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就是為了拯救自己

2021-01-10 煙翔宇

原生家庭在社會上的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重大,甚至當一個人需要尋找配偶的時候,他希望從配偶身上得到的就是在原生家庭所沒有的東西。

比如說原生家庭沒有所謂的安全感,於是就渴望在配偶身上尋找到所謂的安全感。人們還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原生家庭並沒有給予自己的東西,比如父母的鼓勵,和父母的肯定,當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得到的時候,就希望可以在自己的配偶身上看到這一點。

原生家庭所遺留的問題也會傳遞到新生家庭當中,有的新生家庭在成立的時候解決了這種問題,但有的新生家庭的問題卻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

有一個朋友是心理學專業的,他雖然和自己的對象恩恩愛愛,但是他確異常地反感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他表示,自己很害怕對待孩子的方式,害怕像他的父母對待他那樣,他擔心自己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寧願選擇不生小孩。

他認為原生家庭所傳達給孩子的一切,在孩子長大的時候,都會保留下來。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活著,活著,我們活得越來越像父母」。在心理學上,精神上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家庭所帶來的,甚至有的是基因所帶來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果一個父親在家裡經常家暴自己的母親,他的兒子耳渲目染地就會模仿自己父親的行為,在他兒子看來這是父親在傳授自己對待女性的生活方式。就算兒子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異常地反感這種行為,但他在自己家庭的時候,遇到什麼事情,腦海裡也會經常想起自己父親的行為。

雖然他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可他還是忍不住去想這些,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會表現在他自己孩子的身上。

老一輩的父母對待孩童教育的方式,其實就是當初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可能這種方式在他們那個年代是正確的,可是放在如今這個年代,就不再適用了。可他們還是會繼續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落後的教育方式和新時代思想的衝突,會在孩子的身上體現出來。

當自己的孩子長大的時候,除非他可以在新生家庭中解決這一問題,否則他就會重蹈覆轍。

很多朋友之間也會相互吐槽自己的父母,但是大部分父母的槽點就是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情緒,當自己家的孩子陷入鬱悶或者任何負面情緒的時候,大部分父母的對待方式是批評自己的孩子,仿佛負面情緒是一種錯誤,不能在自己的家庭裡出現,而往往孩子只能把負面情緒壓在自己的心理,但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換句話說,大多數父母不能對小孩子的情緒產生共情,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孩子經歷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所以不明白小孩哪裡來這麼大脾氣,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小孩子的心理是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它會一直的成長,不像大人,心理成長几乎已經定型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總會忽略掉孩子的年齡,把自己的年齡代入到孩子的心理當中,就會有孩子小題大做,不夠堅強之類的想法。

那個學心理的朋友,在不久之後,還是決定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對象希望留下自己的孩子,而他考慮了很久,決定去和自己的父母坦白一切,但從他的口中得知的,父母還是無法理解他的情緒,可他自己已經完全釋懷了。

就如同他所說的:「當我和我父母溝通的時候,我突然明白,我現在已經不在這個家庭了,我即將組成自己的家庭,我希望把我所有的問題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給釋放出來,不管父母理不理解我的情緒,但在我的心裡,我已經釋懷了,我希望可以將原生家庭中的問題變成一種經驗,當我在我自己的新生家庭中,會有意識地注意到這些問題,畢竟我現在是在我自己的家庭當中」。

其實父母並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去處理這些問題,雖然你嘗試過溝通,感覺溝通沒有任何的作用,但你要記住父母的心理已經固定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你的心理狀態截然的不同,你不能輕易地改變父母的心理狀態,但你可以將這些原來家庭中的問題,變成一種經驗。

讓這種經驗帶著你,使你對自己的新生家庭負責,不再重蹈覆轍,不要再把父母對你的傷害,去用來傷害其他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釋懷,才能去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對待他人。

