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媽媽「不打自己」離家出走,比體罰更令孩子不滿的是……

2020-09-05 成都新教育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小女孩因媽媽只打姐姐不打自己離家出走》,看這標題還覺得有點啼笑皆非,怎麼還有孩子上趕著去挨打呢?

可看完整篇報導才知道,原來是妹妹覺得媽媽只愛姐姐,只打姐姐,媽媽不打她,她都不知道自己哪犯錯誤了。

其實這個小妹妹渴望的哪是「挨打」啊,她真正渴望的是媽媽的關注和陪伴。

去年年底也有一則類似的新聞《媽媽玩手機聲音大影響學習,初三兒子無奈報警求助》:

其實這孩子真正抱怨的可能也不是媽媽用手機看視頻影響自己學習、休息,因為這是可以用帶耳機的方式解決的問題。這位男孩真正抱怨的是自己沒被媽媽「看見」,是自己在媽媽心中還沒有手機、沒有電視劇重要。他渴望著媽媽的關注,所以才委屈得想報警。

「忽視」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竟然讓孩子覺得寧願「挨打」、「報警」?

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劉正奎主持的《西部地區遭受暴力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兒童保護現狀調查》顯示,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中,忽視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最易導致抑鬱、焦慮。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也表示,情感忽視與身體虐待、性虐待等主動傷害不同,它往往源於家長的「不作為」。這些家長一般不是故意而為之,但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往往是長期、慢性的,這種「不作為」比「作為」更難發現。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忽視」是怎樣既傷害孩子,又傷害父母的。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在她的作品《被忽視的孩子》中,總結了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帶來的十大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

1.反依賴:反依賴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依賴其他人,或者更具體地說,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被忽視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體驗過情感依賴,獨自長大,所以長大後,哪怕與愛的人在一起,他也不會輕易依賴,因為不習慣。

比如他們會很害怕麻煩另一半,一切開銷都想要AA......這樣獨立久了,會逐漸讓另一半找不到存在感,引發情感問題。

2.無法確認自己是誰:從小我們通過父母的眼神確認自己的存在:是漂亮還是醜,是聽話還是淘氣,是擅長跳舞還是畫畫……我們都是在父母的表揚與批評、鼓勵與責備中慢慢找到答案。而被忽略的孩子,因為缺乏與父母間的情感互動,無法通過父母的反饋認識自己,所以,他們的「自我認知」是缺失的。

長大以後,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樣的工作,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度過生活。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導致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低,內心的空虛感無法填補,嚴重的會導致抑鬱。

3.述情障礙:述情障礙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無法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述情障礙在一個人身上最極端的表現是他無法辨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辨認他人的情感。

這些無法識別和表達的情感往往會混做一團,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曾被壓抑的各種感覺無法再被壓制,這個時候憤怒以不可控制的方式噴發出來。這種來勢洶洶的憤怒,很可能傷到身邊的人。

除此之外,被忽視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空虛感、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負罪感和羞恥感、對自己生氣自責、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自我約束能力差、對自己毫無同情等等問題

忽視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我們很容易理解,可你知道嗎,忽略孩子也會對家長造成負面影響。

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晚年就因為忽略子女,表達過心中的悔恨:「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不會踏足政壇」。

她為何會如此感嘆,我們可從以柴契爾夫人經歷為藍本的傳記電影《鐵娘子》中看見柴契爾夫人晚年令人唏噓的遭遇,與她曾經忽視孩子有關:

忽視孩子的父母,也會被孩子忽視

柴契爾夫人在政壇叱吒風雲11年,行事強悍,政績卓著,被譽為「鐵娘子」,受千千萬萬國民的敬仰。

由於事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柴契爾夫人犧牲了作為「母親」的一面。龍鳳胎兒女出生僅兩周,她就馬上投入進工作中。她有一句冰冷的名言:家就是你沒事可做時去的地方。

可就這樣一個鐵血娘子晚年卻過的很是悽涼:

