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什麼道理都懂,但做起事來不盡人如意,在知道與行動之間仿佛隔著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計劃看一本書,手機卻好像和手黏在了一起。我們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制定運動計劃,卻躺在沙發上暴飲暴食。
我們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卻總是在做相反的事,反覆的告誡自己行動,要養成好習慣,堅持去做一件事,最後卻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為什麼會存在知易行難的情況?我們知道做一件事,本質上是動力與阻力的博弈,那麼你不去做一件事,無論背後有什麼原因,最終,一定是因為做事的收益比不上成本。
今天為大家總結了四個遠離知易行難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
一、拋棄漫無目的的思維
我們很多次告訴自己要行動,要自律上進,不能荒廢時間,做起事來卻我行我素,完全把計劃拋之腦後,原因就是我們的思維是無法落空的,一定得有一個焦點。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白象效應,給你5分鐘的時間什麼都可以想,就是不能想白象,結果卻是白象在腦海中怎麼趕都趕不走,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們只能控制自己想什麼、做什麼,卻不能控制自己不想什麼、不做什麼。
改變壞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一個新的行為去代替他,並持續不斷地產生動力,你對生活一定有某些期待,也一定有某些需求不能滿足。
當你想要滿足某個需求後,不妨想像一下這些需求滿足後的情景,越具體越好,場景越具體,對你的激勵就越大,描繪出這個場景以後,就要對其進行分解,這就是我們之前文章中提到過的大目標與小目標,逐個的再去攻克,就有了正確的方向。
二、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
很多人給自己制定了過於複雜的計劃,過於複雜的計劃會使你內心感到畏懼,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今天還有多少任務沒有完成,偶爾一兩天沒有完成任務,就會成為壓力,讓你感到壓迫感,使心情沮喪,導致難以堅持下去的情況發生。
更好的辦法就是,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通過一點點的積累,慢慢對其進行優化改造,最終實現制定的目標。一點點的積累可能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是完成的可能性會更高。
三、用產出倒推行動
習慣之所以無法堅持,一部分是因為缺了獎勵這一環,變得難以持久的運轉下去,讓自己獲得反饋和成就感就能夠增加堅持下去的動力。
產出不一定是具體的產物,也可以是虛擬的比如滿足感、虛榮心,也可以是別人的感謝、認可和稱讚。他們會不斷強化你的存在感,使得你能夠持續努力。
四、以量化代替定性
把收益和風險量化,用量化的思路去思考事物,量化的東西是最直觀的,也是最容易讓人信服的,能夠直觀的看到收益和成本,就能夠成為不斷鞭策你前進的動力。
總結:
這四種方法就是在給我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實現自己行為目標的空間,通過自我激烈和外界的刺激來改變自己的觀念,最終做出正確的行動。
知道與行動之間的確隔著一座很難逾越的大山,但是很難逾越不代表無法逾越,只要我們想提升、方法對,就一定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