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他的77種書,迄今以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 33 個國家發行,曾獲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8月23日下午,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的「北京遇上布拉格——在小酒館裡聽到的赫拉巴爾」文學交流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生於奧匈帝國布爾諾附近的日德尼採,曾獲法律博士學位,但並未從事過與法律有關的工作。他一生創作實績豐厚,身後結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國內暢銷不衰,其主要作品有《過於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底層的珍珠》和《甜甜的憂傷》等。 1997年2月3日,這位原本即將病癒出院的作家從醫院五樓窗口墜落身亡。
赫拉巴爾的作品多數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與小說《嚴密監視的列車》同名的電影於 1966 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根據《售屋廣告:我已不願居住的房子》改編的電影《失翼靈雀》獲 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赫拉巴爾文字中的親切、隨意、幽默深受捷克人的喜愛。捷克人說,米蘭 · 昆德拉的文章過於深邃,讀起來有沉重感;而赫拉巴爾則像是啤酒館裡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將無數奇特的故事娓娓道來,幽默而富有哲理,這才是純正的捷克味道。
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赫拉巴爾本可以過著擁有寫字檯、大書櫃、瓷磚壁爐的生活,但他一生,卻如信仰愛情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沐浴著底層生活發出的微光 。 赫拉巴爾曾說:「最大的英雄是那個每天上班過著平凡、一般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鋼鐵廠和其他工作地點認識的人;是那些在社會的垃圾堆上而沒有掉進混亂與驚慌的人;是意識到失敗就是勝利的開始的人。 」
談到閱讀赫拉巴爾小說的感受,邱華棟 說:「他的小說有一種特別的語調,這種語調,親切、隨意、幽默,第一句話就能把你帶入他的小說,又在告訴你,隨後有事發生。可以說,他的小說開口很小,進入之後你會發現他的小說世界綿密、細緻,寫的是小人物的命運,折射的卻是家國情懷與民族命運。另外, 還 常常能感受到他作品中帶淚的笑和無可奈何的幽默感。 」
關於赫拉巴爾作品中的「幽默」特質,著名作家石一楓說:「赫拉巴爾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苦難與荒誕,是東歐文學的傳統,我們從《好兵帥克》就可以看到這種氣息。我個人最喜歡赫拉巴爾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這部作品中,他把宏大的事情寫得輕鬆無比,而這種能力是許多作家都無法做到的。」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捷克或許是一個地理上的小國,在文學的國際版圖上卻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國。哈謝克、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塞弗爾特、伊凡 • 克裡瑪,當然還有赫拉巴爾,這些名字足以讓捷克文學置身於世界文學的高峰地位。
「赫拉巴爾之所以迷人,不只在於他作品憂傷而孤傲的抒情氣質,不只在於他作品 中 那些身居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飽經患難而快樂純淨的珍珠般光澤,也不只在於他以藝術與詩的美好,以詼諧嘲戲的姿態對抗平庸生活的倔強堅韌,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生活方式,更是一個迷人的存在。這提示我們,一個藝術家,他的生活是如何與他的創作渾然一體,互相生發。對於赫拉巴爾,愛上他和愛上他的作品簡直就是一件事。 」韓敬群說。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目前已出版赫拉巴爾的作品8部,包括《過於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一縷秀髮》《甜甜的憂傷》《時光靜止的小城》《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其中《過於喧囂的孤獨》和《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他的代表作。
《過於喧囂的孤獨》詩意地敘述了一個廢紙回收站的打包工漢嘉,以他的第一人稱的敘述,講述了他35年間的生活。他把珍貴的圖書從廢紙堆中撿出來,藏在家裡,抱在胸口。他狂飲啤酒,「嘬糖果似的嘬著」那些「美麗的詞句」。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以一個餐廳服務員蒂迪爾的打工經歷,展示了捷克20世紀中期的社會變遷。這部作品體現出作家一貫的回憶錄式「傳記」創作風格,通篇描繪了旅館、飯店、酒家、餐廳和私人會所的生活,處處流露出布拉格帥克式的幽默、揶揄和調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