86歲的柴契爾夫人一個人住在倫敦的家裡,每天早上醒來,她就會坐在窗邊,盯著不遠處海德公園裡的人們發呆。她的兒女們平均6個月才來探望一次,就連聖誕節時,陪伴她的也只有替她開門的警衛和攙她走路的護士。

她的女兒卡羅爾·柴契爾坦露:「母親不應該期待我們經常去看望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都有過,我們年幼時上的是寄宿學校,也經常見不到母親」。相較於對母親的冷淡,女兒卡羅爾與父親(丹尼斯·柴契爾爵士)感情濃厚,還曾為他寫過傳記。

柴契爾夫人晚年身患重病,床前擺滿了子女兒孫的照片,彌留之際卻沒有一個親人陪伴身邊。她去世時,兒女不願意立刻趕回國處理喪事,此後卻為爭奪遺產反目成仇。

不難想像,錚錚如鐵的柴契爾夫人,面對兒女的疏離,內心有多麼酸楚,才會有後悔踏入政壇的言論。

但這並不代表,柴契爾夫人就該呆在家裡帶孩子,不應該從政,不論男女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只是在那同時請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成長。雖然事業與家庭很難兼顧,或有輕重,但絕不該有忽視。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曾驕傲地說,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中,自己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而他的妻子米歇爾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她要求自己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接送孩子們上學。

其實孩子並不糾結家長陪伴時間的長短,而是渴望家長的關注和重視。專心地和孩子交流吧,多擁抱撫摸孩子吧,大聲地對孩子說愛吧.......

若你的確很著急,想要推開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請記得推開Ta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真心滿足Ta。

在成人的世界裡,「被看見」,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在孩子的世界裡,「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

