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中國 | 全球還有6.9億人在挨餓,我們要怎樣端牢自己的飯碗?

2021-02-13 光明網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
是社會賴以發展的基本物質基礎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就曾提出: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不僅對於國家而言,糧食關乎未來發展,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食」也一直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儘管如今的每日三餐,對於許多人來說,早已有琳琅滿目的選擇,「等會兒吃什麼」成了大家每天問得最多的問題。

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並不能擁有這麼多樣的選擇,甚至溫飽都是問題。


二戰結束之後,耕地和生產力遭受到嚴重的破壞,世界近千萬人忍受著飢餓,一塊麵包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經歷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從非洲北部到南部有34個國家遭受大旱,1.5億至1.85億人受到飢餓的威脅。這次大旱被稱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災難」。

於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希望引起人們對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

中國也一直把糧食安全視為重點問題,幾十年來為糧食增產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第40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中國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秋收作業,也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史記》中記載

在成皋之戰中

實力較弱的劉邦原本放棄和項羽作戰

但他部下酈食其的一句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讓劉邦的軍隊士氣大振,最後獲得了勝利 

「民以食為天」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

土地農耕不僅關乎國家經濟的發展

更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餐桌。

新中國成立71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長0.9%。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了歷史性的「十六連豐」。

今年,中國依然獲得了巨大的豐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顯示,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增長0.9%。

眼下,全國各地的秋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收割機隆隆作響,豐收的喜悅灑滿了壟下田間。

<<  滑動欣賞中國各地2020秋收盛景(圖源:新華網)  >>

前段時間,在人們歡慶國慶中秋的同時,黑龍江省的尖山、鶴山農場全面開鐮,大型農機設備列隊收割場面十分壯觀。航拍圖中,大型農機整齊劃一的收割,讓網友們紛紛感嘆:竟然看出了閱兵的感覺!強迫症表示十分舒適!據農業農村部統計,今年秋糧面積增加了800萬畝,對增產的貢獻率超過50%,目前除了南方雙季晚稻外,全國秋糧已經基本成熟,收穫進度已過六成。現代機收和傳統收割同時進行,一首首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交響曲正在上演。今年依舊獲得了滿滿的豐收,這背後離不開農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了誠摯的慰問:今年豐收來之不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給糧食和農業生產帶來挑戰。全國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發揚偉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對於中國農業來說,是挑戰巨大的一年,先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春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再是嚴重的洪水災害給農田造成了難以言喻的損害。

在這樣的危機情況之下,中國頂住壓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開拓綠色通道,降低農資運輸車輛受疫情的影響;組織利用無人機等技術設備進行播種和撒藥,通過科技解決用人難題;加強氣象水利監測,藉助電子技防手段監控排灌河道水位;指導農戶利用降雨間歇及時採收成熟農作物和清理稻田溝渠;組織種子、化肥、疫苗等救災資料儲備調運,為災區恢復生產提供物資保障……江蘇省政府積極組織人力進行排澇搶險,開展自救清淤工作,確保農業生產穩定湖南汨羅工作人員正在管湧隱患點檢查(圖源:新華社)這一條條瑣碎繁複的援助措施,在政府的組織之下,有條不紊、高效快速地開展開來,為疫情和汛情之下的農業生產一路保駕護航。

除了在危機時刻向農業生產伸出援手,中國一直都在關注農耕,關心農業生產,並且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使得中國的農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農產品日益增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的生產方式也正悄然改變著。依靠科技,農業將進一步實現代化和智慧化,智慧農業正漸行漸近,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今年,國家大力提高糧食科技支撐能力。農業農村部發布了100多項引領性技術和主推技術,建設10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四川省的劉玉蘭在專家的手把手指導下,種下優質新品種,利用配套種植技術,今年水稻增產100多斤。

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國家還在東北地區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4600多萬畝。吉林省長春市的尹殿偉看著籽粒飽滿的玉米心裡很踏實。新技術提升了地力,增強了抗倒伏能力,前不久有三次颱風過境,但他的玉米基本沒受影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下,許多地區還利用智能化設備和無人機,進行農田監測和田間管理,做到抗擊疫情、農業生產兩不誤。

