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韋紅雨
昨天是第21個記者節,你知道嗎?中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是我們泰州人。
上世紀30年代,著名《中華新報》記者陳榮廣曾盛讚這名泰州女子:「吾國女界能以文字託業於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
劉韻琴是泰州歷史上第一位女記者,也是中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她仗劍走天涯,創造了諸多「巾幗不讓鬚眉」之舉,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圖卷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筆墨。
出身書香世家,和鑑湖女俠秋瑾義結金蘭
這位泰州人是中國最早的女記者
興化書香世家出身
清光緒九年(1883年),興化西城內城隍廟東巷一世代書香門第內,劉韻琴出生了。其祖父是《藝概》的作者,素有「東方黑格爾」之稱的劉熙載。其父劉展程是清光緒元年的舉人。母親許氏亦能讀書寫字。
書香浸染下的劉韻琴,幼年就讀私塾,聰穎過人。閨閣密友任厚康稱其「九歲能詩,及笄文名籍甚」。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劉韻琴為求救國之路,到南京女子學校讀書。其間,她的詩詞創作不再局限於慨嘆個人的閒愁哀緒,開始關注國家的命運、前途。「六代繁華成代謝,湖山依舊笑東風。」她的非凡史識於此可見。
結識鑑湖女俠秋瑾
劉韻琴16歲出嫁,丈夫是明「狀元宰相」李春芳十一世孫李宜璋。之後,她隨丈夫跟從任湖南華容縣知縣的公公李光俑,赴華容生活。
19歲時,劉韻琴因不滿封建家庭的束縛與丈夫分道揚鑣,隻身赴上海神州女校任國語老師。
在華容期間,劉韻琴結識了鑑湖女俠秋瑾,兩人結為乾姐妺。1907年,秋瑾被清廷殺害。劉韻琴滿腔悲憤,不顧危險在報紙上發表了《吊秋瑾》七律詩。
送別秋瑾後,劉韻琴一度旅居馬來西亞馬六甲城,任華僑女子學校校長。1911年秋,得知武昌起義成功,她又立即返回祖國。
大約在1913年,劉韻琴赴日留學,就讀於東京中央大學,此行是為了尋求救國之道。她也曾遭到衛道士的質疑,他們說:「一個大家閨秀,隻身留洋,成何體統?」
她在《滌穢》一文中表達了留日的目的:「吾嘗至日本,觀其政治風俗及五十年維新史」,即研究「明治維新」對日本富國強兵的作用,以便為中華復興作借鑑。
其間,她與革命志士黃興、宋教仁、譚延闓、邵飄萍等人結為好友。1915年春,袁世凱當局遣散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劉韻琴被迫回國。
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
同年,劉韻琴受聘於上海《中華新報》,成為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之一。正是這份職業成就了她最為輝煌的人生篇章。此後,她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作品。
劉韻琴所寫報導「如長槍,似匕首」,鋒芒直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醜行。
以紀實篇《湘民苦》為例,她記述了耳聞目睹的國民之痛苦,發出「嗚呼!逞一人之帝欲,致民生於塗炭,戰禍漫漫,仁者同吊」的怒吼。
1916年8月,《韻琴雜著》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她以記者身份所寫的文章在《韻琴雜著》中主要為文藪、小說、筆記,這些作品關注的核心是袁世凱復闢帝制,以此為中心尚有關切因袁氏暴政所帶來的民生疾苦,以及如何與袁氏鬥爭的策略。
誠如該報著名記者陳榮廣所言:「吾國女界能以文字託業於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
乘風破浪終歸故裡
著名詩人臧克家稱劉韻琴為「女史」,讚譽她「詩詞的確寫得不錯,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兩個方面均甚可取。在她所處時代,能有如此表現,令人欽佩」。
劉韻琴不但能創作優美的古體詩詞,而且最早堅持用白話文進行散文、小說、新聞通訊寫作以及外國文學翻譯。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劉韻琴有著崇高地位,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的第一位女作家」。
1933年,年屆半百的劉韻琴回到昭陽(興化古稱)故裡,在興化元老府老宅開辦女子學堂,以實踐自己「開啟民智,救國救民」的宏願。
1945年8月14日,62歲的劉韻琴走完此生,葬於興化城東北李府舍村,一生無子女。
從昭陽故裡出發,劉韻琴的足跡遍布南京、湖南、上海、馬來西亞、日本等地,最終的歸屬仍是故鄉興化。這一路,她仗劍走天涯,創造了諸多「巾幗不讓鬚眉」之舉,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圖卷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