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美國高等教育回望—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郭英劍

2017年轉瞬即逝,已經成為歷史。進入2018年,美國一些主流報刊和各大高校都開始回顧過去一年中,美國高等教育和自己高校的成就與發展。依據這些報刊和美國高校的總結與回顧,特別是在各大媒體曝光的程度,本文簡要回顧了美國2017年高等教育界的一些重大事件,將其概括為五大類,大體可以看出在過去一年風雨飄搖中的美國高等教育。

川普上任伊始

政策頻出攪動高校一池春水

2017年1月20日,川普在華盛頓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上任後對美國高等教育的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剛剛上任一周時間,川普就籤署了一則旅行禁令。該禁令主要針對部分穆斯林國家,要求這些國家的公民在禁令期之內不得進入美國。這就導致不少來自這些國家的學生無法自由出入美國,不僅影響其入學,也影響其出國學習,還有一些學生在國外而無法回到美國繼續學習。在錄取時,因為籤證的原因,高校也不得不通過Skype(一款網絡電話)來與學生進行交談和面試。這一禁令直接導致一些高校的國際學生人數有所下降。這一政策的推行雖然遭到了一些法院的否定裁決,但作為行政命令還是在美國海關以及高校內部引發了一段時間的混亂。讓那些身居海外的學生回到美國,一時成為了美國高校管理層的首要任務。

其次,對於那些沒有身份證明、非法居留美國的無證學生,川普授權政府部門可以隨時予以調查,甚至可以將他們逮捕乃至驅逐出境。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數美國高校的強烈反對,也在校園內引發了一輪又一輪抗議示威。很多高校管理層不得不宣布自己的高校為避難所,試圖尋求法律方面的保護,以此來對抗聯邦政府的法律法規。

最後,川普政府在財政預算時,提議要大幅度削減教育財政,也導致很多大學特別是公立高校惶恐不安。包括哈佛大學校長在內的很多高校都堅決反對川普壓縮科學研究基金的主張,並為此到華盛頓去遊說國會。

時局突變

高校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尖銳對立

因為川普上臺所導致的社會上的兩極乃至多級分化,以及他在一些敏感的政治、社會問題上的模糊不定,導致美國高校的師生中出現了過去幾乎少見的如此尖銳對立、如此難以和諧相處的不同派別之爭。雖然這樣的論爭並非出現在2017年,而是早幾年就開始出現了,但在2017年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在這一年中,很多高校都因為新的政府政策的出臺而引發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不僅如此,因為美國各地的歷史建築是否需要更名以及背後的歷史緣由所引發的爭議乃至暴力衝突,也同樣顯示出過去從未有過的緊張激烈的對峙,乃至出現了流血事件。這一點,最突出地體現在了維吉尼亞州的幾所大學由最初的遊行示威到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嚴重的騷亂。同時,圍繞著何為言論自由、言論自由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在美國高校引發了新一輪更為激烈的爭論。這些爭論幾乎都與政治正確、不同的意識形態乃至種族相關的言論有關。甚至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到最後也都引發了校園騷亂。在這些事件中,幾乎所有高校的管理者對學生活動都予以密切關注,無論是對言論自由的問題,還是對歷史遺留的建築乃至雕塑問題,都作出了迅速的反應,強調學生在校園中的安全問題。

技術

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無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大學錄取工作中,高校越來越多地開始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與學生保持聯繫、對學生進行面試。過去,一般學校都會歡迎並接待學生到學校來參觀訪問,與師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現在,有些學校則推出了「數位化校園之行」,這對於那些無法親自到學校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不少學校都與學生建立了通訊聯繫,在獲取他們是否被錄取的過程與結果時,可以通過提醒等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繫。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相關設備的設置也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研究,更加突出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走出個人的房間和私人領地,進入公共領域,之後再去跟大家討論。

最後,高校中的學術圖書館有了更多的軟體和可以使學生進入創新空間的領地。有些圖書館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式的服務,凡是書架上缺失的圖書,一旦有要求,可以迅速調到,供師生選用。

「Z時代」新人進入高校

為高校帶來新的挑戰

我們知道,千禧一代(Millennials,往往被稱作Generation Y)大體上是指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與2000年出生的人們。到2017年,這些人大體上處在20~40歲之間的年紀。而在其後的人們,則被稱作是「Z時代」,即指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與進入21世紀後前幾年出生的人們。2017年,「Z時代」的新人陸續開始進入高校。作為前所未有地伴隨著現代技術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因此也被稱作是M一代(Multitasking,多功能一代)、C一代(Connected Generation,聯結的一代)或者網際網路一代(the Internet Generation)。

「Z一代」深受網際網路、即時通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的影響,他們是既生活在電子虛擬世界,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第一代人,因而被稱作是第一代真正的數位化原生態人。因此,這也形成了他們完全不同於前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社群觀以及自我認同感。比如,在他們看來,視頻會議與面對面參加的現場會議效果一樣,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也是最先使用社交媒體的一代人。因此,彼此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即時與同學和大家進行交流。這一代人進入大學課堂,無疑帶動了現代教育技術化的深入發展,也無形中帶動了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包括課堂講授的內容、方法、與學生的互動等,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人文學科如何與職業生涯相結合

成高校新課題

據調查,美國約四分之三大一新生都把上大學視為可以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那些把上大學與收入聯繫起來的學生而言,他們能夠想到的當下眾多的薪酬排行,大都會告訴人們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四個領域的教育)與商業領域才是通向高收入的唯一路徑。然而在2017年,這一情形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一方面,為了提高人文學科學生未來的就業率,不少高校都想方設法將職業發展的教育融入教學大綱之中,以幫助學生提高其獨有的數字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招聘行業中的趨勢也發生了一些改變。職業主管們也把招聘目光投向了那些經過了人文學科教育的人們,認為他們具有諸如批評性思維與溝通能力這樣的「軟實力」,而這樣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自動獲得的。

