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

2015-06-15 13:36:48來源:福建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5年06月15日 13:36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

(

)

  社區,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作息之所。這幾年,在大陸,隨著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結構的構建,以居民議事、業主協商為主要形式的社區協商,推動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而在臺灣,社區治理已完成了由政府部門主導推進,到居民自發推動的轉變,並積累了豐富的居民自治經驗。13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社區負責人帶來的臺灣社區治理經驗,為處於轉型期的大陸社區治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他山之石」。

  治理方案由誰來定

  臺中黎明生活美學協會理事長張昭友一開場就說道:「這幾年,我所在的臺中福聯社區,大小事務處理起來都十分順手。」這讓許多參會的社區負責人羨慕不已。秘訣究竟在哪裡?轉變要從幾年前的「我愛福聯夢公園」項目說起。

  福聯社區曾有一塊荒廢的土地,企業租賃期一到,社區便開始籌劃著把它利用起來。時任社區負責人的張昭友有一天看到社區裡的小朋友在畫畫,忽然想到,與其自己絞盡腦汁,何不讓大家一起來給社區造個「夢」。於是,「我愛福聯夢公園」項目正式啟動,張昭友開始招募社區居民一起來給這塊空地做規劃。

  想到能自己給住家樓下設計一座小公園,社區居民立馬來了幹勁,從設計到定案只花了一個月時間。張昭友突然發現:「原來社區裡住著這麼多能人,有景觀設計師,有建築師,還有花草種植高手……」更有意思的是,公園建成後,周末常有居民手拿鋤頭剪子義務在公園裡修整。居民們說,一草一木都是大家種的,當然應該盡心盡力來維護。

  「早年要推進一個項目,由於社區居民各有需求,常常是做到一半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給叫停了。」張昭友表示,如今由於社區方案都是居民共同協商制定出來的,大家有很強的認同感,執行起來自然更加順暢。

  錢和人力從哪來

  鼓勵居民自治,錢和人從哪兒來呢?

  「臺灣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社區中相對富裕人群和行業精英對於公共事務的熱情,這一點可以為大陸所借鑑。」臺灣鄉鎮市民代表聯合會總秘書長劉冠雄表示,臺灣每個社區都會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該組織有理事、總幹事等職位,每一名成員都是志願工作者,中產階級的參與熱情很高。會員根據自願繳納會費,一些企業主還會提供大額贊助,這些都構成了重要的資金來源。

  「當然,錢絕對不是白給的,協會一定要作出成績,資金才會不斷補充進來,形成良性循環。」劉冠雄告訴記者,社區發展協會日常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兒童課業輔導、婦女就業培訓等等。簡而言之,「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每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的座右銘。而提供這些服務的,不是別人,就是在地居民所組成的志工團隊。

  據了解,臺灣357個社區發展協會中,有60多個已經個成立了自己的志工服務團隊。這些志工均來自本社區,他們不僅了解社情民意,也更加用心。可以說,志工是臺灣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鄰裡間的一句噓寒問暖,讓我們重新拾回丟失了很久的鄰裡守望的傳統文化,這對高樓林立的都市顯得尤為重要。」劉冠雄說。

  年輕人扮啥角色

  楊欽凱是參加本屆社區論壇的唯一一個90後,大學時學的是電子科技,畢業選擇了到國民黨萬華青工會就職。「當時聽說我要去社區工作,很多同學都覺很好奇。」楊欽凱告訴記者,在臺灣,從事社區工作的年輕人還不多,但其實青年人的參與會帶來很多的新東西。例如,他在社區建立了首個社區網絡服務平臺,社區裡的所有事務都可以在討論區討論,然後進入投票區對方案進行最終投票決定。網絡服務區、投訴區、在線客服等等一應俱全。「最重要的是,有了這個網絡平臺,有利於以後我們對社區的各種大數據進行分析統計,以便找到解決問題或提供服務的最佳方案。」楊欽凱說。

  「臺灣年輕人參與社區自治也就是這幾年的事,但其實這種觀念從小就可以給他們培養和灌輸了。」張昭友介紹說,為了吸引年輕人參與,臺中福聯社區在改造舊圍牆時,邀請小朋友來為圖案上色;進行水源整治的時候,他們專門請來逢甲大學的大學生教小朋友做「水火箭」,組織孩子們學習水區生態,進而小手牽大手,一家人一起動手來清理社區水道,保護水源。

