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的惡性腫瘤當中,乳腺癌與宮頸癌十分受關注,也被人熟知。然而大眾對於另外一種腫瘤——卵巢癌卻知之甚少,存在較多的盲區和誤區。
近日,雲南省腫瘤醫院婦科主任楊宏英教授表示,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2萬卵巢癌新發病例,死亡人數達14萬。在我國,每年卵巢癌發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第3位,而死亡率則位於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之首。
70%以上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她介紹,目前,卵巢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患者無法在早期發現。
「因為卵巢癌在早期的時候基本沒有顯著症狀,部分患者僅是腹部有脹痛、腹脹的狀況,很多人都誤以為是自己消化方面出現了問題,或者是痛經的原因。」楊宏英說,「加上卵巢這個女性獨有的器官個頭小、又深藏於盆腔內,且目前還沒有十分精準的篩查方法,因此等到人體有不適感覺時,往往腫瘤已經變大,擴散到盆腔以外,導致70%以上的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
由於卵巢癌惡性度高、診療難度大,被稱為「婦癌之王」。據統計,在中國卵巢癌的年發病數量是5.2萬,死亡病例2.25萬。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近年來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婦科惡性腫瘤中,卵巢癌發病率僅次於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但5年生存率最低,僅為39%,3年復發率最高,達到70%。
楊宏英解釋稱,復發率高的原因也是因為即使目前最規範的卵巢癌根治手術也只能儘可能切掉肉眼可見的腫瘤,無法徹底清除全部腫瘤細胞,易導致之後的復發。
應儘量早幹預早治療
對此,她建議,提高卵巢癌的防治水平要儘量早幹預早治療。比如定期體檢,進行生殖器的B超以及必要時進行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等。而對於有卵巢癌家族史或者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則應進行BRCA基因的檢測。據統計,約20%卵巢癌患者存在BRCA基因突變。「BRCA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顧名思義,如果出現BRCA基因的突變,那麼它抑制腫瘤增殖的功能就喪失了,所以很容易發生癌症。BRCA突變包括BRCA1和BRCA2兩種。如果存在BRCA1基因突變,那麼患卵巢癌的機率就會非常高,可以達到34%,如果是BRCA2基因突變,卵巢癌風險也有11%。」
楊宏英表示,對於普通人有家族史且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根據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預防性的卵巢和輸卵管切除,以最大程度避免發生卵巢癌。
不過,因BRCA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卵巢癌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即維持治療,有望實現卵巢癌「慢性病」的管理目標,從而帶動整個卵巢癌治療模式的革新。
楊宏英解釋稱,這裡所說的維持治療,就是指當患者初次治療後當腫瘤達到臨床緩解後,再使用針對BRCA突變的靶向藥物進一步控制住病情,延緩其復發,讓患者在延長生存的同時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我們希望通過維持治療能夠幫助卵巢癌患者變成類似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來管理,儘量延長其復發的時間。」
維持治療帶來新方向
專家表示,已經有臨床研究表明,有BRCA基因突變的新診斷卵巢癌患者在接受一線維持治療後,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這類確診病人,一線維持治療能延長其無疾病進展生存期達到了56個月,也就是說已經超過四年半的時間了,跟此前的復發率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楊宏英表示,對於已經復發的卵巢癌患者,維持治療也有重要的價值。因為患者在復發後,使用維持治療,可以延緩它下一次復發的間隔。大部分患者一旦復發,都可能反覆復發,復發間隔越短,治療難度越大,容易形成耐藥性。「因此,使用維持治療延緩下一次復發是很重要的,讓患者以後即使再復發,也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
目前,雲南已經將部分用於維持治療的藥物納入了醫保,患者初次治療後再度復發,而且對於鉑類的化療有效的這類患者,已經可以在醫保內使用藥物來做維持治療了。然而,目前新診斷患者的維持治療尚未被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專家表示,對於新診斷的患者,維持治療的臨床價值已受到廣泛認可,如能提高該人群的可及性,將讓更多患者受益。
不過,楊宏英同時認為,雲南還是要在提升卵巢癌早診早治能力、整體治療水平以及藥物可及性等方面形成多方合力,儘可能地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質量,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卵巢癌患者的死亡率。
另一方面,她也建議患者應選擇專業的醫院接受規範化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卵巢癌全程管理。規範的手術和足量的化療是全程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即只有在手術達到真正的無肉眼殘留病灶以及足量規範的化療後,再進行維持治療,才能爭取最佳的療效。
雲南網記者 彭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