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跟拍2個孩子,這部紀錄片狠狠扎了年輕父母一刀

2020-12-20 澎湃新聞

最近熱播的現實題材劇集《小歡喜》,再次把教育問題,甩到了大眾的面前。

該劇將鏡頭直接對準了高三和面臨高三考驗的家庭們。個性十足的00後的孩子,恨鐵不成鋼的80後的家長,在教改中不停探索的老師,都在這一場命運拐點戰中劍拔弩張、精疲力竭。

2019年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第一批00後已經跨過了高三的門檻,即將在這個9月,迎來全新的大學生活。他們也將拿回話語權,摘掉標籤,開始書寫自我,而10後的「小屁孩」們,也將開始成為書包黨的主力軍。

教育問題,對於家長來說,永遠是一擊即中的命題,因為它深深綁定著孩子的未來。

在國內,教育焦慮直接帶動的是K12產業的蓬勃發展,無數的在線課堂,一對一定製課程,試圖覆蓋每一個孩子從入學到畢業的全學齡教育。

但可惜的是,教育這樣顯著的現實問題,在影像世界裡卻成為了冷門題材。近年來關於教育的電影大都被拍成了「年代戲」,觀念老舊刻板,而紀錄片更是少之又少。

在開學之際,大象誠摯地推薦一部用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零零後》。

導演: 張同道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片長: 89分鐘

用導演張同道的話說,這是用12年,寫給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

張同道,是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著名紀錄片學者和製作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北京市2009年電影十佳人物,曾任中國金鷹電視節、四川國際電視節、加拿大班夫電影節、美國ReelChina電影節評委。

他從2006年就開始用影像記錄教育問題。

 導演張同道

2009年,張同道拍攝了紀錄片《小人國》,記錄了幼兒園裡孩子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

2017年,由他拍攝的5集紀錄片《零零後》,在央視熱播引發熱議,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這是國內第一次長時間而完整地呈現了00後這一群體的成長。這一劇集,也引發了自媒體自發地推薦刷屏。

該劇集豆瓣評分高達8.2分,漫長的時光和豐富的素材,讓被刻板化的00後,豐滿了起來。

 

而今天推薦的電影《零零後》,雖然和剛剛提到的紀錄劇集一樣是關注教育和學生群體,但卻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影片的人物、內容和所探討的主題都與前作不同。

這是一次橫跨12年的成長之旅,也將會是一次絕無僅有的觀影體驗。兩個孩子長達12年的垂直成長影像,且有細節、有故事、有環境,會讓我們清晰的看到,時間和教育,如何給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

男孩池亦洋,從小就霸氣外露,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是他拿著搶來的棍子,怒目圓睜,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只要男孩兒聚在一起,池亦洋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他帶領一群男孩挖地道,玩打仗,偶爾也欺負人,遭到所有男孩家長的集體抗議。

  

這樣的小男孩,屬於特別令人頭疼的類型,來硬的治標不治本,來軟的又降不住。如果沒有正確地引導,很容易變成熊孩子。

但幼兒園的大李老師,卻用了非常巧妙的教育方式。她知道與其打壓抑制,不如讓他學會自我約束。池亦洋的反叛,很多時候是因為存在感的缺失。既然如此,那就給他這個位置。他容易和同學起矛盾,那就讓他擔任調解員,去解決別人的矛盾。

果然,他強硬的性格反而讓他的語言充滿說服力。因此,他不僅僅可以成功調解孩子們的矛盾,甚至還成了孩子王。

 

而他對於身體對抗的喜愛,也得到了更有益的發揮,和同學打架當然不對,但是在橄欖球運動中,身體對抗恰恰就是這項運動最大的魅力。橄欖球如一道光,照亮了他人生的方向。

從童年時代,到青年時光,兩個畫面在時間的映襯下變得愈加意味深長。

5歲的池亦洋,曾經帶領一群小男孩,在幼兒園的小操場上唱國歌,那時候他們歌詞不熟,也無法領悟其中深意,直接從「築起新的長城」切到「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10年後,15歲的他,代表中國橄欖球青年隊出現在國際賽場上。這一次,他作為中國運動員站在賽場上,《義勇軍進行曲》再一次響起,年輕的他莊嚴而肅穆。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在池亦洋的故事裡,是教育改變了命運。影片中的另一位小主人公也是如此。

