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上心?

2020-09-09 CC蝸牛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沒好好讀書,長大以後工作了,就開始後悔當初「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除了「要好好學習」,就是「我們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大學」。

年輕人總是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被社會毒打以後,才後悔,「唉,當初我要是好好學習,一定會比現在過得好!」……可是認識沒有「如果」,人生也沒有「當初」。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每一刻都是即興表演,根本毫無彩排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當父母有著「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的決心,孩子卻不聽不進去、甚至反感呢?




01 「孩子,你要好好讀書!」

我有一個鄰居,家庭很普通,兩口子都是在製衣廠上班,每月休息時間很少,工作日也經常加班加點。賺的錢大部分都花在孩子的教育學習上,給孩子請好的家教,上昂貴的補習班。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找一份辦公室的體面工作,至少有空調吹著,不用在工廠加班加點流汗還賺不了幾個錢,

可是孩子卻把上培訓班的錢私自退了,偷偷購買遊戲幣沉迷遊戲。有一天本該上補習班,鄰居下班回家的路上卻發現孩子從網吧出來。

鄰居勃然大怒。苦口婆心勸導孩子「孩子啊,你要好好讀書!你看我們這麼辛苦,就是希望將來你過得比我們輕鬆……」可是孩子一句也聽不進去。



02 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子女。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作為父母卻捨不得給自己買一件好衣服,甚至在牙縫裡節約錢留給孩子用。

為什麼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

還不是因為社會很複雜、賺錢很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學歷很難在社會立足。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沒有大富大貴的家庭背景,什麼都要靠自己打拼。

可是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被保護,他們沒有體驗過社會的嚴酷,不知道成年人的辛酸。沒有感同身受,因此就很難做到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也就聽不進父母的「苦口良言」。

有時候,父母適當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們去社會上吃吃苦,嘗試一下賺錢的艱辛,會比大段大段的勸導說教更有用。



03 除了物質支持,孩子也需要愛和陪伴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人紛紛進城務工,出現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兒童。

除了留守兒童,很多孩子看似是父母在帶,卻成了「空巢兒童」。早上起床父母準備好早餐,人早已出門上班。父母晚上回到家很晚,孩子已經準備要入睡。

給孩子物質保障是基本的,但基本的是遠遠不夠的。孩子不是小貓小狗,給點吃的穿的住的就能相安無事。孩子是要長大成人的,而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優秀、心理健康、內心充滿愛的人。

如果家庭沒有愛的滋養,孩子又怎麼能心中有愛有溫暖呢?愛是需要陪伴的,愛是需要通過朝夕相處來傳遞的。心裡有愛的孩子,在學校更能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係,遇到事情更自信,更大方。



04 學習好不好並不是天生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最好的老師,教育不能只靠學校,教育需要靠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的培養。

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經常會說「孩子學習好不好是天生的」,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忽視不管,放養孩子的學習。

放養孩子的學習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孩子才多大啊,他們對很多事情還不具備完善的思維能力,還不會去批判性分析一件事情的好壞。如果父母不去引導,不去刻意要求孩子,那最後的負面結果真的就無力被改變了。

我一直認為父母應該竭盡全力在物質和經濟方面支持孩子,同時在精神上積極正面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只要做到了上面的幾點,父母才有資格說「順其自然」這四個字。



後記

很多父母因為要賺錢、要生活,被工作推著往前走,忽視了對子女的陪伴,充滿了心酸。

很多事情不是不想,更多的是無奈。

可是孩子的成長就那麼十幾年,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未來一次又一次的別離。

如果在還能陪伴的時候,就盡力去陪伴吧,別讓遺憾成為回憶的主旋律。

此文寫給我的舅媽,一位正在糾結是繼續背井離鄉打工還是回家陪孩子讀書的農村婦女。我不想她的兩個女兒成為缺乏愛的留守兒童。我不願看到兩個表妹長大以後,要用多年時間去彌補家庭愛的缺失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自卑和沒有安全感。​

