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改革及創新

2021-01-07 人民網

【本文提要】1908年沃爾特·威廉士(Walter Williams)在密蘇裡大學創建新聞學院,被公認為是美國新聞教育,同時也是世界新聞教育的開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根據環境變化不斷做出調整,由早期的新聞教育向更廣泛的傳播教育擴張,主張跨學科交叉和精細化培養,與傳播技術結合更加緊密,甚至提出「去新聞化」理念,更強調視覺表達和內容創新,包括廣告和公關在內的策略傳播教育近年發展較快。

【關鍵詞】新聞傳播 新聞教育 教育改革

美國是新聞傳播教育的發源地,1908年沃爾特·威廉士(Walter Williams)在密蘇裡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被認為是美國新聞教育,同時也是世界新聞教育的開端。①

1912年11月20日,美國18名新聞教育工作者成立美國新聞教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Journalism,簡稱AATJ),每年舉辦一次會議,探討新聞教育,包括課程和教學等。1950年,AATJ更名為美國新聞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簡稱AEJ)。1982年,為了適應形勢發展,AEJ更名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簡稱AEJMC)②,該組織是美國最大的新聞教育組織。

美國新聞教育學會1967年3月創辦《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季刊(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簡稱JMCE),作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研究的主要陣地,集中探討該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專業和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本文根據JMCE刊登的文章,以及筆者參加AEJMC年會的觀察,嘗試歸納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近年的主要變化。

一、美國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的擴展

1908年美國密蘇裡大學成立新聞學院,1911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創辦新聞系,1921年美國西北大學成立新聞學院,美國早期的新聞傳播教育,是以新聞教育為主。

1965年美國新聞教育協會年會通過下設10個分會,分別是:廣告、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國際傳播、圖形藝術(Graphic Arts)、歷史(新聞史)、雜誌、報紙、公共關係、廣播電視新聞、新聞教育等。這10個分會,基本涵蓋了那個年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各個領域。

到2015年,該協會下設分會由10個擴大到18個,分別是:廣告、科學/健康/環境/風險傳播(CommSHER)、技術傳播(CTEC)、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文化與批判性研究(Cultural and Critical Studies)、電子新聞(Electronic News,前身為廣播電視新聞)、 歷史(新聞與大眾傳播史)、國際傳播、法律與政策、雜誌、大眾傳播與社會(MC&S)、媒介倫理、媒介管理與經濟、少數族裔與傳播、報紙與在線新聞、公共關係、新聞學研究(Scholastic Journalism)、視覺傳播。③

從AEJMC下設分會的分布可以看到,1965年到2015年的50年中,美國新聞傳播教育領域不斷更新和擴大。目前的18個分會,囊括了當前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的各個領域。將18個領域重新整理分類,可以看出,新聞教育的主要變化在於新聞的載體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向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轉移。而傳播教育變化顯著,網際網路技術催生各類傳播,傳播的範圍不斷擴大、傳播形式不斷創新,傳播與其他領域,例如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技術、環境、倫理等領域交叉滲透越來越多,在新聞與傳播教育新增領域中,傳播教育有超過新聞教育的趨勢。

二、傳統新聞教育收縮,廣告公關更受歡迎

JMCE每年冬季都會公布上一年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的註冊在讀人數。根據《2013年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註冊人數調查》,④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本科專業註冊人數1995年至2010年間持續上升,但從2010年起,開始呈現緩慢下滑趨勢,2013年與2012年相比,本科註冊人數下降1%,研究生註冊人數下降1.2%,博士生註冊人數下降7.1%。

2013年美國共有480個新聞與大眾傳播本科項目(underg raduate programs),224個研究生項目(master’s level programs),51個博士生項目(doctoral programs),2013年秋季學期約有21.3055萬名學生註冊,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根據2013年中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布的數據,2013年中國在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本科生總計23萬,較美國略多,但如果根據人口規模來計算,中國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人數規模,較美國來說並不算大。

