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大的小孩
圖/網絡
提到寫作你會想到什麼?
是某個作家耗費多年完成一個作品,還是自媒體在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寫文章獲得流量。但現代社會的發展,寫作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會的技能。小到寫演講稿,婚禮致辭,大到寫年終報告,商業計劃,都需要我們會點寫作。
那普通人如何學習寫作,為我們的學習或職業加速呢?
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裡,作者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為我們介紹了20條所有人都能輕鬆學會的寫作原則。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商務人士,都可以通過學習本書,讓日常寫作變成一件簡單的事情。
該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布蘭登·羅伊爾,就讀於哈佛大學,後在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擔任主管。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英文寫作、語法和邏輯推理教學,總結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獨創了一整套教學體系。其作品先後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五次榮獲「總統圖書獎」,2011年榮獲「年度教育圖書獎」。
那如何讓別人願意讀你的文章呢?
只要做到以下三方面:搭好框架、明確風格、增強可讀性,你的文章也會讓人耳目一新。
寫文章就像蓋房子,在充實內容之前我們需要搭一個穩固的結構。在這部分,需要遵循以下5點原則:
先開門見山,後自上而下
分解主題,運用主題句、過渡句串聯全文
使用轉折詞,提示寫作方向
靈活運用六大基本寫作結構
整合相似事物,逐個討論
根據「首因效應」,當不同信息結合時,人們傾向於重視前面的內容。所以要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
首先,我們在文章開頭就要直接告訴讀者文章大意,不要玩「我有個秘密」的把戲,並且將這個主題分解成2-4個部分,採用倒三角結構進行敘述。倒三角結構指的是,按照最重要部分、次重要部分、最不重要部分進行敘述。
比如,我想寫一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我在開頭就可以寫到:想要成為一個終身閱讀者,你需要學會在閱讀前如何選書,閱讀中如何做筆記,閱讀後如何輸出。這樣就把如何閱讀拆解成3個部分。
如果這三個部分沒有前、中、後時間順序,就可以把我認為最重要的如何做筆記,放在最前面進行論述。如何選書,如何輸出再分別論述。
然後搭好各部分的框架。每一部分至少延伸出一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前面要用本段的主題句告知讀者接下來的內容。各部分之間要用過渡句串聯起來。
最後進行各部分論述。在下筆之前,你要考慮好是按時間、按因果、按順序,還是按範疇、按觀點的正反,將本段的行文邏輯搭建起來。
下筆時,要注意轉折詞的使用,有表示說明的:首先、其次、然後;有表示總結的:因此、所以說;還有表示對比的:然而。轉折詞用得好就能讓讀者迅速了解作者的立場。還要注意將類似的觀點放在一起,完成一個主題討論,在討論其他主題。
框架搭好之後,我們要往裡面充實內容。
人會更容易記住故事和細節。如果能準確地描述故事或細節,讀者很難不被吸引。
比較下面的文段,你有何感受?
例1:那一天,爸爸很生氣,一到家就開始罵人,亂摔東西。看到我,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我
例2: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同樣是記敘自己被爸爸打的經歷。例1沒有細節描寫,內容單調乏味,讓人很難產生共情。例2運用「拖、抄、掄」等動詞,配合大量細節描寫,使得情節生動具體,真實可感。
這部分主要有以下幾點
卡夫卡說, 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那我們在日常寫作中, 要想讓讀者能明確感受到文章的風格,更需要寫好細節,講好故事。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以一顆敏銳細膩的心靈來捕捉和關注細節;平時注意積累細節類的描寫,模仿他人的寫作。有了細節,文章才會有生命力。
人會對美觀,留有空白的文章更有好感。所以我們要做好排版設計、突出關鍵詞和短語,使用標題和提要,讓讀者快速抓到重點,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更重要的是,認真修改你的文章。
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也都會在修改上下功夫。教育家葉聖陶曾說: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篇,修修改改,然後算數,這是好習慣。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每當寫完作品以後,不是立馬寄到出版社,而是認真推敲,反覆修改。有一次,他寫完短篇小說《羊脂球》,修改的稿紙摞起來都和他人一樣高。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介紹的都是日常寫作的一些基本原則。而寫作能力出眾的人大多是掌握了這些固定的寫作原則。而初學寫作者或對寫作有一些要求的人只要能多多去寫,多多去運用這些原則,寫作能力就會更上一層樓。
俗話說: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
在了解這些基本寫作原則後,最重要的是實踐,將這些原則真正地落實到每次寫作中,它們才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所以,從第一條原則開始寫起,讓寫作為自己賦能。
歡迎關注@大大的小孩,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