​[心]我是CC蝸牛,正在閱讀此文的你,身邊是否有留守兒童呢?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砸鍋賣鐵供子女讀書 換來是三四千元工資 為何農民還認為是值得的
    前天,老張和兒子小高大吵了一架,老張嚷嚷著要把兒子趕出家門。老張一直把兒子往外推,其媳婦拉著兒子不停地哭,鬧的是沸沸揚揚,左鄰右捨不得安寧。「你個沒出息的東西,老子砸鍋賣鐵,半輩子的心血都供你讀書了,而你一個月三四千塊錢工資,連個對象都找不到」。
  • 「砸鍋賣鐵養孩子」在中國,供一個孩子讀書到底要花掉多少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家長的傳統價值觀,而讀書,則是擺脫貧窮走向成功的最好通道。對於大部分家庭而言,孩子也是最基本的「消費項目」之一,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供一個孩子讀書到底要花費多少呢?小編大致算了下,就鄭州而言普通幼兒園一個月一般在1000~1500,其它雜費在200~500元左右,每個月按1500算,三年下來要五萬多元;小學和初中雖說是義務教育書費學費是少了,但像什麼試題呀,課外書呀,筆呀,練習本呀啥的錢卻不能少,還要有什麼興趣班,補習班什麼的,保守估計九年教育下來也要小十萬吧,如果是擇校生的話花費就要翻倍了;高中的話住宿費夥食費等按一萬來算,三年的話就是三萬,大學按普通大學來算的話
  • 學費超萬元,為什麼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
    這位河南考生本想放棄,但父親卻對他說砸鍋賣鐵也要上,「孩子,別怕!這輩子父母沒有出息,你能考上大學是我們最大的驕傲,別嫌三本院校學費貴,它好歹也是大學啊,就算砸鍋賣鐵父母也供你完成學業,你在大學裡努力學習就行了」!
  • 我的父親不善言辭,卻對我們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讀書
    父親說:「這個你們不要操心,只要你們想讀書,咱家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讀書。」其他鄰居伯伯們對父親說:「讓孩子讀那麼多的書有什麼用,還不如幫著家裡多做些農活。再說讀書多花錢啊,女孩子就更不要那麼多書了,反正長大是要嫁人的。」
  •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家庭,為了孩子能夠上大學,砸鍋賣鐵都願意?
    能讀大學對很多人、對很多家庭來說,都不算是一件難事,只要孩子有能力,學習好,只要ta自己還願意讀書,都可以供ta上學,這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現實寫照。即便如此,即便在中國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的現在,還是有部分地區,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他們的生活雖然稍有起色,但是依然不能供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
  • 供孩子考大學,苦的是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學,苦的是孩子
    在那個年代這些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想要翻身過上好日子,讀書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到了今天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依然沒有褪色,老一輩的人沒有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吃盡了苦頭。為了讓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傾盡家中所有供孩子上學讀書,目的讓孩子們不再過自己現在的生活。
  • 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
    文|好孕姐家有多個孩子,父母的教育就是大問題。教育好了,不說每個孩子都能有出息,但最起碼都知道孝順父母。但如果教育不好,孩子不成器不說,父母晚年也跟著遭罪。所以,多子女家庭,父母從小就要上心孩子的教育。一般來說,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哪類孩子呢?家長不妨參照以下幾點,早發現苗頭早應對。
  • 如今大學生「嚴重過剩」,為何還要供孩子讀大學?讀書真的有用嗎
    文/阿蒙聊教育人為什麼要上學?或許很少有人考慮這個問題,其實,答案也很清晰,因為讀書會改變我們的命運,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就業的機會多了,讀書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就出現了「讀書無用論」。今天,就來詳細講講,讀書到底有沒有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專的畢業生都能有「鐵飯碗」,大學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披著「金外套」,如今的社會,遍地是大學生,就算你是本科畢業,也未必能找到高薪工作,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學呢?
  • 砸鍋賣鐵也供你!貴州這位父親堅持讓五個孩子讀大學:一個都不能少!
    五個孩子,三女兩男,最大和最小相差不到10歲,老大還沒工作,老五就上初中。密集支出下,一般的家庭會選擇「戰略性放棄」。 老四汪江玲上中學的時候,她學習挺好的朋友突然回家嫁人了,因為積蓄要留給弟弟讀書。早在大姐十幾歲的時候,就常有媒人上門提親,「畢竟女娃,總歸是要嫁人的。」
  • 柳巖談教育:父母「砸鍋賣鐵」式的愛沒錯,關鍵是避開超限效應
    她有一個哥哥,平時的成績不是特別出眾,但是有一次卻考了第二名,這讓父母特別的開心。爸爸甚至直接對他說:你只管好好讀書,我就算砸鍋賣鐵也會供你成材。可是哥哥心裡知道自己的能力,這次考得好其實只是一個偶然,但是父母因此對他產生的過大期待讓他背負了沉重的壓力。因為哥哥真的擔心父母會為了他的學習砸鍋賣鐵,過上居無定所的生活。
  • 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但你可知很多人家連砸鍋賣鐵都做不到
