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心理學研究有助提升社區居民議事質量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平臺,組織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協商會等活動已成為許多地區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新嘗試。例如,2017年印發的《北京市社區議事廳工作指導規程(試行)》提出,「社區居委會要樹立協商的理念,將協商作為開展社區工作的創新方式和方法,通過開展社區協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各項事務中,成為社區管理服務創新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社區議事活動是社區治理的常見形式,這種議事活動是一種居民的群體決策過程。社會治理心理學從群體決策心理視角出發,針對社區議事活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群體決策質量評估的「過程—結果模型」,並基於此開展了對社區居民議事現狀和促進方法的研究。

  明確社區居民議事現狀及問題

  社區議事會是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居民、駐社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作為協商主體,圍繞鄰裡糾紛、社區公約制訂與落實、社區公共設施管理、公共區域規劃與使用等問題的解決展開協商的平臺,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反映個人訴求的途徑之一。通過對某市三個社區的議事活動現狀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當下城市社區議事會在人員組成、會議規則、議事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從議事會組成來看,社區議事主體的代表性不強。目前參與社區議事的普通居民和志願者多為離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較多,男性較少。由於參會人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背景等因素較為單一,容易產生群體思維、群體極化現象,會議決策可能只是片面地反映部分社區居民的意願,存在決策失誤風險。

  從議事過程來看,缺乏明晰的且被有效遵從的社區議事規則。議事者開會的規則意識淡薄,經常出現「跑題」「開小會」「同時發言」等現象,議事效率較低。調研發現,某社區30分鐘的議事會議中出現了5次「跑題現象」;在另一社區的議事過程中,三人一群,兩人一組,各說各的,使議事會議變成了話家常、發牢騷;在某社區的議事活動中,多人同時發言的情況佔據了整個議事時段的三分之二,這導致議事秩序混亂,爭論不斷。

  從組織理念來看,某些居委會幹部協商理念薄弱,將議事會變成了「一言堂」。例如,調研發現,某社區幹部在總共半個小時的議事會議中發言多次,並用大段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時超過整個會議時間的三分之一,影響了居民觀點和訴求的充分表達和溝通。這種「一言堂」的做法,會挫傷居民參與的熱情,背離民主協商精神。

  從議事結果來看,社區議事形成的決策方案質量不高。調研顯示,有些社區在議事會結束時未能根據討論形成最終的決策方案,議事會流於形式,無法實質推進共識的達成和問題的解決。有的社區形成了最終決策方案,但缺乏對方案質量的科學評估,存在決策失誤的風險。

  拓展社區居民議事質量提升路徑

  加強社區心理建設,促進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居民社區認同感不足,是影響其社區參與的重要原因。社區本應是「具有心理和精神關聯的一群人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居民應該對社區有認同感、歸屬感或利益關聯感,願意參與社區治理。而目前絕大多數工作人群由於工作、學習都在社區之外,薪酬、福利待遇也與社區無關,他們僅僅將社區當作一個居住的地方,並未與社區形成情感聯繫,同時也缺乏利益關聯,因此很少參與社區議事活動。社區可以通過建立虛擬的和現實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為居民的社會活動和交往提供平臺,培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加強社區共同心理的建設。社區還應該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權利意識、主體意識,選擇居民關切的社區公共利益問題(如停車位管理、公共綠地維護、樓道堆放雜物治理等)邀請並授權居民參與決策和管理,逐步形成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提高居民參與議事活動的意願。工作人群的參與會使得社區議事主體更趨多元化,議事觀點更加豐富、更有深度,從而確保決策質量。

  開展議事規則培訓,規範開會秩序。目前社區議事過程中出現的「跑題」「開小會」「同時發言」「一言堂」等問題反映出議事主體缺乏規則意識,因而有必要開展議事規則的培訓。目前國際公認的實用會議規則是由美國陸軍將領亨利·羅伯特提出的,後來被稱為《羅伯特議事規則》。他將議事過程劃分為動議、附議、陳述議題、討論、表決、宣布結果等6個具體步驟,並提出若干須遵從的基本原則,如「一人一票」「一時一件」「一題一議」等原則。我們開展的社區實驗發現,短期的羅伯特議事規則培訓即可改善議事會議秩序,提高群體決策質量。首先,「一題一議」原則有效減少了會議中普遍存在的「跑題」現象。「一題一議」指會議中同一時間只處理一個議題,只有將這個問題處理完,才可以處理下一項。其次,在培訓中要求正反雙方輪流獲得發言權,同時統一限定每個人發言時間。這一原則有效避免了發言時的「一言堂」現象。最後,規定發言方式,有效減少「同時發言」「開小會」,隨便打斷別人發言等現象。任何一位成員在提議或辯論前,必須先取得「發言權」。同時,發言人只對主持人陳述,禁止意見對立者直接對話,更不可對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通過規定發言方式,可以減少人際衝突,有效促進信息交流。

