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書的時候沒好好讀書,長大以後工作了,就開始後悔當初「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除了「要好好學習」,就是「我們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大學」。
年輕人總是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被社會毒打以後,才後悔,「唉,當初我要是好好學習,一定會比現在過得好!」……可是認識沒有「如果」,人生也沒有「當初」。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每一刻都是即興表演,根本毫無彩排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當父母有著「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的決心,孩子卻不聽不進去、甚至反感呢?
我有一個鄰居,家庭很普通,兩口子都是在製衣廠上班,每月休息時間很少,工作日也經常加班加點。賺的錢大部分都花在孩子的教育學習上,給孩子請好的家教,上昂貴的補習班。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找一份辦公室的體面工作,至少有空調吹著,不用在工廠加班加點流汗還賺不了幾個錢,
可是孩子卻把上培訓班的錢私自退了,偷偷購買遊戲幣沉迷遊戲。有一天本該上補習班,鄰居下班回家的路上卻發現孩子從網吧出來。
鄰居勃然大怒。苦口婆心勸導孩子「孩子啊,你要好好讀書!你看我們這麼辛苦,就是希望將來你過得比我們輕鬆……」可是孩子一句也聽不進去。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子女。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作為父母卻捨不得給自己買一件好衣服,甚至在牙縫裡節約錢留給孩子用。
為什麼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
還不是因為社會很複雜、賺錢很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學歷很難在社會立足。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沒有大富大貴的家庭背景,什麼都要靠自己打拼。
可是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被保護,他們沒有體驗過社會的嚴酷,不知道成年人的辛酸。沒有感同身受,因此就很難做到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也就聽不進父母的「苦口良言」。
有時候,父母適當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們去社會上吃吃苦,嘗試一下賺錢的艱辛,會比大段大段的勸導說教更有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人紛紛進城務工,出現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兒童。
除了留守兒童,很多孩子看似是父母在帶,卻成了「空巢兒童」。早上起床父母準備好早餐,人早已出門上班。父母晚上回到家很晚,孩子已經準備要入睡。
給孩子物質保障是基本的,但基本的是遠遠不夠的。孩子不是小貓小狗,給點吃的穿的住的就能相安無事。孩子是要長大成人的,而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優秀、心理健康、內心充滿愛的人。
如果家庭沒有愛的滋養,孩子又怎麼能心中有愛有溫暖呢?愛是需要陪伴的,愛是需要通過朝夕相處來傳遞的。心裡有愛的孩子,在學校更能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係,遇到事情更自信,更大方。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最好的老師,教育不能只靠學校,教育需要靠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的培養。
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經常會說「孩子學習好不好是天生的」,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忽視不管,放養孩子的學習。
放養孩子的學習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孩子才多大啊,他們對很多事情還不具備完善的思維能力,還不會去批判性分析一件事情的好壞。如果父母不去引導,不去刻意要求孩子,那最後的負面結果真的就無力被改變了。
我一直認為父母應該竭盡全力在物質和經濟方面支持孩子,同時在精神上積極正面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只要做到了上面的幾點,父母才有資格說「順其自然」這四個字。
很多父母因為要賺錢、要生活,被工作推著往前走,忽視了對子女的陪伴,充滿了心酸。
很多事情不是不想,更多的是無奈。
可是孩子的成長就那麼十幾年,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未來一次又一次的別離。
如果在還能陪伴的時候,就盡力去陪伴吧,別讓遺憾成為回憶的主旋律。
此文寫給我的舅媽,一位正在糾結是繼續背井離鄉打工還是回家陪孩子讀書的農村婦女。我不想她的兩個女兒成為缺乏愛的留守兒童。我不願看到兩個表妹長大以後,要用多年時間去彌補家庭愛的缺失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自卑和沒有安全感。
[心]我是CC蝸牛,正在閱讀此文的你,身邊是否有留守兒童呢?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