    然而底下網友的評論中小編看到了這樣一幕這位網友的評論顯然沒有錯誤,有些人家確實是砸鍋賣鐵的供孩子去讀書。讀書有沒有用這個不用分辨,但砸鍋賣鐵也要有那個實力才行。小編在甘肅長大,那裡有山清水秀的隴南,也有漫天黃沙的酒泉,在很多還靠天吃飯的地方確實非常窮苦,近些年由於國家政策的改善和地方政府的努力,那種純純的赤貧已經少了很多,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有了砸鍋賣鐵供孩子讀書的能力,但要看到仍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如此。18年小編和公司同事去附近村莊扶貧,看到一戶人家貧窮到無法想像。
  • 「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上學」,老年大學的日常亮了!
    書法、合唱、跳舞、實用英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老年大學辦不出的班。別看小時候爸媽監督自己學習時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真換了他們開始「二次求學」,逃課厭學這些壞毛病可一個都沒落。今天天氣太冷、明天身體不舒服……現在的爸媽們像極了當年為了翹課花式找藉口的孩子們。
  • 「砸鍋賣鐵」供娃上大學,農村父母為哪般?老農:不讓娃吃二茬苦
    在上大學這個事情上,由於目前的大學基本都不包分配,只有少量的軍校、警校還繼續包分配,不過很多農村父母還是依靠自己打工或者種植農副產品、養雞養豬供娃上大學,在小編70後這一代,由於很多高校還包分配,所以那時候的父母掛在嘴邊最常見的一句話,「砸鍋賣鐵」都要把娃供養上大學,因為我們是農村出身
  • 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父母要多上心
    但是,自己跟孩子的關係卻是劍拔弩張,要麼一天說不上兩句話,要麼就是一說話就吵架。其實,這種情況就跟很多家長,越長大越跟自己的父母疏離一樣。我們想想自己為什麼不跟父母親近,就能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跟我們親近了。最關鍵的是,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看,父母要多上心。
  •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啊?這樣的疑惑在我國欠發達地區較為盛行,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給各位分享一段話吧:「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來自於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話。
  • 6個老人要養,兩個孩子要讀書,房貸要供,不應該對孩子抱怨嗎?
    ,孩子要讀書,應不應該對孩子抱怨。當然6個老人要養,不是自己願意的,也不是自己選擇的,還有兩個臥病在床,也是屬於意料之外。關鍵是這樣的情況,為何還要生兩個孩子?很多人說,生孩子生幾個是別人的自由。是的,確實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你享受了自由又為什麼要抱怨?讓社會,讓孩子來理解你的辛苦無奈。
  •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第8集:讀書致貧(又名:出路)
    父母用高昂的學費將子女送入大學,希望子女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後才發現子女的命運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因學致貧。父母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用高昂的學費將子女送入大學,希望子女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後才發現子女的悲慘命運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因學致貧,使全家的命運一起變的更加悲慘。 本片是以高考結束後父母迎接子女的場面開場,反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片子的結尾以三個結局來結束。
  • 我國學費最貴的3所大學,一年學費10多萬,父母卻砸鍋賣鐵也要報
    這個問題是大家最不應該擔心的,因為即使家境一般的普通人家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來此學校就讀,就更別說富貴人家的子女了。因為,中外合辦大學雖然學費逆天,但是耐不住人家有這幾點好處,比如以下3所中國合辦大學。
  • 中國父母,什麼都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除了父母自己
    比如說,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砸鍋賣鐵的也要買學區房,背負巨額房貸,這應該算是教育的隱形支出了。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的家庭來說,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大頭。為了孩子,父母捨得花錢,即使降低家庭生活標準也無所謂。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父母實在是太重視教育了,是世界父母的楷模,應該值得人們的稱讚表揚。但是就我觀察來說,父母們捨得給孩子投入,卻捨不得給自己投入。為了孩子,可以買學區房、上名校、上高價的培訓機構……即使家裡沒錢,哪怕貸款、砸鍋賣鐵也要滿足孩子,但是卻很少花錢投資自己。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3大好處很明顯,讓孩子讀書沒壞處
    一些孩子也被影響到,心中萌生了不願讀書,去當主播、做明星、賺快錢的念頭。01「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一心想要成為偶像的小美,把心思都花在了追星和跳舞上,耽誤了學習不說,還變得不願意去上課讀書了。小美的媽媽了解到小美的變化,特地找到小美談心,想知道小美改變的原因。面對媽媽的詢問,小美說道:「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