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過年了,孩子會收到很多紅包和壓歲錢,這些錢怎麼處理?父母如何藉機訓練孩子的理財意識?冠冕理財機構袁彤老師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和父母分享這一話題。根基祝福家人們過一個喜樂洋溢的新年!
根基: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認識錢了。您認為有沒有必要訓練孩子理財?
袁彤: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遲早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如果父母不在孩子小的時候訓練他們如何管理錢財,待他們長大後,需要獨自處理錢財的時候就難免會走許多的彎路。
我接觸到一些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月初是富翁,月中是貧民,到了月底就成了乞丐。孩子離開家,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每個月一下子拿到那麼多錢,不知道如何分配,經常隨心所欲地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根本不會有計劃的生活或考慮、去關心他人的需要。
今天許多孩子以為有了錢就會有幸福和快樂,錢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父母訓練孩子管理錢財,不單單是教給他們「認識錢」,更重要的是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根基:孩子理財的錢從哪裡來?是給零花錢嗎?孩子做家務要給錢嗎?如何分配?
袁彤:在我們家裡,孩子得到錢有三種途徑:
⒈我們每個月給他們的零用錢
⒉打工所得
⒊過年時他們所得的壓歲錢。
至於做家務付給孩子一點錢的做法,我個人認為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孩子是家庭的成員之一,理應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所以,我的孩子認為做家務是件很自然的事,並沒有把做家務勞動當做是一種賺錢的方式。
關於零用錢:
從孩子7歲開始,我們每月給他們零用錢,同時我們也會給他們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們把這些錢分為:「奉獻」、「儲蓄」和「花費」三個部分,「奉獻」是要他們學習金錢不是只屬於自己的,使用金錢不僅僅是要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要孩子有關愛他人和幫助他人的管家意識;「儲蓄」部分是幫助孩子學會為長遠的目標作準備,而不過負債的生活,從而也學習節制的品格;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每一筆錢的去處,我們要求他們記錄每一筆花費,用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管理金錢。
關於打工:
我們的大兒子,現在每個周末,他會花兩個小時在一個朋友的琴行打掃衛生。從感情上講,我看著他一個人在那兒打掃琴房、擦玻璃、清洗衛生間,心裡真的有些捨不得。但我知道,在這個勞動的過程中,他會學習順服、律己和責任。藉著這個社會實踐的機會,使他懂得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工作也是在塑造人的品格,而金錢只是「副產品」。
關於壓歲錢:
至於壓歲錢,我們會替他們將這筆錢存起來,待他們懂得如何管理錢財之後再交給他們。我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或者說,父母在孩子們還沒有被訓練好可以管理30元、50元的時候,就將500元、5000元甚至更多的錢交給孩子,任由他們支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對於孩子而言,在他們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時,就去承擔這樣的責任,那並不是一個祝福。
根基:父母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怎樣對自己一個月或是一年的花費做總結?
袁彤:父母不能只給孩子錢,同時也要去指導他們如何花錢。在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我也會教導他們如何來管理這些零用錢。在我們家裡,我們用的是「信封管理」的辦法,來幫助孩子們「理財」。孩子們將零用錢按比例分別放入三個標明「奉獻」、「儲蓄」和「花費」的信封中。也可用玻璃瓶,在三個瓶子上分別貼上「奉獻」、「儲蓄」、「花費」的標籤。孩子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裡面還有多少錢。要是「花費」的那個罐子空了,那就意味著這個月什麼東西都不能再買了。
孩子記帳,主要是針對自己「花費」的部分。孩子的帳本一定要簡單,上面標上「時間」、「收入」、「支出」、「結餘」、「物品的名稱」就可以了。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困難,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幫助他。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為記帳而記帳。記帳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分析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下個月應該怎樣調整,來平衡學習、生活等各項的支出。學習哪些錢是該花的,而哪些錢是不應該花的。
教導孩子記帳、儲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不要輕易欠債。我的大兒子在開始管理他的零用錢的時候,他學到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負債」。那次他在沒有任何積蓄的情況下,向我借錢買了一個他不應該買的玩具。雖然當時他很開心,但後來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才還清所欠的錢。那個過程真的是讓他「刻骨銘心」,他明白「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這句話的意義。我還記得當他還清所欠的「債務」之後,他對我說:爸爸,我這輩子都不想向別人借錢了(那年他7歲)。
我的大兒子13歲時,我們幫他在銀行建立了一個帳戶。他知道,自己漸漸長大了,應該忠心地管理父母給他的每一分錢。
根基:除了日常零花錢的分配,父母有沒有必要訓練孩子拿到相對的多的一筆錢的時候如何分配呢?
袁彤:我認為應該給孩子們一些機會,讓他們來參與到家庭的財務管理中來。即使他們沒有使用好,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歷的機會。有一次,我妻子要帶他們兄弟兩個去遊樂場。出發之前,我把一些錢交給我的大兒子,並告訴他:這是你們的交通、餐費和在遊樂場裡玩的全部的費用。媽媽不會帶一分錢,你要把錢分配使用好。如果你們把這些錢都用在玩的項目上,或都用來吃飯,那後果就是你們只好步行回家了。
我都沒想到,他把錢計劃得好好的,一天玩得非常開心。回來的時候,他給我一張支出單,每一項的花費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許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太小,他們不懂得如何花錢,也有的會擔心孩子會亂花錢。其實讓孩子去經歷,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要他們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並承擔因他的決定所帶來的這個後果。
其實,訓練孩子管理錢財,不是要讓孩子專注於錢財,而是要透過對錢財的管理,去塑造他們的品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還要有智慧地去幫助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的不同,並引導他們做正確的決定。
我的大兒子喜歡瑞士軍刀,他會經常向我流露出要買「軍刀」的願望。我也會帶他去看「軍刀」,但同時我們也會引導他明白「需要」和「想要」的不同。我要他知道這些並不是他必需的,只是他喜歡的。但我會找一些瑞士軍刀的資料,告訴他瑞士軍刀產生的背景和生產工藝。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他了解了更多瑞士軍刀的相關的知識,變喜歡為興趣而非擁有,學習節制的品格。如果我只是單純地限制他不可以買,他或許會想其它的辦法得到,結果是導致更大的貪婪。所以,父母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
根基:很多孩子都會攀比,誰家的車好,誰家的房大,該怎麼引導呢?
袁彤:我的孩子也會告訴我,哪個同學的爸爸開的是什麼車,哪個同學家住的是什麼房子。這些都是孩子們真實的經歷。
針對這些問題,父母的心態很重要,你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是什麼——是羨慕?憤憤不平?還是知足感恩?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習「知足」,因為一個「知足」的人,會有喜樂,會懂的感恩,會慷慨;猶太人對富人的定義不是擁有多少錢財,而是能給予別人多少。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孩子的個性也有差異,訓練孩子理財的方法是也靈活的,但最重要的是,父母透過教導孩子理財向孩子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