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玉蘭,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二十餘年。目前外派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舞蹈與表演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
中國告別幹支紀年計時法,加入到國際統一的曆法與時間系統中,已經超過一百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用公曆代替了農曆,用24小時計時制度代替了子時丑時寅時卯時,「三更半夜」與」午時三刻」」等中國時間詞也逐漸遠隱落在歷史長河中。與世界接軌後,我們把元旦改叫「春節」,而且把元旦這個詞大方地讓給了公曆新年。想當初,國民政府既奉西曆為正朔,自然要摒棄傳統的農曆,稱之「舊曆」,甚至貶稱「廢歷」,甚至用過年不放假等行政手段強制大家不要過舊曆年,而要去慶祝公曆的新年。了解了這一切,終於明白了魯迅先生的《故鄉》裡那一句「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原來是多麼意味深長啊:好在咱們的春節畢竟是千百年的第一大傳統節日,在與元旦的較量中,最終還是贏了。
官方的曆法實行公曆,給漢語教學帶來的方便是不可估量的。想像一下,如果中國還實行農曆,使用幹支紀年或者年號紀年,還是子醜寅卯計時,那估計咱們在教漢語的時間系統時就把外國人給嚇跑了。是啊,你跟他說萬曆十五年,康熙五十年,對外國人來說,完全都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你要是說什麼甲子年,戊戌年,可人家那裡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所以咱們的教學估計就卡在這裡交流不下去了!所以不管怎樣,我們引入了公曆,同時又保留了農曆作為農時和傳統節日的參考不能不說是一種一國兩制式的偉大創舉, 也是漢教屆的福音。
然而這不等於問題都解決了,對外國的時間系統,時間觀念,時間表達方式,我們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對漢語的時間表達方式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不然,還真會出現不少狀況呢。
首先是漢語時間表達方式與表達系統地把握。比如「年-月-日」系統的時間詞排列,要反覆強調我們從大到小的時間觀念,這也跟時間的實際非常符合,即:先進入某一年,然後進入某個月,最後進入某天。這種思維方式與認知方式上的解釋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效果立竿見影。又如在教時間詞的時候,碰到過好奇的學生問過這個問題:你們說「昨天」,為什麼不是「昨年」?其實,這怎麼說呢,普通話現在的確是用「去年」,但是查考一下文獻中也有用「昨年」的。「昨年」,「舊年」,「去年」這三個說法都有,不過後來為什麼「去年」勝出,比較難以回答,我猜還是因為官話統治時間較長?如果用四川話作為普通話,那麼咱們都得說:昨年。(因為四川話現在還在用這個詞呢)
又如,為什麼三天,三年,但不是三月而是三個月?因為古代漢語中「三月」就可能有兩種含義。比如「烽火連三月,是三個月,而「雨橫風狂三月暮」指的卻是陽春三月。古漢語中原來沒有「個」,現在有了這個量詞意思就不會混淆了。而「一天」「一年」完全不用擔心兩種意思弄混,所以不需要加的。
還有,為什麼叫「小時」,不是「大時」? 這個問題還沒有學生問過,好在我最近看到有人解釋了,原來西洋鍾初傳到中國,中國人發現他們是一日一夜24小時計時制,而我們原來的計時法是12個時辰,在兩種制度過渡和混用的時期,人們把中國的那種時辰稱為「大時」,而把西洋時間的計時單位稱為「小時」來加以區分。好了,課已備好,有備無患!
但是有些問題還是難以回答,比如為什麼last month,next month 是上個月,下個月?這兩個詞語「上」,「下」有什麼關係?目前還不知道怎麼回答。祈禱找到答案前學生先別來問我啊。
除了課堂上的詞語理解,作為漢語教師,還會遇到不少其他的時間問題。尤其是駐外工作期間。若干年前我到德國工作時,飛機降落在傍晚,第二天是10月3號德國統一紀念日,全國放假,所有商店、餐廳都停業。要不是那裡的前輩教師提前幫我買好了東西放到我的冰箱裡,估計第二天就得餓一天了。而且不久後也發現,一般的商店和餐廳周日也不開門。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國看世界,那天我開始明白,天天開門的商店和餐廳只是我們中國人日常的預設。世界各國的作息規律以及商業運行時間,可以大不相同。
很快就發現了另外的不同,那就是德國流行的夏時制。由於沒有提前做好調查研究,到夏時制結束時我還渾然不知。結果當天正在辦公室等著去上課,幾個學生找上門來了,原來上課時間已經到了,學生等了快十分鐘還沒人,就找過來了!當然,後來聽說,其實在德國大學總流行著一種「潛規則」,就是老師們遲到十五分鐘之內是可以被接受的,還美其名曰「學術一刻鐘」。只不過本人從不利用這個「學術一刻鐘」來偷懶,所以學生等了不到十分鐘就覺得不對勁,趕緊就找過來了。
其實不止夏時制,即使是正常的時間,換成第二種語言也可能鬧誤會。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美國網上搶某個歌星演唱會的票,有美國朋友好心發電子郵件告訴我說:一定要盯緊了,12:00PM開始搶票,手慢無啊!聽後我也就摩拳擦掌,暗下決心要熬夜搶票。沒想到下午一點左右朋友就打過電話來問我搶到票沒有。我當時覺得她也太性急了,這還有十一個小時呢。哪想到,她大吃一驚地說,我不是郵件告訴你是12:OOPM嗎,這都過去一個小時了呀!這次輪到我驚訝啦,什麼?真是天大的玩笑,12:00PM居然指的是中午十二點,太不講理了吧。所以說,他們的11:59AM之後就是12:00PM!不是親歷的話,萬萬想不到啊。
關於時間上的誤解還不止這些。比如英美國家的人認為每周日是每周的第一天,所以一個學生在跟星期日跟我微信時,居然最後說了一句: 這周見!(他指的是周一)),我說應該是下周見啊,他說:這周已經開始了啊。原來他壓根不知道中國人認為星期一才是一周的開始!我其實也不理解他們,好像《聖經》裡不是上帝工作了六天第七天休息的嗎?所以星期日應該是第七天啊?
