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平臺,組織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協商會等活動已成為許多地區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新嘗試。例如,2017年印發的《北京市社區議事廳工作指導規程(試行)》提出,「社區居委會要樹立協商的理念,將協商作為開展社區工作的創新方式和方法,通過開展社區協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各項事務中,成為社區管理服務創新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社區議事活動是社區治理的常見形式,這種議事活動是一種居民的群體決策過程。社會治理心理學從群體決策心理視角出發,針對社區議事活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群體決策質量評估的「過程—結果模型」,並基於此開展了對社區居民議事現狀和促進方法的研究。
明確社區居民議事現狀及問題
社區議事會是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居民、駐社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作為協商主體,圍繞鄰裡糾紛、社區公約制訂與落實、社區公共設施管理、公共區域規劃與使用等問題的解決展開協商的平臺,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反映個人訴求的途徑之一。通過對某市三個社區的議事活動現狀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當下城市社區議事會在人員組成、會議規則、議事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從議事會組成來看,社區議事主體的代表性不強。目前參與社區議事的普通居民和志願者多為離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較多,男性較少。由於參會人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背景等因素較為單一,容易產生群體思維、群體極化現象,會議決策可能只是片面地反映部分社區居民的意願,存在決策失誤風險。
從議事過程來看,缺乏明晰的且被有效遵從的社區議事規則。議事者開會的規則意識淡薄,經常出現「跑題」「開小會」「同時發言」等現象,議事效率較低。調研發現,某社區30分鐘的議事會議中出現了5次「跑題現象」;在另一社區的議事過程中,三人一群,兩人一組,各說各的,使議事會議變成了話家常、發牢騷;在某社區的議事活動中,多人同時發言的情況佔據了整個議事時段的三分之二,這導致議事秩序混亂,爭論不斷。
從組織理念來看,某些居委會幹部協商理念薄弱,將議事會變成了「一言堂」。例如,調研發現,某社區幹部在總共半個小時的議事會議中發言多次,並用大段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時超過整個會議時間的三分之一,影響了居民觀點和訴求的充分表達和溝通。這種「一言堂」的做法,會挫傷居民參與的熱情,背離民主協商精神。
從議事結果來看,社區議事形成的決策方案質量不高。調研顯示,有些社區在議事會結束時未能根據討論形成最終的決策方案,議事會流於形式,無法實質推進共識的達成和問題的解決。有的社區形成了最終決策方案,但缺乏對方案質量的科學評估,存在決策失誤的風險。
拓展社區居民議事質量提升路徑
加強社區心理建設,促進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居民社區認同感不足,是影響其社區參與的重要原因。社區本應是「具有心理和精神關聯的一群人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居民應該對社區有認同感、歸屬感或利益關聯感,願意參與社區治理。而目前絕大多數工作人群由於工作、學習都在社區之外,薪酬、福利待遇也與社區無關,他們僅僅將社區當作一個居住的地方,並未與社區形成情感聯繫,同時也缺乏利益關聯,因此很少參與社區議事活動。社區可以通過建立虛擬的和現實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為居民的社會活動和交往提供平臺,培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加強社區共同心理的建設。社區還應該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權利意識、主體意識,選擇居民關切的社區公共利益問題(如停車位管理、公共綠地維護、樓道堆放雜物治理等)邀請並授權居民參與決策和管理,逐步形成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提高居民參與議事活動的意願。工作人群的參與會使得社區議事主體更趨多元化,議事觀點更加豐富、更有深度,從而確保決策質量。
開展議事規則培訓,規範開會秩序。目前社區議事過程中出現的「跑題」「開小會」「同時發言」「一言堂」等問題反映出議事主體缺乏規則意識,因而有必要開展議事規則的培訓。目前國際公認的實用會議規則是由美國陸軍將領亨利·羅伯特提出的,後來被稱為《羅伯特議事規則》。他將議事過程劃分為動議、附議、陳述議題、討論、表決、宣布結果等6個具體步驟,並提出若干須遵從的基本原則,如「一人一票」「一時一件」「一題一議」等原則。我們開展的社區實驗發現,短期的羅伯特議事規則培訓即可改善議事會議秩序,提高群體決策質量。首先,「一題一議」原則有效減少了會議中普遍存在的「跑題」現象。「一題一議」指會議中同一時間只處理一個議題,只有將這個問題處理完,才可以處理下一項。其次,在培訓中要求正反雙方輪流獲得發言權,同時統一限定每個人發言時間。這一原則有效避免了發言時的「一言堂」現象。最後,規定發言方式,有效減少「同時發言」「開小會」,隨便打斷別人發言等現象。任何一位成員在提議或辯論前,必須先取得「發言權」。同時,發言人只對主持人陳述,禁止意見對立者直接對話,更不可對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通過規定發言方式,可以減少人際衝突,有效促進信息交流。
引入決策質量評估體系,減少議事決策失誤。社區議事會議形成的最終決策需要進行科學評估,在保證其質量的前提下加以落實實施,減少失誤的決策造成的物質資源浪費以及對居民社會心態、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根據我們提出的「過程—結果模型」,群體決策質量的評估需要綜合考察決策的兩種過程(信息加工過程、人際互動過程)和兩種結果(客觀的任務解決效果、成員的主觀感受結果)。具體來說,一方面,對會議決策過程的評估,應該既要看到討論過程中議事會成員提出的建議、觀點是否豐富、有效,表達是否準確(信息加工);又要關注成員參與的主動性、發言的平等開放性、反饋的及時性、領導的民主性等特徵(人際互動)。另一方面,對決策結果的評估,不僅要注重客觀硬性指標,如討論所用時間、投票輪數、決策方案數量(客觀結果),還要考察對決策的主觀感受,如對決策的滿意度、認可度、執行意願等(主觀結果),畢竟決策過程中居民的參與感、被尊重感等心理感受也是決策貫徹執行的關鍵。目前,我們基於這種「過程—結果模型」所開發的群體決策質量的自評問卷和他評技術都已經過檢驗,能夠對社區議事決策質量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
從社會治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區心理建設、議事規則培訓和決策質量評估三個方面涉及的都是「人」的心理問題,即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社區決策的意願,提高居民議事的規則意識和決策能力,關注議事客觀效果的同時兼顧居民的良好感受。因此,社區治理要「以人為本」,從心理建設著手。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