《2013年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註冊人數調查》顯示,從專業人數看,2011~2012年,公共關係、廣告、策略傳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數據新聞(digital journalism)等熱門專業人數上升;而傳統新聞專業,例如印刷新聞(print journalism)、廣播電視新聞(broadcast journalism),以及未加細分的籠統的新聞學領域(Journalism undifferentiated),就讀人數下降。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4~2014的10年當中,全美記者人數由52550人下降到43630人,下降了17%;而同一時期,公關專業人數由166210人上升到202530人,增加了22%。⑤

2015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只招收研究生)院長斯蒂夫·柯爾(Steve Coll)發表公開信稱,由於申請報讀人數減少,需要縮減招生規模,相應減少6個教職崗位。⑥

以上數據顯示,美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從註冊學生人數角度,不再是一個增長的領域。單純的新聞教育不再吸引學生,而與企業和商業密切相關的公關、廣告、策略傳播等專業,成為吸引學生報讀的熱門領域。

三、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新趨勢:跨學科與精細化

1945年,美國成立了新聞教育認證機構——新聞教育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簡稱ACEJ),1980年,ACEJ更名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認證委員會(The Accrediting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簡稱ACEJMC)。至2015年,共有114所學校的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項目得到該機構認證,⑦大約佔到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四分之一。ACEJMC認證有九項標準,其中一項要求學生必須修讀72個非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學分,佔學生修課總學分的60%左右。ACEJMC認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必須擁有廣泛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上述要求,緣自美國大學普遍重視通識教育的傳統,在大學階段,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廣闊視野,這種要求不只新聞傳播專業所獨有。雖然,近年來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受到挑戰,由於學費昂貴,學生對修讀不能立竿見影的通識課程有些看法 ,但從新聞傳播專業學分設置上看,美國高校仍堅持傳統,沒有太大變化。

據ACEJMC委員、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新聞學院退休教授Trevor Brown介紹,⑧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為四年制,學生一般要修讀120個學分的課程才能得到學位,通常學生每學期選5門課左右,修讀15個學分,沒有畢業論文環節。

那些未經認證的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情況也不相上下。根據另一項調查,⑨美國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的學生,四年內平均修滿122學分的課程,其中60個左右為非新聞傳播類課程學分,也即是說,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50%的課程為非本專業課程。

以世界上最早創辦的新聞學院——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為例,⑩該院要求,獲得本科學位需要修完120個學分,其中通識類及非新聞傳播類課程學分不少於73個,佔60%以上。學院鼓勵學生修讀雙學位(132個學分)和選擇輔修專業。

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傳播系創建於1950年代,與其他大學單獨設立新聞傳播學院不同,史丹福大學傳播系只是人文與科學學院裡的一個系。在自我介紹中,史丹福大學傳播系強調這正是自己的特色,[11]傳播學是一門與其他學科例如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相交叉的學科,需要跨學科的學習,在學院內,傳播系與其他學科相互配合,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環境。例如傳播系將新聞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發展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為學生提供新聞與計算機科學相互交融的學習體驗。現任教師中,傳播系的老師同時也在其他系任教,講授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技術與社會、城市研究等等。

《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2014年冬季刊社論稱,新聞傳播與信息科技及計算機科技結合越來越緊密,內容生產、批判性思維、數碼科技、管理及設計相互結合,新的領域提供各種可能,例如數據新聞、交互內容、視頻遊戲、社交網絡、在線教育等等。通過與其他學科交叉合作,拓展新的領域,為學生開創新的就業市場。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新聞傳播與經濟管理、商業運營、市場營銷等交織,形成新的傳播模式,近年在廣告領域流行的整合營銷傳播,就是新聞傳播向電子商務、企業促銷方面滲透的典型。

在新聞傳播專業方向課程方面,密蘇裡新聞學院實行精細化教學,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模塊。以新聞報導類課程為例,該校開出的課程計有:新聞報導、中級新聞報導、新聞編輯、互動寫作、信息圖表應用、科學/健康/環境寫作、評論寫作、社論寫作、高級寫作、宗教報導與寫作、健康報導實務、計算機輔助報導、調查性報導、財經報導、國際問題報導、參與式新聞、社區報紙、融合媒體報導、新聞編輯、融合媒體編輯和製作、融合媒體報導編輯和市場等等,課程幾乎涵蓋各類新聞報導與寫作。

