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全球有超過2.64億各個年齡的人患有抑鬱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目前有3億多人罹患抑鬱症,從2005年至2015年,增加了18%以上。
人會因為社會環境、自身心理以及生物遺傳等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大腦器質的功能失去健康平衡,出現身體不適、情緒抑鬱,進而導致抑鬱症。
擾亂人心的不是那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關於這些事情的看法,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認知——即我們一貫看待事物的方式,的確會影響情緒和行為。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形象的認知通常是:一無所成、一無是處、一無所依、一無所有。很顯然這些認知極端而且不客觀,這源於錯誤的思維模式,而這些模式正是抑鬱症的癥結所在。
那麼,究竟有哪些思維方式容易容易導致抑鬱症呢?
抑鬱者擅長否定自己的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與此相反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特別「寬容」。
假如男生跟女生表白,她會想「自己這麼不好看的女生怎麼可能擁有幸福,肯定這份感情不能長久」,而當男生終於離開她時,她會苦笑,看吧,我早說了我不可能擁有幸福的。
她會下意識否定掉自己的積極情緒,反而對消極情緒很寬鬆。而當她想走出這種狀態時,又下意識否定自己的積極努力和行為。
當她跑步,堅持了一兩天,因為某種原因而中斷時,她會說,自己果然沒毅力,看來自己註定一輩子這樣。
也就是說,有抑鬱情緒的人,會不自覺的培養自己的挫敗感,而打擊自己的成就感。
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極端認知模式。源於完美主義,如果有任何錯誤或不完美之處,就認定自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在看待人或事情的時候,就會有絕對化傾向。
比如說:你在一次考試中失利了,你就會想,我很失敗,我就是一個廢物。但實際上,你只是一次考試失利而已,任何人都有失利的時候。
生活中不僅只有黑白,還有灰色地帶。
心理學當中有過這樣一個實驗,當同時呈現給抑鬱症患者兩個面孔,一個是喜悅的,一個是恐懼悲傷的。抑鬱症患者第一眼注意到的是那個悲傷的面孔,很少去注意帶有愉悅的面孔,甚至是中性的面孔。
這樣的思維方式讓你可以從生活中任意一種情境中挑出消極的信息,反覆回味,然後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消極的了。
所以,當你情緒抑鬱時,你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這個鏡片會過濾掉任何正面的內容。而你自己是意識不到這個「過濾流程」的,因此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負面的,這會讓你經歷不必要的痛苦。
這種不良認知是產生內疚的源泉。具體表現為:在你的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一個負性事件,儘管與你無關,你都會武斷的認為,事情之所以發生了,這都是你的錯,或者它證明了你的無能。
比如說:男朋友今天生病了,你會直接想到:都是我不好,我沒有照顧好他,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女朋友,因而心生內疚。
罪責歸己會讓你感到極端的內疚,你強大的責任感會迫使你背負整個世界,會讓你喘不過氣來。
你混淆了「影響他人」和「控制他人」的概念。
需要認識到,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樣子的人,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人。
但是,最終別人愛怎麼做,那是他的事情,你無法控制,不是嗎?
這種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放大」和「縮小」,你會習慣性地把某些事實要麼過於放大,要麼過於縮小。
有趣的是,你往往會放大自身的錯誤、不完美或恐懼的情緒,並且誇大它們的重要性和災難性的後果。
例如:你在某次會議上說錯了一些原先準備好的內容,你的災難化思維模式就會很自然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中:天哪,我居然犯了這樣的錯誤,太可怕了,全公司的人馬上都會知道了,我的名聲全毀了!
但事實上,你說錯了哪些內容,其它同事未必知道,而且,即使是知道了,他們也不會因為這個小小的失誤而對你另眼相待。
通過這種災難化的思維方式,你成功地讓自己越來越自卑了。
以上這些扭曲的思維方式都是導致我們情緒低落、低價值感的重要因素。
認知影響情緒和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進行自我覺察,或者幫助身邊的朋友發現自己這些偏差認知,可能會更好的幫助我們提升生活質量,遠離抑鬱。
希望大家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擁有一個更加陽光燦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