江西省興國縣桃仙生態農業園智慧農業控制中心(圖源:新華社)

國家還堅持推進大型灌區配套和小型農田水利結合建設,並且同步推進智能澆灌系統的普及,在進一步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減少農田所遭受到的旱澇災害。

2019年以來,我國大力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

2020年,面對疫情汛情的夾擊,中國通過科技、電商等種種手段,以及長久以來對農業的深切關注,依舊獲得了喜人的豐收。

但同時,我們也應了解,世界範圍而言,糧食問題依舊不容小覷。

2020年2月,東非地區蝗災肆虐。肯亞的一個蝗蟲群長40公裡,寬60公裡,每平方公裡可聚集1.5億隻蝗蟲,每天能吃掉數十萬人的食物。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災和極端氣候等多種因素疊加下,全球的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糧食援助、雜交水稻雙管齊下解難題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積極參與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面對世界糧食緊缺問題,去年9月,中國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籤署了為辛巴威、莫三比克和納米比亞3個南部非洲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的協議,以幫助這些國家解決糧食不足問題。

中國政府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向肯亞境內難民提供的的玉米和高粱糧食援助。

此外,中國除了向世界直接提供糧食援助,還不斷與世界分享糧食安全資源和經驗,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從而從根源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

如今,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保有世界領先地位,雜交水稻技術不僅是我國農業領域旗幟性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

尼泊爾的農民收穫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

在中國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幫助下,雜交水稻在全球快速發展,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已實現商業化生產應用,超過五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試種和示範。目前,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到9000萬畝,能夠解決上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倡導節約,光碟行動迎來「新食尚」

今年疫情災情的影響之下,全球糧食問題較之往年更加嚴重。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8月11日,習近平主席再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圖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聯合國也多次發出預警,呼籲各國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還確定,今年的9月29日是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呼籲世界減少糧食浪費。

在全球糧食危機重重的情況之下,中國除了通過政策、科技等方面在糧食上做到「開源」,獲得了大豐收,同時也進一步踐行節約、深入「節流」。

除了踐行7年的光碟行動再次成為人們餐前飯後的最熱話題,「打包有禮」、小份菜等節約糧食的創新方式也層出不窮。

寧夏銀川一飯店,服務員為顧客餐後打包

天津一家餐廳內,後廚將同一份菜品分為大份菜與小份菜供應

全國各地,男女老少都在響應著「節約糧食」的口號,並積極實踐著。因為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傳統美德。

憫農是我們最早學習的古詩之一

在開慧啟蒙的教育中,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從小就知道糧食的珍貴,早已將節約變成了習慣。

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關係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從糧食援助到技術支持,從教授種植到帶頭節約,中國一直都在主動分享中國經驗,與世界各國一道,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插秧點豆,耕田除草,是中國農民用勤勞的雙手寫在大地上的點、線、面的藝術;鑿渠建壩、開山破土,是中華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於改天換地的智慧和勇氣;選育種苗,是炎黃子孫為追求種族傳承生生不息的探索和創造。秋季大豐收,承載著對中國人民一年來辛勤勞開花結果的最高回報,承載著中國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更承載著中國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傳承的追求。

