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的語言凝練而富有節奏,「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5]。文言文的語言何嘗不是如此呢?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這樣定義文言:文言是修煉了數千年的老精靈,其句式、其節奏、其韻味、其細密、其跌宕,經過歲月的打磨、歷次文學「運動」的修剪,已臻完境。「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6]《語文課程標準》也如此強調。
古詩與古文若能在課堂上和諧共振,在對文言文本的深刻呵護的同時,還原畫面、還原場景、還原聲韻、還原節奏,定能營造起互文比照的文言學習之場,定能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語言之妙、感受古詩文學習之情趣。這樣的例子很多,僅從王崧舟老師近年來的文言文教學,就可窺見一斑。絕妙者,有《湖心亭看雪》一課。
1.課始,詩句勾描,引童入湖待看雪
課始,王老師先從「知道杭州有一個西湖的,舉手」入,接著就「在去過西湖的人心裡,只有一個西湖」起,和孩子一起閱讀白居易筆下的西湖「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楊萬裡筆下的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課堂就在這一份詩意裡暈染開來。最後,他話鋒一轉:有這麼一個人,他選擇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夜獨自一人去西湖賞景。今天,我們跟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筆下的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此處的文詩互文比照,其意義首先在於兒童情感的接納與喚醒——一起走近一個西湖;其次在於兒童情感的衝突與好奇——試欲走進一個西湖。這樣的教學談話與詩歌誦讀,燃起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為課堂中披文入情、沉入詞語做著最適宜的情感準備。
2.課中,詩句點染,與童遊湖靜看雪
課中,王老師耐心細緻地引導學生「品讀雪景」,藉助文中語言「絕」「獨」「與」等不斷還原「看雪」之場;再由一個「痴」,悟讀性格;最後在「舟子啊舟子……」的想像寫話中,學生與作者對話,解讀心境。
在行雲流水的學習歷程中,王老師引導學生聚焦文言文之「言」,在不斷地「鍊字」中,既鍊字音,也鍊字意;既煉量詞,也鍊形容詞,而後將字放進整個文言語境中,理解句意,領悟言外之意,讀景悟情,體會文後深意。其中,一個「湖中人鳥聲俱絕」的「絕」字,王老師問學生:你聯想到了哪一句古詩?學生脫口而出「千山鳥飛絕」,這樣的詩文交錯、滲透、映照,更能讓學生體會孤寂的場景,試著走進孤寂的心境。可謂是課堂在言語和意象領悟之時層層浸染的點睛之筆。
3.課末,詩句歸元,隨童出湖見一痴
這堂課,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結課時的板書。當王老師與學生看似不經意地在文本之間不疾不徐地行走,平和且舒緩。就在這樣的渾然不覺的神遊中,課堂的板書竟幻化成了一首小詩:看雪湖心亭,獨遊天人境。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情。這簡簡單單二十字的組合所形成的詩意效應,稱得上是一次「核反應」,它是語言與思維,審美與文化在課堂歸元之後的「核反應」。
這樣巧妙的設計,讓課堂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感覺時間已然流轉,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自己,與張岱、與王崧舟、與西湖的雪在湖心亭相遇了,我們一起全然進入「人課合一」的境界,與「痴者」同在。
這一課,文與詩參互成趣,學生徜徉在明其意,得其言,動其情,知其理的文言文學習之場,充分感染文言文學習別樣的情趣,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思維」層面,也不管是「審美」,還是「文化」層面,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的得到薰陶與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