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討寵妃歡心,他給國君出一餿主意,國君玩脫亡國,卻產生一成語

2020-12-11 人王話史

虢石父是西周王朝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是西周王朝的上卿,很受姬氏宗親的倚重。虢石父這個人別的本事沒有,倒是個理財的好手,特別是為君王斂財。一般來說,會搞錢的臣子大多令同僚鄙視,比如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提出鹽鐵專營的法子為武帝籌集軍費,朝堂上的大儒們都對他嗤之以鼻,而漢武帝卻極為倚重他,後來還成了武帝的顧命大臣。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桑弘羊想盡法子撈錢,吃相實在太難看。

說到底,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皇帝想發財,其實就是與民爭利,桑弘羊也是因此被人戳脊梁骨。比桑弘羊早五百年的虢石父,其實也存在這個問題。他給周幽王斂財,無非是把西周子民的錢轉到了周幽王的腰包裡,當然虢石父肯定還得貪一點。然而虢石父的斂財手段無異於雁過拔毛,當時的西周百姓正遭遇連連旱災,全國各地還地震不斷,百姓已經架不住自然界的傾軋了,虢石父還來盤剝老百姓,西周的氣數看樣子也到頭了。

然而,滅西周的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外族入侵。周幽王為何這麼缺錢呢,其實也情有可原。周幽王好戰,不斷對外用兵,軍政開支太大,國庫裡那點錢不夠花,只好向老百姓伸手。好戰的周幽王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好色。一般而言,哪個諸侯國要是得罪了周幽王,送個美女就能擺平,從這個角度上講,周幽王還是很好哄的。後來褒國得罪了幽王,送來一個絕色美女,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禍水紅顏褒姒。

周幽王看到褒大美女,戰也不打了,班也不上了,整日裡就圍著褒姒轉,好像怎麼看也看不過。褒姒很美,就有一點不好,太冷,可能是天生性格冷淡吧,無論周幽王如何熱情似火,始終無法融化褒姒那顆冰冷的心。褒姒整日都板著一張臉,臉若冰霜的面孔讓周幽王也無可奈何。他想盡一切辦法,都無法博得美人一笑。俗話說,臣子當思君王之憂,虢石父就很好地貫徹了這一點,他察覺出周幽王的煩惱,也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大夥都不陌生,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虢石父出得這個餿主意,周幽王執行的很到位,褒姒也相當給面子,臉上綻放出的笑顏令周幽王如痴如醉。這下虢石父可立大功了,周幽王也很大方,賞了虢石父千金,成語一笑千金就是這麼來的。美人的笑顏如此迷人,幽王自然是看不夠的,於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戲耍諸侯,結果西邊的犬戎真的打過來的時候,他再次點燃烽火,已經沒人信他了,西周也因此亡了國。在烽火戲諸侯的戲碼中,大夥可能只記得冷豔的褒姒,昏庸的周幽王,卻很少有人提及奸佞虢石父,在小編看來,虢石父的罪過要比褒姒大的多。

