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2021-02-15 校長派


全文長約 4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精彩導讀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了極大的壓力與挑戰,內憂外患之下,很多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夜之間就到了頭。

國外,國際化教育往往被解讀成「留學準備」「出國教育」的觀念的確受到極大的衝擊。疫情之下,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或許對我們過去所理解的「國際化教育」來說,是的。但一種全新的、更深刻的對國際化教育的理解,卻正在萌芽。

林敏,一個在國外求學教書二十載的老海歸。復旦學士、英國利茲大學博士。曾任國外大學的教授博導 、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十五年前回國創辦了一所中西融合十五年一貫制的寄宿制雙語學校——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並任總校長。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著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病毒肆虐,各國經濟狀況惡化、社會矛盾凸現,各種民粹排外情緒高漲,歐美各國都有不少政客、民眾將矛頭對準中國。「脫鉤」聲不絕於耳。

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夜之間,被顛了個個兒。


不少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這也確實關乎著中國上百萬家庭與學生現在與未來的求學之路。是繼續選擇國際課程,走體制外的國外升學途徑;還是轉軌、重返體制內,走國內中、高考升學之路,眾多家庭為此左右為難。

沿著既有的國際課程的「單行道」往前走,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往後退,孩子能否適應國內較為傳統的教育環境,在更為嚴酷的競爭氛圍中勝出。

確實,對大部分選擇國際化課程的家長與學生來說,是選擇一種與體制內課程不一樣的教育模式,是希望教育不再僅僅是以考試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是要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發展、個性化選擇與身心全面均衡的成長。


這一國內與國際化、體制內與體制外的二元分離與對立,在這次疫情全球化的過程中,演變成了很多家長替孩子規劃求學之路的深度糾結、困惑與兩難。回體制內,雖保險,但與孩子成長的目標有差距,走體制外現有的國際升學途徑,又有許多自己左右不了的世界政經及國際環境變化的種種不確定性。

最理想的方案,是要雙保險,不能讓我們的孩子一條道走到黑。也就是不能將「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

能否有這樣的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再是中外對立分離,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是體制內、要麼是體制外,別無它途。


筆者這大半輩子在國內外讀書、教書,在國內外的學府摸爬滾打幾十載、也有三個兒子分別在國內外受教育,深感真正的國際化教育不能僅是一條「單行道」。21世紀的好教育,本質上應是能給學生提供多元化選擇的「國際化教育」。


但真正的「國際化教育」,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英美教育,在中國語境下,應是「中外融合」的教育。這種「中外融合」的教育,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徵與原則。

國際化教育並不能歸之於「英語教育」,家長千萬不能讓孩子「母語錯位」,這是近些年來中國國際化教育的最大誤區——似乎英語好了,就是國際化教育了。

確實,國際化教育不能沒有紮實的英語基礎,國際化教育是要培養孩子的雙語或多語的能力,但國際化教育一定要以母語優先,作為在中國語境下真正國際化教育教學的出發點。

母語優先,首先是確認我們中國的孩子有以母語作基礎的文化身份認同(Identity),這一認同的確認,是孩子們一生安身立命的基石,一個「母語錯位」、「身份認同錯位」的孩子,一生就可能在「夾縫」中左右碰壁,很難找到歸宿,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心理與精神上的困惑與壓力。

海外有些少數族群人士自卑少自信、缺自尊、自我壓抑、孤獨症與社交障礙,大多源於「自我身份認同」的錯亂。


母語優先,也是保證我們的孩子,既可出得去,也能留在國內學習升學、就業發展,來去自如。現在不少在只將中文作為「對外漢語」來學的國際學校的中國孩子,中文的讀寫能力欠缺,英語成了其第一語言,如一旦由於各種原因出不去,再來重拾「母語」,就會面臨很大困難。

母語優先,並非不重視英語,恰恰相反,是要中英雙語協調發展,相互遷移。在上海西外學校,十二年或十五年,從幼兒園到高中一貫制課程與課堂,母語與英語的同構協同發展、兩種語言按母語與準母語的標準要求、浸潤式的同步發展,是能確保孩子們在一個長時段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中英母語/準母語的雙語能力。

第二個原則與特徵:

以國內課程為主幹,設計國際化課程

簡言之,就是要以國內課程大綱及知識內容為主體,再來引進、結合國外優質課程特色與精華,來確保孩子獲取未來如要參加中考、高考必須要有的學科知識及素養能力。

確實,中國現有的國家課程與國外的課程有著不少差異,但如仔細梳理,仍可找到不少共通點,特別是在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上。

