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編號:2020YZJ240)
第二期成果公報
一、題目
課題研究題目為《假期「合作式融合閱讀」英語教學指導》
二、內容摘要
本次所選課題為假期「合作式融合閱讀」英語教學指導,所謂假期「合作式融合閱讀」課程,主要指的是「英文簡本小說」閱讀和VOA新聞閱讀相結合。採取「大閱讀」+「小閱讀」的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本次疫情假期這一特殊時段,採用學生自我研讀與教師精準指導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英文閱讀水平。
在「大閱讀」--經典名著閱讀中,選取了《野性的呼喚》黑布林版,作為學生假期閱讀的材料,研究小說故事的發生、發展以及主角的情感線索和寫作的特點等,在橫向閱讀結束後,進行二次閱讀來縱向、深入、多層次剖析小說,特別注重了對主要人物的多維度分析以及作者在描寫中所運用的詞彙的語言學層面解析。
在「小閱讀」--VOA新聞閱讀中,採用「解構文本+讀後微寫作」的方法,閱讀材料全部來源於VOA 實時新聞,材料的選擇注重多樣性、時效性,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發學生的英文素材閱讀興趣,豐富閱讀思路。
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在疫情假期形成—套以英文簡本小說閱讀為基礎、新聞閱讀為添加的英語融合閱讀教學新模式。旨在提升高中學生英語故事類閱讀能力的解析能力和新聞類閱讀的概括翻譯能力。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內在英語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三、關鍵詞
融合 閱讀 小組合作
四、引言:
昌邑市第一中學,王建國主持的《假期「合作式融合閱讀」英語教學指導》,課題編號2020YZJ240,參與人:翟向紅、孫海晶、王青濤、劉芳、惠莉、魏濱濱、姜亦林、鄭曉燕。
本課題注重理論研究與多次實踐相結合,課題成員組織系統性強,從課題分析到各小項的實施推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研究前期,課題組側重於分析學生假期空中課堂的實際學情,梳理出存在的典型問題,探討制定了相應的課題實施方法。後期在課堂中完善和推廣,並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動態修正,最終形成了適合高中生的高效閱讀和寫作指導方法及策略。
五、成果內容
1.第一部分:問題緣起
高中英語教學多年的刷題模式過分強調詞彙和語法的功能而忽視了閱讀習慣的培養、文化品格的塑造,對於閱讀和寫作教學僅僅是以考試為起點,忽視了語言本身的功能。在閱讀教學中,過分的注重題目技巧研究,對於材料的使用過於機械,為了做題而閱讀,沒有深入到閱讀本身的美感中去。
但是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單純的固有知識學習簡單重複和閱讀刷題技巧已經不能滿足新高考和新課標的要求。疫情期間,利用學生在家的大段時光進行了英語閱讀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探索新聞閱讀與名著閱讀相結合,以讀促寫的新型高效融合閱讀模式。
2.第二部分:研究內容與方法(含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研究內容
根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新高考的命題動向,充分延展疫情期間英文名著閱讀與新聞閱讀相結合的模式,通過以讀促寫達到雙效提升的的新型讀寫模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激情,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從而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提升。
(1)實現閱讀模式創新
所謂融合閱讀,即採用假期英文小說閱讀與新聞閱讀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小組分配任務的方式創新閱讀內在動力,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潛能,並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展示。同時,注重閱讀後的任務輸出,讓思維碰撞在閱讀中真實發生。
(2)探究全新應對策略
總結前段研究成果,分析優勢所在及不足之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研究成果的推廣工作,側重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等文件作為理論依據,以學生的實際學情和高考改革命題趨勢為風向標,在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提升的基礎上,為課題順利開展奠定理論基礎。
(2)行動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組織科研團隊、技術保障團隊、專家團隊開展經驗交流活動,明確研究方向,使我們的研究成果可操作性更強、更加科學,並舉行一系列公開課和展示課,對研究成果進行反覆論證和實踐,同時撰寫有推廣價值的經驗論文,來豐富此次課題研究的內涵。
(3)行動研究法。在學生活動設計方面,根據讀中學生參與情況及讀後語言輸出情況,根據動態變化設置互動環節。教師根據所存在的問題及學生反饋情況,進一步調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真正實現輸入與輸出,積累與輸出的重構與提升。
(4)案例研究法。針對課題的合作式融合閱讀課程和評價體系方法,積極構建校本課程的英語閱讀語料庫,深度挖掘方式多樣、實效性強的假期閱讀指導模式。注重名著閱讀及新聞閱讀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教師之間互相借鑑,不斷提高對於本研究課題的認識和運用能力,促進課題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日臻完善。
(5) 問卷調查法。針對課題所涉及到的方面及推進實施效果進行年級為單位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採取抽樣調查的方法,並針對級部和班級層面的不同數據進行反饋調度。通過客觀的數據分析來調整工作思路,以期達到最優的實踐效果。
(三)工作方法
(1)加強課題組建設。
為實現本次課題的時效性,實地調研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讀寫水平發展趨勢, 針對本次課題項目課題組進行合理分工,在三個年級教學區分別組成「子課題團隊」,圍繞「讀寫結合」的科研方向,群策群力,共同協作。同時,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協調信息技術教師王青濤老師,解決師生在信息技術層面的需求,促進線上教學助力英語學科知識的新跨越。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昌邑市第一中學全面開展課題研究,劃定三個年級三個教學區進行實地研究,設定每周專門學習課程,並進行月度及季度共享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修改和完善課題實施方案。
(3) 明確組織分工,各司其職,互通有無
課題組分工明確,不計得失。課題組總負責人是王建國,課題組副組長為翟向紅、孫海晶,核心骨幹人員為王青濤、魏濱濱、惠莉、鄭曉燕、姜亦林、劉芳。課題研究中,全體成員群策群力、勤懇耕耘,採用「研究-實踐-反思-研究-再實踐」模式,全程推進本課題項目進行。
3.第三部分:研究結論
(1)課程開發:
課題組成員就「合作式融合閱讀」這一課題,圍繞「讀寫結合」的研究方針,結合疫情期間的工作成效,在回歸課堂教學後積極研究並整合假期使用的閱讀素材。結合前期的研究成果進行二次新課模式研發,繼續推進融合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文體的寫作模仿訓練,並且繼續探尋小組合作互評的方式來進行寫作研究。在課堂實戰中,逐步摸索出「15分鐘片段閱讀+15分鐘專項寫作+15分鐘評課」合作式讀寫研融合課程模式。
(2)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按照由點及面、逐步修正的方針路線,由幾個班級率先試驗,寫出反思總結報告,並將存在的問題羅列進行集體談論會商,研究進一步改進的措施方法,再後續幾個班級跟進,進一步觀察實驗。經過數輪調整總結,最後由選定公開課展示,由上級領導專家再進行課程點評。
(3)課程評價:
合作式融合閱讀課程開發,打破了傳統讀寫課程拖沓冗長的特點,以小切口、小路徑為基準,每節課以小課題的研究為目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建立生態評價系統,讓課堂活而不亂、動中有序,教師只參與環節的帶入與評價,不幹預學生的思維發揮,充分調動學生的讀寫積極性,讓思維真正的發生。
4.第四部分:政策建議
(1)落實英語學科素養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下,實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發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素養的真正提升。強調英語學科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
(2)推進校本資源循環有序開發
在校本資源的開發上,要積極的拓寬思路,大膽嘗試。閱讀課程要多方面探究,積極學習、反覆試驗,以期達到過程最簡化、效率最優化。對於校本材料的運用上,可以不斷補充優化,不斷與時俱進。
[責任編輯:楊凡、王亮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