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2020-12-22 陽光木易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

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

到了蔣家的第4代,移民到加拿大的蔣經國兒子蔣孝勇,擔心孩子丟了中國文化,為培養興趣,讓他們從讀金庸小說開始。

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

(蔣介石全家福)

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

說了蔣總統,再說說隨著老蔣來臺灣的普通國軍們如何過春節的。

臺灣的除夕當天,祭祖必不可少。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守歲和大陸一樣。

閩南家族還有圍爐傳統,餐桌下面的大火爐周邊,放著票子。

(配圖)

孩子們跪拜長輩,講一些祝福的話,長輩們開始發紅包。大人們通曉打牌,孩子們放煙花。

大陸北方族裔在臺灣,年夜飯的桌子上,少不了餃子。並且在餃子裡放硬幣的傳統仍保留著,吃到有錢的餃子,代表來年一定發大財咯。

他們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搶頭香,進廟裡誰搶了頭香,誰就意味著一年好運來。

在臺灣,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飯,只許吃一餐,為啥呢?

(配圖)

有這麼一個說法:過年時,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吃上第二餐,娘家要被吃垮的。

再後來,70年代的臺灣人,春節除夕夜會幹什麼呢?

在大陸,這個團圓的日子,看春晚是年年繞不開的事。

臺灣同胞也有一檔電視節目,不叫春節聯歡晚會,叫春節特別節目。

相關焦點

  • 兩岸除夕紅包:臺灣"發紅包" 大陸"搶紅包"
    兩岸除夕紅包文化的差異 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的春節猶如中國春節縮影,所以不管是明清時期前來的本省人或是與蔣介石一起來到臺灣的外省人都有著過年發紅包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和大陸目前的紅包習俗到底一不一樣呢
  • 蔣介石退守臺灣因得哪位高人指點?
    蔣介石一方面沿長江布防,要與共產黨決一死戰;一方面加緊謀劃後退之路。這時候,一個神秘的高人出現了,他給蔣介石指了一條路:一路南退,退守孤島臺灣。有一天,蔣介石在總統府一直熬到天亮,也沒有想出什麼良策。天蒙蒙亮時他出來透氣,卻發現被他邀請來的張其昀站在院子裡。蔣介石憂心忡忡走上前,說出內心的苦悶。張其昀此時身在總統府,自然十分清楚這一點,他平靜地點點頭,然後說道:「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蔣介石聽了心頭一震。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海峽兩岸同胞與家人團圓歡聚的日子。與大陸過年的氛圍相似,這一天台灣同胞也十分重視,往往在節前做好各種準備,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過年最重要的當然是準備年夜飯,雖然很多人說現在臺灣的年味很淡,不過除夕要吃年夜飯的傳統基本還為大多數人所保留。只是很多人不再親自下廚做飯,但又覺得在飯店吃飯沒有家的氣氛。於是,年菜外帶的習慣在臺灣便流行開了。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所以,從古至今,中國春節都以紅色為主調,而共敬「中國紅」也就成為今天兩岸中國人對傳統中國年的共同記憶。  ■春聯裡的中國傳統  和大陸一樣,隨著春節臨近,臺灣各縣市下轄的市、鄉、鎮集市也出現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尤其在各地集市賣春聯的地方,更是人山人海。
  • 春節,臺灣人怎麼過?
    不過,和大陸一樣,雖然春節從字面看主要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事實上,兩岸過春節最為重視也最為隆重的卻是初一的前一天——除夕。不過,黃先生說,到了臺灣一開始他全家還是保留除夕中午吃團圓飯的傳統,但後來,漸漸地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中午飯被改為晚上,這就是現在的「年夜飯」。黃先生說,到了臺灣以後,他才知道之所以吃年夜飯,是因為臺灣繼承了古代中原地區的傳統。在傳統中,除夕和元宵、七夕、中秋一樣,都是一個以夜晚為主要活動時間的節日,人們選擇夜晚來闢邪、守歲、聚餐。
