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互文比照:學以為童視閾下統編教材文言文教學新樣態

2021-02-28 嘉興小語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的語言凝練而富有節奏,「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5]。文言文的語言何嘗不是如此呢?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這樣定義文言:文言是修煉了數千年的老精靈,其句式、其節奏、其韻味、其細密、其跌宕,經過歲月的打磨、歷次文學「運動」的修剪,已臻完境。「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6]《語文課程標準》也如此強調。

古詩與古文若能在課堂上和諧共振,在對文言文本的深刻呵護的同時,還原畫面、還原場景、還原聲韻、還原節奏,定能營造起互文比照的文言學習之場,定能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語言之妙、感受古詩文學習之情趣。這樣的例子很多,僅從王崧舟老師近年來的文言文教學,就可窺見一斑。絕妙者,有《湖心亭看雪》一課。

1.課始,詩句勾描,引童入湖待看雪

課始,王老師先從「知道杭州有一個西湖的,舉手」入,接著就「在去過西湖的人心裡,只有一個西湖」起,和孩子一起閱讀白居易筆下的西湖「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楊萬裡筆下的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課堂就在這一份詩意裡暈染開來。最後,他話鋒一轉:有這麼一個人,他選擇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夜獨自一人去西湖賞景。今天,我們跟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筆下的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此處的文詩互文比照,其意義首先在於兒童情感的接納與喚醒——一起走近一個西湖;其次在於兒童情感的衝突與好奇——試欲走進一個西湖。這樣的教學談話與詩歌誦讀,燃起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為課堂中披文入情、沉入詞語做著最適宜的情感準備。

2.課中,詩句點染,與童遊湖靜看雪

課中,王老師耐心細緻地引導學生「品讀雪景」,藉助文中語言「絕」「獨」「與」等不斷還原「看雪」之場;再由一個「痴」,悟讀性格;最後在「舟子啊舟子……」的想像寫話中,學生與作者對話,解讀心境。

在行雲流水的學習歷程中,王老師引導學生聚焦文言文之「言」,在不斷地「鍊字」中,既鍊字音,也鍊字意;既煉量詞,也鍊形容詞,而後將字放進整個文言語境中,理解句意,領悟言外之意,讀景悟情,體會文後深意。其中,一個「湖中人鳥聲俱絕」的「絕」字,王老師問學生:你聯想到了哪一句古詩?學生脫口而出「千山鳥飛絕」,這樣的詩文交錯、滲透、映照,更能讓學生體會孤寂的場景,試著走進孤寂的心境。可謂是課堂在言語和意象領悟之時層層浸染的點睛之筆。

3.課末,詩句歸元,隨童出湖見一痴

這堂課,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結課時的板書。當王老師與學生看似不經意地在文本之間不疾不徐地行走,平和且舒緩。就在這樣的渾然不覺的神遊中,課堂的板書竟幻化成了一首小詩:看雪湖心亭,獨遊天人境。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情。這簡簡單單二十字的組合所形成的詩意效應,稱得上是一次「核反應」,它是語言與思維,審美與文化在課堂歸元之後的「核反應」。

這樣巧妙的設計,讓課堂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感覺時間已然流轉,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自己,與張岱、與王崧舟、與西湖的雪在湖心亭相遇了,我們一起全然進入「人課合一」的境界,與「痴者」同在。

這一課,文與詩參互成趣,學生徜徉在明其意,得其言,動其情,知其理的文言文學習之場,充分感染文言文學習別樣的情趣,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思維」層面,也不管是「審美」,還是「文化」層面,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的得到薰陶與滋養。