總的來說,2017年是美國高等教育不平凡的一年。政府的更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影響著美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但在經歷了2017年的動蕩之後,相信2018年的美國高等教育會漸趨平穩發展。(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8-01-16 第7版 視角)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部分美國高校放棄GRE考試—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STOCK.COM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作為美國研究生項目入學考試的GRE如今轉戰網絡。提供GRE考試的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5月宣布,已完全修改了其考試模式,這樣申請者就可以在家裡安全地進行測試。不過,自那以後,許多學者對在線版本測試的公平性表示擔憂,認為這對來自農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不利。 華盛頓大學天文學助理教授Emily Levesque在推特上列出了她認為可能構成障礙的清單。
  • 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1日,由《醫學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主辦的「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2017年最佳學府排行榜
    華盛頓2016年9月13日電 /美通社/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World Report) 今日發布2017年最佳學府 (Best Colleges) 排行榜,方便全球學子對1800多所美國院校的學術質量進行比較。
  • 北郵-華為學院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回顧了前三次工業革命中的高等教育事業,他介紹,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激發下,高等教育創造出帶有「規模化、專業化、流程化、標準化」這一顯著工業化特點的教學模式。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
  • 姚期智主編《人工智慧(高中版)》即將出版—新聞—科學網
    201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將人工智慧作為課程模塊加入信息技術課程。 「目前,我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有很多嘗試,但大多缺乏系統性的教學內容設計。編委團隊通過對姚班、智班人工智慧課程體系的完整梳理,精選八個人工智慧核心基礎模塊,包括搜索、機器學習、線性回歸、決策樹、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與強化學習,並系統化設計《人工智慧(高中版)》的章節與知識點,使其與人工智慧的高等教育無縫連接,有力支撐中學人工智慧基礎教育。
  • 張益唐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新世界大學排名公布—新聞—科學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周驥瀅】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1日報導,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雜誌的最新大學排名公布
  • —新聞—科學網
    4月22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川普喊話哈佛:退還860萬美元救助金!哈佛:不還!」一文。 23日,哈佛有了最新回應:這錢不要了。
  • —新聞—科學網
    肖庚富:這篇論文的工作主要是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Ralph Baric 教授的實驗室完成的,該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都是美國學者。在這項研究中,石正麗研究員僅提供了SHC014這個冠狀病毒的刺突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沒有參與用它構建嵌合病毒的具體實驗操作,所構建的病毒材料也未引進國內。
  • 一周高教回顧—新聞—科學網
    ——西南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閆月勤   雲南5所獨立學院申請轉設普通本科 9月21日,雲南省教育廳官網發布了《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雲南省5所獨立學院申請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學校的公示》,表示該省5所獨立學院申請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學校。
  • 2017年國際重大新聞回顧
    2017年國際重大新聞回顧 2018年01月02日 13: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2017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並積極貢獻中國方案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科學家研究了斑點刺蛙白天休息或晚上棲息的植物,發現它們的顏色和亮度與植物非常匹配。膽綠素結合蛋白使青蛙的顏色得以進化微調,導致這種生物在森林中「消失」。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2012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公布—新聞—科學網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峰會在燕山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燕山大學校長趙丁選代表承辦單位致辭時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最大的特色在於擁有一大批紮根中國大地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推進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創新發展,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實現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希望,參會高校能以此次峰會為契機,深入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攜手並進,共創一流。
  • 以色列企業向廣以首屆畢業生拋出橄欖枝—新聞—科學網
    作為中國第一所引進以色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廣以首屆應屆畢業生備受以色列企業的青睞。據悉,廣以首屆畢業生有200多人,將於2021年7月份完成全部學業並正式畢業。 當天活動現場,來自星寶集團、泰都實業有限公司、中國以色列交流中心、PTL集團、HAX 創投基金等參會企業負責人紛紛介紹企業發展和人才需求。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們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了他們的大腦30次。在「適應」階段之後,參與者再次看到灰斑,但時間長短不同。然後,他們估計物體在屏幕上停留了多長時間。 在一些測試中,視覺刺激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長度與適應階段相似。
  • 燕山大學獲批承擔歐盟伊拉斯謨聯合碩士項目—新聞—科學網
    據悉,「伊拉斯謨+計劃」是由歐盟資助的促進高等教育領域流動性的國際合作項目,該計劃以特色鮮明,審批嚴格,立項率低、管理規範、資助力度大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項目旨在通過高等教育領域人才、知識和技能的交流,加強各國大學之間的學術聯繫,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競爭力。
  • 撤稿網站發布撤稿數量排名 日本學者居榜首—新聞—科學網
    1,日本前東邦大學麻醉學者Yoshitaka Fujii,撤稿183篇(科學網博客相關報導) 2,德國前Ludwighafen醫院的首席麻醉學家Joachim Boldt,撤稿89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3,中國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工程師Peter Chen,撤稿60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 美國杜蘭大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銷四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重複,《生物化學雜誌》撤銷美國杜蘭大學Tong Wu教授四篇論文。一份對Tong Wu原單位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Tong Wu此前已有四篇論文被撤稿。 另據報導,曾有人在網上匿名舉報,稱Tong Wu的六篇論文存在問題。截至目前,其中仍有一篇未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