  • 傳統 小年已經來了,春節還會遠嗎?臺灣小年習俗知多少.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民間傳統的小年。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從這一天起,民間就開始過年了。過年,就是要團圓。在外奔波一年的人們,再遠、再難都要回家過年。在臺灣地區,「小年」這一稱呼指的是「除夕」的前一天,臘月二十三則是「祭灶神」的日子。臺灣的祭灶活動源自祖國大陸,又有自己的特點。
  • 臺灣過年沒春晚,看看人們如何過除夕?
    臺灣春節,人們點燃孔明燈祈福  【除夕的習俗】  除夕當天一定要祭祖,選吉時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為主(雞、豬、魚或魷魚)。除夕晚上要吃年夜飯!  有些比較傳統的閩南家族還會圍爐,圍爐就是在用餐的圓桌底下擺木炭火爐,並在火爐周圍放著紅色的鈔票,圍爐過後小朋友就跪著向長輩說吉祥話與領紅包。
  •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蔣介石帶走了多少黃金?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開始退守臺灣,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那麼究竟帶走了多少呢?數量之大,就連臺灣學者李敖都曾放話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蔣介石退守臺灣一事,早就有了謀劃。他知道國民黨敗局已定,提前就給自己找了後路。當時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任臺灣省主席,蔣介石屢次聯繫陳誠,讓他在那邊做好準備。有了地方之後,蔣介石開始搶人。
  • 臺灣眷村成獨立小社會 大陸春節習俗放鞭炮(圖)
    幾位老媽媽在屋簷蔭涼下拉著家常……老門、老椅子、老滅火器、老狗……臺灣正漸行漸遠的眷村又迎來了2007年的春節。  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
  • 除夕不能回娘家? 那些不合時宜的春節習俗
    新華網太原2月5日電(記者王井懷 孫亮全)寫春聯、貼門神、包餃子、舞獅子……這些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傳遞著春節特有的溫情。然而記者發現,還有一些過年老習俗並不能增添年味兒,反而徒增煩惱。專家認為,像女兒不準回娘家過除夕、初五不許走親戚、正月裡不能理髮、農村賭博等以前很多地區春節的「傳統習俗」,顯得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節拍,也應早日「辭舊迎新」。
  •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 80歲的蔣介石想家時,在臺灣搬個椅子這樣看大陸
    臺灣在他的手中,經過近20年的改造、建設,經濟已經頗為景氣,社會穩定,唯一讓他煩心的,就是那些老兵。不是老兵不聽話,他們不遠萬裡隨他而來,卻一呆十幾年再無回老家的可能,有的與妻子分別時孩子還在襁褓裡,說好的回去呢,就這樣「永遠」被留在了臺灣。鄉愁,不僅是老兵心中的痛。也是蔣介石蔣經國心中的軟肋。
  • 臺灣人怎麼過春節?(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很多大陸朋友會問我:臺灣人也過春節嗎?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臺灣客家春節習俗多 早期「春聯」在門前貼兩張紅紙
    原標題:年味漸淡「客」氣仍濃--臺灣客家春節習俗一瞥導讀:「臺灣的春聯文化最早都是從大陸傳來,早期的『春聯』就是在門前貼兩張紅紙,後來文人墨客多了,才開始在紅紙上吟詩作對。」鍾克誠向記者介紹說,「從前我隨便寫什麼村裡人都喜歡。
  • 蔣介石落敗後,3萬國軍逃往此國度過餘生,告誡後人永遠是中國人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中落敗,於是退守到臺灣去,當時除了個別的沿海的島嶼之外,大陸的國軍幾乎被消滅了,而雲貴川等西南內陸地區的國軍殘餘部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逃到了緬甸境內,慢慢的就整合成了一個3萬人的武裝部隊,取名為國民黨93師。
  • 鳳凰周刊:蔣介石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蔣介石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特約撰稿員 周為筠臺北北面有座陽明山,這座山原本叫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與明儒王陽明毫無關係,但如此充溢著文化氣息的名稱從何而來?此乃蔣介石敗退臺灣後的傑作。蔣介石退守臺灣後選擇這裡做官邸,卻忌諱草山有落草為寇之嫌,遂以其偶像之字改曰「陽明山」,這裡的公園也改稱曰「陽明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