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新聞傳播學科改革向何處去

2020-09-03 光明網

作者:黃典林

近來一段時間,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話題始終熱度不減。先是月初,中國傳媒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公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舉措,幾乎囊括了研究生教育的各個主要環節和構成要素。就在最近,清華大學宣布新聞與傳播學科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增進中國國際傳播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的有效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發展,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的人才支撐。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培養機制不健全、過程粗放、質量不高等問題,不少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日益空洞化、與現實需求脫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這種落差日益凸顯,新聞傳播學科也不例外。備受關注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以及被爭先解讀的幾家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召開和進行的。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改革,而改革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直擊痛點。以筆者所在的新聞傳播學科為例,由於學科底子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無論是在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還是學術能力的培養方面都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方面,由於對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定位認識不清,不少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在這兩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師資要求、課程設置、質量把關等環節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結果導致很多專業型碩士最終成為學制更短的學術型碩士的翻版。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入發展、傳媒技術變革一日千裡的當下,實踐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不足導致不少院校輸出的新聞傳播類畢業生越來越難以滿足傳媒行業的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新聞傳播學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面還面臨著成為升級版本科教育的風險。不少院校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依然停留在概論層次,缺乏對學生的文獻檢索和閱讀、發現和解決學術問題能力的系統培養。不少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停留在現象描述的層次,缺乏問題意識,對通行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規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低水平重複的現象十分突出。但在傳統的嚴進寬出模式中,即便論文質量堪憂,大多數學生也照樣能夠矇混過關,獲得學位。

新聞傳播學科中的這些問題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自然、人文、社科等不同學科大類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隨著研究生規模的快速增加,相應的制度安排卻日益滯後,無法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客觀要求,最終導致研究生教育逐步背離了服務社會發展和提供原創性知識貢獻的初心和本位。

可喜的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個共識,不少高校早在幾年前就啟動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調研和方案制定工作,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早在今年5月,清華大學就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引起廣泛熱議的「取本擴研」,近來啟動的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大動作」的延續和升級。中國傳媒大學更拿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改革的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前所未有。細看的話不難發現,每一項改革舉措都能找到現實指向,對推動新聞傳播學科改革乃至整個研究生教育都不無裨益。

比如,針對專業型碩士定位模糊的問題,對培養方案和導師資質要求進行了重大調整,務求把專業型碩士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在招生方案中,加大對學生學術表現和專業能力的評價,改變唯考試、唯分數的單一選拔機制。在取消碩士生論文發表等「硬槓槓」的同時,全面推行博士生和碩士生文獻閱讀考核制度,將文獻檢索、閱讀和學術寫作納入學生學業表現考核機制,直指研究生閱讀積累不足、專業寫作能力滑坡的問題。實施培養終止和退出機制,改變嚴進寬出的弊病。強化導師育人責任,根據育人表現實行彈性導師評聘制度,打破導師終身制的弊病,等等。