在基礎學科的整合梳理方面,能建構起以體制內課程內容為主的「中外融合」課程,知識點與考試標準參照國內中高考要求,但在拓展、選修、探究、項目式學習等方面更多地引進借鑑國外課程,讓國外課程的豐富性、多元化、可選擇性與保證國內體制內基礎學科的系統紮實相結合,將為孩子們的學業打下更寬厚的基礎。

西外學校就在保證國家基礎課程開齊開足的前提下,借鑑了國內外優質的課程資源,開發建設了幾十門中外融合的各種校本課程,如海內外行走課程、中英文戲劇、中英文演講與辨論、批判性思維、中外經典選讀、健康與生活、社會情感、Steam與創客、人工智慧與編程等,還有一系列的審美與強身健魄課程。課程圖譜的豐富寬廣與多姿多彩,也是國際化教育的重要特色。


中國現有國際化學校的課程,絕大部分以引進為主,從IB到A Level、AP等,只能被海外大學認可,為海外升學作準備,這些課程中的學科思想與理念,知識陳述與建構方法,其實都可以與國內新課程的架構一一對應,相融互補。更具挑戰是一些國外人文社會方面的學科,但其中所展現的高階認知的思維元素、多元多層次的視野角度、概念化的思考分析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鑑。

比如西外學校開設的西方經典選讀課,就從西方思想源頭古希臘柏拉圖的一些基本概念範疇著手,給學生搭好認知的「腳手架」,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概念推導能力。

真正的中國國際化課程,不要懼怕國外「意識形態」的影響,真理是越辯越明的。無論是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課程,都需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爭辯,求同存異,是培養孩子學術思辨力與批判性思維的最好途徑。中國的國際化課程,不能狹隘片面,我們秉承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願目標,也要主動構建這一命運共同體能被分享認同的教育話語體系。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的進程,從前些年「全盤引進」,照搬模仿逐漸到了「自我意識」的階段。原來是「國際課程本土化」的漸進過程,今天突發其來的疫情與正在逆全球化的世界格局,逼著我們要加快「轉型」的步伐。我們現在是要大力加快「本土課程國際化」的進程,這主語的置換,也是中國國際化教育的主體性的「亮相」與確立!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的確要有課程的優化,但更要有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體制內課堂的僵化、高結構高控制、教師中心滿堂灌、學生的死記硬背、被動式、填鴨式的學習,可能比課程內容的變革,要來得更為迫切!「怎麼學」也許比「學什麼」更需引起我們的關注。

同樣的教材、知識點,為什麼在不同的課堂,會教出不一樣的效果。中國現有不少國際化學校,教的是國外的課程,但教學方式與課堂結構仍然是傳統中式的。只不過將中高考變成了洋高考。

其實,國際化教育的精髓在於課堂。哪怕是教中國國內教材,課堂中充滿著師生雙主體間的互動交流、認知與情感、知識與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與升華。

學習,不單是一個簡單、枯燥無味的單向知識傳遞過程,而是一個認知發生、情感交融、師生人格發展、生命舒展的愉悅過程。知識與意義、學術與目的、教學與價值、融為一個師生共生的學習共同體日常的實踐中。

課堂的重構與變化,也是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的根本性變化,課堂中人格平等、眾聲喧譁、包容奇思妙想、探究試錯,也允許挑戰權威、獨立思考,當然也鼓勵小組合作、分工協作、互幫互助、共同建構。這樣的課堂,才會有真正有效的深度學習。


好課程要通過好課堂才能落地,沒有課堂結構與流程的變化,沒有課堂師生雙主體的確立,再好的國際化課程,也只流於外在形式。課堂的變革,才是中國國際化教育的重心所在。

第四個原則與特徵:

關注孩子學業之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家校都要關注孩子學業之外的綜合素質、人格力量的發展。而且不能只將這些僅僅看作是升學的「敲門磚」。這一點,說說容易做好難!


就這麼點時間,又要中英雙語、學好各種課程,考好各種標化考試,又要去參與各類社團、俱樂部、公益慈善、扶貧幫困等各項活動。是的,會有矛盾和兩難的。但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與終身競爭力,這對孩子成才成人具有根本性影響的人格底色的培養。

國際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個有堅實牢靠的本土身份認同,但同時具有全球視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格或優秀成員,他既可留在本土讀書學習、工作生活、又可逾越語言文化、國界地域差別,在世界任何地方學習生活工作。

