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狗之爭,目前還看不到一個最佳解決方案。當地人認為,這是習俗,你可以不吃,可以反對,但你不能罵我。理性的動物保護人士認為,這是對待動物的兩種意識,希望政府主導關閉「狗肉節」。法律專家認為,解決食狗爭議關鍵是要立法,並建議立法部門加快調研反虐待動物法。
當地人:不能接受抹黑玉林人
玉林當地人對動保人士的抵制和聲討表現出了反抗的情緒,據央廣網報導,一位食客表示:「可吃可不吃。但是呢,今天我非要吃,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鬧,把目標指向了玉林人,說玉林人愚蠢、愚昧、低等。我就是為了反抗,幹嗎你不吃,就不允許我吃。玉林很多人就是我這個心態。」
馮浩是土生土長的玉林人,直到2010年高中畢業去香港讀書,才離開家鄉。玉林當地人小韓說,2010年以前,他都沒有聽說過「狗肉節」。長輩告訴他的習俗是,荔枝和狗肉都是上火的食物,夏至也是火氣大的節氣,在夏至這一天,把三樣東西放在一起以毒攻毒,也就是夏至吃荔枝和狗肉。夏至前後,玉林的大排檔裡,大部分商鋪會賣狗肉,玉林人都在這一天聚會吃狗肉。但是平常大排檔裡也有,只是不如這一天集中。「其實狗肉節更是商家的炒作。」直到小韓離開玉林,他才在網上看到「狗肉節」的說法。馮浩說,他自己是不吃狗肉的,因為家裡一直沒有這個習慣。但是,現在那麼多人打著動物保護或者愛犬人士的旗號,來到玉林,影響了玉林人的生活,甚至抹黑玉林人,讓他不能接受。不過,馮浩也表示,據他的了解,家鄉大部分人的生活還是平靜如初的,受到影響的可能只是狗肉產業鏈上的人。
動保人士:動之以情解決不了問題
重慶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陳明才表示,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吃狗肉。到目前為止,國家對狗肉這方面,也沒有明文規定屠宰檢疫規程等,所以這就引起了很多的愛狗人士,對狗的來源的質疑。就是說,你吃的那個狗肉是通過合法的、正規養殖場出來的嗎?有養殖檔案嗎?有免疫檔案嗎?有屠宰的正規程序嗎?
陳明才表示,如果有國家正規的養殖場的合法手續,這個反對就沒有理由了。不過,他認為,對吃狗肉問題,不單單是吃與不吃的問題,它已經上升到兩種對待動物的意識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如果僅僅靠道德、情感層面是不易解決的。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下。
親歷者:首先應該尊重當地習俗
多年前,趙先生曾到過玉林出差。據他回憶,狗肉確實是玉林人飯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尤其是招待朋友的時候。不過,當地人會告訴你,這是狗肉,「並且特地跟我說,是專門的肉狗。」如果有人表示不願意吃,那麼主人會將這盤狗肉端到離客人遠一點的地方。趙先生說,他還有玉林的朋友到北京來,宴請時,飯桌上也會特意上狗肉的菜,但有的玉林人不吃,他記得當時那個玉林朋友說,他本來愛吃狗肉,但是兒子屬狗,不讓他吃,所以他就戒了。
趙先生表示,有些不理智的動保人士,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首先應該尊重當地的習俗,如果吃狗肉真的是野蠻或愚昧的行為,自然會被淘汰,歷史會做出選擇。
專家觀點
法學專家常紀文:
反虐待動物法專家稿已提交人大
參與並負責起草反虐待動物法專家意見稿的常紀文表示,專家稿已經由社科院交給全國人大,但目前沒有反饋。針對目前玉林狗肉節引起矛盾的現狀,他建議,立法部門應該儘快加強調研。
常紀文稱,解決食狗爭議關鍵是要立法,國家立法並非要求爭論雙方必須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識。另外,中國教育應在道德啟蒙和科技啟蒙上「補課」,保護伴侶動物免遭殘酷手段虐殺。