在精細化培養方面,美國還強調小班教學。根據ACEJMC認證要求,在新聞與傳播學專業課程裡邊,凡是與採寫技能和實驗操作(skill & lab)有關的課程,必須是小班教學,每班人數不超過20人,以保證教學質量。

四、新課程、新專業與新教學方向

2014年7月1日,擁有百年新聞教育歷史的美國印地安那大學,[12]經過長期討論和醞釀,宣布將新聞學院、電子傳播學院、傳播與文化學院三者合併,組成新學院,命名為「媒體學院:新聞-電影-傳播」(The Media School: Journalism -Film-Communication),簡稱媒體學院。此舉意味著,在融合媒體時代,新聞報導與策略傳播、真實報導與虛構故事、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在媒體學院交織並行。新的媒體學院下設三個系:即原來的三個學院降格為三個系,分別是傳播與文化、新聞、電子傳播(Telecommunication),其中電子傳播系課程涵蓋面廣,將廣播電視與網絡多媒體囊括其中,包括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服務、電話、多媒體和網際網路等。新的媒體學院授予的本科學位包括藝術學士、新聞學士、電子傳播學士,而學位方向則五花八門,包括新聞、媒體管理、媒體研究、視覺傳播、傳播研究、健康傳播、藝術、交互媒體設計等。[13]印地安那大學的改革在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有一定的代表性,意味著新聞傳播學院的包容性越來越廣泛,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程度越來越深遠。

科技變革令傳統媒體遭遇寒冬,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尋找新的方向。當中國高校新聞學院專業設置還停留在新聞、廣電、出版、廣告、傳播、網絡與新媒體時,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專業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例如,一些學校將新聞、廣電、出版、網絡與新媒體全部打包在一起,統稱為Journalism。還有的學校新增了數字新聞專業(digital journalism)以示與傳統的區別。在課程設置方面,傳播科技、新媒體應用、視覺表達、信息圖表、融合媒體報導與製作、設計等課程,已成為各類新聞學專業必不可少的「標配」課程。在傳播領域,廣告、公關、策略傳播、健康傳播、環境傳播、體育傳播、甚至農業傳播,都成為專業。由於變化太大,不少新聞學院近年嘗試更改名字,從新聞學院改成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院,媒體學院。例如,南卡羅來納州大學將兩個學院合併而成信息與傳播學院。

隨著新聞傳播教育方向的變革,一些專業領域也相應做出調整。美國新聞教育歷來重視新聞倫理,如追求真相、誠實、準確、公正、平衡等,這些要求滲透在採訪、寫作、編輯等多門課程當中。但傳統的新聞倫理對廣告、公關專業的學生並不適用。隨著新聞教育向傳播教育發展,新聞只是內容生產的一小部分,一些學者提出傳播教育「去新聞化」的建議。

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2014年冬季刊社論指出,商業社會需要更多集合新聞、廣告、公關、策略傳播於一體、更加富有創意的內容,這是一種融合的內容生產,過去新聞與廣告、公共關係涇渭分明,這種偏見應被拋棄。未來,新聞傳播教育應著眼於「內容」,根據不同要求,創作最恰當的內容。優秀的創意寫作,應與深度報導、調查性報導享有同樣的地位,新聞教育不應歧視廣告和公共關係,而廣告和公共關係本身,亦應加強自身對「追求真相、誠實、準確」的倫理要求。[14]2013年美國careercast.com網站進行的一項職業調查顯示,報社記者在最差職業中名列榜首,[15]傳統媒體行業,只有廣告經理擠進最受歡迎職業的前100。但這次統計並未包括新媒體和創業者,排在最受歡迎前100的職業,很多與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有關,而這些領域恰恰與新聞傳播教育有關。《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2013年秋季刊的社論指出,新聞傳播教育應加強創新和創業方面的教育,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接受教育並進入數字時代的媒體行業。[16]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說,「如果你要找一份工作,創造它」。[17]事實上,美國一些新聞傳播院校,近年已經開始嘗試相關創業課程。2010年,紐約城市大學新聞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與陶氏·奈特基金中心(Tow-Knight Center)合作,推出首個新聞創業碩士課程[18](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為期兩年,學生利用三個學期學習採訪寫作、多媒體製作等課程,第四個學期參與媒體創業項目,學習商業知識和運營,探索內容創業,學期末,學生在老師和行業導師指導下,提出創業計劃,陶氏·奈特中心將為勝出者提供資助,幫助他們實現創業計劃。謝夫·賈維斯(Jeff Jarvis)是該項目負責人,他說:「新聞人理應知道新聞這門生意如何運營,特別是今天。我們希望為新聞專業的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找到工作,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事業。」 [19]