  引入決策質量評估體系,減少議事決策失誤。社區議事會議形成的最終決策需要進行科學評估,在保證其質量的前提下加以落實實施,減少失誤的決策造成的物質資源浪費以及對居民社會心態、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根據我們提出的「過程—結果模型」,群體決策質量的評估需要綜合考察決策的兩種過程(信息加工過程、人際互動過程)和兩種結果(客觀的任務解決效果、成員的主觀感受結果)。具體來說,一方面,對會議決策過程的評估,應該既要看到討論過程中議事會成員提出的建議、觀點是否豐富、有效,表達是否準確(信息加工);又要關注成員參與的主動性、發言的平等開放性、反饋的及時性、領導的民主性等特徵(人際互動)。另一方面,對決策結果的評估,不僅要注重客觀硬性指標,如討論所用時間、投票輪數、決策方案數量(客觀結果),還要考察對決策的主觀感受,如對決策的滿意度、認可度、執行意願等(主觀結果),畢竟決策過程中居民的參與感、被尊重感等心理感受也是決策貫徹執行的關鍵。目前,我們基於這種「過程—結果模型」所開發的群體決策質量的自評問卷和他評技術都已經過檢驗,能夠對社區議事決策質量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

  從社會治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區心理建設、議事規則培訓和決策質量評估三個方面涉及的都是「人」的心理問題,即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社區決策的意願,提高居民議事的規則意識和決策能力,關注議事客觀效果的同時兼顧居民的良好感受。因此,社區治理要「以人為本」,從心理建設著手。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

 

