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小酒館裡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他的77種書,迄今以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 33 個國家發行,曾獲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8月23日下午,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的「北京遇上布拉格——在小酒館裡聽到的赫拉巴爾」文學交流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生於奧匈帝國布爾諾附近的日德尼採,曾獲法律博士學位,但並未從事過與法律有關的工作。他一生創作實績豐厚,身後結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國內暢銷不衰,其主要作品有《過於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底層的珍珠》和《甜甜的憂傷》等。 1997年2月3日,這位原本即將病癒出院的作家從醫院五樓窗口墜落身亡。

    赫拉巴爾的作品多數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與小說《嚴密監視的列車》同名的電影於 1966 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根據《售屋廣告:我已不願居住的房子》改編的電影《失翼靈雀》獲 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赫拉巴爾文字中的親切、隨意、幽默深受捷克人的喜愛。捷克人說,米蘭 · 昆德拉的文章過於深邃,讀起來有沉重感;而赫拉巴爾則像是啤酒館裡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將無數奇特的故事娓娓道來,幽默而富有哲理,這才是純正的捷克味道。

    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赫拉巴爾本可以過著擁有寫字檯、大書櫃、瓷磚壁爐的生活,但他一生,卻如信仰愛情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沐浴著底層生活發出的微光 。 赫拉巴爾曾說:「最大的英雄是那個每天上班過著平凡、一般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鋼鐵廠和其他工作地點認識的人;是那些在社會的垃圾堆上而沒有掉進混亂與驚慌的人;是意識到失敗就是勝利的開始的人。 」

    談到閱讀赫拉巴爾小說的感受,邱華棟 說:「他的小說有一種特別的語調,這種語調,親切、隨意、幽默,第一句話就能把你帶入他的小說,又在告訴你,隨後有事發生。可以說,他的小說開口很小,進入之後你會發現他的小說世界綿密、細緻,寫的是小人物的命運,折射的卻是家國情懷與民族命運。另外, 還 常常能感受到他作品中帶淚的笑和無可奈何的幽默感。 」

    關於赫拉巴爾作品中的「幽默」特質,著名作家石一楓說:「赫拉巴爾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苦難與荒誕,是東歐文學的傳統,我們從《好兵帥克》就可以看到這種氣息。我個人最喜歡赫拉巴爾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這部作品中,他把宏大的事情寫得輕鬆無比,而這種能力是許多作家都無法做到的。」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捷克或許是一個地理上的小國,在文學的國際版圖上卻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國。哈謝克、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塞弗爾特、伊凡 • 克裡瑪,當然還有赫拉巴爾,這些名字足以讓捷克文學置身於世界文學的高峰地位。

    「赫拉巴爾之所以迷人,不只在於他作品憂傷而孤傲的抒情氣質,不只在於他作品 中 那些身居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飽經患難而快樂純淨的珍珠般光澤,也不只在於他以藝術與詩的美好,以詼諧嘲戲的姿態對抗平庸生活的倔強堅韌,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生活方式,更是一個迷人的存在。這提示我們,一個藝術家,他的生活是如何與他的創作渾然一體,互相生發。對於赫拉巴爾,愛上他和愛上他的作品簡直就是一件事。 」韓敬群說。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目前已出版赫拉巴爾的作品8部,包括《過於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一縷秀髮》《甜甜的憂傷》《時光靜止的小城》《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其中《過於喧囂的孤獨》和《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他的代表作。

    《過於喧囂的孤獨》詩意地敘述了一個廢紙回收站的打包工漢嘉,以他的第一人稱的敘述,講述了他35年間的生活。他把珍貴的圖書從廢紙堆中撿出來,藏在家裡,抱在胸口。他狂飲啤酒,「嘬糖果似的嘬著」那些「美麗的詞句」。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以一個餐廳服務員蒂迪爾的打工經歷,展示了捷克20世紀中期的社會變遷。這部作品體現出作家一貫的回憶錄式「傳記」創作風格,通篇描繪了旅館、飯店、酒家、餐廳和私人會所的生活,處處流露出布拉格帥克式的幽默、揶揄和調侃。

