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困了自然就會睡了,不睡就是不困」,這個睡眠誤區可以說是嬰幼兒睡眠的第一大坑。這個太多太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我剛有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認為。
一直讓寶寶自己清醒到鬧覺才哄睡,非常容易造成過度疲勞,也會讓寶寶的睡眠出現問題。抓準清醒間隔,不止哄睡更容易,睡眠也會更好。
所謂的建立「規律作息」,第一步就是抓準寶寶的清醒間隔。
清醒間隔就是寶寶每個小睡之間的清醒時間,隨著寶寶的月齡增加,清醒的時間會越來越長。但同一個段時間內,清醒間隔的時間相對固定,也就差不多都間隔多久寶寶就會困了。
那清醒間隔大概是多久呢?
滿月的寶寶:1個小時左右
2-3個月:1-2小時
4-6個月:1.5-2.5小時
7-9個月:2-3小時
12個月:4-6小時
18個月:5-6小時
差不多也就是每個月增加15分鐘左右,當然這個只是大概的時間,有個體差異,有些寶寶精神一點,有些比較能睡一些。但還是老話一句,低一些或高一些都正常,不要覺得你的孩子是特例,差的非常多肯定是不行的。比如6個月的寶寶就清醒4-5小時,只睡一個午覺,那真的是讓寶寶熬太久了。
1歲半以上就比較少算清醒間隔了,這個時候大多數寶寶都已經並成1覺(即使還沒2並1的也快了)。而這之後午覺可以設定在某一個時間,但3歲前基本上都還是需要午覺的。
不過這個時候可能會隨著寶寶能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午睡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還是要控制午睡的時間,別太晚午睡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
*提醒一下,帶孩子時間過很快,一下子一兩個月就過了,很多重視孩子睡眠的反而會忽視了這點,沒有跟上孩子的變化,清醒時間長了卻還用一樣的作息,反而變成過早哄睡,入睡困難要哄好久。
活動量:
比平時更多的活動量會讓清醒的間隔縮短,或是太少的活動量會延長清醒間隔。也就是多活動肯定會累一點,這個也是為什麼常常強調要安排寶寶活動,不然很容易到點了卻還不困。
小覺時長:
小覺短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在經歷過一個相當短的小覺後,清醒時間會比平時的還要短。簡單的理解就是沒有休息好,所以很快就累了。一般小覺還是有1個小時以上才能有比較好的休息,如果少於一個小時就比較不夠了。
外界刺激:
不要覺得孩子那麼小懂什麼,所有的事物對嬰兒來說都是新奇的。
-視力越來越好,容易被周圍新鮮的事物吸引。
-能爬能走了,能自己活動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新的玩具,開心興奮。
-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想再多跟爸爸媽媽玩一會。
寶寶的視力變化,認知的發展,身體的發育都會讓寶寶越來越能掌控自己的身體。新的玩具,親人的回來,玩的需求都會讓寶寶不想入睡。所以寶寶非常容易因為外界的因素就錯過困的時候,反而變得精神了。
其他因素:
比如外出旅遊,生病,時差,並覺期,大腦飛躍期等都會影響清醒間隔,但影響時間較短暫,過後就會恢復正常。
怎麼抓準清醒間隔就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睡眠信號,常見的睡眠信號有:
1.揉眼睛
2.打哈欠
3.沒精神,發呆
4.特別粘人
5.晃頭
再結合實際哄睡,看看寶寶出現睡眠信號多久哄睡是最容易的(有些寶寶出現睡眠信號就是困了,很快就可以哄睡著,有些則是要再過10-15分鐘)。然後看看大概都是起床多久後,這個時間應該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只要觀察幾天就能大概知道寶寶的清醒間隔。
為什麼要抓準清醒間隔呢?
最重要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孩子過度疲勞,過度疲勞非常容易引起睡眠問題,小覺短,頻繁夜醒,跟入睡困難。
影響身高,抵抗力等就不說了,疲勞中的孩子很多都非常鬧人,小一點的容易哭鬧,大一點的寶寶愛耍賴。對寶寶的情緒影響很大,長時間的過度疲勞,更不利於培養寶寶的情緒管控能力。
在合適的時間帶孩子去睡,能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哄睡也會變得非常容易。有體驗過哄睡半小時還不睡,一直哭鬧的,就知道是多麼折磨人的事情了。
沒孩子前我也曾經認為,每天規律作息,按表操課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後來才知道,抓準孩子的作息是多麼重要,自己才能安排好事情,才能更輕鬆,更得心應手。
Alvin出生的時候就是睜大著眼睛一直到處看,直到出產房回到房間後喝完奶才睡,期間將近3小時。滿月從月子中心回家後,可能回到家換環境了好奇,連續6個小時沒有睡。11個月就並成一覺,穩定的清醒5個小時以上。
他是一個超級精神的寶寶,超級能熬,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困,相反的對睡眠的要求非常的高,只要睡眠一差就特別鬧人。即使他這樣的精神,也是屬於正常範圍內,只是比平均孩子還要精神一點而已,而且睡眠總量其實還是在平均值的。
所以真的要注意孩子的清醒間隔,如果「剛滿月就一直是醒3個小時」,「6個月就只睡一個午覺」或是「1歲半就不睡午覺」是常態的話,那可能真的長期的讓寶寶處於疲勞狀態中了。
本文由夏天與喬原創,專注嬰幼兒睡眠引導,也分享科學育兒及親密育兒。有任何問題諮詢及交流歡迎私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圖片來自網絡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