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老師,你講的道理我都懂,我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好,我知道要肯定孩子,我知道要自我成長,但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這是作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類來訪者。
曾經,就有一個來訪者,在我們聊到願景,聊到目標的時候,她總能給予我積極的反饋:「老師,我知道我現在應該去找個工作,也對我的人生有規劃,可是因為從小原生家庭讓我非常自卑,我害怕走出去,因為自己沒有走出去,狀態也一直不好,知道對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對孩子發脾氣,也知道需要表楊孩子,但是,孩子好像沒有一點優點。「
遇到這樣的來訪者,往往會讓我們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不覺會想起《甑寰傳》裡皇后的那句臣妾做不到啊。
像這類來訪者,我們應該如何指導他們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這類來訪者的特點,他們都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也想要改變,但是遇到了改善行為困難,能量比較低,無法行動起來。
在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之初,我曾引導他們從正向一小步開始做起,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雖然方法是好的,但是,在溝通方式上存在一這問題,沒有賦能到來訪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一直比較困惑這個問題,後來,在持續的學習中,看到許維素老師的《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發現許維素老師將這個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晰,於是就把許維素老師的方法用在指導中,發現效果非常好。
那麼,許維素老師是怎麼解決這類問題的呢?
第一步,用奇蹟問題或是假設問句引導當事人描述克服困難之後的美好願景;
比如:
如果你能做到讚美孩子,會是什麼樣子?會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能忍住不對孩子發脾氣,那時候的你是什麼樣子?是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如果你能開始寫作,那時候的你感受是什麼樣的?你會喜歡嗎?
通過這樣的問句,刺激來訪者思考克服困難之後的意義是什麼,讓來訪者感受到希望。
第二步,用」例外問名「幫助來訪者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成功的經驗;
比如:
何時讚美過孩子,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能多讚美孩子一些呢?
什麼時候沒有對孩子發脾氣,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能讓自己維持情緒平和的狀態呢?
什麼時候寫過東西,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三步,用」評量問句「幫助來訪者衡量自己的動力意願高低;
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用上述兩個問題幫助來訪者找到的希望,但是,他還是不願意行動。
曾經,我就碰到這樣一個來訪者,在詢問他的讚美孩子之後會和現在有什麼不同,他說,親子關係會好很多。
我又問她,過去你有讚美過孩子嗎?
她說:」有啊,只是很少,他表現好的時候我就會讚美他,但這樣的機會太少了,很難有讚美的時候。「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來訪者改變的意願是比較低的,那麼,我們怎麼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呢?
可以用評量問句:
我問:」如果把讚美孩子當做10分,你覺得現在給自己打幾分?「
她說:」3分吧。「
我問:」需要發生什麼,才能使分數上升1分呢?「
這裡我們又進行了一個轉換,把如何進步一分變成一個更小的目標,這時可能會收到這樣的回覆:
」除非孩子表現好。「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問他,孩子表現好指的是什麼?
當然,我們還可能收到這樣的回覆,就是來訪者不知道怎麼才能變好。
這時,就可以結合」關係問句「請來訪者猜想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何為他打分:
比如,「你猜孩子會怎麼認為,媽媽會主動表揚我的可能性有幾分?」
進一步幫助來訪者提高行動的意願。
如果來訪者的意願還是不夠高呢?
這時,許維素教授的觀點是幫助來訪者學會與問題共處;
那麼,如何幫助來訪者學會與問題共處呢?
這裡可以使用」應對問句「,比如:
「你是怎麼欣賞自己一直在與困難對峙的呢?」
」沒有放棄面對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
」你是怎麼幫助自己撐到現在的?「
通過這些問句來展現指導師對來訪者的支持、理解與欣賞。
接著我們再引導來訪者定位自己的目標,來訪者需要什麼,才能幫助他接受困難無法克服或全然克服的事實。
許維素教授在《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裡講道:
遇到這種情況,來訪者會期待諮詢師讓問題立刻消失,也有諮詢師希望當事人立刻把問題處理好,然而」羅馬並非一日造成的「,問題的產生既然非一日面成,要問題立即消失也就是不可能。接受生命的限制,是需要學習以勇氣與智慧來承擔的,所以,與問題共處也成為另一個必須練習接受的過程。比如,一個擔憂考不上大學面想休學的當事人,需要接受高考及其應考壓力存在的事實,並且發展如何應對壓力以及有效的考試策略;又如一名擔心被裁員的職員,需要接受職場的變動與不可控制性,而在工作更努力的同時,開始發展日後可能被裁員的應對能力。同樣,諮詢師與一位幻聽的人,討論如何應對這些聲音之打擾的方法 ,何是不被這聲音所幹擾,何時他可以不聽從幻聽的聲音而有自己判斷的力量等例外問句,皆是在談如何與問題共處的一種方式。
總之,就是和來訪者一起找到哪怕是在困難中,依然可以有勇氣的力量,面對困難。
並嘗試將困難納入生活的調適、減少負面影響的應對方法,去做目前能夠加以掌控的事。
最後,就是要學習在困境下的自我照顧。
記得在第一次做家庭教育指導的時候,我的指導師問我,你覺得你愛自己嗎?
聽到這句話,我瞬間流淚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從來沒有學會自我照顧。,生活讓我覺得很困難,而我好像從來沒有看見我的感受,都是孩子怎麼樣,做些什麼才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從那時起,我就試著滿足自己的一些小需求,當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會試著先滿足自己,再滿足孩子,經過這樣的調試,我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好了。
在《建構解決之道》這本書裡,許維素教授也重點講到了自我照顧,她講到:
自我照顧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我們每天都會做一些維持基本生存,保護自己免於危險的動作。當我們生病、受傷或遭受威脅時,我們也會採取必要的措施;尤其,當事件超出我們的理解與經驗時,我們就會探究狀況何處不對,然後思考繼續的介入動作。然而,這些措施、動作及一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卻往往會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這是一項非常可貴難得的能力。因為,自我照顧的觀點,就是提醒諮詢師,在與來訪者討論面對困難時,如何 可以同時提升當事人自我照顧的意識。它包括:幫助當事人在面對困境的主觀經驗裡,能夠聚焦地思考與覺察自己是如何自我照顧的;哪些自我照顧的方式是特別有效的?個人所擁有有資源與信息是什麼?各種方式、信息與資源所帶來的差異與效果為何?如何能將已經擁有的各種技能,應用在不同的情況中,而使得自身的應對能力加寬加深。換言之,自我照顧觀點的介入,往往會帶給當事人一種自我效能感,讓當事人在面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時,相信自己應具有一定程度 相對應的應對能力,使當事人的自我控制感增加。
記得有一次,有位媽媽講述這些年在孩子教育上的用心良苦,花了那麼多的心思,老大卻不辭而別,而無法接受,痛苦不已。
我問他,在這段時間你是挺過來的?
你覺得你愛自己嗎?
這位媽媽也像曾經的我一樣,好像突然醒悟了,原來這些年,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照顧自己,這點在媽媽群體裡特別常見。
我們認為只有學會自我照顧,才能夠照顧好他人。
所以,當來訪者講自己知道要改變,但能量很低的時候,通過前面的方法依然無法讓來訪者行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來訪者學會自我照顧,讓他能夠有力量調整自己,恢復能量,面對未來。
PS:這篇文章是結合自己做的家庭教育個案指導以及學習許維素教授的《構建解決之道》這本書之後的思考,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比較複雜的技能,如果提升這項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持續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吸收各個學科的優秀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反思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