相關焦點

  • 捷克文學譯者斷檔,赫拉巴爾全集或難出齊
    赫拉巴爾被譽為哈耶克之後最偉大的捷克文學大師,其身後留下煌煌十九卷合集。2003年年初,中國北京青年出版社重點推出赫拉巴爾作品三種《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以及《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2004年年5月又推出他的三種新書,長篇小說「傳記體三部曲」(《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短篇小說集《巴比代爾》、精編赫拉巴爾談藝錄《我是誰》,都是由著名捷克文學翻譯家楊樂雲、劉星燦、勞白、萬世榮由捷克文本譯出,堪稱原汁原味。。
  • 捷克為何有那麼多大作家?
    高興說,昆德拉確實是世界文壇不可忽略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經上升到對人類境況進行哲理沉思的高度。」博胡米爾·赫拉巴爾有意思的是,在捷克生活的那一段時間裡,高興卻發現捷克讀者更願意承認的作家不是昆德拉,而是《過於喧囂的孤獨》的作者博胡米爾·赫拉巴爾(1914-1997)。
  •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到目前為止,你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A 平靜無奇,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第7題B 坎坷曲折,甚至離開了親人或家鄉 第5題5. 你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嗎?A 是 第6題B 不是 第7題6. 你更傾向於選擇以下哪個職業?A 記者 第8題B 教師 第9題7.
  • 為什麼讀赫拉巴爾?為什麼讀小說?
    我默默地思考著桑德堡的詩句:人最終留下的不過是夠做一匣火柴的那點兒磷和充其量也只夠造一枚成年人可以用來上吊的螞蝗釘的那點兒鐵。」如果現實卑微至極,那麼語言將點鐵成金。赫拉巴爾說過,他寫作的過程就像點燈,這裡點一下,那裡點一下,燈與燈之間,兩個動作之間沒有聯繫,如此就產生了蒙太奇的效果:門口有個花園,花園裡有棵樹,樹上長著蘋果,蘋果下坐著一家人,他們在野餐真實的生活沒有這麼連續,而應該是門口有個花園,一家人在野餐,樹上長著蘋果,一家人坐在草地上弗洛伊德把無意識概念引入文學之中,法國的超現實主義詩人搞自動寫作,讓無意識牽著自己的筆走,赫拉巴爾說,這是對的
  • 這究竟是一名怎樣的作家,把讀書描繪得那樣憂傷?
    本期節目要介紹給大家的,是捷克「國民作家」博·赫拉巴爾。你可能聽過或讀過他最出名的中篇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讀書人的孤獨:在廢紙回收站工作35年的打包工漢嘉把珍貴的圖書從廢紙堆裡撿出來,藏在家裡。他狂飲啤酒,也狂飲下那些「美麗的詞句」。
  • 《過於喧囂的孤獨》|赫拉巴爾對漢嘉說,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赫拉巴爾是捷克著名作家,他的一生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大學畢業後,這位法學博士先後做過推銷員,倉庫管理員,煉鋼工人,廢紙回收站打包工等工作,作家人生經歷豐富,他的作品主要以塑造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百態為主。他將全部的憂鬱與惆悵都放進了作品裡。
  • 小酒館裡的邂逅
    在所有人心裡的暗自咒罵下, 一屋子苦命鬼終於熬到了充滿希望的周六下午五點,銷售辦公室石英鐘裡的分針終於無比緩慢地爬到了下班的點兒。金牌銷售林胖子從自己的座位上彈起來,猶如屁股下裝了強力彈簧:「歐耶!兄弟姐妹們,終於又一次解放了!都嗨起來!」
  • 中捷建交70周年 「捷克故事之夜——漫談斯維拉克『布拉格故事集...
    捷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葛婉娜在致辭中表示,10年前,很多中國讀者只能通過英文譯本來了解捷克文學,而今天,越來越多優秀的捷克當代作家的作品得以翻譯出版。2019年8月,奧斯卡大獎獲得者、捷克著名作家斯維拉克的「布拉格故事集」系列被浙江文藝出版社首次引進中國。