研究生教育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修修補補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作為「先行者」探索改革,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更多的高校要聽得見並且聽得懂自上而下的聲音,銳意改革,切中肯綮,讓研究生教育真正回歸其本位,讓新聞傳播學科真正承擔起國家和時代賦予的角色和使命。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要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8月17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清華大學獲悉,8月14日上午,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科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新聞傳播學科具有特殊性,新聞輿論工作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要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增進中國國際傳播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的有效路徑。邱勇強調,改革意味著變化。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要求也在變,在主動求變的同時要不忘初心、明確目標、堅守傳統。新聞傳播學科具有特殊性,新聞輿論工作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部校共建模式探析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正式籤約掛牌一年多來,在部校共建領域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本文立足高等新聞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從智庫建設、專業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總結了部校共建的經驗,並嘗試提出部校共建深入推進的意見和建議。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改革及創新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根據環境變化不斷做出調整,由早期的新聞教育向更廣泛的傳播教育擴張,主張跨學科交叉和精細化培養,與傳播技術結合更加緊密,甚至提出「去新聞化」理念,更強調視覺表達和內容創新,包括廣告和公關在內的策略傳播教育近年發展較快。
  • 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關鍵詞:媒體融合;評論;人民日報;人民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上,對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 寧夏大學和廈門大學兩校新聞傳播學院開啟全面合作
    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秉承閩寧協作精神,積極落實閩寧高校對口合作協議,探索、創新合作新模式。2020年9月18日,雙方在銀川籤署全面合作協議,並舉行圓桌會議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進行研討、交流。
  • 甌江時評 | 惟改革創新者勝
    甌江時評 | 惟改革創新者勝 2020-12-10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孟威,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創新工程新媒體管理與輿論引導重大項目副組長、首席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者。國家廣播電視發展規劃研究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通訊項目評審、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機構教授、特聘研究員。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新聞傳播教育的探索
    今年剛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對這四十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改革的歷程進行了一個思考。我發現整個的改革都可能是有兩大因素在驅動,一個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大的潮流。另外一個是推動我們新聞傳播教育數字媒體的技術。這兩個大潮的驅動下,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但總結媒體融合「上半場」的進程與效果,也有兩個問題隨之凸顯:一是媒體生產傳播的同質化問題。部分媒體的內容、技術、產品高度雷同,且往往以雷同的產品去爭搶有限的傳播渠道資源。二是媒體生產傳播的有效性問題。由於資訊消費總時長相對固定,用戶和流量日趨向幾家最具資源優勢的主流媒體集中。其他大批媒體處於有內容而少用戶、「爆款」產品的瞬間傳播力無法帶動媒體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的矛盾之中。
  • 行之記者獨家 |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專碩)考研初試真題(2012-2021)
    2、口語新聞的特點有哪些?它如何成為社會群體成員的關係紐帶及其對媒體融合的啟示?1、何為新聞媒介定位?結合實例分析新聞媒介定位中受眾定位的內容。根據以下材料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新聞時評(材料內容是亞馬遜對彭博社「出招」以示不滿,果斷撤廣告)。1、新聞傳播的真實性是什麼?它的科學含義包括哪些內容?2、議程設置如何被發現?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試列舉當下議程設置在輿論引導和社會共識方面所起的作用。
  • 貴州民大傳媒學院:打造西南地區高校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品牌
    貴州省第一個新聞傳播省級特色重點學科、全省高校第一家部校共建的新聞傳播類學院、全省高校新聞教育設備最齊全最先進的實驗中心、全省唯一一個新聞學進入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重點名單……從專業誕生至今25年的歷史,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銳意進取,堅持以特色學科建設為引領,立德樹人,守正創新,推動內涵式發展
  •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發布招生專題片
    長城網訊(記者 劉瀾瀾 通訊員 穀雨 韋雪)7月14日,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發布了招生專題片《你好,新同學》,以大學生的視角,用影像化的方式,對學院發展歷史、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科研成果以及國際化辦學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全面介紹。
  • 我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一點看法——由清新取消本科專業招生說起
    近日,有關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消息不斷發酵,引起學界和業界廣泛熱議,大家各執一詞 見仁見智。毫無疑問,我們正在作答「新文科」這一時代大命題,一切固有的、單向的、疏離的、機械的傳媒思維與教育模式終將受到挑戰。清華率先探索,勇於實踐,此舉值得肯定和讚許。一百年前,以「灌輸新聞智識,培養新聞人才」為宗旨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
  • 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學院歷史】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身為原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是浙江省最早開展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部門。1958年,杭州大學開始設立新聞系,後因高等院校專業設置調整而停辦。1978年, 杭州大學和《浙江日報》商定,在中文系開辦新聞專科。1982年,為適應需要,籌建了中文系新聞專業,學制四年,並在當年招收新聞本科。1988年,重新恢復新聞系建制,成立了杭州大學新聞系。
  • 清華取消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是什麼意思?
    上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學院作出目前的調整大背景是教育部推出的「強基計劃」,教育部對清華大學的教育改革做出過要求。據教育部今年1月13日發布的文件《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不再組織開展自主招生工作。這一試點改革被稱為「強基計劃」。清華大學作為「強基計劃」試點之一,近日圍繞「強基計劃」動作連連。
  • 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
    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J]. 管理學季刊, 2018, 3(0(2)):1-9.一、引言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目前中國管理學界熱烈討論的問題。對該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基於以下背景。
  • 天津:向何處去?
    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前提的成長之痛終將被撫平,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濱海新區、國家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等多個國家級戰略疊加,天津向何處去?也就是說,天津的工業化過程還沒完成,或者說改革開放後,天津並沒有迎來北京那樣發展服務業的機會。儘管天津發展成績猶在且顯著,但相對於北京、上海的落後是無容置疑的。從經濟的運行模式看,天津的沒落源於:在從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轉軌,再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兩次過程中迷失自身。
  • 湖南省新聞傳播學會2020學術年會舉辦
    此次會議圍繞「變革與堅守: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與影視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的主題,分享研究成果,共謀湖南新聞傳播、影視教育的轉型和內涵發展,共商湖南省新聞傳播、影視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之路。開幕式上,湖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可興教授致辭,他代表學校對蒞臨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希望大家在會上能夠暢所欲言,充分溝通,為我省乃至我國的新聞傳播與影視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
    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報告全方位展現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語文、藝術學習質量狀況,分析了影響相關學科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回應了教育熱點難點問題。語文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四年級和八年級是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的關鍵年級,學生即將迎來小學畢業和初中畢業,如果在這兩個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出現下滑,不僅會影響其它各科的學習,也會給學生的後繼學習造成不可逆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