結語

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中國同樣正在面臨。媒體變革與就業壓力,將倒逼中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須儘快做出調整,否則就像老去的報紙一樣,將難以吸引優秀的年輕人。

(白淨/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釋:

①Scott Reinardy, Jerry Crawford, 「Assessing the Assessors: JMC Administrators Critique the Nine ACEJMC Standard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no. 4 (2013): 335-345

②http://www.aejmc.org/home/about/aejmc-history/,查詢日期:2015年4月19日

③http://www.aejmc.org/home/about/groups/divisions/,查詢日期:2015年4月19日

④Lee Bernard Becker, Tudor Vlad, and Holly Anne Simpson」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Enrollments: Enrollments Decline for Third Consecutive Year」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9no. 4 (2014): 349-364

⑤[14] Maria B. Marron, 「Content Creation Spans All Aspects of J-Program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9no. 4 (2014): Editor’s Note

⑥http://jimromenesko.com/2015/03/11/columbia-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reduces-enrollment-and-cuts-six-positions/,查詢日期:2015年4月20日

⑦http://www2.ku.edu/~acejmc/PROGRAM/GENINFO.SHTML#HIST,查詢日期:2015年4月19日

⑧作者曾於2015年4月15日採訪Trevor Brown教授。

⑨Scott Reinardy, Jerry Crawford, 「Assessing the Assessors: JMC Administrators Critique the Nine ACEJMC Standard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no. 4 (2013): 335-345

⑩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Missouri ,創辦於1908年,是世界最早一所新聞學院,網址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

[11]http://comm.stanford.edu/

[12]印地安那大學於1911年創辦新聞系,1916年開始授予新聞學碩士,是美國最早開辦新聞教育的大學之一。http://journalism.indiana.edu/update/merger-faqs/

[13]http://journalism.indiana.edu/,查詢日期:2015年4月19日

[15]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504/0042033.shtml ,查詢日期:2015年4月20日

[16]John V. Pavlik, 「A Vision for 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 Rethinki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no. 3 (2013): Editorial : 211-218

[17]原話為:if you need a jobinvent it.

[18]http://www.journalism.cuny.edu/academics/entrepreneurial-journalism/,查詢日期:2015年4月20日

