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強拆案件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

2020-09-05 法律人那些事

基本案情

1994年5月,孫某購買王某位於濟南市****號一處房屋,並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2010年7月,濟南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濟南市政府)作出批覆,決定收回涉案房屋所在的4387.43畝國有土地,用於西部新城建設工程。2013年5月,在未達成補償協議的情況下,孫某的房屋被強制拆除。

在涉案房屋被拆除前,濟南西區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及辦事處、村委會的有關人員對該房屋進行了測量,並就補償標準與孫某進行了溝通,但未達成一致意見。

孫某不服,提起訴訟,要求確認濟南市政府實施的房屋強制拆除行為違法,一審法院確認強拆違法,但濟南市政府不服,提起上訴。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以相同的理由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裁判結果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因濟南市政府否認參與實施拆除了涉案房屋,孫某提供的證據亦不能證明濟南市政府直接參與拆除其房屋。在此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結合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有關法律、及孫某的工作實際狀況以及當事人的舉證能力分配舉證責任。

因濟南市政府下設的濟南西區指揮部曾對涉案房屋協調過補償事宜,濟南市政府作為涉案房屋被拆除後的受益主體,具有優勢舉證能力,並應為此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在濟南市人民政府否認參加亦不能證明系他人拆除涉案房屋的情況下,濟南市政府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即應認定濟南市政府系強制拆除涉案房屋的實施主體。遂判決確認濟南市政府實施的強制拆除行為違法。

新邦律師說

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通過提起行政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必須有證據證明被訴行政行為系行政機關所為。但在實踐中,有的行政機關在強制拆除前並未製作、送達任何書面法律文書,事後也否認參與實施拆除行為,對此當事人往往難以獲得行為主體的相關信息和證據。

本案中,濟南市政府是涉案房屋被拆除後的受益主體,其下設指揮部也曾做過協調補償事宜,在不能證明系他人拆除涉案房屋情況下,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即應認定濟南市政府系強制拆除涉案房屋的實施主體。

因此,不論是農村集體土地還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強制搬遷、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等,對合法建築的拆除首先可以推定為行政強制行為,被拆遷人只要能夠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強拆行為存在且極有可能系有關行政機關實施,行政機關如不能舉證確係其他主體違法實施,則可能被推定為強拆行為的實施主體。

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應當結合拆遷過程中的有關事實,結合責任政府、誠信政府等法律理念和生活經驗法則邏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的承擔主體。