就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用心地去看見孩子,聆聽孩子,陪伴孩子吧。

相關焦點

  • 因媽媽「不打自己」離家出走,這件事比體罰更令孩子不滿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小女孩因媽媽只打姐姐不打自己離家出走》,看這標題還覺得有點啼笑皆非,怎麼還有孩子上趕著去挨打呢?可看完整篇報導才知道,原來是妹妹覺得媽媽只愛姐姐,只打姐姐,媽媽不打她,她都不知道自己哪犯錯誤了。
  • 8歲女孩深夜離家出走,只因媽媽「光打姐姐不打我」,媽媽不愛我
    最近,就有這樣一件令人又好笑又心疼的事情:廣東省河源市有一對姐妹花離家出走,民警問道離家出走的原因,8歲的妹妹泣不成聲地說出了原因,卻令人哭笑不得:「媽媽總打她不打我,我就覺得她只愛姐姐,不愛我!」「她不打我我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 妹妹因媽媽不打離家出走,姐姐因總被媽媽揍離家,這屆當媽太難了
    你不打我,我都不知道我到底犯了什麼錯。她打姐姐,我就覺得她只愛姐姐,只管她,不管我。」姐姐更委屈了:「我這些都是她(媽媽)打的傷疤。」原來,姐姐因為貪玩,總是玩到很晚才回家,就時常挨媽媽的揍。姐妹兩各有不平,最終一起離家出走。
  • 媽媽不要你了!妻子離家出走,3歲孩子自閉恐懼,丈夫:不該打她
    最愛孩子的肯定是父母,父母為了孩子是可以付出很多的,但是在河南卻有一位女子直接拋棄了孩子拋棄家庭離家出走了,現在小孩才只有三歲半,媽媽走了之後整天都不想吃東西,孩子的父親非常著急,可是這事件的起因確實非常令人氣憤,孩子的母親之所以出走,是因為她被打了。
  • 11歲娃被罰跪後離家出走,留下的字條嚇哭媽媽,怎麼和孩子溝通
    ,再加上體罰,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受挫。寶媽說,孩子會離家出走,都怪自己一時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僅罵了孩子,還讓孩子罰跪>,孩子心裡估計覺得受不了了,所以才會離家出走的!》:教會媽媽用不吼不叫、謙遜溫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也更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 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離家出走後再也沒回來,媽媽痛哭:是我錯了
    文|李知行醫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變化。「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觀念早應該被摒棄,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體罰甚至家暴孩子,沒意識到這些舉動在孩子身心裡刻下傷痕,隨時會爆發出來。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離家出走後再也沒回來,媽媽痛哭:是我錯了宋女士的孩子一直在苛刻的教育下長大,同樣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學習成績不好要挨打、吃飯挑食要挨打、在長輩面前表現不好也要挨打。
  • 家長必修課③|如何避免孩子「離家出走」?
    來源:長城網長城網訊 (記者 王藝薇)近日,一則「12歲男孩離家出走」的新聞牽動著眾多網友的心,據媽媽稱,因為孩子疫情期間玩遊戲比較厲害,動手打過他兩次。其實這些年,因為親子衝突引發的孩子離家出走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什麼孩子頻繁離家出走?面對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 女兒因厭學要離家出走,打包的物品五花八門,媽媽:這是去度假吧
    導語:對於上幼兒園這件事情,很多寶寶都是非常抗拒的,畢竟在幼兒園裡不如在家中玩的舒服,在沒有老師監管的狀態下,他們可以更放肆一些。不過不去上幼兒園這樣的事情,家長是不允許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的。如此一來,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有了一個矛盾點,這不,就有一個寶寶因為不想去上幼兒園決定離家出走。
  • 離家出走的孩子
    這篇文章是我孩子幼兒園教材裡的文章,我太喜歡了,每次讀到我都特別感動,她用一個離家出走的小兔和媽媽的對話反映了媽媽就是孩子的守護神,下面我把他抄來給大家看,我強調我是原文抄過來的,不是我寫的。 離家出走的小兔 從前有隻小兔子,她覺得自己長大了,就想離家出走。 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走了。媽媽說「你還小,我要跟著你。」媽媽回答。
  • 家長必修課③|如何避免孩子「離家出走」?
    長城網訊 (記者 王藝薇)近日,一則「12歲男孩離家出走」的新聞牽動著眾多網友的心,據媽媽稱,因為孩子疫情期間玩遊戲比較厲害,動手打過他兩次。其實這些年,因為親子衝突引發的孩子離家出走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什麼孩子頻繁離家出走?面對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 因為媽媽不打她,女孩離家出走:孩子被父母忽視,比挨打還痛
