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場小小音樂會在寶山區大場鎮保利葉之林社區市民學校舉行。鋼琴、古箏、阮、電吉他紛紛亮相,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孩子們的指尖流淌出來,讓在場的成年人也為之感動。
這樣的小小音樂會,今年已是第四屆。保利葉之林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盧燕華清晰地記得2017年夏天舉辦第一屆音樂會時的場景:前期近2個月的宣傳動員,14名孩子帶著他們的父母,用鋼琴曲組成一個溫馨的小型家庭音樂會,人不算多,但在當時卻是個重大突破。正是源於一場場小小音樂會,很多居民對待社區事務從一開始嘴上發牢騷,逐步轉變成理性求共識。社區治理工作也由此逐步順暢起來。
「育兒」話題最熱
保利葉之林是寶山區大場鎮北部的純商品住宅小區,一二三期共1570戶居民,2016年入戶至今已成為擁有5800人的大型居住社區。由於當年房屋交付時溝通不當以及周邊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不少居民從入住起便伴隨著「怨氣」。
小區裡平時大事小事「一籮筐」,尤其是生活垃圾分類、文明養寵、樓道安全、小區衛生等方面,都需要居民參與。如何獲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努力讓每位居民都有獲得感,成為居民區黨支部討論最多的問題。「不怕居民來找我們,就怕居民不來了解我們居委會。」盧燕華說。
通過和居民的深入溝通,盧燕華發現「育兒」是大家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小區裡有未成年兒童的家庭至少佔一半以上,而孩子成為連接兩代人的紐帶。如果能緊緊抓住這根紐帶,或許可以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更深入地參與到社區生活中來。
由於小區「家門口」的配套設施還未成熟,豐富和完善小區「屋裡廂」育兒資源的念頭從盧燕華腦海中萌生,和其他居委幹部一說,大家都覺得可行。開始時,好不容易請了知名機構的老師來教孩子們寫字畫畫,但大家似乎並不「買帳」,不少人認為:「不就是興趣班嗎?到處都是。」相比專業機構,這樣的活動確實沒有太大優勢。盧燕華和一位家長聊天時,對方表示:「現在孩子上了不少課,一起玩的時間少了。」
這給了盧燕華很大的啟發:請外面的老師不如讓居民自己來更有參與感。說做就做,她意識到小區裡學音樂的孩子不少,就最先「盯」上了來社區「雙報到」的黨員,他們中有學校教師、音樂愛好者,先把他們請出來,發揮專長,帶著自家孩子和小區玩伴們一起唱唱跳跳、寫寫畫畫,既能增長知識,又能交到朋友。接著,她想辦法說動了自己女兒的鋼琴老師,贊助一臺鋼琴放在居委會活動室。底氣有了,小小音樂會順理成章地舉辦了第一屆活動。
不斷帶來互動式、沉浸式體驗
一傳十、十傳百。日子一長,小區周邊上海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心理諮詢師、手工藝人也都被吸引過來,活動從唱跳逐漸豐富為DIY綠植、非遺文化手工織布、皮影戲、音樂劇、聲樂班,不斷帶給孩子們互動式、沉浸式的體驗。
社區漸漸地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每逢寒暑假,活動排期清單提前公布,孩子們根據興趣報名,學期結束在社會實踐表上填上收穫與快樂,而家長們也開始對社區事務有了更多參與、探索和思考。小小音樂會一年年延續,時間固定在每年開學前。從第一屆只有鋼琴演奏,逐步發展到第四屆多種樂器演奏,以及唱歌、朗誦、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居民參與度越來越高。
鄭女士是全職媽媽,也是一名公益人。當她真切看到小區的變化,在自媒體上以「鄭家姑娘」為名,寫了多篇孩子們參與社區親子活動的記錄文章,還利用社會資源,請科學達人來社區和孩子們互動。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兩個孩子參加了四屆小小音樂會,每一屆都有不同感受。「第一屆孩子沒趕上報名,就當了觀眾,看小區裡的小朋友們一個個上臺演奏鋼琴,很羨慕;第二屆上臺演奏了鋼琴;第三屆當了主持人;第四屆上了兩個節目:鋼琴演奏以及合唱。很多孩子在學校不一定有這樣的表現機會,通過社區小小音樂會這個平臺,原本內斂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敢於在舞臺上表現自己。」
同樣在她的眼中,現在的社區幹部早已撕去「居委大媽」的標籤,更多的是像盧燕華這樣擁有許多全新標籤的人——「走路帶風」「有想法有幹勁」「有鮮明的邊界意識和較強的法律意識」「36.7℃的溫暖」……而每個標籤都是不斷提升當前社區治理水平所需的重要品質和特徵,考驗著新時代社區基層黨員幹部的能力和水平。
更多人走出家門參與社區事務
小小音樂會像一個撬動社區治理的支點,讓人與人之間信任感增強了,大家開始願意走出家門參與社區事務。在盧燕華建的一個500人業主大群裡,居委、物業都在群內。居民遇到任何問題、困難,都可直接反映。居委、物業會及時解答、處理。遇到無法處理的,也會及時反映給相關部門。
音樂會過後,一些家長在群裡反映,孩子長大了,閒置的玩具、書籍很多,扔了可惜,不如在小區裡定期設跳蚤市場。在居委會和物業的支持下,每年「五一」「十一」長假就成了小區固定的跳蚤市場日。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開始在小區「練攤」。每個攤前都有一個收款二維碼。鄭女士記得,因為有了小區跳蚤市場,自己的孩子差不多有3年沒買過新玩具。「今年女兒還現場作畫,賺到了45元錢,特別高興。」
溝通順暢、取得認同後,居民們開始為社區事務建言獻策。每一個治理議題,盧燕華都會專門拉一個群。「跳蚤市場群」「流浪貓治理群」「環境治理群」等應運而生。盧燕華坦言,有些居民反映的問題,並不是居委會層面就能解決的,但居委會一定會為居民溝通、協調相關部門,給居民一個答覆。比如,居民曾對在建地鐵有疑問,小區請來總工程師以及規劃部門等,為居民答疑釋惑。
「保利葉之林作為大型商品房小區,居民對小區內外環境期望比較高,而所處區域近幾年處在轉型中,陣痛在所難免。」盧燕華說,「此時居民能積極參與社區自治、達成理性共識,是非常必要的。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有了好的開始。」
(原標題《小小音樂會成撬動社區治理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