相關焦點

  • 官員見兩夫妻秀恩愛,將此事上報國君,男的因此當官,誕生一成語
    ,被一個官員看到了,結果官員將這事上報國君,國君便讓那對夫妻中的男人當了官,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個成語。古裝情侶劇照,圖文無關,僅供示意那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一位大臣請求覲見當時的國君晉文公,通常情況下大臣要求面見國君那應該是有什麼大事,而這大臣一開口便是:「我見到一對夫妻,他們十分恩愛
  • 吃貨大臣為爭一碗王八湯不惜刺殺國君,從此產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他為什麼非要殺死一國之君呢?圖片:一國之君與大臣劇照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鄭靈公是鄭國的第十位國君,他的父親是史上非常有名的鄭穆公。可惜這麼英明的君主,卻生出了一個基因突變的兒子。鄭靈公不但是一個昏君,而且還是十足的吃貨。
  • 為了一口王八湯,吃貨大臣暗殺了國君,衍生一成語流傳千年
    可見,對於一個國君來說,統治臣民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要做到公平。如果國君厚此薄彼,那很有可能便會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故事中,國君就是因為故意不給一個大臣喝王八湯,結果被大臣給殺了。國家也陷入了動亂之中。那這個缺心眼的國君和任性的大臣是誰呢?他們就是鄭靈公和公子宋。鄭靈公夷元年,鄭國貴族公子宋和公子歸生相約早起,一起入朝覲見鄭靈公。
  • 史上最晦氣的國君,上廁所時被淹死,一個不祥的成語還和他相關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倒黴的國君,做夢夢見自己的病症都鑽進了心裡。之後為了吃一口當年的新麥,卻不小心掉進茅廁裡淹死了,嗚呼哀哉,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位國君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景公。晉景公,姬姓,名獳,(一說名據),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國晉國的一位很強的君主。是晉文公的孫子、晉成公的兒子。於公元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在位,在他主政期間,晉國與楚國、齊國等超級大國齊頭並進,一爭強弱。晉景公在晚年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馬),並改稱新絳。之後又發兵消除專政的趙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對卿族的第一次勝利。
  • 一個業績平庸的國君,死的窩囊,但留下一個的人人皆知成語
    在歷史長河中,曾經湧現出無數的皇帝國君,他們或稱霸一時,或庸庸碌碌,或荒淫殘虐。沒有一點特點還真不一定能被人記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位國君,他有功有過,但都不足以讓人們記住他,你未必知道他是誰,但因他而來的句成語大家卻都耳熟能詳,至於他的奇葩死法更是淪為笑談。
  • 三家分晉,韓趙魏各得利益,晉國三代國君,以悲劇收場
    晉國一直是中原強國,地廣人豐,國力強盛,到了晉文公的時候,更堪稱為五霸之一。可惜每一個王朝都有他的成長過程,恢宏之後,難免會失去光彩,退出歷史長河。晉國在中原大地上有過璀璨的光輝,但是因為沒有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治國理念,最終被韓、趙、魏瓜分,史稱三家分晉。
  • 跑題春秋六:對古代國君的N種稱呼
    春秋時期以及之前的夏、商、西周實行的都是分封制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天下除了天子之外還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諸侯國君,很多國君都是《春秋》裡的重要角色,了解對古代國君的各種稱呼,不僅有助於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春秋》等歷史文獻,而且這也是很重要的歷史常識和國學知識。
  • 中山國的建國史,從中亞到中人城,第一位國君竟是晉國的傀儡!
    中山國根據史書記載有七位國君,第一位是中山文公,其實是侯爵,文公是中山國後人對他的追諡。在考古發掘中,中山國的一件青銅器中記載,第一位被周天子封為侯爵的並不是,戰國時期中山文公,而是春秋時期的「鮮虞」首領「穩」。
  • 你們覺得南唐最後一個國君李煜是個好皇帝嗎?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通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有一定的造詣,尤其是以詞的成就最高。
  • 皇上讓愛妃躺在眾人面前,讓大臣觀賞,並且產生了一個成語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也是十分荒唐,並且還因此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玉體橫陳''。這個女子名叫馮小憐,她是當時北齊皇帝高緯的妃子。這個皇帝每天只知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而且他還是一個很奇葩的皇帝。
  • 春秋時期 孔子弟子成功預測兩位國君死期 他是怎麼做到的
    端木賜號稱「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稱讚他是堪當大任的「瑚璉之器」。端木賜在孔門十哲之中,口才極佳,以巧言善辯而著稱於世。魯定公姬宋,魯國第二十五任國君,魯昭公之弟,魯國因為鬥雞發生內亂,魯昭公到晉國避難,後死於乾侯(河北成安縣),國人推選公子宋為國君。
  • 曹丕借用一成語,炫耀自己的政績,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文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七月,故事的主角是曹丕。原文如下:日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發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裡無外,權、備將與誰守死乎?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最近我派遣使者宣揚大魏國的神威,而孟達聞訊後就來投靠。我以《春秋》讚揚邾婁儀父之理,就封拜孟達,讓他回去接任新城太守之職。近來又有很多扶著老人、帶著孩子投奔魏國的人。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鞭長莫及,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 明朝開國皇帝,從流浪漢到國君,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1328年的十月,朱元璋出生在通德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裡,《朱氏世德碑》中記載,朱元璋在家是排第四,但在家族是排第八,所以他又叫朱重八。在朱元璋的少年時期,他的家鄉發生了旱災,在第二年,濠州又經歷了蝗災,因為天災的原因,當年朱元璋的家人都一一離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個哥哥生存了下來。
  • 羊肉分配不均,宋國主帥成了俘虜,中山國君國破家亡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羊斟原話是這麼說的:「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兩軍交戰,鄭軍莫名其妙地看著宋軍的主帥被自己人送了過來。宋軍沒了主帥指揮,自然是亂作一團,慘遭大敗。後來宋文公用了很多財物才從鄭國贖回了華元。華元雖然恢復了職務,卻成了國際性笑話。而車夫羊斟所說的那句話,就是今天的成語「各自為政」的出處。
  • 諸侯幫助別國國君上位,最後兩國卻刀兵相見,果然還是利益重要
    東周時期的鄭國國君鄭莊公是當時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國君,他在位期間使鄭國的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還大大提高了鄭國在各諸侯國間的地位。不過人總是會有去世的一天,鄭莊公生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兒子們會爭奪鄭國的君位,在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果然因為公子間的奪位之爭而產生動亂。
  • 矮子卻有大智慧且看一代名相晏嬰如何輔佐國君成就霸業
    君臣相處幾十年了,他第一次打心底對這位國君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貴在樂天知命,貴在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貴在知道大好江山不是你一家獨有而是有德者居之。他向齊景公作了一個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那我就直說了,所謂有德之人,也許是陳氏吧?陳氏雖無大德,但是樂善好施,他們向領地上的農民收租,故意用小小的量器,借給人們糧食,則用大的量器。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國歷代國君 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 該仁義的時候不仁義:宋襄公為什麼要殺鄫國的國君祭天?
    但實際上,宋襄公此人也有非常不仁義的一面,比如在會盟時殺死鄫國的國君祭祀天地。周襄王十年(前642年),宋襄公趁齊國內亂之機帶兵幫助齊桓公之子昭回國繼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的自信心也因此爆棚,想要成為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諸侯霸主。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照貓畫虎」的宋襄公在曹南召集諸侯會盟。
  • 區區彈丸小國,國君卻要用一座城換一名逃犯,他是怎麼想的?
    衛國身上有種魔力,能讓聖人為之心馳神往,可它的國運,可以說是坎坷不已。公元前660年,衛國被北方胡人所滅,國君被殺,僅剩5000子民流離失所,後來在鄭國、宋國、曹國的資助下,才得以另起爐灶。此後,衛國不斷衰弱,因國力孱弱,只剩下濮陽這一塊彈丸之地了,因此不得不宣布從「公國」自貶為「侯國」,而後,其國君又由「侯」改為了「君」,再降一等,完成了從獨立王國到魏國附庸的蛻變。此時的衛國國君衛嗣君,是想很有一番作為的,無奈國力已經不允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