相關焦點

  • 典型判例:行政賠償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及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
    【裁判主旨】行政訴訟與信訪作為兩種相互獨立、相互分離的救濟制度,當事人對信訪事項的處理意見或者在強拆行為已被生效判決以程序違法為由確認違法的情形下,被強拆人未能舉證房屋建設獲相關主管部門批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要求的,人民法院通常不會判決對該房屋進行賠償。
  • 法律知識:行政訴訟之舉證責任
    我們都知道證據是當事人進行訴訟的重要前提條件,沒有證據很多案件都無法作出判決。那證據應該由誰來提供呢?這就涉及到我們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的過程中,我們奉行的舉證原則一般為誰主張,追舉證。但是,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因被告一方當事人為國家行政主體,與原告的法律地位存在明顯的差距,如果也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會導致司法不公的存在。那行政訴訟中到底由誰來舉證呢?
  • 被強拆人無法舉證證明具體強拆人員時,誰來承擔強拆責任?
    但是在法律維權訴訟中,確實有需要主張損失的人承擔損失證明責任的規定。在強拆的維權訴訟中,如果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來分配證明責任,顯然無法保障被強拆的弱勢主體的合法利益。因此,為了保護弱勢群體合法利益,最高人民法院有司法判例對此作出了指示:在當事人難以舉證且強拆行為無人認領的情況下,強拆行為實施主體應為行政機關強拆行為系行政事實行為,在該行為作出時行為主體即已確定,但起訴該事實行為的當事人即使當時在強拆現場,一般也很難提供直接證據證明該行為的實施主體。
  • 某水電站被強拆,最高院認定徵收方強拆行為違法
    近日,由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任戰敏執行主任和張婷律師代理的某水電站強拆賠償案件,經最高法再審,裁定徵收方強拆行為違法,案件發回重審。在案件再審中,任戰敏律師通過對案件事實的充分舉證和法律關係的深入辯析,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最終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審裁定書中直接認定徵收方強拆行為違法,並對後續責任機關和行政賠償範圍的確定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要求。
  • 對不當得利案件舉證責任分配亂象的有效規制
    新出臺的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第一百零八條共同搭建了民事案件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基本框架,對實務將起到積極的指導性作用。作者以目前不當得利案件舉證證明責任的亂象規制為主題,分析了這些規定的重要實踐意義。
  • 強拆案中政府因「舉證不能」敗訴,小編讓你秒懂什麼是「舉證不能」!
    小編上網一查,原來在江西、福建等多地的強拆案件中都曾出現過行政機關因「舉證不能」而敗訴的案例為了保證解讀的權威性、準確性,我們特意採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教授張效羽老師:焦點一要理解「舉證不能」,得先搞懂「舉證責任倒置」,對此,張老師是這樣說滴↓↓↓一般情況下,大家最常接觸的案件就是「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
  • 北京拆遷律師: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倒置,被徵收人不用提交證據嗎?
    ,但不能排除徵收人的舉證責任。在行政訴訟案件中,被告應當對自己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交證據和法律依據,因為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應當具有法定職權、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其是依據相應的證據作出的,因此被告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 淺析民事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一、證明責任概念舉證責任和證明責任是司法界和學術界上存在的概念,司法實踐中普遍使用舉證責任概念,而法學理論上則較多適用證明責任這一概念,舉證責任強調的是提供證據,而證明責任則體現為運用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二者似乎是有區分的。但我們不能否認,舉證的目的也是為了證明案件事實。
  • 當前商業秘密舉證責任分配司法實踐現狀
    作者 | 崔國斌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選摘自 | 《商業秘密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最高院在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明確接受這一證明責任分配思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5)第91條。「……另一方面則是《民訴法解釋》第90條、第91條和第108條對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的充分吸收和條文表述的高度契合。」
  • 是誰說的行政訴訟即使沒有證據也能起訴?這是胡扯
    我最近在接待諮詢的時候,有當事人問我,是不是在行政訴訟中,咱們被徵收人沒有證據也能起訴徵收方?相信在實踐中,有不少被徵收人在面對這個問題也會犯了難,在此,我先給大家一個答案,在行政訴訟中,如果咱們沒有證據的話,可能都立不上案,更不用說起訴了。
  • 這些必須了解,徵地拆遷中的舉證責任及證據的收集與保存
    舉證責任是證明主體為了使自己的主張得到法院的承認,所承擔的運用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並需要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因此,舉證責任倒置>並不影響原告舉證,廣大被徵收人不能因為法律規定舉證責任倒置就懈怠於積極主張權利,不然只會致使自身利益受損,而應該積極收集和出示能夠證明被訴行政機關行政行為違法性的證據。
  • 在徵地拆遷中,遭遇強拆沒有證據也能告贏徵收方嗎?律師:不可能
    最近有讀者朋友問我在行政訴訟中,被徵收人不用負舉證責任,因為《行政訴訟法》第34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範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那麼,是不是就說明,被徵收人只要提起行政訴訟就可以勝訴呢?
  • 運用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和舉證責任分配學說判斷職務行為
    對於第三種樣態,則只能根據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確定哪一方當事人敗訴。因此可以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定充分的證明標準,是民事訴訟的最高標準;優勢證明,是民事訴訟的最低標準。」  筆者認為,在賦予法官對此享有舉證責任分配權利的同時,我們如運用民事訴訟舉證責任理論中蓋然性學說分配舉證責任是否將更為科學、合理?該學說認為,「在具體進行舉證責任分配時,必須以待證事實發生的蓋然性高低、統計上的原則及例外情況為基礎,才能正確進行分配,從而避免法院對事實的錯誤認定。因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蓋然性,作為法律上的案件事實,與客觀事物體一樣,也必然有其蓋然性。
  • 強拆不允許拍照留證據,導致起訴無法舉證,本文告訴你怎麼辦
    法院可以依法認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 房屋被強拆後,如何申請賠償?
    由此,當被拆遷人的房屋被非法強拆時,有申請國家賠償的權利。下面由北京來碩律師事務所的郭律師給大家講解,房屋強拆後如何申請國家賠償? 被侵權人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賠償請求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也可以首先確認行政機關的行政強拆行為違法,待法院判決確認其違法性後,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由賠償義務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逾期未作出賠償決定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海律說法|只知道「誰主張誰舉證」?其實,舉證責任分配還有這些規則
    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一)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在理解舉證責任概念的基礎上,便會涉及舉證責任如何分配的問題。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該法條是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誰主張,誰舉證」。
  • 不知房子到底被誰強拆,還要起訴?法院:這就是舉證不能的後果
    那麼,當房主不服強拆,想提起行政訴訟維權。該告誰呢?要麼,在強制拆除時,根本沒有通知當事人到場,或者當事人雖然在強制拆除現場,但無法識別實施強制拆除行為的人員身份;要麼,在強制拆除後,也沒有任何機關部門主動承擔強制拆除責任
  • 被違法強拆可申請行政賠償
    拆遷中被拆遷人有權拒絕籤署安置補償協議,尤其是對補償不滿意時,被拆遷人拒絕籤署協議的同時還應儘早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現實生活中,被拆遷人不同意拆遷與拆遷方拒絕談判,又不進行法律援助,與拆遷方僵持不下,因拆遷工作進度等多方面因素,被拆遷人的房屋極有可能遭遇強拆,雖說強拆行為違法,但是與被拆遷人不作為有一定關係
  • 實施強拆行為卻不承認該怎麼辦?律師: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相信有不少被徵收人都遭遇過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在徵地拆遷中徵收方為了早日完成徵地拆遷工作往往會對不籤署補償協議的被徵收人採取一些違法行為逼迫被徵收人籤署補償協議或者直接強拆被徵收人的房屋。這種情況在徵地拆遷中是很常見的,但是在個別地區還會出現「敢強拆不敢承擔責任」的情況發生,那麼咱們被徵收人在遭遇這種情況後該怎麼辦呢?只能忍氣吞聲嗎?接下來我將通過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則案例為大家進行解讀。
  • 行政裁決程序問題審查及舉證責任
    當事人認為承辦人與其承辦的案件的處理結果之問有利害關係,或與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具有影響公正處理的關係,申請承辦人迴避或者承辦人自己提出迴避的,裁決機關經審查屬實,均應當更換承辦人。凡是應當迴避的承辦人沒有迴避的,所作出的裁決應認定為違反法定程序。  四是剝奪當事人的陳述、申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