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技術:老師,你說育兒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2020-12-20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老師,你講的道理我都懂,我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好,我知道要肯定孩子,我知道要自我成長,但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這是作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類來訪者。

曾經,就有一個來訪者,在我們聊到願景,聊到目標的時候,她總能給予我積極的反饋:「老師,我知道我現在應該去找個工作,也對我的人生有規劃,可是因為從小原生家庭讓我非常自卑,我害怕走出去,因為自己沒有走出去,狀態也一直不好,知道對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對孩子發脾氣,也知道需要表楊孩子,但是,孩子好像沒有一點優點。「

遇到這樣的來訪者,往往會讓我們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不覺會想起《甑寰傳》裡皇后的那句臣妾做不到啊。

像這類來訪者,我們應該如何指導他們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這類來訪者的特點,他們都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也想要改變,但是遇到了改善行為困難,能量比較低,無法行動起來。

在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之初,我曾引導他們從正向一小步開始做起,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雖然方法是好的,但是,在溝通方式上存在一這問題,沒有賦能到來訪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一直比較困惑這個問題,後來,在持續的學習中,看到許維素老師的《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發現許維素老師將這個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晰,於是就把許維素老師的方法用在指導中,發現效果非常好。

那麼,許維素老師是怎麼解決這類問題的呢?

第一步,用奇蹟問題或是假設問句引導當事人描述克服困難之後的美好願景;

比如:

如果你能做到讚美孩子,會是什麼樣子?會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能忍住不對孩子發脾氣,那時候的你是什麼樣子?是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如果你能開始寫作,那時候的你感受是什麼樣的?你會喜歡嗎?

通過這樣的問句,刺激來訪者思考克服困難之後的意義是什麼,讓來訪者感受到希望。

第二步,用」例外問名「幫助來訪者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成功的經驗;

比如:

何時讚美過孩子,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能多讚美孩子一些呢?

什麼時候沒有對孩子發脾氣,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能讓自己維持情緒平和的狀態呢?

什麼時候寫過東西,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三步,用」評量問句「幫助來訪者衡量自己的動力意願高低;

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用上述兩個問題幫助來訪者找到的希望,但是,他還是不願意行動。

曾經,我就碰到這樣一個來訪者,在詢問他的讚美孩子之後會和現在有什麼不同,他說,親子關係會好很多。

我又問她,過去你有讚美過孩子嗎?

她說:」有啊,只是很少,他表現好的時候我就會讚美他,但這樣的機會太少了,很難有讚美的時候。「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來訪者改變的意願是比較低的,那麼,我們怎麼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呢?

可以用評量問句:

我問:」如果把讚美孩子當做10分,你覺得現在給自己打幾分?「

她說:」3分吧。「

我問:」需要發生什麼,才能使分數上升1分呢?「

這裡我們又進行了一個轉換,把如何進步一分變成一個更小的目標,這時可能會收到這樣的回覆:

」除非孩子表現好。「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問他,孩子表現好指的是什麼?

當然,我們還可能收到這樣的回覆,就是來訪者不知道怎麼才能變好。

這時,就可以結合」關係問句「請來訪者猜想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何為他打分:

比如,「你猜孩子會怎麼認為,媽媽會主動表揚我的可能性有幾分?」

進一步幫助來訪者提高行動的意願。

如果來訪者的意願還是不夠高呢?

這時,許維素教授的觀點是幫助來訪者學會與問題共處

那麼,如何幫助來訪者學會與問題共處呢?