相關焦點

  • 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網民Soleixante說:「讀文言,仔細品讀才會有一番風味,讀詩詞,讀的是一份寄託;強力支持教育部,作為一名學生,文言文和詩歌不僅是考試的一部分,更應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即將上小學的寧夏銀川市民王曉軍說:「這絕對是好事!我一直覺得孩子應該多學些古詩文,以前還想著找一個好的課外輔導班,現在省心了。」  也有部分群眾擔心統編教材的「良苦用心」是否能真正落地。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統編教材答疑十一】|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教學問答三則(7)
    第一則:關於「文言文教學」的教學小妙招問題:    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從三年級開展安排文言文,因為之前一直使用蘇教版教材,沒有涉及文言文教學,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嗎?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需要研讀課標、教材和學生,不斷探索,發現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取得教學成效。第二則:關於明確略讀教學的大的基本方向「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統編教材背景下的文言文,這樣教,有趣又有效!
    可是,在我們眼裡情文並茂、簡潔凝練的文言文,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說卻是佶屈聱牙、深奧難懂,讓人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又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教材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在七年級的新教材中文言文佔比在1/5-1/4之間,到了八年級更是提高至1/3。回顧杭州歷年中考,雖考查的是課外文言文,但考察的知識點還是課內的。
  • 新學期全市中小學語文統一為「統編」教材|古詩文比重增加,文言文...
    古詩文比重增加文言文起步提前語文統編教材編入古詩文136篇,古詩課文是由多首古詩組成,其中文言文課文14篇,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出現在三年級上冊,比人教版教材提早兩年多。統編教材文言文課文集中在三到六年級,三年級每學期1篇,四到六年級每學期2篇。同時,傳統文化教育篇目也有所增加。統編教材新增《朱德的扁擔》、《清貧》、《無名島》、《少年中國說》(節選)4 篇革命傳統教育文章。統編教材也按照學生年齡特點,從漢字文化、古代蒙學讀物民間故事等方面新增17篇選文。
  • 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權威解讀 | 陳恆舒: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與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
    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與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陳恆舒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使用以來,其新特點、新變化一直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所關注,而其中的文言文部分又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 統編教材背景下的拼音教學觀念
    2016年開始使用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許多變化:每課安排整合的情境圖;改變音節的呈現方式;要求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安排學習詞語和兒歌……最大的變化是在集中學習拼音之前,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而不再是開學第一課就學習拼音字母a、o、e。教材的這些變化透露了哪些新的信息?教師在開展拼音教學時應該樹立怎樣的觀念,從而更好地因應這些變化?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圖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明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各界熱議不斷。全國統編教材該如何使用,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
  • 統編教材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統編教材建設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客觀需要,堅持了政治思想性這一首要原則以及教材編寫質量和水平提升這一核心任務。統編教材,也稱「部編教材」「通用教材」,指在一個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指導下,由國家和政府統一組織編寫和審定、全國統一出版和使用的教材。
  • 劉蔣巍: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浙江中考作文題是怎麼出的?
    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浙江中考作文題是怎麼出的?文/劉蔣巍浙江中考語文將寫作教學與核心素養、統編教材、現實生活等關聯起來,探討寫作的本質內涵、價值意義和教學路徑。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學教評的一致性是命題組寫作命題追求的目標。教材上承國家教育方針,落實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載體,自然應該是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大進步在於語文實踐活動的強化,在寫作上主要表現為寫作設計序列性增強、寫作指導功能凸顯、寫作與其他內容融合度高等方面。
  • 今年秋季新學期,江蘇小學初中語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初中階段,目前南京、徐州已有一屆畢業生使用統編教材,全省範圍新學期將實現統編教材「全覆蓋」。統編教材與原教材相比,會有哪些變化呢?本報邀請小學初中特級教師詳細解析變化並為學生支招。小學:增設習作單元,三年級開始學文言文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小學一年級新生就已經使用統編教材。
  • 巧借抓手,依體而導——關於統編教材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
    通過統編教材一輪教學感悟到:自讀課文教學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應針對不同特點、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自讀課文分別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自讀課文怎麼教?如何利用自讀課文的批註等材料依體而導為課堂教學服務?這些一直是我們困惑和關注的話題。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管中之間。
  •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覆蓋小學初中所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設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新京報見習記者 王俊 攝  新京報訊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今年9月投入使用統編教材的覆蓋範圍是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2018年將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即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
  • 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語文歷史教材為什麼這樣改
    自去年9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與教材相關的討論就此起彼伏,一直沒有間斷過。  眾所周知,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培養學生的重要載體,國家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都在課程教材中集中體現。
  • 「部編版」語文教材文言文增加 篇目變化時代性更強(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在山東率先使用,2017年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統一使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也將在今年秋季學期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普高語文 古文佔了近半數  山東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青島二中高一語文組備課組長郝敬宏介紹,統編語文教材與原來的教材相比,選文不同,編寫體例和教學方式有了變化。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三期
    Q:對於蒙授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沒有學習過文言文和古詩詞,初一直接與漢授學生使用相同的國家統編《語文》教材,難度很大,如何解決?A:不僅是蒙語授課學生,對於漢語授課學生來說,文言文和古詩詞一直是教學難點,也是重點考察內容。
  • 關注丨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自治區也將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各地各校開展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實證性應用研究,為高質量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探索最優路徑。Q:對於蒙授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沒有學習過文言文和古詩詞,初一直接與漢授學生使用相同的國家統編《語文》教材,難度很大,如何解決?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國家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後,蒙古語授課學生的《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將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授課,會不會造成學生更加側重於選擇理科類課程,導致產生偏科現象?答:新高考評價體系旗幟鮮明地將「引導教學」作為高考內容改革的主要方向,更加強調教、學、考的有機統一。其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