  「剛開始,年輕人可能覺得社區治理是一件很婆婆媽媽的事,但要正確引導,讓他們知道這是共同經營一個家園,是一件於人於己都很有意義的事。年輕人的力量不可忽視,他們的創造力常常為社區治理帶來驚喜。」張昭友說。(陳夢婕)

相關焦點

  • 平潭引進臺灣社區治理經驗 打造沒有「圍牆」的社區大學
    引進臺灣經驗 發展終身教育7日下午3時許,在臺灣小鎮的二樓會議室內,上井村社區大學第一期「嵐臺巾幗」婦女研習班的學員,正一個個有序地坐到座位上。這四十位「學生」平均年齡約58歲,他們在等著講師為他們上最後一堂課。
  • 「尚學龍泉·社區夜話」 崇德社區創新社區治理提升居民文明素養...
    ……一道道精心烹飪的「社區治理」「社區教育」「社區文明」大餐呈現在眼前,迎來居民陣陣掌聲。「崇德義警」閃亮登場 守護社區平安「立正,起步走!」在主持人的介紹下,一列著裝統一,英姿颯爽的隊伍踏著整齊的步伐向舞臺中間走來,這支隊伍就是崇德社區老中青組成的「崇德義警」志願服務隊。當天,他們在居民的見證下上崗巡邏。「我們一定要守護好社區平安,為全體居民保駕護航!」接過怡和派出所所長張魁授予的隊旗,義警隊隊長王成莊嚴宣誓。
  • 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赴臺灣考察社區環境治理
    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赴臺灣考察社區環境治理 2018年05月22日 11: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22日綿陽訊 「環保是一種責任、環保是一種習慣、環保是一種態度」。日前,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一行10人赴臺灣,與臺北劍潭裡、忠順裡、臺中市區、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等社區探討社區營造環境治理,得出這樣的共同認知。
  • 曲園學子三下鄉:聚焦商圈居民生活,助力社區優化治理
    為探索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區治理的新思路、新模式,8月9日,曲阜師範大學靈犀調研隊第二次赴日照市太陽城社區,對太陽城社區中的居民進行訪談調研,總結社區治理的經驗與教訓。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為確定具體的實踐方案,團隊成員對實踐調研的大致內容以及實地調研中如何進行採訪才能獲得更有效的信息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同時,團隊成員在網絡上查閱了相關文獻,並對如何才能探索出治理社區的新模式發表了個人看法,成員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文獻的閱讀心得。
  • 「桃源居公益」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提高居民幸福感
    來自政府、學界、社會組織、社區居民代表等100多人就「社區公益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進行了深入討論,專家和社區管理者、業主普遍認為,在推進社區和諧建設,發展社區民間組織方面,桃源居模式走在了前列。從深圳到山城重慶,再到天津、上海、北京,桃源居將中國和諧社區建設模式進行到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是一家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使命與擔當。
  • 臺灣裡長同老廈門泡茶"話仙" 點讚社區治理新做法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吳曉菁)「這裡泡茶的方式和臺灣一樣啊,兩岸同根同源的水,泡出來的茶特別好喝!」昨天上午,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的「舊物早市」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的臺灣嘉賓,說著閩南語的臺灣嘉賓們和社區居民們圍坐一起、泡茶「話仙」,臺北市中山區晴光裡裡長林姿吟對記者稱讚道。
  • 160407期吳曉林:臺灣城市社區的治理結構及其「去代理化」邏輯:一個來自臺北市的調查
    基層社區最直接地觸碰到二者的互動關係:「因為政府部門下面很多就是空的,政府的基礎就是我們這些民眾嘛,那政府要推老人的、要推我們健康的各種活動,他必須依靠我們這些基層運作才能有績效,所有的計劃基本上都是透過發展協會來申請……因為社區發展協會知道要幹什麼。」(mxl)實踐也證明,社區協會運行的好的社區往往是社區治理效果好的。
  • 臺灣專家傳授社區營造經驗
    為激發基層活力,提高居民幸福感,我國臺灣地區如何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日前,在第二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大學執行長張淑慧分享了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增進社區自治推動基層治理。 據張淑慧介紹,臺灣社區發展自然且多元,福利服務重點由微觀物質福利、精神福祉轉為宏觀的社區培力、居民參與及多元服務,臺灣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社區營造注重引導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激發居民發揮主人翁意識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 一年來,雙流社區治理成績如何?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指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解決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
  • 小小音樂會成撬動社區治理支點
    正是源於一場場小小音樂會,很多居民對待社區事務從一開始嘴上發牢騷,逐步轉變成理性求共識。社區治理工作也由此逐步順暢起來。「育兒」話題最熱保利葉之林是寶山區大場鎮北部的純商品住宅小區,一二三期共1570戶居民,2016年入戶至今已成為擁有5800人的大型居住社區。
  • 居民參與不足等社區治理問題如何解決?第二屆河仁愛德慈善論壇在...
    12月14日-15日,由愛德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河仁愛德慈善論壇在崑山舉行,北大、南大等高校教授學者和省民政系統人員共同探討社區治理問題。我省各地社區治理有何亮點和不足,專家學者有何建議?
