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回絕的媒人
汪江玲的家在畢節的深山裡,從縣城開車,要走接近1小時坑坑窪窪的山路。出村的道路只有一條,兩邊是望不到頭的山。
在村裡,他們是比較特別的一家。汪江玲排行老四,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家人打視頻電話都像在開會。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別人瞧不起他們,認為沒什麼出路。
爸爸汪平初中學歷,媽媽小學畢業,兩人「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兒」,離開老家,去昆明擺地攤。夫妻兩人一天收入百十塊。有次給兒子打生活費,汪平的餘額只剩下20元,他全轉了過去,囑咐孩子,「堅持一天,明天老爸掙了錢給你轉。」
比起貧窮,一個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更讓他們在老家顯得另類——汪平想讓五個孩子都上大學。自己吃夠了沒文化的苦,這已經是他對孩子們的最低要求。五個孩子,三女兩男,最大和最小相差不到10歲,老大還沒工作,老五就上初中。密集支出下,一般的家庭會選擇「戰略性放棄」。
老四汪江玲上中學的時候,她學習挺好的朋友突然回家嫁人了,因為積蓄要留給弟弟讀書。早在大姐十幾歲的時候,就常有媒人上門提親,「畢竟女娃,總歸是要嫁人的。」汪平總是一口回絕,後來,連孩子們的奶奶都被「洗腦」了,把一個又一個媒人擋了回去。
底氣
這家人好像真的鐵了心要供孩子們讀書,大女兒中專考上了衛校,在當地已經是不錯的出路,但是汪平堅持讓女兒考大專,考完又專升本,直到醫學院畢業,成了醫生。
幾年前,汪平放棄了擺地攤,貸款買了輛二手車跑網約車,第一天收入300元,第二天收入500元,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跑1500元流水。一年後,他還清了買車的欠款。兩年後,他在老房子附近蓋了四層新樓。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房間,汪平也成了一名車隊的小隊長。
現在時常被都市人質疑的價值觀在汪平這裡非常適用,他堅信只要一件事好好做,就一定會有回報。做網約司機很辛苦,但只要好好幹,收入就有保證,「吃得上飯,養得住家。」
他也固執地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所以在老四汪江玲想要放棄的時候,他破天荒地急了。汪江玲中考前摔了腿,治骨折花了不少錢,女兒很內疚,跟他商量,不如去上個職高算了,早點工作,後面還有弟弟要養。
「再試一試!爸爸砸鍋賣鐵也要供你!」電視裡老套的臺詞從爸爸嘴裡說出來竟然十分觸動,汪江玲考上了當地高中的尖子班。
世界
今年,汪江玲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成了這個家裡第四個大學生。考完的暑假,她去昆明,第一次看到了爸爸養家的車。坐在車裡,暈車的汪江玲覺得木木的,她難以想像爸爸是如何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養活一家人,還供五姐弟讀書的。
汪平則很享受當網約車司機的生活,像小時候看哥哥的課本、成年後讀《故事會》一樣,汪平的求知慾在一次次行程中得以安放。通過一個個健談的乘客,他聽說了清邁的寺廟和法國的老佛爺百貨,也學會了一些新詞——「我們是一個有團隊意識的家庭」。
汪師傅為今年高考的老四報名參加了關注網約車司機子女教育的公益項目「橙果計劃」,除獲得高考加油包、報考指南等幫助以外,一家人受邀到北京參加夏令營,參觀了滴滴總部,還一起爬了長城。
這是他們第一次來這麼遠的地方,汪師傅想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不僅僅是家門口大片的玉米地和青山,世界可以那麼大。而努力工作,讓他們安心讀書,為的不是學歷,而是「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編輯: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