這裡可以使用」應對問句「,比如:

「你是怎麼欣賞自己一直在與困難對峙的呢?」

」沒有放棄面對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

」你是怎麼幫助自己撐到現在的?「

通過這些問句來展現指導師對來訪者的支持、理解與欣賞。

接著我們再引導來訪者定位自己的目標,來訪者需要什麼,才能幫助他接受困難無法克服或全然克服的事實。

許維素教授在《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裡講道:

遇到這種情況,來訪者會期待諮詢師讓問題立刻消失,也有諮詢師希望當事人立刻把問題處理好,然而」羅馬並非一日造成的「,問題的產生既然非一日面成,要問題立即消失也就是不可能。接受生命的限制,是需要學習以勇氣與智慧來承擔的,所以,與問題共處也成為另一個必須練習接受的過程。比如,一個擔憂考不上大學面想休學的當事人,需要接受高考及其應考壓力存在的事實,並且發展如何應對壓力以及有效的考試策略;又如一名擔心被裁員的職員,需要接受職場的變動與不可控制性,而在工作更努力的同時,開始發展日後可能被裁員的應對能力。同樣,諮詢師與一位幻聽的人,討論如何應對這些聲音之打擾的方法 ,何是不被這聲音所幹擾,何時他可以不聽從幻聽的聲音而有自己判斷的力量等例外問句,皆是在談如何與問題共處的一種方式。

總之,就是和來訪者一起找到哪怕是在困難中,依然可以有勇氣的力量,面對困難。

並嘗試將困難納入生活的調適、減少負面影響的應對方法,去做目前能夠加以掌控的事。

最後,就是要學習在困境下的自我照顧。

記得在第一次做家庭教育指導的時候,我的指導師問我,你覺得你愛自己嗎?

聽到這句話,我瞬間流淚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從來沒有學會自我照顧。,生活讓我覺得很困難,而我好像從來沒有看見我的感受,都是孩子怎麼樣,做些什麼才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從那時起,我就試著滿足自己的一些小需求,當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會試著先滿足自己,再滿足孩子,經過這樣的調試,我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好了。

在《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裡,許維素教授也重點講到了自我照顧,她講到:

自我照顧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我們每天都會做一些維持基本生存,保護自己免於危險的動作。當我們生病、受傷或遭受威脅時,我們也會採取必要的措施;尤其,當事件超出我們的理解與經驗時,我們就會探究狀況何處不對,然後思考繼續的介入動作。然而,這些措施、動作及一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卻往往會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這是一項非常可貴難得的能力。因為,自我照顧的觀點,就是提醒諮詢師,在與來訪者討論面對困難時,如何 可以同時提升當事人自我照顧的意識。它包括:幫助當事人在面對困境的主觀經驗裡,能夠聚焦地思考與覺察自己是如何自我照顧的;哪些自我照顧的方式是特別有效的?個人所擁有有資源與信息是什麼?各種方式、信息與資源所帶來的差異與效果為何?如何能將已經擁有的各種技能,應用在不同的情況中,而使得自身的應對能力加寬加深。換言之,自我照顧觀點的介入,往往會帶給當事人一種自我效能感,讓當事人在面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時,相信自己應具有一定程度 相對應的應對能力,使當事人的自我控制感增加。

記得有一次,有位媽媽講述這些年在孩子教育上的用心良苦,花了那麼多的心思,老大卻不辭而別,而無法接受,痛苦不已。

我問他,在這段時間你是挺過來的?

你覺得你愛自己嗎?

這位媽媽也像曾經的我一樣,好像突然醒悟了,原來這些年,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照顧自己,這點在媽媽群體裡特別常見。

我們認為只有學會自我照顧,才能夠照顧好他人。

所以,當來訪者講自己知道要改變,但能量很低的時候,通過前面的方法依然無法讓來訪者行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來訪者學會自我照顧,讓他能夠有力量調整自己,恢復能量,面對未來。