他認為,從玉林狗肉節的亂象可以看出,中國教育有缺陷。「反思一下,為何社會對吃狗肉有那麼大的分歧,就是因為道德教育和科技教育都存在缺陷。比如說,動物的意識情感、動物的分級分類管理,在國際上都有很成熟的經驗。」 常紀文稱,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國際條約,按照動物狀態或用途,將動物分為野生動物,經濟動物,伴侶動物,實驗動物,工作動物,表演動物等,狗就被列入伴侶動物之中。
所有的動物都要給予人文關懷,對於不同社會化和不同智力等級的動物,一般給予的保護程度也不同,貓狗是高社會化的動物,是人類的夥伴和朋友,對於貓、狗一般給予極高層次的保護。這些在國外是連兒童都知道的。中國在這一點教育不充分,所以社會有誤解,有衝突可以理解。「中國的文化啟蒙、道德啟蒙,包括生物科技啟蒙遠遠不夠,這一部分必須『補課』,教育部和科技部是有責任的。」
他表示,狗是智商很高的家養動物,宰食屬於不人道的行為。很多國家就因為狗是智商非常高的家養動物,可以感知憂傷等情緒,規定狗不能屠宰,屠宰要負法律責任。
民俗學學者萬建中:
觀念不能強加給當地民眾
北師大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向北京晨報(微博)記者表示,愛狗者與食狗者之間的矛盾是很難調和的。動物保護主義者認為,吃狗肉很殘忍,不人道,這實際是一個觀念問題。但從文化多樣性來講,應該在尊重當地習俗的前提下去考慮引導。動物保護主義者、愛狗人士的觀念可以理解,但不能強加給當地的民眾。
萬建中舉例說,韓國人吃狗肉的問題也受到世界很多動物保護人士的指責,認為缺少人性關懷。日本宰殺海豚的行為也受到指責,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解釋。在這裡,除了固有的觀念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造成生物鏈的破壞。在抵制屠殺稀有動物方面,民眾的認識都是一致的。但狗並不屬於稀有動物,這裡就出現了意見的分歧。
萬建中認為,抗議食狗肉行為這是自由,而當地人也有舉辦狗肉節的自由,觀念的對立中,底線就是不應該採取過激行為。
生態保護專家郭耕:
屠宰伴侶動物難獲道德認可
生態保護專家、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主任郭耕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屠宰伴侶動物不應該被鼓勵與支持。
郭耕認為,食狗並不違法,愛狗人士去阻止卻可能涉嫌違法。另外,愛狗人士直接去阻止食狗行為,反而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心的「惡」。
郭耕建議,愛狗人士應該通過廣泛宣傳,讓更多公眾真正認識到狗是一種什麼動物。數千年的馴化與跟隨,讓狗成了人的忠實伴侶。屠宰狗實際是在殺害人的「伴侶」,雖然不違法卻突破了大多數人的道德認知界限。
外媒
最關注安全和虐殺
外媒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虐待狗兩點上。外媒認為中國人越來越關注動物福利,但同時一些新觀念也對傳統文化形成威脅。
6月18日,英國《衛報》報導,動物權益保護組織指出,每年,有10000條狗在狗肉節被屠殺,許多甚至是被活活電死、燙死或者剝皮的。在香港一個NGO發布公開信指出,許多在狗肉節被殺掉的狗都是被偷來的。它們擠在骯髒的卡車上被運到玉林,而這大大增加了狗肉攜帶狂犬病以及其他傳染病的風險。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中稱,這說明中國民眾越來越關注動物福利,他們也指出,有些人稱,新的觀念正在威脅著一些文化傳統。
聲音
有理不在聲高
一個公民社會,有理不在聲高,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底線都不能捍衛,奢談狗的福利,會不會顯得誇張而滑稽?也許我們遲早是不會再吃狗肉的,但這不是拿你的喜好來限制別人自由的理由。
鄧海建(評論人)
被放大的衝突
玉林狗肉節一直都是一個被放大的衝突,一個被娛樂化的文明差異。「狗肉劫」背後,又有多少「偽動物保護者」,跟在後面瞎比畫。
薛家明(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