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寫作一開始,你可能不知道如何下筆。在你的想法和你想要的文章之間總是有一道鴻溝。
你一定經歷過那種頭腦一片空白的時刻,或者雖然你的手指在瘋狂地打字,腦子裡想的卻是其他事情。
如果你有這樣的煩惱,不要擔心,這本寫作書能幫助到你。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別看她只有小小的一本,但裡面乾貨十足。
這本書是加拿大的作家布蘭登·羅伊爾寫的,他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後來在美國著名的考試機構Kaplan擔任主管。
在任職期間他研究英文寫作,語法和邏輯推理學,並總結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獨創了這麼一套書籍:《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
這本紅書,當你拿到手的時候,你會發現書名真的沒有騙人,它真的很小,很單薄,只有區區的一百多頁,我用了一個小時就能全部看完了。
雖然本書講的是說明文的寫法,但是裡面講到的20個原則卻很適用我們現在的新媒體寫作,並且我從中發現了三點原則,能快速幫助我們完成一篇文章。
新媒體寫作最大的特點就是節奏快,你必須在標題或者開頭的簡單幾句話就要告訴讀者你要表達的主題。
所以第一個原則就是:先寫總結,開門見山。
現在的人們通過網絡獲取知識,都是一些瑣碎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先給讀者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再告訴他們抵達這個目標的方向,否則誰會浪費時間讀下去呢?
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一樣,你想讓出門的同事幫你捎一個東西,
「紅霞,你跑完現場回來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呢?就是你出地鐵口的第一個路口往右拐,有一個嘉惠文具店,我需要一包筆芯。」
「紅霞,你出完現場回來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我需要一包筆芯,就在你處地鐵口往右拐,有一個嘉惠文具店,那裡面就有。」
這兩種表達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呢?
毫無疑問是第二種,因為目標很明確,買一包筆芯,接下來就是告訴他怎麼去這個地方。
你知道嗎?在沒有目的地和飛行方向時,飛行員決不會將飛機駛離跑道。當寫作意圖是解釋或告知時,我們應該先總結,然後再運用細節作為支撐,不要玩「我有個秘密」的把戲。
上來就要開門見山,不要讓讀者自己在那裡猜半天,最後讀者也鬱悶了,怎麼會堅持看下去呢。
那我們拋出了自己的觀點後,接下來就要想辦法去論證我們的觀點,讓讀者信服。
其實當人們讀完一篇文章後,能長時間記住的往往就是其中的事例和細節。
第二個原則:使用準確、具體的詞彙支撐所說的內容。
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樣「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其實對於剛接觸寫作的小白來說,寫作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內容太寬泛,並且也沒有精準的事例來幫助我們站穩腳。
就像辯論一樣「沒有論證的陳述應當受到無理由的反駁」。
就像一個人說「紫色波點的比基尼真是難看極了」但是不給出任何的證據來支撐這一陳述,而另一個人完全可以說「你錯了」,而且也不需要給出理由。
所以新手小白在寫作打草稿的時候,羅列出自己的觀點後,一定在後面緊跟上一個詞:例如,來強調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
這些精準的事例就來源於我們平時對知識的積累,可以是新聞事件,可以是身邊的真實事件,也可以是從書中讀到的事例。
建立自己的素材本,遇見合適的就添加進去,過個三五天,再翻翻看自己的本子,說不定能從這些素材中提煉出一個主題來,完成一篇不錯的文章。
當你實在不知道怎麼利用精準事例的時候,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案例,先模仿著來一下,時間久了,你的腦袋裡就有了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模糊的語言去弱化我們的主題,更不要讓讀者去猜測你要表達的主題。
謹記寫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讓自己的觀點得到充分的論證,細節則使自己的文章更可信,更難忘。
那麼觀點也有了,精準論證觀點的事例也有了,那剩下的就是:
第三個原則: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其實很少有作家能一氣呵成的完成一篇文章,大多數寫作高手至少需要改三遍稿才算完成。
但是對於小白來說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先把剛才的兩點寫出來,然後編寫內容,增加細節,串聯整篇文章,最後重讀文章,稍作修改。
其實最難的就是動手寫出來,感覺腦子裡有很多東西,可是一拿起筆,腦子瞬間死機了。
幾乎每個成為作家的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你就是要先寫,然後再完善,不知道寫什麼,就腦子裡面想到什麼,寫什麼。
突然發現,有些想法會在你下筆寫的時候不斷的冒出來,再誇張點說有可能根本停不下來。
這個時候不要停下,就繼續寫,寫到實在沒有東西了。
然後合上本子,出去逛逛。過個一兩個小時再來看自己剛才寫的東西,興許你會發現原來還不錯。
寫作就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當你強迫自己去拼湊出一篇長文,你會自然的先寫自己擅長的部分,隨後再寫你不擅長的部分,而這些部分必須修改。
當你開始嘗試修改自己不擅長的東西的時候,時間久了,不擅長的也變成了你的特長。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先動筆開始寫,才是王道。
願你們在寫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