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早已成為漢教屆的開篇鎮國之寶,此句一出,意味著外國學子們正式踏入漢語學習的漫長徵程,不少人只憑藉這一句話和比較異域特徵的面孔,就能博得熱情的中國人一聲聲的讚美:哇!你會說漢語!哇,你的漢語真好!…有不少老外實在接受不了中國人這種過分恭維,對中國人的過度反應感到納悶,最近我也有初級班的學生在課堂上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困惑,結果其中一位去過中國的學生忍不住很殘忍地挑破了這層窗戶紙,替我回答道:因為,lower expectation!
在千軍萬馬、熙熙攘攘的漢語學習道路上,的確也有一些人,由於自己的努力或者後天的際遇,會跨越千山萬水,經過重重險阻,最終進入自由的漢語世界。當然也有不少人帶著興奮與期待,在這條路的路口折取了「你好」「再見」「謝謝」等美麗的花兒,然後就被漢字,聲調,語法折磨得身心俱疲,有的早早閃人,有的掙扎幾下悻悻離去,有的一路顛沛流離最終也是雪擁藍關馬不前,永遠限在中級的泥潭,而這些學習者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不會忘記這一聲「你好!」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其實,「你好」的歷史並不長。有學者從文獻考證,說是現代意義上的「你好」只有幾百年時間,在此之前雖然也散見於篇什,但一般是以一個問題的形式出現的,相當於「你好嗎」,只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所以乍一看還以為就是現代的「你好」。至於林黛玉在焚稿斷痴情之前的那一聲:「寶玉你好」目前雖有多種解讀,卻的確與現代的用法大相逕庭。
「你好」比較廣泛傳播的歷史是如此之短,以至於幾十年前人們還是非常不習慣這種問候語。我讀書時好像哪位老師特別提過:北師大的俞敏先生很不習慣這個「你好」,他的意思是,「你好」在他聽來就是一種諷刺,我們現在仍然使用這種用法,試舉例如下:
甲:咦,你怎麼才考了60分!
乙:你好!你連50分都沒考到!
「你好」的來歷與傳播如此可疑,以至於有人斷言這是近代以來一些歸國華僑借鑑外語的表達發明的。
「你好」的使用範圍也相當受限制。作為中國人,每個人試想一下吧,你什麼場合下會用「你好」?對熟人不說,即使對生人,對年長者恐怕也得改成「您好」(據說南方人不習慣說「您」,所以他們使用「你好」更多一些),所以,想來想去,作為老師,我可能只在第一次與學生見面時說「你好」,或者在對初次見面的小孩子或晚輩時有時候用,這樣算下來,使用的場合的確是屈指可數。
這種分析的確讓人沮喪,因為我們還是得孜孜不倦地教外國人學習「你好!」自我安慰地想,好在他們畢竟是「外人」,他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還是有不少機會結識新的朋友,『你好』還是比較用得上吧,比如他們走在大街上,時常被陌生的中國人搭訕:你好!或者是被小販們招呼:你好,朋友,來看看,便宜啦!
「你好」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也是中國國際地位和漢語傳播活動的必然結果,僅僅是十幾年前我在德國工作時,走在大街上時不常會有人朝你說一句「こんにちは,幾乎從來沒聽到過「你好」,而現在已經是「你好」的天下了,在經濟實力作為後盾的大前提下,我們的人民,我們的人民幣,以及,我們的漢語,都浩浩蕩蕩走出了國門,如今不是有種說法嗎?外國上流社會的孩子們流行什麼?學漢語!英國的王子,西班牙的王儲公主都加入進來了。至於普通老百姓,那也是激蕩在世界潮流中了。不管是餐廳服務員,商店售貨員還是海關公務員,看見東亞面孔的第一反應,估計就是祭出他們的「你好」這個法寶來。
前幾天我去一個義大利餐廳吃飯,女服務員過來問我是哪裡的,我回答了大學的名字,她還是窮根問底,一定要知道「您原本是哪裡來的」,聽到我說出中國兩個字立即如釋重負,喜笑顏開,馬上就開始結結巴巴地練習起了漢語。原來這是個秘魯女孩,在英國的義大利風味的餐廳打工,但是她要練習她的中文!