這些有根有源全球公民的底色是要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慢慢薰陶養成的,沒有這些超越知識、學科的各種社會參與意識與行動,一個人的責任感、小我大我間的連結,是很難形成的。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進程,也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走內生化本土化的重構再造,不是要重新關門,閉關排外,而恰恰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反思得失局限,更好地引進國外課程最優質的精華精髓,這不是面對疫情下的一時之計,而是要在更深層次上思考檢討我們的教育與培養人的模式。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四十多年了,也成了世界GDP總量的「老二」,但我們的教育,仍然有提升的巨大空間,一百多年前,中國的留學生們一批批遠涉重洋,留學海外,那時因中國沒有現代教育,只能遠離故土去他鄉。可今天的中國大地,早己建立了起現代的教育體系,但仍有這麼多的孩子,特別是小留學生遠赴海外求學,值得我們深思。


如何在中國的體制內課程的架構下,有機地深度整合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改變我們的的教學模式與課堂生態,讓我們的孩子不需要再遠涉海外,去尋找適合他們的學校與課程,讓他們留在國內,仍然能享受到最好的中外深度融合的國際化教育,而且在升學途徑上,中外高中、大學都可選擇,這也是西外學校正在探索實踐中的國際化教育,這也是我們中國教育人應盡的使命與義務!