相關焦點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是解離症狀,也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實。這些受傷的群體,時常認不清自我,可能有多重人格的問題出現。最後一種就是軀體形式障礙。飽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出現周身不適,疼痛就是最顯著的症狀。疼痛會成為他們的長期記憶,他們的去甲腎上腺素平均指數總要高於一般人。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接下來,我們的重點要從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轉移到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減少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遵循這些方法,並不代表你的所有問題都會在一夜之間迎刃而解,這是不現實、也不負責任的,但通過這些方法,你也許能發現與父母、與其他人相處的新模式,你會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 《原生家庭》就是「你挑著擔,我牽著馬」孫悟空去取經的修行
    我們在談原生家庭,我們談的是什麼?是埋怨原生家庭爹媽不理解你呢?是原生家庭沒讓你走上白富美的道路?還是原生家庭對你性格的影響?原生家庭之累是什麼?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用案例列表的方式,讓有心理困惑有傷的人能找到方向、勇氣和力量。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都極度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他們就會選擇對孩子動粗,而且他們往往生長在充滿暴力的家庭,帶著嚴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滿成年,一旦子女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就會被激怒,這時候暴力就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 活在恐怖的原生家庭裡,該怎麼拯救自己?
    相信很難有人的家庭,能如這個小姑娘這麼刺激。而這個可憐的小姑娘就是張韶涵。整整十年,才讓她走出了原生家庭的泥沼……1每個人在成為自己之前,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大家都熟悉的小S,原生家庭就像她的魔咒,代代相傳。小S的父親,是一個混混,拋妻棄女,和一個賣檳郎的女人鬼混。但徐媽媽一邊替丈夫還債,一邊養育孩子。
  • 讀《原生家庭》需要注意什麼?別讓自己恨上加恨
    可是,我也發現有個別朋友好像讀這本書讀出了問題。他們非但沒有解決困擾他們的實際問題,反而越來越怨恨自己的父母。有些人還把自己的所有不幸歸咎於父母、歸咎於自己的家庭。蘇珊博士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結果,有些人讀完後卻恨上加恨,療傷不成反而往傷口抹了把鹽。這些讀者在讀這本書時肯定是忽視了某些東西。那麼讀《原生家庭》要注意什麼呢?下面,我將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愛情博士黃維仁曾說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和他的親密關係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是不容易被覺察到的。」 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極為相似的,婚姻家庭有嚴重問題的往往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想,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是那樣相處的,如果他們對我不是那樣的,那我可能會更幸福一點。但往往是我們越去抱怨我們卻越是痛苦。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克雷格是影視編劇的製片人,是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的專家。蘇珊和克雷格兩位作家合作,寫出這本《原生家庭》的書籍。這本書籍,能夠讓讀者察覺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角色,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修補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性格缺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修補。武志紅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高曉松在綜藝節目《奇葩大會》裡首次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說:從小到大他沒有問過父親任何問題,這句話被重複了三遍。在我們廣大吃瓜群眾看來,高曉松的家世堪稱顯赫,從祖父母到親生父母,個個不僅學識超凡,而且都是行業的翹楚、手握大權。但是,透過這句被反覆重複的話,我們似乎也能感知到藏在他生命深處的某種傷痕及陰影和他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我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中國人都信奉家醜不外揚,所以很少會對別人講家庭的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然而不講不意味著不存在,逃避也不意味著擺脫,有太多的家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太多的孩子受著家庭的傷害。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可能才意識到這些問題大多源自自己孩童時的家庭。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新聞以及文章中。作者的表弟最多也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但是卻把自己成績不好歸因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把自己的失敗推給了父母。原生家庭被廣泛關注,其中包括一些真正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也包括一些將自己的所有失敗都一股腦推給原生家庭的人。
  • 沒錯,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父親並未察覺這次批評對兒子的影響,但小傑卻因此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從此他學習開始分心,總是在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受到父親再一次的批評。十幾年溫和的養育,卻抵不過父親一次嚴厲批評的影響,無不證明教育是個無比複雜的工程,因為人心是如此難以捉摸和揣測。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麼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標準答案卻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沒有絕對好的時代,也沒有絕對好的教育方式,更沒有絕對好的原生家庭。
  • 劍橋媽媽劉紅燕:人到中年,我們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手把手教你解決工作家庭難兼顧、代際關係難處理、日常作業難輔導、學習遊戲難平衡、習慣養成難溝通、性別差異難跨越、二寶問題難啟齒、焦慮情緒難解除等養育難題。《媽媽的勇氣:引導孩子找到自己》作者:劉紅燕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張立憲、陳曉卿、朱學東、席越等名家搶鮮試讀並點讚。
  • 從《隱秘的角落》看原生家庭的影響,五步幫你療愈原生家庭之傷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身處其中你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迫害,影響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千萬不要輕易的去讓別人原諒自己的父母,去和他的原生家庭和解,時候到了,他自己會去面對。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原生家庭》這本書,學習什麼是有毒的家庭體系及五步幫你走出原生家庭之傷的方法。
  • 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讓「原生家庭問題」困擾你了
    姜文以自己的方式竭盡全力取悅母親,可母親一生都在「責怪」這個大兒子。這真的顯失公平。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以及之前《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屢遭不公待遇的例子,公眾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張韶涵、毛曉彤等,在我們看來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問題家庭」中。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原生家庭》:淺析問題家庭的三大類型以及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這本書並沒有讓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去控訴自己的父母,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以大量的真實素材和研究經驗做支撐,分析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並給到切實可行的對策,幫助人們獲得勇氣,走出家庭陰影。很多人成年後逐漸擁有了自我意識,他們覺得有些行為是不好的,但是當他們提出來以後,家庭的其他成員覺得關係受到了威脅,為了家庭的平衡,所以一致對抗有不同意見的人。問題父母們會否認事實、推卸責任、情感勒索,讓孩子們覺得是自己影響了家庭平衡,承擔起強烈的負罪感,如果意識不到其中的漏洞,就會逐步深陷有毒的家庭體系中。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很多時候,成年後的人們很難區分自己遇到的問題究竟是來自問題本身,還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內心衝突?比如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言語暴力還是只是過於敏感。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寫到,那些創傷對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
  • 什麼是原生家庭?別再埋怨父母,自己就是最好的原生家庭
    在去年熱播的《都挺好》一劇中,「原生家庭」一詞多次被提及,家庭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劇中也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劇中的蘇明玉自小不被母親重視,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也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雖然她事業順利,但她心裡卻永遠有一塊無法彌補的缺失,她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與兄弟父母都關係淡漠。由此可見,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其實指的就是孩子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兒子或   原標題: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會聽到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術語,分別代表的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其中原生家庭什麼意思呢?如果還有人搞不清楚的話,下面的內容會對你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