相關焦點

  • 良田街道商城社區福泰花園小區:搭建居民議事平臺 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據了解,為解決好小區車輛長期亂停亂放、業主亂搭衣物、鄰裡矛盾日益增多等問題,福泰花園小區黨支部結合實際,創新思路與機制,搭建起了小區居民自治議事平臺,激發了解決小區治理難題的內生動力。小區近期實施的外部環境改造提升工程,就是在小區治理工作居民議事會上提出並得以解決的。
  • 以「社區民生大盆菜」為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深刻體會到「社區民生大盆菜」是花小錢、辦大事,不僅激發了龍崗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為社區基層治理探索了新的經驗。一是強化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基層治理模式創新。基層治理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必須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治引領和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社會治理方向正確、措施有力。
  • 走進豐臺區社區「領頭雁」議事協商能力提升培訓班
    9月10日,走進第二天的「領頭雁」議事協商能力提升培訓班,本以為會看到學員們面朝講臺,眼盯投影,急速記筆記的場面,結果卻看到空曠的場地內學員們分組排站成「O」字型相互拍背,又看到集體圍坐在一起進行著頭腦風暴,更吸引目光的是大家在「共識工作坊」討論時,背對著投影儀和講臺,緊緊盯住會場後面藍色的公告欄,通過深思熟慮後,將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點子」貼在上面,欣慰的笑容隨之而來的場景。
  • 基於公共空間建設的社區治理
    [關鍵詞] 公共空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睦鄰客廳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政府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的效應研究」(18ZDA11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20ZDA08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我國社會組織
  •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從哪些方面抓起
    社區應該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組織進行系統地培育和扶持,既可以為社會組織提供免費的辦公、會議場地等服務設施,也可以引進專業社工機構開展專業的孵化運營,通過社會組織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確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身份,使其有能力、有資源參與社區治理;其次,通過激勵機制促進社會組織發展。
  • 大會逐字稿系列 | 由心而治—社會治理心理學理念及應用(下)
    當然還有很多辦法來增強社區認同感、社區凝聚感,稍後我可以分享一個我們曾在社區做垃圾分類的實例。還有就是要提升社區的管理水平,社區管理水平如果真的提升了的話,居民就會更加喜歡社區,這是很直白的一個道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提升的動機。
  • 秦安縣何川社區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新天水記者 周文濤 蔚軍平秦安縣興國鎮何川社區積極學習借鑑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因地制宜實施「居民提事、網格議事、會議定事、聯動辦事、群眾評事」五項民情議事機制,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為群眾排憂
  • 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研究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 南通板橋社區:「三曲」合奏唱響黨建引領網格化社會治理
    利用「有事好商量」基層民主協商議事中國江蘇網7月7日南通訊 南通市崇川區城東街道板橋社區堅持抓實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化推進,升級網格化綜合服務工作體系,聚力聚焦服務素能提升,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為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
  • 平川區長徵街道大水頭社區「黨建+志願服務」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近年來,白銀市平川區長徵街道大水頭社區以開展「黨建+志願服務,提升居民幸福感」活動,將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社區每一處「神經末梢」,推動社區服務模式創新,讓基層組織更牢固、黨群關係更密切、社區服務更周到,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著力打造和諧幸福新社區。
  • 「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它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但它秩序與活力並存,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超大城市運行規律的社會治理路徑。要破解這一路徑,鑰匙應該就在最基層最末節的社區之中。古北市民中心,正是其中的典範。少有社區中的市民中心會成為網紅打卡地,古北市民中心卻打破了這個常規。原因,正是這裡藏著解鎖上海社區治理樣本經驗的密碼。
  • 南通板橋社區:推進網格化黨建,提升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
    中國江蘇網訊 今年以來,南通市崇川區城東街道板橋社區緊緊圍繞「黨建+基層治理」主題主線,通過加強支部與網格融合,築牢區域黨建共建體系,搭建「四梁八柱」基層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社區服務力。網格員入戶宣傳「民法典」突出規範化,明確建設路徑。
  • 白銀路街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管家」服務社區 居民生活更精彩
    「三社聯動」獲一致好評  白銀路街道正寧路社區自2019年起開始以「黨建共享家」為平臺,以「三社聯動」為載體,針對轄區居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以及社區建設、發展中面臨的諸多社會治理突出問題。不到兩年的時間獲得了社區住戶的一致好評。  什麼是「三社聯動」?
  • 陽光照進議事廳 清風吹入村民心 | 社會治理
    山門村按照「五維共冶」的總體要求,加強村級組織治理、基層協商治理、「微權力」治理、新型社區治理、文化生態治理,創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實現形式,有效推動了政府、社會組織、村民等多方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不僅有效化解了困擾多年的發展環境問題,建立水泥廠周邊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更使社會和諧有序,充分激發了鄉村社會活力。
  • 【社會治理案例】獅山鎮:鏈條式培育高校社團,下沉式參與社區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例: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關愛殘障人士項目,成功入選五屆的公益創投,隨著服務年限的增長,服務內容也有所深化,同時產出服務經驗手冊,分享歷屆的服務經驗,繼續提升服務質量,將項目打造成學院的品牌項目。廣東東軟學院從首屆僅有1個社團到第五屆有10個社團參與到公益創投活動中,服務範圍亦從關注文化傳承、青少年健康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非戶籍人口融入、社區環境美化、社區安全意識倡導等。
  • 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
    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這幾年,在大陸,隨著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結構的構建,以居民議事、業主協商為主要形式的社區協商,推動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而在臺灣,社區治理已完成了由政府部門主導推進,到居民自發推動的轉變,並積累了豐富的居民自治經驗。13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社區負責人帶來的臺灣社區治理經驗,為處於轉型期的大陸社區治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他山之石」。
  • 陝西渭南高新區:讓居民的事居民說了算
    「紅色家園」的建立打通了小區服務居民的「最後一米」,進一步激發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提升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水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為了確保居民反應的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渭南高新區「居民議事」制度特別建立了小區議事會、社區議事會、街道議事會的「三級議事」機制,一級議事不能解決的可逐層上報,確保問題順利解決。
  • 武漢:用「心理學」提升幹部治理能力
    2020年9月9日至11日,武漢市黨政幹部、社區(村)幹部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武漢社區幹部學院成功舉辦社區黨組織書記心理疏導與幹預培訓班。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馬紅宇以「危機和挑戰中的社會心理幹預」為主題,利用壓力模型,為社區工作者如何化解群眾矛盾,做好基層服務工作了提出了科學建議。
  • 興文縣僰王山鎮玉屏社區探索開啟「1+1+4」基層治理模式
    」黨建服務品牌為導向,開啟「1+1+4」工作模式,社區大黨委引領,一個共建單位牽頭,支部配備一名黨員、社區配備一個小組長、一個網格員、一個居民代表著力解決社區基層治理問題,強化法治思維、踐行群眾路線,堅持精準施策,深化源頭治理,充分調動居民群眾和社區組織共同協商社區事務、共同投入社區建設、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最終以引導社區全民參與社區治理為目標,開創社區基層治理新局面。
  • 「尚學龍泉·社區夜話」 崇德社區創新社區治理提升居民文明素養...
    ……一道道精心烹飪的「社區治理」「社區教育」「社區文明」大餐呈現在眼前,迎來居民陣陣掌聲。「崇德義警」閃亮登場 守護社區平安「立正,起步走!」「崇德義警」隊首期招募15名志願者參與義務巡邏和群防群治,今後將逐步壯大隊伍,成為社區治理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