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下,在同一事業單位內,編制內和編制外的區別是很大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由於每個單位的正式編制都有嚴格的值數限制,很多事業單位面對工作量大、任務重的現狀,除了正式編的員工外,都會自己招聘一些內聘(也叫臨聘,臨時工、合同工)人員。這種現象在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尤其突出。
1、由於內聘人員沒有正式編制,其工資福利待遇與正式編制人員根本無法相比。以社會保險為例,正式編制人員有「五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不但繳費比例按照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標數的100%基數,而且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大部分項目是單位出大頭,個人出小頭。而編制外的人員雖然也有社會保險,但只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種,有的單位會增加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不參加。而且繳費基數只有60%。
2、由於工資基數低,在退休後都統一領取養老金的時代,編內、編外人員繳費基數和繳費工資的巨大差異,在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工資越高、個人養老金帳戶儲存額就越高的情況下,事業單位編內人員和編外人員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待遇也會是天壤之別。
3、是發展上的差距。沒有編制的人員,不管做多久,都是不可能轉正的,也就更不要說被提拔了,所以是完全沒有發展前景的。自然,在單位裡也是沒有什麼地位的,被人呼來喝去,幹的一般是比較累的活,工作量也比較大。
4、穩定性的差距。雖然籤了勞動合同,但是沒有編制的人員,單位依然是可以隨時辭退的,只要付出一些補償金就好了。而編內人員 ,編制就像免死金牌,只要不犯大錯誤,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失去工作的。
所以,事業單位的編外人員只能作為一個過渡工作,如果你希望進入體制內,逢進必考是硬性規定(除專業軍人),如果志不在仕途,可以考慮你心儀的單位應聘工作。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