    有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一個妹妹因為媽媽只打姐姐不打她,於是離家出走。,覺得媽媽不愛她,不管她,於是跟姐姐出走。姐姐呢,恰好相反,因為貪玩很晚回家,總是被媽媽打,越打越跑,這次竟帶著妹妹出走了。可以看出,媽媽對待姐妹倆,一個是打罵的熱暴力,一個是忽視的冷暴力,兩個極端。尤其是妹妹的話讓人心疼,「不打我,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犯錯」,「不打我就是不管我」,這不禁讓人想,這個媽媽平時就沒有其他回應的嗎?沒有其他管教方式的嗎?因為被忽視,妹妹甚至願意把懲罰當作獎勵和關愛。
  • 因被媽媽罰跪 15歲女孩留下「遺書」離家出走 她竟覺得媽媽恨自己
    凌晨三點接到了丈夫的電話說,找到女兒了,看到兩個女兒從車上下來,魏彩綺很生氣,但她突然無助地蹲在地上哭了起來,女兒胡巧文也說了她離家出走的原因。胡巧文:媽媽平時管我們管得很嚴,我覺得媽媽不喜歡我。三天後,等女孩的心情稍許平復,我們來到了胡巧文家,她說當時她是想了很久,才做出離家出走的決定的。說到留下的「遺書」,15歲的胡巧文似乎很淡定。
  • 離家出走孩子心聲:一直想回家但是怕挨罵
    近日,兩個13歲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引起關注,如今小女孩丁丁已經回家了。出走的那幾天中,她是怎麼想的,她離家出走回來後,父母又是與她如何溝通的?對於這些問題丁丁媽媽出於對孩子的保護,不願向記者透露,也不希望媒體再做詳細報導。而昨天小男孩洪洪也已經回去上學。但有關「離家出走的孩子」的話題許多市民依舊在熱議,微博、論壇上許多家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南京小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 挨打後離家出走
    劉先生立刻停車詢問,一問才知道,這個小男孩居然離家出走了。小男孩兒名叫小辰,今年10歲,還是一名小學生。當晚7點左右他從雨潤大街的家裡出走,先是乘305路到了安德門,然後一路走上了賽虹橋高架。劉先生問小辰,「你從哪邊走過來的?你現在走在高架上面危險不危險,你知道不知道?」過往的車輛挺多的,實在挺危險的。劉先生大概問了一下,感覺孩子受了委屈。
  • 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這種不健康的「行為迴避」模式,父母要懂
    離家出走這個詞,在以前似乎更多的出現於家庭中夫妻爭論之間。當夫妻吵得不可開交時,其中的一方特別是女方喜歡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一來為了避免和對方再引發更嚴重的衝突,二來試圖用這種方法逼迫對方妥協認錯。只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動不動就選擇離家出走,而且這幾年的年齡越來越低齡化,這讓父母不免的有些擔憂。
  • 孩子:我們離家出走了,孩子的敏感和無奈,你了解多少
    這不,最近一對離家出走的姐妹讓她們的媽媽哭笑不得。媽媽只打姐姐不打我,媽媽都不愛我了近日,廣東河源,一位8歲的小女孩和她的姐姐相約離家出走。直至深夜,還沒有回家,她們的媽媽都快急瘋了。幸運的是,在報警不久後,民警就找到了姐妹倆。
  • 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家長很頭疼?理解和溝通才是解決之道
    她向我央求,說想吃冰激凌,我斷然拒絕,因為她經常扁桃體發炎,吃點涼的就會犯,我向她解釋,她壓根不聽,還哭了起來。我也就不理她,沒想到,她看哭沒效果,一會兒跑到我面前,向我宣告:「媽媽不讓我吃冰激凌,說明媽媽不愛我了,我要離家出走。」聽了她都話,我差點笑出聲來,沒想到她會要挾我。我忍著不笑,平和的對她說「可以,媽媽同意。」
  • 「嫌爸爸醜」後續,孩子又要離家出走,被媽媽一句話制服
    前段時間有一位可愛的孩子在網絡上走紅了,由於媽媽生病了,因此沒有辦法跟孩子一起睡覺,但是孩子卻偏偏不願意,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甚至說自己的爸爸太醜了,不願意跟爸爸一起睡,一定要跟媽媽一起睡。沒有想到媽媽事後卻向別人表示,其實孩子跟爸爸長得一模一樣,因此他這句話的確有些無釐頭。
  • 孩子離家出走為哪般?心理諮詢師:家長要改變態度
    近期,微信朋友圈內尋找孩子的消息,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所幸離家出走的孩子都有驚無險。那麼離家出走的背後,是孩子有意為之還是不小心走丟了?應對孩子走失或離家出走家長應該怎麼做?記者對此進行採訪。馬曉娟的父親告訴記者:「女兒貪玩,每天回家比較遲,在3月23日下午,自己忍不住,一氣之下就打了女兒。」女兒害怕回家,就準備去閩寧鎮的親戚家,但是又沒趕上車,就在車站待了一宿,第二天下午回到家中。除以上兩個女孩走失之外,近期朋友圈還曾熱傳了其他家長找孩子的消息。
  • 女孩因講故事跟爸爸鬧矛盾,打算「離家出走」,走到電梯卻回來了
    01女孩因講故事跟爸爸鬧起了矛盾,竟打算「離家出走」劉女士和丈夫有一個女兒,兩人平時對女兒其實也是很好的,但是對於孩子的一些小脾氣,劉女士也從來不會慣著孩子。女孩打算「離家出走」,收拾半小時只拿了件外套,寶媽:給個臺階。當媽媽說完這件事情之後,女兒就開始有小脾氣了,並且直接質問爸爸為什麼不給自己講故事。媽媽跟女兒說爸爸回來太晚了,飯都沒有吃,而且她也應該上床睡覺了,女兒應該懂得體諒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