從小浪漫可愛的柔柔,創造力和想像力非凡,在她的口中感受風景是「呼吸風景「。但是,她卻不得不面對同伴的孤立、學業的折磨,和異國他鄉的冷漠。

在這個過程中,柔柔經歷著成長的陣痛,她的家長也開始反思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選擇私塾教育是否正確?過早地讓她留學異鄉是否合適?當活在童話中的小公主不得不面對現實困境的時候,忍耐和獨立是否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兩個孩子,12年成長的秘密,就濃縮在這一部89分鐘的電影中。導演張同道自己也沒想到,一拍就是這麼久。每逢孩子成長的節點,他總是忍不住想繼續拍攝,他說:「因為我非常好奇他們會長成什麼樣子。」

張同道既是《零零後》的導演,也是一位零零後孩子的父親。

2002年,張同道的兒子降生,全家人都滿懷欣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初生嬰兒一聲沒有內容的喊叫,一個無意的動作都會濺起一片驚奇的浪花」,他回憶起初為人父時,這樣說道。

可是,和所有的年輕父母一樣,隨著孩子的長大,擔憂和焦慮開始日益增長。「孩子成長遠比數學方程式還複雜深奧,幾乎每天都留下一道道無法破解的X之謎:吃的健康嗎?讀的書有用嗎,上不上課外班?」他擔心著孩子的生活和未來,更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問題是年輕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從孩子踏入校園的那一刻開始,這兩個字就抓住了我們的眼球。我們擔心著孩子的未來,想要為他們鋪墊更好的前程,但孩子作為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卻常常從我們預設的軌道中逃離。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密碼和成長軌跡。

 

究竟怎樣是好的教育,或許電影沒辦法給出最完美的答案。12年的跟跟蹤拍攝,讓張同道意識到,關於教育,」並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沒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所有的孩子。」

貧困時代的教育需要批量複製,而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個性化教育,認識孩子的DNA,尊重孩子的個性,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零零後》恰好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極為典型的案例,為反思教育,重建親子溝通提供了方向。

《零零後》不僅僅是一本成長日記,更是一面鏡子,它可以讓每一位年輕父母,都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的模樣,並且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真的正確,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會讓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在影像世界裡,對於教育問題的展示和探討可以遲到,但是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對孩子的關注,卻不容有絲毫的疏忽。

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你預見得到孩子12年後的樣子嗎? 

或許,每一個家長都曾困惑過:為什麼面對孩子的變化,我們總是後知後覺?面對孩子的成長,怎麼才能不總是晚一步?

這一次,讓我們用電影預見未來。

教育無小事,成長不錯過!