來源丨藍橡樹

編輯丨校長派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疫情過後, 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了極大的壓力與挑戰,內憂外患之下,很多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夜之間就到了頭。國外,國際化教育往往被解讀成「留學準備」、「出國教育」的觀念的確受到極大的衝擊。疫情過後,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或許對我們過去所理解的「國際化教育」來說,是的。但一種全新的、更深刻的對國際化教育的理解,卻正在萌芽。文 | 林敏,一個在國外求學教書二十載的老海歸。復旦學士、英國利茲大學博士。
  • 疫情過後,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第一道:你有資格報考嗎?第二道:你的提面資料能通過嗎?很多同學很天真的以為只要參加提面,初試再努努力,基本上八九不離十了。第三道:你的初試成績過關嗎?其實,報考MBA的同學,要麼是院校要求高,所以各種參加提前面試的,要麼就是學校要求一般,通過初試殺出重圍的。
  • 疫情過後,國際學校的黃金時代會過去嗎?
    全球疫情下,國際教育面臨極大挑戰,家長們也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出國留學?要不要讀國際學校?內憂外患之下,很多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擔心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是否已經過去。這也確實關乎著中國上百萬家庭與學生現在與未來的求學之路。是繼續選擇國際課程,走體制外的國外升學途徑;還是轉軌、重返體制內,走國內中、高考升學之路,眾多家庭為此左右為難。
  • 選擇國際教育家長的焦慮:疫情之下還要讓孩子出去留學嗎
    疫情讓國際教育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突然之間許多家庭面臨教育規劃的再選擇與調整,他們迷茫:「現在整個都亂套了,孩子的教育要何去何從?」對此,愛文深圳校區校長Ted Faunce首先建議家長保持冷靜,不要將自己焦慮心態投射到孩子身上。
  • 一位10年教輔行業校長的思考:挺過去,不要瞎折騰,就能活下來
    一位10年教輔行業校長的思考:挺過去,不要瞎折騰,就能活下來 作者:周大濤 發布時間:
  • 國際大咖、校長天團,中黃國際高能解讀讓孩子贏在未來的教育
    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中黃國際教育集團以「穿越30年看教育」為主題,開放性地面向家長朋友們舉辦了一場360°線上交流會,特別邀請國內外資深教育專家、中黃小初高明星校長天團、中黃優秀學子圍繞6-18歲各齡段家長最關心的孩子升學和教育等一系列話題,從未來出發,全方位解讀當下的教育,為家長們奉上了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會。
  • 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疫情後留學教育的思考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疫情結束後,留學教育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海外留學要注意什麼事項?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家庭和學子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期間,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發表主題演講。
  • 搜狐教育盛典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
    盛典期間,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技能司中國區主任劉靜,康福國際教育董事長、凱博外國語學校總校長劉煜炎,金矢集團副總裁、首席國際教育顧問孔高寧,君誠學校總校長陳曉民,不學教育集團創始人趙曉麟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展開討論。北京晚報資深記者鄭勇,擔任本場圓桌的特邀嘉賓主持。  劉靜透露,截止到今年10月份,通過UCAS申請英國的留學的學生申請量是增加了30%。
  • 疫情之下,國際教育的路該怎麼走?
    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背景其實,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留學反而是一種天賜良機,可以參照我們2020屆畢業生錄取情況,對於往年來說,疫情並沒有影響到我校學生錄取以及大學就讀狀況,甚至是獲得的了更理想的錄取通知書。
  • 北大教授:疫情過後,留學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
    他對留學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認為,留學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美國對我國的反感也達到了歷史頂點,這種情況還有緩和的可能嗎?要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裡,在如今,全球化、經濟化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全球基本處於和平狀態,各國之間關係良好,來往頻繁,這也成就了留學的黃金時代,但凡有條件有可能,都會送孩子出國留學,然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這一切。這次疫情最早是從哪兒開始爆發的呢?是中國,是武漢。
  • 疫情之下雙語教育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寧波晚報升學通甬上APP本報訊(記者 徐葉 通訊員 黃愛芹) 為了應對疫情,各地採取了居家隔離、網上授課、延期開學等系列措施。全球交通受限,教育新模式萌發。疫情之下,寧波雙語教育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機遇呢?本周五(4月17日)上午10點,「校長說」第六期將與市民見面。此次寧波晚報特邀寧波至誠學校雙語初中小學部校長石瑾娜,為大家作題為「疫情之下 雙語教育的挑戰和機遇」的報告。石瑾娜,哈爾濱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 招生更難,定位在變:國際學校黃金時代終結了嗎?
    高速增長的黃金歲月已然過去,國際關係不復從前的蜜月期,疫情期間辦學質量與管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彷徨的不只是學生和家長,國際學校們亦處在迷霧之中。國際高中的招生難關肖經棟是國際教育第三方評估機構宜校的創始人,他早早地嗅到了異常氣息。
  • 前途出國總裁孫濤:疫情之下,國際教育如何應對新環境及挑戰?
    峰會邀請了海內外40+知名院校招生官、資深升學指導老師、國際課程負責人和國際教育管理者,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新東方前途出國總裁孫濤參與了此次圓桌論壇,就「疫情之下,國際教育如何應對新的環境及挑戰?」這一話題做出了精彩發言。
  • 一位好校長=一所好學校?盤點滬上國際學校明星校長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位好校長就等於一所好學校」。於學校而言,一位優秀的校長正如一位穩健的舵手,帶領著學校駛向更明朗開闊的海岸!校長對於一所學校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所學校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校長的教育理念,而現在的家長用來越來越關注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與自己的所契合,因此也越來越關注起其背後的校長履歷。一位好校長是成就一所好學校的重要因素,一所好學校離不開一個好校長。
  • 劉遵義:疫情之下的全球化思考
    但也讓人思考,如何讓全球化更完善?「貿易戰和流行病將促使各國重新思考不受約束的全球化的好處和代價。」對此,「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嘉賓、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提出新的全球化願景:我們對未來應有的期待是「多元的全球化」。從長遠看,這個世界最好是每種產品或服務都有兩個或者更多的相互競爭的供應商。
  • 北京地區4所名校校長深度解讀國際學校特色
    京領線上國際高中擇校展大咖雲集,聚焦北上廣深等地區的知名國際學校,邀請了數十位深耕國際教育領域的國際學校校長、副校長及資深專家等重磅嘉賓線上講座。各位校長和學校管理層帶來了精彩的演講,深度解讀了國際化創新性人才培養
  •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陽明小學校長馬士力談疫情之下的教育心得
    聽聽校長們對當前教育體制、教育模式、學生各項發展的教育理念和看法,同時展現各校的教學特色。讓學生和家長們更加了解紹興的本土學校。「校長會客廳」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以紹興鄉賢、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命名的紹興市陽明小學,與馬士力校長做了一次疫情之下的教育訪談。
  • 國際關係+全球疫情雙重擊,留學行業何以求生?
    全球疫情爆發,更是給留學行業帶來了沉重一擊,多家留學公司都調整了今年的增長目標。在高增長的「黃金時代」落幕後,如今的留學行業都面臨哪些考驗?困局之下,留學行業又在如何破局?01 「黃金時代」已落幕,行業四郊多壘留學行業經歷過發展黃金時期。
  • 「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怎麼做?在線教育的拐點在哪裡?校長論壇...
    」,分享一線的實踐與聲音,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第二,有效思考是重點。有效學習必須注重培養問題意識。在這一點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考方式與能力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眼光、捕捉問題的敏銳度、思考問題的角度、歸納問題的深刻性及反思問題的習慣等。
  • ...上「人生一課」——疫情之下關於同學情、師生情和家國情的再思考
    啟哲媽媽,她不只是我們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一位引以為傲的家長,她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生,在本次疫情期間還是深圳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一直工作在武漢方艙醫院。她是孩子媽媽,也是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醫學博士——龍翔醫生。在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校長宋如郊、副校長齊倩楠的陪同下,時隔幾月,她再次踏入了孩子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