並且,我最近才發現,原來英國人說到NEXT THURSDAY,NEXT FRIDAY的時候,並不一定跟我們指的是同樣的一天。我們默認的是下個星期的星期四,星期五,而人家說不一定,如果現在是星期一,那麼NEXT FRIDAY,NEXT THURSDAY則有可能指的是本周的周四和周五!也有可能是下周的周四和周五,每個人理解會有偏差!所以,下次就老老實實把日期和星期幾一起說出來才不會鬧誤會!
即使是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也會發生理解無能的事件。一次我和一個俄羅斯研究生(她漢語水平最少五級吧)微信聊了一會,最後我說:「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以結束談話。結果,她著急地說,老師今天沒有課,為什麼要到你那裡!
說到時間,對老師來說,最頭疼的就是學生遲到問題。偏偏這個問題不分國界,教哪國人都得面對。老師們是各顯神通,比如制定規則法,遲到5分鐘以上算作遲到,三次遲到算作一次曠課,曠課超過一定比例就影響考試或成績。也有的是老師們自己來個土辦法,比如我曾經規定過,遲到的人得說一聲「對不起,我來晚了」,後來發現沒啥用,那些同學說的時候都是笑嘻嘻的,還打擾別人上課,不如讓他們靜悄悄地坐下完事兒。也有的老師祭出了中國老師們的法寶「考考考」,上課前十分鐘聽寫,遲到者沒有聽寫成績,不給補聽寫。然而,萬萬沒想到,在美國我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說是某個學生每次從比較遠的教室過來,自己說已經緊趕慢趕了就是趕不上聽寫,影響到了成績,居然怒而狀告老師,說是老師有意為難他,最後學校居然一本正經地為這事召開了聽證會!老師得舉證說:自己沒有提前上課,聽寫語速完全正常甚至偏慢,學生遲到了太多所以沒趕上聽寫是他的問題。學生得舉證說:從某教室到漢語教室一共多遠,自己需要多少分鐘過來是正常的,只遲到了幾分鐘老師已經聽寫完了絕對是故意為難自己…, 據說鬧到聽證了幾次, 後來我沒有這件事的消息了,但是真覺得開了眼了。
在英國,義大利等許多歐洲國家,不少大學對考勤問題並不強求,學校和學生都認為,學生們付了學費,簡直就是上帝了,他們來不來上課是自己的權利,考試通過你就得給文憑。甚至曾有學生開玩笑說「什麼?我都付了這麼多錢了,你還得讓我付時間!」玩笑歸玩笑,學生們也知道自己遲到不對,往往也想好了各種理由或藉口。這些年來我聽過的關於遲到的原因或(藉口)一大籮筐。比如路上轉車公交卡沒錢了,錢包又沒帶所以只好步行來的。臨行時父母打架自己去勸架的。來到學校了但是找不到教室的,因為是一年級對學校不太熟悉嘛……
不過,由於學校規定考勤並不與成績直接掛鈎,老師們不由得對那些來上課的同學已經暗懷心懷崇敬之意了,說到底,中國的大學如果也不管考勤,恐怕哪個老師也不敢保證自己課的出勤率。畢竟,尤其是那些一早八九點的課,學生們能離開暖和和的被窩,一路冒著嚴寒坐地鐵公交來上課真的是好給面子了,你難道對遲到一會的同學還會那麼苛責嗎,恐怕只能默默地說:謝謝你們來上課!你又能如何責罰,有的學生倒是明白:學費這麼貴,來晚了的同學已經損失了不少了,老師不需要懲罰他們了!
可是,你們可知道: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衷心希望我教的外國學生們能早日理解這個句子!
【責任編輯:劉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