當然,一些沒有真正學過漢語的人,可能只是道聽途說地學一兩句,在實際使用中也就難免會鬧笑話,有一次在一個英國超市收銀臺,收銀的小夥子看見我就說了一句:再見!我嚇了一跳,心想我還沒付錢呢。於是問他:你剛才用漢語說再見了對嗎?他一聽就囧了:啊,對不起,我以為我說的是漢語中hello的意思!我一看這機會不能放過,趕緊免費教他說了幾遍「你好」,然後才放心而去。可憐的小孩,一共可能就學了「你好」和「再見」兩個句子,還給記反了!
還有一次,一個印度裔模樣的青少年走到我面前,鄭重其事地做了一個泰國人的合掌姿勢,莊重地說了一聲「你好」,當時我差點就以為他馬上要說「女施主,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了!估計他還沒搞清楚亞洲人的種種打招呼的語言和伴隨的身體語言之間的搭配關係。
「你好」或曰「您好」其實有更多的用處,我教學生一點,就是,每當你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時,就用「您好」開始談話,比如在餐廳,你想跟服務員說點什麼,鑑於「小姐」這個詞已經多少有點墮落了,但是稱呼她「服務員」,人家不高興,叫「美眉」又太輕佻,那你該如何開口?又如,你在路上問路,看見一中年女士,你叫人家大姐,人家覺得不夠洋氣,叫人阿姨,現在不少阿姨們又都忌諱這種彰顯年齡的稱呼。凡此種種,你都可以用「你好」或「您好」開始一段愉快的談話。再也不用擔心人家說你沒禮貌啦。
但是如果外國學生天真地以為,學會一句「你好」,就是一招鮮走遍天,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之間打招呼的學問可大了去了。除了更加實用的「早上好」「晚上好」之類,其他「吃了嗎」「去哪兒啊」不一而足,學起來也更費勁。
首先是不少學生認為「你吃了嗎」居然不表示請客吃飯,這真是難以理解,不少人還是常常有所期待,直到無數次被傷害後才不情不願地接受現實。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另外,「去哪兒啊」顯得過於幹預別人的活動自由,讓人難以招架,經常是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他們:他們並不想知道,隨便說個地方。然後他們還表示,隨便說個地方需要很快地撒謊太累。我其實也很理解這種感覺,比如每次人家問我「how are you?」時我都莫名心累,還是用「hello」比較好,誰都甭想著得回答一個問題才能完成招呼,像我這麼實誠的人還得琢磨要不要每次都說「good」。最後我經常告訴學生,就說:「我出去一下」。放心,中國人不會追著你屁股繼續問你去哪兒的啦!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學生在遇到諸如「看書呢」「洗衣服呢」之類的招呼方式時,更大的挑戰來了。上課時老師們總結出了一點,這一類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明知故問,看見他在幹嘛你就說一遍,相當於看圖說話唄!這樣的教學看似四兩撥千斤,我也曾經以為天衣無縫,直到遇到一位認真思考的學生。有位美國小夥子,學了這一類的打招呼方式以後,樂此不疲地開始實踐啦,第二天上課時,他遲到了幾分鐘,我正在上課,他一開門,幾十雙眼睛同時盯著他,沉默間,他不慌不忙地說了聲:你們上課呢!
下了課,我就去找他談話了,告訴他剛才你用得不對,因為,這個,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呢,最好是你偶遇,或者你剛發現人家在幹什麼,總之不能是那種完全預期到的動作才行。絮絮叨叨,覺得總算讓他弄清楚了,彼此放心而去。
哪成想,過了幾天,我下課後收拾了東西往外走,剛走到一個轉彎的地方,又看到了這位學生,他一愣,馬上反應過來,很自信地說了聲「老師,你下課呢!」
還不如就讓他一直說「你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