9月1日,《零零後》將在大象點映進行百城首映,

點擊連結

即可參加。

相關焦點

  •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取材真實,平淡而讓人震撼,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由一句在英國家喻戶曉的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而來,七歲看大也看人生。
  • 這部跨度12年的紀錄片,能治療中國父母的焦慮?
    新學期伊始,紀錄片《零零後》在全國電影藝術聯盟專線上映,該片真實呈現了2006-2018整整12年間,兩名孩子各自的成長和變化,以及四位家長在此過程中的矛盾、糾結和各自的解決方案。
  • 用11歲女孩換50隻羊,這場童婚狠狠扎了所有父母一刀
    沒有任何婚姻概念的扎庫拉長到12歲時,就要出嫁族人。要是族內沒有適合的男丁,她就要嫁給外族的成年男性,並且只能成為成年男性的小妾。據了解,貝都因人最多能娶4個妻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男人只會娶1到2位妻子,而妻子只有一個作用:為夫家繁衍後代,不停地生孩子。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疫情持續了4個多月,影院停業、學校停學、高考20年來第一次延期:對年輕的父母來說,親子教育變得空前迫切;對初三、高三的孩子來說,這個只能居家備考的春天將終生難忘。大型企業裁員,中小企業倒閉,2月份的失業率達到6.5%。程式設計師、影院從業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
  • 花12年跟拍,這紀錄片給了中國家長無數感觸
    2009年,張同道拍攝了紀錄片《小人國》,記錄了北京一所私立幼兒園——芭學園裡孩子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這群被跟拍十年的孩子們,作為主角又登上了紀錄片《零零後》。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2分,漫長的時光和豐富的素材,讓被刻板化的00後,豐滿了起來。
  • 《零零後》:跟拍12年,這是一部關於養育下一代最扎心的紀錄片
    不久前,一部跟蹤拍攝12年,記錄了兩個零零後孩子成長經歷的紀錄片電影上映了,片名就叫《零零後》。這部紀錄片的前身,是2017年的5集同名紀錄片《零零後》,是一部關於二胎、青春期、應試教育以及出國留學等教育話題的紀錄片。
  • 紀錄片《零零後》跟拍12年:見證成長的秘密
    歷時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電影——《零零後》,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時間和教育,如何給兩個特別的00後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
  • 出路丨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
    因此,越來越多人已經開始質疑,一方面「階層固化」的壁壘難以用一場考試來擊破,另一面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孩子放棄高考轉而留學……                                                ——那麼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導演分享場報名
    因此,越來越多人已經開始質疑,一方面「階層固化」的壁壘難以用一場考試來擊破,另一面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孩子放棄高考轉而留學——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試圖用一部紀錄片來回答這個問題,她用6年時間拍了三個孩子。讓你看到三個階層,同樣是面對「讀書」這件事,是怎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 這部紀錄片狠狠撕下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偽善面具
    新疆反恐紀實英文紀錄片最新一集《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19日上午正式播出,這是繼去年12月,中國國際電視臺連發兩部涉疆紀錄片之後,第三次將鏡頭對準新疆反恐,大量畫面首次公布。有何不同之處?這部時長近1小時的紀錄片,披露了從1990年至2015年的十多起案件,講述了反恐特警、倖存者等群體多年來守護新疆及擺脫恐怖主義陰霾的經歷。跟前兩部紀錄片重點著墨於激烈的鬥爭不同,《巍巍天山》更注重從親歷暴恐案件的普通人視角來講述那段恐怖主義為禍新疆的歷史。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其中5個孩子來自上流社會;2個孩子來自中產家庭;4個孩子來自工人階層;1個孩子來自農村;2個孩子來自福利院。
  • 紀錄片《00後》長達十年跟拍 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原標題:10年跟拍《00後》,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這個故事的跨度長達10年,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群00後。   當2006年那個遙遠的夏日午後已經一去不復返,2009年紀錄電影《小人國》和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2012年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中的孩子們,已經長成了少年。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張同道和他的團隊第3次扛起攝像機,完成了紀錄片《00後》,近期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放手吧,我快要窒息了」:跟拍12年,一個「完美孩子」的悲劇
    這幾天,有個媽媽給我私信,她說自己是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疫情期間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好像更嚴重了。孩子電視看多了擔心、遊戲玩多了擔心、上課做作業也擔心……眼裡看到的總是孩子不好的地方,就算看到好的地方,也夾雜著不滿足。
  • 56年記錄14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無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英國BBC有一部紀錄片叫做《56up》,記錄了14個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56年的成長過程,這14個孩子來自於社會的不同階層。在這部紀錄片的開始,孩子們大概才7歲,那時候每個孩子都有著非常華麗的夢想,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為民服務的警察......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 三種危險的親子關係,會讓父母把孩子養成仇人,這部記錄片值得看
    為什麼我們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卻越來越叛逆。12歲男孩拉著母親的頭髮去撞牆;16歲男孩打破玻璃去自殘;18歲的高三學生輟學、談戀愛,把父母趕出家去,自己和女朋友住在房間裡。這不是電視劇,這是央視策劃了10年,利用2年時間進行跟蹤拍攝的家庭親子關係紀錄片《鏡子》。
  • 他跟拍離婚18年的父母,殺入影展,看哭無數男女
    父親買斷工齡和小三跑去深圳生活了5年,把錢花完後回到丹東,參加過發明類的選秀節目。 母親離婚後斷斷續續交了幾個男朋友。 18年過去了,2018年時譚振邦突然收到母親要結婚的消息,他決定拍一部城市版的《四個春天》,跟拍父母的日常,平淡中藏著笑和淚。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 BBC跟拍56年紀錄片揭露的真相: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上世紀60年代,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如今的BBC),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現在仍然在拍的紀錄片,由當年剛剛從劍橋畢業的麥可·艾普特和保羅·阿爾蒙德共同指導,旨在揭露階層差異,對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影響。
  • 這部不到200人看過的紀錄片,有著2000萬孩子的童年
    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而言,他/她們存在於電視臺的鄉村教育欄目、公益紀錄片、偶爾的社會新聞,或者老家的親戚朋友的口中。《娃兒》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最普遍的鄉村幼兒養育情況。影片開頭,工作人員向鄉村裡的一位年輕母親做問卷調查,是一些城市媽媽看來很熟悉的問題:精力充沛總是跑來跑去的孩子,是需要吃低糖膳食的嗎?兩歲的孩子可以分辨電視上故事的真假嗎?兩歲的孩子能像大人一樣,進行邏輯性的推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