絕世之筆。李鍾嶽與秋瑾有過數面之緣,他敬佩秋瑾的膽識和才幹,身為弱女子,不僅能詩好文、還能騎馬擊劍,更讓人傾佩的是她心繫家國天下,為了婦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勝利,無懼生死。
  • 義結金蘭: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升華
    結拜又稱結義,雅稱義結金蘭,俗稱結義、換帖等,又稱拜把子,是民間同年人結為兄弟般關係的一種形式。異姓好友為使關係更加密切,不管分別來自何方,不論家庭背景,只要通過一種儀式之後,就互相以兄弟姐妹相稱。民間叫做幹兄弟,把兄弟或乾姊妹。
  • 揭秘|秋瑾廈門故居在鼓浪嶼泉州路73號?
    據傳這裡是秋瑾年少時在廈門的故居,因此遊客紛至沓來按圖索驥追憶女俠的年少時光。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一代巾幗英雄,自稱「鑑湖女俠」。秋瑾因反清革命失敗被捕,於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秋瑾為發動起義而動員組織起來的新軍、會黨、學生,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留下的詩句「秋風秋雨愁煞人」廣為傳頌。
  • 辛亥女傑秋瑾的罕見照片,圖5與中山先生保鏢同出鏡,圖6獄中供詞
    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1896年,在家人的主導下,秋瑾與雙峰縣荷葉鎮神衝王廷鈞結婚。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並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1904年初,秋瑾改穿男裝,以示與晚清決裂。
  • 歃血為盟義結金蘭 這不是武俠片是國學大師結拜兄弟
    一見如故相識半年決定結拜慧心道館是成都小有名氣的國學講學地,其主人鄒慧心出身樂山武術世家,自幼隨父輩習武,對中華少林功夫造詣頗深,曾數番東渡日本探索空手道的至高境界,還遠赴泰國錘鍊泰拳精髓,之後又擔任武術教官。開道館後,他不光宣揚武學,同時也向大眾普及國學、茶道和古琴等中國傳統文化。
  • 丈夫花錢買官,秋瑾看不下去寫詞諷刺,百年後讀仍然熱血澎湃
    才女千年難得一見,到了近代,有著鑑湖女俠之稱的秋瑾,她身上的才華和熱血不輸李清照,但她嫁給的丈夫,其所作所為卻是比趙明誠還令人不齒,這也是秋瑾最終叛出家門、獨自走上革命之路的重要原因,這些感情歷程在秋瑾的詩詞中也有所體現。
  • 秋瑾戰友程毅:受盡酷刑寧死不吐露秘密
    秋瑾的戰友——程毅   程毅原名程秀申,字翹軒。河南修武縣城內新街人,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春。程毅父親名石玉,是個私塾先生,母親趙玉蘭,出身貧苦,程毅還有兩個妹妹,名叫桂英、鳳英。  程毅14歲結婚,16歲時得女兒燕珠,同年考取秀才,雙喜臨門。
  • 文人會武功,誰也攔不住:魯迅練過柔道,秋瑾熟悉劍術
    弘文學院校長嘉納治五郎是著名的柔道高手,在學校開設了柔道講道館,招納中國留學生學習柔道。魯迅、許壽裳等33名中國留學生也報名加入了柔道講道館。那時候清朝留學生頭上還留著辮子,很不利於練習柔道。魯迅便帶頭剪掉辮子,並提交了五條誓約書。現在,魯迅等人的報名表和誓約書都保留在弘文學院柔道講道館的文獻室。
  • 秋瑾被嚴刑酷打後慘死,屍體卻無人敢收,如今兩個孩子都是棟梁
    清朝覆滅之後,為了尋求國家的出路許多有志青年投身到革命運動中去,為中國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1894年的時候,秋瑾的婚事由父親定下,兩年後嫁給了湖南人王廷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