PS:這篇文章是結合自己做的家庭教育個案指導以及學習許維素教授的《構建解決之道》這本書之後的思考,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比較複雜的技能,如果提升這項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持續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吸收各個學科的優秀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反思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平常我們總聽到別人說起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這些人的潛臺詞其實是: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氣,我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知道該這麼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還是算了。比如,有人說:「我知道不能輕易發脾氣,但就是控制不住。」那我問你:你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發脾氣?什麼事情觸發了你內心的點?發完脾氣,周圍的人受到了什麼影響?再比如,你和我說:「你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學習,別總是玩手機,但就是做不到。」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市場部同事最近在和客戶談兒童劇的合作,他問我宮西達也老師的繪本《你看起來很好吃》,主要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好和客戶交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了,在做兒童教育的三年裡,不少家長找我推薦繪本,每個故事似乎都要總結出一個道理。類似」以後你也不能撒謊,知道嗎?「回家要好好做作業,和故事裡的小熊學習知道嗎?」
  •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說這句話人一定過得不好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你有什麼辦法嗎?」聽到這樣的詢問,是否有些熟悉?你身邊或者你自己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這句話其實暗藏了一個前提假設,就是「道理我都懂」。如果你一直在思考後半句「就是做不到」,並且陷入了僵局。那建議你要反過頭來想想前一句「道理我都懂」。
  •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有父母問,你們說的那些養育孩子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辦?我想,我們必須要正式地介紹一下上瀕地這位大人物了!東東媽聽完,跟東東說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手打人,可以再想辦法。東東再次解釋說,自己跟他說了好多遍都不聽,別人說他也不聽,都忍著,可是自己不想像別人一樣忍,才動手打了人。
  • 中產媽媽的焦慮和朋友圈: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後她無奈地和我說,「道理我都懂的,就是做不到呀。」媽媽多少會對孩子,抱有一絲幻想,儘管嘴上說普通,行為卻很誠實。因為確實會有萬裡挑一的孩子成就夢想。問題在於,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個萬裡挑一。道理都懂的,只是不甘心。
  • 孩子什麼道理都懂,可就是學不進去,怎麼辦?
    「你能不能看會書,你說你能幹點什麼?將來學不好,就別上學了,跟你爸去打工去吧!讓你學習是為你好,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此處要省略一萬字,老師,我真的不誇張,我媽就是這麼能嘮叨,我特別討厭她這樣,我知道我該學習,我也知道我懶,可我就是動不起來!」
  • 《小七老師育兒說》:「熊孩子」不愛刷牙洗臉怎麼辦?
    沒想到小傢伙一點都不配合,我越是要求她越是抗拒,常常是看到我拿牙刷就跑開。如果我硬是抱起來給她刷牙,她就開始哭鬧。每到這時,我就特別希望能有個老師教教我應該怎麼做。為了解決我的育兒難題,我翻開了《小七老師育兒說》。
  • 一篇小學生作文走紅朋友圈,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大人卻做不到!
    一篇小學生作文走紅朋友圈,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大人卻做不到!最近,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作文走紅朋友圈。他寫的是關於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不能亂扔垃圾,這是一個小學生都懂的道理,而作為家長的大人們卻做不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小學生寫的作文。
  • 我再也不會說臣妾做不到
    每個禮拜天、禮拜六都是上醫院心理門診神經內科去拿藥,一個禮拜只能拿一次藥。所以基本上十多年都是在這樣渡過,各種抑鬱症、焦慮症的藥都吃過。各種學習法門我都試過。我也曾經到佛門閉關內觀禪修七天。師傅跟我說:你一定要快樂哦。我說:師傅,我要快樂。可是臣妾做不到啊!是的啊,道家我也拜了師傅。不是說不好。佛門也好,禪修也好。
  • 動漫反派的自白:你們說的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現在都在想:豬腳待會兒以什麼樣的方式逃走呢?反派自白:要不是豬腳是作者大大的親兒子、親閨女,你看他們能得瑟多久!,幾乎每次的敵人都能被他給洗腦了!靠著心靈毒雞湯,愣是將敵人給說哭了,不是自我反省就是立場動搖!已經被毀掉的木葉村以及幾乎死絕的村民,竟然都全部復活!反派自白:你要是喝過毒雞湯,你也變我這樣!