  • 蘇州最「寒酸」的酒館,只有一張桌子,卻是白骨精的最愛
    現在的成年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身邊幾乎有一半的人都是996的上班模式,21:00下班之後還要做收尾工作,大概21:30才能離開公司,離開公司之後,想吃夜宵卻發現夜宵攤上的人特別多,吵吵鬧鬧的,一點也不想去,但是在蘇州就有這麼一家小酒館,特別適合996的上班族,他們家營業模式非常奇怪,從晚上9
  • 在成都,坐在玉林路小酒館的門口
    成都.玉林街.小酒館。「......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網紅的歌詞讓我也來此走上一遭,主要還是陳彼得老師前段時間在此拍MV的視頻被我在網上無意看到了。在這座城市裡有幾個大學同學,我不是很想以「風燭殘年」的老臉示人,怕嚇到同學們,儘管或許他們也「風燭殘年」。讓青春的就永遠地歸於青春吧!有一個人倒是想見,反而失聯了。他因病休學了一年算是留級到我們年級的,住在隔壁宿舍經常過來找我的上鋪玩,怎麼的我也就跟他玩的很好了。
  • 成都有故事的小酒館,你去過幾個?
    視乎在某一個階段,男人都想開一家小酒館,而小酒館似乎就象徵了一種熱情、夢想的精神,成都這個充滿文藝與現代結合的城市裡,酒館是必不可少的點綴。那成都一些有故事的小酒館,你知道多少呢?>小酒館作為一個成都原創搖滾大本營,十幾年不曾間斷的周末搖滾現場,很多獨立樂隊,民謠歌手都在小酒館有過演出。
  • 遙遠但不陌生的國家,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捷克!
    捷克初印象 中國有很多人沒有去過捷克,但對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第一印象是浪漫,這個城市幾乎和巴黎一樣,是很多人心中的「浪漫之都」。這得益於法國影星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此外,還有《你好!
  • 在南京這10家小酒館裡,酒喝到微醺,話說到正好!
    而酒吧卻太過熱情、喧囂,如果你只想喝點小酒,放鬆下白日的疲勞和壓力,那就找間小酒館,享受一會獨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在文青遍布的上海路,聚集著許多有意思的小店,槍花小酒館就是其中之一。隱藏在南大對面的一個小院裡,用酒和熱情包容著每個進店的人。
  • 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捷克作家
    昆德拉,還有一位黨外作家,則是日後的總統哈維爾。【作協四大上的發言】那時的捷克正面臨困境。鎖匠出身的捷共第一書記兼總統諾沃特尼大搞個人崇拜,經濟急劇滑坡,已被原本落後的奧地利超越。但滑坡的經濟對既得利益者並沒有影響,當年支持「二月勝利」的作家們就是捷共的重點呵護對象。
  • 玉林 小酒館沉醉的先鋒性
    (薩布麗娜:《何處是玉林》)壹 先鋒藝術家的視野  自上世紀80年代始,一些國營單位開始在玉林片區興建職工宿舍,這些宿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七層磚混結構建築,「在這樣的家屬院裡住著,朋友和熟人就在不遠處的一牆之外,鄰裡關係親密無間。樓下小店來的幾乎都是熟客,買包鹽都可以站著聊半天;花園裡推著孩子的老人在太陽下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家長裡短。」
  • 青春巷弄裡的老靈魂
    我大約是三年前認識約瑟夫的,他是捷克布魯諾音樂學院的美學教授。當時他受邀來臺北參加行為藝術節。我因在布拉格待過幾年,所以第一次在師大宿舍後面的「巫雲」碰到他時,立刻有人引薦我們兩人認識。「巫雲」是家雲南餐廳兼酒館,小小煙霧瀰漫的空間,到處擠滿了黑膠唱片。老闆老五畢業於文大美術系,蓄著長發,某篇碩士論文稱他為臺北最後一位嬉皮。
  • 冷酒館裡的人情味
    你知道中國最早的快餐出現在什麼朝代嗎?以前川菜館裡的自助餐和AA制跟現在又有什麼不同?火爆全國的「成都小酒館」過去是啥模樣?以前的川菜業其實並沒有完全意義上的自助餐廳和酒吧。但是有一種小酒館,不僅就餐方式與現在的「自助餐」極為相似,還承擔了如今的酒吧在滿足人們社交方面的需求,這種小酒館就是上世紀70年代前,四川各地都有的「冷酒館」。什麼是冷酒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