  • 金龍湖街道福鑫社區積極探索黨建+社區教育治理新模式
    為此,福鑫社區黨支部以社區黨建+教育為抓手,通過發動黨員,引導群眾,經常性地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提升群眾的人文素質,激發居民內生動力,培養尚善尚美的興趣愛好,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做到居民唱主角,有事好商量,密織睦鄰網,服務全方位,探索出一條「黨建+社區教育」,以服務暖民心、黨建聚人心,新的黨建基層治理路徑。
  • 【六級組織治理體系】中安在線報導寧國市社區治理直通車 服務居民...
    【六級組織治理體系】中安在線報導寧國市社區治理直通車 服務居民零距離 2020-06-05 0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會治理心理學研究有助提升社區居民議事質量
    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平臺,組織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協商會等活動已成為許多地區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新嘗試。例如,2017年印發的《北京市社區議事廳工作指導規程(試行)》提出,「社區居委會要樹立協商的理念,將協商作為開展社區工作的創新方式和方法,通過開展社區協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各項事務中,成為社區管理服務創新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社區議事活動是社區治理的常見形式,這種議事活動是一種居民的群體決策過程。
  • 社區「家務事」 居民一起辦
    社區工作人員耐心地解釋道。在清水橋社區,社區與居民的溝通實現了無障礙、零距離,這都要得益於社區建立的「家園民主議事會」制度。記者了解到,為了方便居民更直接參與社區治理,清水橋社區建立了以「兩委」班子成員、物業公司負責人、社區黨員、居民代表、樓院長及志願者為主體的家園民主議事會。
  • 白銀路街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管家」服務社區 居民生活更精彩
    自從去年改造之後,居住環境一下就變好了,沒有一個人不開心的。除此之外,社區還開展了不少活動服務住戶,我們現在真的是充滿了幸福感。」家住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16—28號樓的張磊居告訴記者。  這只是白銀路街道居民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街道不斷完善社區配套設施,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以「管家式」精細服務助力社區建設,以後,「居民生活還會更精彩。」
  • 考點預測:基層社區治理的四個重點
    因地制宜,實現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有機結合,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問題2政府「唱獨角戲」,社區治理雙向互動不足。對策:1、治理主體多元化,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基層治理。積極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加大對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扶持力度,為其提供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人才隊伍等方面支持;鼓勵社會組織開展鄰裡互助、居民融入、糾紛調解等社區活動。2、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及參與度。加強宣傳和帶動,提高居民的社區治理參與意識。
  • 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研究
    所有這些都從宏觀和制度層面表明了社區黨建對社區治理引領的必要性,描述了社區黨建對社區治理引領的應然狀態。那麼,從微觀和操作層面來說,社區黨建對社區治理的引領有可能實現嗎?以及如何實現這種引領呢?我們基於在毗鄰杭州火車東站的江幹區筧橋街道天新社區的調查,試圖通過這一個案的實然呈現,對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做一回答。
  • 居民當主角 溫江區第十一屆社區文化節啟動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12月4日,「同創希望溫江·共享幸福之城」溫江區第十一屆社區文化節在成都市溫江區幸福田園開幕。活動旨在展示新時期溫江人民的精神化貌,並藉此探索「文化惠民、共享快樂」的群眾文化道路。據了解,溫江區第十一屆社區文化節由中共成都市溫江區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協會、成都市溫江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成都市溫江區教育局、共青團成都市溫江區委員會主辦,溫江區文化館承辦,四川省群文學會院壩文化專業委員、四川院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具體執行。溫江社區文化節以「每年一個主題,每年一個故事」開展,已經陪伴溫江社區居民十年。
  • 江蘇鎮江京口區:「書記項目」讓社區治理優、黨組織功能強、居民...
    「書記項目」——「365」社區治理服務體系的建設、推進,逐一得到解決。今年以來,京口以增進群眾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社區居民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為著力點,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以縣(市、區)域為單位,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要求,推進以「365」社區治理服務體系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區委「書記項目」,並取得社區治理優、黨組織功能強、居民生活美的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