相關焦點

  • 數據看中國|全球還有6.9億人在挨餓,我們要怎樣端牢自己的飯碗?
    土地農耕不僅關乎國家經濟的發展,更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餐桌。新中國成立71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長0.9%。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了歷史性的「十六連豐」。
  • 6.9億人還在挨餓!酒足飯飽的我們該做點什麼?
    @中國新聞網今天,你「光碟」了嗎?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8.9%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此前預警,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特殊之年,我們如何能夠端牢飯碗,又怎樣做到厲行節約?
  • 中國每年進口7萬噸「洋種子」:14億人的飯碗,能端穩嗎?
    正解局出品前段時間,農業農村部部長表示,要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乎著國家的糧食安全。中國是農業大國,每年卻要進口7萬噸「洋種子」。中國農業會被外國「卡脖子」嗎?14億人的飯碗,能端穩嗎?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在剛剛閉幕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糧食工作的內容被多次提及。
  • 寫好糧安文章 端牢中國飯碗
    在糧安問題成全球性挑戰背景下,中國如何端穩自己的飯碗?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  近日,就糧食安全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專家們認為,我們糧庫滿滿,不必要搶糧、囤糧,我們有足量的生產能力和儲備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進口受限引發搶購,專家怎麼看?
  • 麻辣財經:中國人的飯碗,在自己手裡端得很牢!
    我國糧食生產「十六連豐」,飯碗裡裝的主要是中國糧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眼下正是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全國各地紮實推進春耕備耕和田間管理。 麻辣哥從農業農村部獲悉,今年夏糧豐收的基礎較好,當前,越冬小麥3.32億畝,苗情穩定,一二類苗居多。土壤墒情較好,作物生育進程明顯加快。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在剛剛閉幕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糧食工作的內容被多次提及。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上1.3萬億斤臺階。
  • 你知道,全球還有8億多人長期挨餓嗎?
    疫情發生前項目人員曾去家訪,當時詢問吉爾瑪的媽媽能不能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讓中國的捐贈人看到時,一直都寡言的吉爾瑪先開口說話了:「請幫我多說謝謝,還有希望你們把我寫的好一些,告訴他們我生活的很好,學習很棒」。
  • 【每日一習話】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習近平: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這段話出自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我國的糧食安全,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中國農業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通過農業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2019年達到59.2%,實現了「藏糧於技」,保證了糧食安全。同時,我們也非常清楚,現代農業技術等還需不斷原始創新,使核心技術最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確保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 端牢中國飯碗 共築世界糧安
    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糧食生產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第17個連續豐收年。
  • 越南等6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出現糧食危機嗎?家中要不要屯糧?
    空空如也的貨架上貼著限購通知中國14億人,也是全球農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這次糧食危機會不會波及到我們?6.14億噸!當然,不能簡單地說產量6.14億噸≫消費量1.62億噸,這不科學。因為,穀物產量裡很多並不是用來給人吃的。像玉米就有近2.6億噸,實際上,現在中國人已經很少吃玉米了。2019年中國共出欄生豬5.4億頭,這裡面很多都是靠餵玉米等飼料長大的。玉米還有工業用途,比如製造燃料乙醇,還有糧食去釀酒。
  • 讓2億人挨餓,卻低價賣給中國大米,莫迪是怎麼想的?
    讓2億人挨餓,卻低價賣給中國大米,莫迪是怎麼想的?世界各國經濟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各行業的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擺脫經濟困境,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增加出口貿易。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的農業生產大國。據環球網報導,中國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口印度大米,訂單涉及10萬噸印度大米。雖然印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國,但中國從未從印度進口過大米。那麼,中國為什麼會主動打破中印之間塵封已久的大米貿易呢?據中國農業部介紹,中國目前是糧食生產大國,小麥、大米等主食產量大幅增加。
  • 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2020年了為何饑荒人口還能破紀錄?
    今年4月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了一篇《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因為疫情衝擊,今年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將有2.5億人遭受嚴重飢餓,比去年多出1億3千萬人,世界饑荒人口數額巨大。
  • 【數據發布】國家統計局關於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數據發布】國家統計局關於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2020-12-10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婁勤儉署名文章: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婁勤儉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慰問,並對「三農」工作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我們要牢記殷殷囑託,認真貫徹落實,不負巨大關懷。
  • 【地評線】飛天網評:端牢飯碗,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耕地是關係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6月25日,第30個全國土地日如約而至,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必須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耕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
  • 韓國人吃飯不能端碗,日本人吃飯要端碗,我們中國人吃飯端碗嗎?
    本文由舌尖上的安全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任何商業不得轉載 亞洲人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很大程度上,韓國和日本的飲食歷史受到中國影響太多,以至於如今我們說到亞洲的美食文化時,總會把中日韓三個國家放在一起對比。
  • 全球2.7億人挨餓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呼籲貝佐斯等億萬富翁伸援手
    據路透社18日報導,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戴維·比斯利(David Beasley)周四表示,全球大約有2.7億人正挨餓,其中有3000萬人如果沒有得到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救助就會有生命危險。他呼籲全球億萬富翁加緊行動,向這些飢餓人群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