  • 虛心接受批評,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我們都知道要虛心接受批評這個道理,然而能夠做到並且做好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即使在成年以後,面對別人的批評,做出的回應仍和孩童時代毫無二致——逃避、反抗或者被迫接受,而這些回應和虛心接受批評相比都相差甚遠。 為什麼虛心接受批評這麼難做到?
  • 為什麼道理都懂,還是會感覺到痛苦呢 | 原著解析
    在我之前諮詢過程當中,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朋友跟我抱怨說:「老師,我道理都懂,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去做到,森田療法當中所說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這些我都明白,那為什麼我還是會感覺到痛苦呢?我還是感覺做不到呢?」那麼今天說的「境遇的選擇」問題,和我們今天大家的這個困惑,就是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們說要打破我們的思想矛盾,才能讓我們徹底從強迫症的這個痛苦當中解脫出來。
  • 道理我們都懂,卻始終做不好產品
    因地制宜地實施方法論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我曾經認真學習了別人做內容運營的方法論,依然很難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完美。所以,我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始終做不好產品?聽起來有道理的,你還得好好再想想: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個PM跟我說了一個道理,他說:任何的產品未經驗證之前,都不該貿然投入資源和市場,應該去市場裡驗證,然後再做定奪。
  • 夜讀| 你什麼道理都懂,所以一事無成(有聲)
    網際網路時代,海量的信息和資訊每天都撲面而來,天文地理,醫學養生,學習方法,娛樂八卦,人生道理,只要你想,你可以隨時獲得最全面,最權威的資料,我們仿佛一下子變成了通曉萬物的人。聽到什麼觀點和道理,我們都不覺得新鮮,別人一張嘴,我們早已準備好「那個我知道」,「這個我聽說過」,「你說的我都懂」 來回應對方。
  • 當孩子說不喜歡老師,覺得老師很「兇」,你該怎麼辦?
    這種無意識的習慣也就會影響到對老師的評判。而判斷的依據也變成了,孩子喜不喜歡這個老師。關起門來,自己怎麼帶娃別人不能干預,可一旦涉及到了和第三方接觸,我們就不能太主觀了。凡事都需要「講事實擺道理」,而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育兒準則。至於這個底線,每個家庭是不同的。
  • 大道理我知道你都懂,可你就是辦不到,感情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現在社會雞湯和語錄太多了,每個人的道理都懂得一大堆,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情感中的,可是道理你都懂,能不折不扣的辦到的又有幾個呢?何況辦到了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嗎?其實感情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有時候是因為我的自控力不行,有時候真的就是身不由己。
  •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4種方法告別自律性差,做一個行動者
    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什麼道理都懂,但做起事來不盡人如意,在知道與行動之間仿佛隔著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計劃看一本書,手機卻好像和手黏在了一起。我們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制定運動計劃,卻躺在沙發上暴飲暴食。
  • 道理都懂,可是你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
    阿秋,二級心理諮詢師、情感導師,情感作家,著有新書《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治癒手冊,一本集治癒方法與心靈療愈的健康讀物,與你遇到最好的那個自己!道理都懂,可你從不去行動。你缺的是什麼?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遇見過很多人,可是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不否認你懂,但是這裡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動力去行動,動力來源何處?其實動力就是你覺得這個事情做了你能得到好處,你覺得有意義,從而去刺激自己行動起來。
  • 孫儷育兒法則:講道理無異於"家暴",你還在給他講道理嗎?
    而父母也最害怕的就是孩子犯錯,現如今大多數都是較為年輕的父母,年輕父母也心浮氣躁,也會有脾氣,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已經儘量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也認為溫柔一些,對待孩子不會在他的心裡留下任何的陰影,但是父母也發現了,剛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只會把父母惹得越來越不開心。因為講道理,並沒有讓孩子做出任何的改變,相反,有一些會變得更加的嚴重,變本加厲的去做錯事。
  • 《認知覺醒》——如何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讓我猜猜,每天早上你醒來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是立刻穿衣起床,還是回想昨夜的夢境?不,都不是,你會去看手機!哈哈,是不是猜對了?因為我也是這樣。可以說現在我們絕大部分「手機族」都是如此。如果僅僅是通過看手機知道下時間那也沒什麼,問題是現在手機裡吸引我們的APP實在太多了,我們一拿起它就忍不住把自己喜歡的APP都掃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