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在社會上的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重大,甚至當一個人需要尋找配偶的時候,他希望從配偶身上得到的就是在原生家庭所沒有的東西。
比如說原生家庭沒有所謂的安全感,於是就渴望在配偶身上尋找到所謂的安全感。人們還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原生家庭並沒有給予自己的東西,比如父母的鼓勵,和父母的肯定,當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得到的時候,就希望可以在自己的配偶身上看到這一點。
原生家庭所遺留的問題也會傳遞到新生家庭當中,有的新生家庭在成立的時候解決了這種問題,但有的新生家庭的問題卻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
有一個朋友是心理學專業的,他雖然和自己的對象恩恩愛愛,但是他確異常地反感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他表示,自己很害怕對待孩子的方式,害怕像他的父母對待他那樣,他擔心自己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寧願選擇不生小孩。
他認為原生家庭所傳達給孩子的一切,在孩子長大的時候,都會保留下來。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活著,活著,我們活得越來越像父母」。在心理學上,精神上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家庭所帶來的,甚至有的是基因所帶來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果一個父親在家裡經常家暴自己的母親,他的兒子耳渲目染地就會模仿自己父親的行為,在他兒子看來這是父親在傳授自己對待女性的生活方式。就算兒子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異常地反感這種行為,但他在自己家庭的時候,遇到什麼事情,腦海裡也會經常想起自己父親的行為。
雖然他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可他還是忍不住去想這些,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會表現在他自己孩子的身上。
老一輩的父母對待孩童教育的方式,其實就是當初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可能這種方式在他們那個年代是正確的,可是放在如今這個年代,就不再適用了。可他們還是會繼續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落後的教育方式和新時代思想的衝突,會在孩子的身上體現出來。
當自己的孩子長大的時候,除非他可以在新生家庭中解決這一問題,否則他就會重蹈覆轍。
很多朋友之間也會相互吐槽自己的父母,但是大部分父母的槽點就是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情緒,當自己家的孩子陷入鬱悶或者任何負面情緒的時候,大部分父母的對待方式是批評自己的孩子,仿佛負面情緒是一種錯誤,不能在自己的家庭裡出現,而往往孩子只能把負面情緒壓在自己的心理,但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換句話說,大多數父母不能對小孩子的情緒產生共情,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孩子經歷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所以不明白小孩哪裡來這麼大脾氣,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小孩子的心理是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它會一直的成長,不像大人,心理成長几乎已經定型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總會忽略掉孩子的年齡,把自己的年齡代入到孩子的心理當中,就會有孩子小題大做,不夠堅強之類的想法。
那個學心理的朋友,在不久之後,還是決定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對象希望留下自己的孩子,而他考慮了很久,決定去和自己的父母坦白一切,但從他的口中得知的,父母還是無法理解他的情緒,可他自己已經完全釋懷了。
就如同他所說的:「當我和我父母溝通的時候,我突然明白,我現在已經不在這個家庭了,我即將組成自己的家庭,我希望把我所有的問題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給釋放出來,不管父母理不理解我的情緒,但在我的心裡,我已經釋懷了,我希望可以將原生家庭中的問題變成一種經驗,當我在我自己的新生家庭中,會有意識地注意到這些問題,畢竟我現在是在我自己的家庭當中」。
其實父母並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去處理這些問題,雖然你嘗試過溝通,感覺溝通沒有任何的作用,但你要記住父母的心理已經固定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你的心理狀態截然的不同,你不能輕易地改變父母的心理狀態,但你可以將這些原來家庭中的問題,變成一種經驗。
讓這種經驗帶著你,使你對自己的新生家庭負責,不再重蹈覆轍,不要再把父母對你的傷害,去用來傷害其他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釋懷,才能去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