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流蘇」,小編心中就不由的產生一絲絲激動,但小編心中「流蘇」一直是我喜愛和憧憬之物,大家是否也是如此呢?張愛玲的名著《傾城之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裡邊的女主角叫白流蘇,大家肯定對這個名字也印象深刻,可大家知道這裡中說的「流蘇」到底是什麼嗎?肯定有小夥伴還是缺乏了解的,下面小編帶著大家去認識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流蘇」?
其實呢「流蘇」是一種下垂的穗子,一般主要是用羽毛和絲線製成的裝飾物,古代流行於婦女的頭飾物品中,但在男子官場中也不乏存在,比如古代帝王將相頭上戴的,就是利用珍珠或者其他絲線製成的流蘇。古代有個部落,名叫鮮卑族,其有流蘇姓氏,直到後來演變為慕容姓氏。除了衣物飾品外,最常見的流蘇還用於掛與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而在現如今,相信很多男孩子和女孩子在送禮物時肯定知道,我們在一些禮品盒上也有著這個美麗的飾品流蘇,但不知道小夥伴也不要著急,大家肯定都領略過它的風採,小夥伴們在畢業時我們就要面對面的去接觸到它,有的小夥伴可能直到畢業時才知道這個原來叫流蘇,畢業的學生都要參加撥流蘇儀式,這時肯定有小夥伴想問,問什麼要撥流蘇呢?
一般學士帽的流蘇為黃色、學士袍為黑、紅兩色。其實當我們未獲得學位時,我們的流蘇是要垂掛在我們所戴學位帽的帽簷右前中側位置的,當我們在獲得學位後,也就是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由大學裡的校長或院系領導要將我們頭上的流蘇從右側扶正垂於帽簷左側的前中部。學生被頒授學位且通過這個撥正流蘇的儀式之後,代表著本校畢業生已學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飛,迎接未來,走出校園、面向社會。所以小編很期待大家能夠在畢業的時候體會到這神聖而又莊嚴的一刻。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其文化燦爛奪目,別具一格。我們的漢族服飾華麗而不失莊嚴,現如今不少青年婚禮都追求傳統漢民族婚禮,除了我們漢族服飾外,尤其是少數民族服飾上有更多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流蘇。比如雲南的一些少數名族,他們的服飾豔麗明快、莊重素雅、別致特色。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少數名族的勤勞和智慧。
在晉代之前,流蘇專用於古琴的裝飾,裝飾在古琴系弦線的小柱上,而這個小柱一般是用來調節弦的鬆緊,當時人們把它也叫「軫」,於是流蘇當時又被稱作古琴軫穗。古人對古琴軫穗較有講究,為使古琴的韻律得以延伸,一般要使古琴軫穗自然下垂,尤其是處在山間彈奏,當微風吹拂,軫穗便可隨微風拂動,這種畫面,恰恰符合古人彈琴的意境美。至於流蘇的顏色,有「道家崇尚玄色,才子愛好姜紅佳人綠」的說法,由此可以想像張愛玲在取的「白流蘇」的這一名字的時候有多麼悽豔,含有多少決絕的成分在內。
「流蘇」的「蘇」是指家蘇,一年生草本植物,取其開花芳香之意。以五彩盤線錯結為同心,下垂如水之流下,故稱「流蘇」。漢代起開始裝飾車馬,張衡《東京賦》中有「飛流蘇之騷殺」的詩句,晉代以後也開始裝飾帷帳。
更有趣的是,因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而廣為人知的「幕容」這個姓氏居然也跟「流蘇」流放有一段公案。漢代有種附在簪上的流蘇首飾叫「步搖」,綴以五彩玉,步則搖動」,男女皆可佩戴。在當地的方中,「步搖」和「慕容」同音,本來是稱美麗的步搖冠呢,結果一不留神成為了氏族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