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提桶跑路」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熱門。
視頻中,年輕人提著各色塑料桶去工廠應聘,感覺條件滿意就留下,不滿意直接提桶走人,他們臨走時的口頭禪「挑戰失敗,提桶跑路」,迅速成為網絡熱詞。
不排除這當中有刻意編排,撈取流量的人,有原本就是去找個樂子的三和大神們,但也不要把「提桶跑路」僅當笑話聽。
首先要弄清楚這些應聘者為何要來時提著一個桶,去時提著一個桶。作為一名公司職員,我對這樣的桶再熟悉不過。在很多工廠宿舍裡,工人的床下都放著類似大小不等的桶。
其實桶裡面沒有什麼值錢的寶貝,無非是毛巾、牙膏、洗髮水之類的日常用品。不管初進廠的新工人,還是辭職離開的老員工,不少人都習慣將上述小物件放進桶裡提著,方便實用。
另外,這個桶平時還可以用來打水洗漱,泡洗衣服,一桶多用,妙用無窮。拿我們公司來說,過去水龍頭在室外,冬天晚上結冰第二天就沒法使用,工人都會提前接一桶水,留著起床洗涮之用。
這些年,不少工廠條件都改善了,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有專門的儲物櫃,浴室、洗衣房,工人宿舍床下的桶越來越少了。
但不可否認,依然有一些工廠的各項生活設施還止步不前,依舊讓七八個工人擠在一個小房間內,宿舍沒有空調,沒有熱水,沒有專門的浴室和洗衣房,工人只能憑藉一個水桶自己解決問題。
現在求職者已經不是當年扛著蛇皮袋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成長的環境不同,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
他們在乎工資的數目也關注一頓飯幾個菜,一個房間住幾個人,他們花掉幾個月的工資買一部旗艦手機眼睛不眨,他們想打工的同時希望把個人問題一起解決了。如果進廠後發現實際條件與自己想像的差距過大,他們會毫不猶豫「提桶跑路」。
面對求職者這些訴求,用人單位應該正確面對,要有危機感和責任感,切莫聽到「提桶跑路」後一笑而過。
以前看過某公司老總對下面分公司負責人發飆的視頻,就因為這個分公司給員工修建的「單身公寓」弄成了多人間,廁所還是與淋浴放在一起的蹲便式,發飆的老總說這讓他想起了過去的「黑工廠」。
他來了,他來了,他們提著水桶走來了。問問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別再讓他們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