[19]Michelle Barrett Ferrier「Media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of 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no. 3 (2013): 222-2239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要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8月17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清華大學獲悉,8月14日上午,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新聞傳播學科具有特殊性,新聞輿論工作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要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增進中國國際傳播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的有效路徑。邱勇強調,改革意味著變化。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要求也在變,在主動求變的同時要不忘初心、明確目標、堅守傳統。新聞傳播學科具有特殊性,新聞輿論工作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新聞傳播教育的探索
    今年剛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對這四十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改革的歷程進行了一個思考。我發現整個的改革都可能是有兩大因素在驅動,一個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大的潮流。另外一個是推動我們新聞傳播教育數字媒體的技術。這兩個大潮的驅動下,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 我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一點看法——由清新取消本科專業招生說起
    近日,有關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消息不斷發酵,引起學界和業界廣泛熱議,大家各執一詞 見仁見智。毫無疑問,我們正在作答「新文科」這一時代大命題,一切固有的、單向的、疏離的、機械的傳媒思維與教育模式終將受到挑戰。清華率先探索,勇於實踐,此舉值得肯定和讚許。一百年前,以「灌輸新聞智識,培養新聞人才」為宗旨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
  • 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在京公布
    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12月12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評審委員會介紹,十大創新案例充分體現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主流專業媒體、網際網路平臺媒體和垂直機構媒體的責任擔當,生動展現了不同類型傳播行動者深度融合的積極創新與前沿探索,為我國新聞傳播實踐和研究帶來了新思路、新活力和新經驗。
  • 光明時評:新聞傳播學科改革向何處去
    就在最近,清華大學宣布新聞與傳播學科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增進中國國際傳播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的有效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發展,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的人才支撐。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摘 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以下四大轉型趨勢:學科融合,大學需要優化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並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導新聞;科技創新,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
  • 改革 創新 發展: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創新·發展 ——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 璩靜)「十一五」期間,我國圖書、報紙、電子書等產品總量穩居世界前列,已進入世界出版大國行列去年,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出更是突破萬億元,實現增加值3099.7億元,出版圖書27萬種、70億冊,數字出版增長50%以上。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已經走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前列,新聞出版不僅依然佔據新聞宣傳的主陣地,更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國民經濟的新亮點。
  • 鄭貞銘:影響臺灣新聞傳播教育的三位大師
    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全國10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鄭貞銘教授7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鄭貞銘教授從事新聞教育近五十年,對新聞傳播教育有眾多深刻的見解。
  • 理論研究|李成家 彭祝斌:新聞傳播教育思政的理念升級與體系構建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對教育工作再次提出「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等要求。新聞傳播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匯流,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和突出的社會實踐性,開展新聞傳播教育思政尤為重要。
  • 電視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摘 要:《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隨著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要求學校課堂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創新。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媒體行業需要既具備新聞專業能力又具備新媒體技術傳播能力的複合型新聞人才,更加注重對於複雜問題的求解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配合能力。因此對於《電視新聞編輯》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意義重大。
  • 聚焦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原標題:聚焦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研討會」聚焦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與會代表在分享各自院校的教學模式後,就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挑戰與局限、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創新新聞教育理念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原標題:創新新聞教育理念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並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作為大批量培養新聞後備人才的新聞教育院系,理應擔當起這一時代重任。
  •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劉潔網絡技術在地位傳統媒體擴散的動因及制時——兼議地方傳統新聞媒全網站建設需慎行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黨報體制沿革及改革目標新聞廣場、2001年3月新聞系《當代傳播》2001年第6期論網絡經濟興起的技術背景《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第2期論美國西進傳播的跨文化性《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第1期新聞系
  • 鄭州大學舉辦第四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國務院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傳媒大學原校長胡正榮教授,臺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臺灣《中國時報》原總編輯倪炎元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李喜根教授,韓國中央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傑出教授DONG HEE SHIN先生,美國ABPent國際公司製片人柯粵川先生,復旦大學《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教授,暨南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林愛珺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張磊研究員
  • 優化改革課程教學 造就卓越新聞人才
    《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如何達成這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 【傳媒系榮譽】學生影視作品榮獲湖北大學生新聞傳播教育創新實踐技能大賽三等獎
    那便是2018年湖北大學生新聞傳播教育創新實踐技能大賽
  •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及中國「網際網路+...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及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創、以賽促教有關情況。歡迎各位出席教育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自2015年以來,每年的金秋時節,我們高校都會迎來一場盛會,也就是「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後天,第五屆大賽總決賽將在浙江大學拉開帷幕,有八百多所高校的八千多名學生將在杭州角逐高下。大家知道,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大賽是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 「藍鯨計劃」入選全國教改創新典型案例 打探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5日13時58分訊(向虹諭)「目前,學校正在系統探索高校與宣傳部門,新聞單位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新模式……強化媒體融合、學科融合、學術融合,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在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一新生見面會上,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珮教授向同學們深入闡釋了學校的育人模式。
  • 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網站的現狀及發展
    國內主要傳媒網站(頻道)競爭優勢分析    1.發展空間廣闊    日益活躍的新聞實踐,為傳媒網站(頻道)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媒介進入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競爭體系,產生追求利益的內在衝動。
  •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這是我們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部署,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