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被後人戲稱劉羅鍋,他有著與腐敗勢力鬥智鬥勇的傳奇人生!
文/光明帶你看歷史
關鍵詞:劉墉 本文約為1300餘字 閱讀約需4分鐘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被後人戲稱為劉羅鍋,山東諸城人,劉墉在乾隆十六年考中進士,仕翰林院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少保。他是清代著名帶法家,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並稱「清四大家」,並有《石庵詩集》傳世。
劉墉的父親是劉統勳,劉統勳是乾隆最信賴的漢族官員,他的父親由於剛正不阿的品質深受乾隆皇帝的寵信因與乾隆帝寵信。劉墉一生並不是非常的順利,他在和和珅的鬥爭中吃了不少的苦頭,經歷了許多次的變故,而他的書法的風格也隨著他的年齡和閱歷逐漸的發生變化。
在劉墉青年的時候,他的仕途風平浪靜,他的書法則珠圓玉潤;在中年的時候,他由於父親的緣故被罷官,在牢獄之中他見識到了人心的險惡,但是他也沒有改變他的性格和信仰,這時的他的書法就變得雄勁而有力了;.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已經對功名利祿不在追求,只求為國家做出能有的貢獻,他的書法也就逐漸地趨於平淡,不再像早年那樣將意蘊流於文字表面,這時候他的書法也是達到了更高的一層境界。
良將易得,知己難求,而劉墉就能擁有一個一生的知己,那就是紀曉嵐。乾隆十二年,紀曉嵐在鄉試中以第一名中舉,而他的師父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劉墉。從此刻開始一直到嘉慶九年劉墉去世為止,兩人的友情共維持了五十八年之久。在漫長的五十八年中,他們一起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一起走過了乾隆盛世,而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一些故事還是經常被人們在茶餘飯後提起。
有一天,紀曉嵐的朋友蔣愛亭將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碑帖送給他,得此寶貝,紀曉嵐十分欣喜,但轉念一想,便決定將這一寶貝轉贈給摯友劉墉,以免暴殄天物。誰想,劉墉看過之後,卻認為此帖中雖有十數位名家的跋語,但此帖本身卻是贗品,於是便婉言謝絕了,澆了紀曉嵐一頭冷水。後來,紀曉嵐把這一碑貼送給了識貨人。這次和不愉快,對他們的友情卻未有一絲的影響反而讓劉墉將紀曉嵐視為真正的朋友。
劉墉在朝為官的二十四年中,也是和珅在朝中專權之時。劉墉的清廉和和珅的貪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人經常在暗中鬥智鬥勇,劉墉善於言辯而且有紀曉嵐為輔助,所以大多數情況都是以劉墉勝出,和珅吃啞巴虧而告終。乾隆丙戌年,天下大旱,但無奈當時國庫吃緊,朝廷不能用更多的錢財去救濟老百姓,於是劉墉與紀曉嵐便想出了向和珅募集賑災銀兩的計策。
幾天之後,和珅便得到了劉府向山東老家偷運二十萬兩白銀,無償給災民的消息。這一消息頓時令和珅精神大振,以為扳倒劉墉的機會到了,便糾集家丁,攔截了劉府的馱隊。但是劉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追擊到的是鵝卵石。在乾隆帝面前,劉墉與和珅互不相讓,他們一個說箱中確實是白銀二十萬兩,另一個一口咬定箱中裝的是石頭,令乾隆難下定論,但是朝中大臣卻紛紛作證,說親眼看到二十萬兩賑災銀兩裝箱起運,為了保護和珅,乾隆帝只好令和珅去自己的府上取出四十萬兩白銀,交給劉墉運往災區,以賑濟災民。劉墉不但為災區募集了六十萬兩賑災銀,救了處於水火之中的老百姓,而他不懼權勢的舉動更是贏得了滿朝文武百官的欽佩和百姓的稱讚,這件事情也被傳為佳話。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享年八十五歲,賜諡號為「文清」。他有相當驕人的書法成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而他的剛正不阿和貪官鬥爭的故事更是被千古傳誦。
本文為光明帶你看歷史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