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老話,很多老人都認為教育孩子要用打罵的方式,這樣孩子才會長心!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認為打罵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而感到害怕。其實並不是這樣,每次孩子的躲避、逃離可能是心裡感到不服氣,還有與父母慪氣對峙,這種狀況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難解決。
家裡一定要有說話算數且威嚴,家庭內的所有成員還要在教育孩子這方面達成一致的共識。怎麼建立威嚴感,建立威嚴感是要家長不斷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情積累起來,喪失了威嚴感大多數時候是在生活中讓孩子感到失望。
一位媽媽說,孩子是她帶大的,他們在日常相處中也是非常親暱,但遇到什麼不能做的事的時候,孩子都會看她的顏色,怕媽媽但是不怕爸爸,每當孩子非常調皮惹毛了她的時候,她都會心理暗示自己:先將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生氣的時候不對孩子進行管教。她在生氣的時候不會迴避孩子,而孩子也會通過觀察媽媽的表情、說話聲音察覺出來,當要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時候,她會先排查孩子是否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疲勞狀態,找好時機並做好準備,就算孩子哭鬧起來她也可以保持心平靜氣。
這位媽媽還說,我家孩子還小,講一些深奧的道理他聽不懂,但是只要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出必行,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是這樣,履行自己的承諾。所以在她嚴肅制止孩子做某件事情時,孩子自己也能察覺到,媽媽是認真的。
夫妻之間或者和家裡其他成員在教育孩子上有一些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最後在教育孩子時要達成的共識:溝通要平心靜氣,家人一起想辦法,不要彼此互相指責。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言出必行等許多細節在孩子面前建立威嚴感時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還要學會親自示範,和孩子一起建立起來規則。在生活中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不可以做,要把正確以及錯誤的做法、做了的後果告訴他。把很多的小細節合起來就形成了不打不罵的教育方法:在孩子面前多示範和引導,而不是生氣地阻止。當孩子在某些地方做得好時,可以發自肺腑地對他表揚,將良好的的行為強化。在和朋友聊天時可以當孩子面說:他非常友善,會結交新的小朋友,遇到矛盾會和他人協調。這種是積極的暗示方法。
孩子到了兩歲,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規則了,這種規則不是父母專門定的,而是要徵得孩子的同意。例如:你讓孩子準備準備,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時,孩子說不去,要留在家裡玩玩具,然後你問他五分鐘夠嗎?孩子說夠了,設置個鬧鐘,鬧鐘一響你就說時間到了,自己開始收拾準備,全程態度平和,如果孩子耍賴繼續玩,你就要說這是我們約定好的,我們應該說話算數,如果孩子哭鬧,你就說,要是你哭出來感覺好一點的話,那媽媽就在這陪你,等你不想哭了再告訴我。
父母或許可以和他聊為什麼要打小朋友?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和事情發生的過程,不是為了評判孩子的對錯,還有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時,有哪種更好的解決方法;打小朋友的行為是不對的,如果下次還這樣,我們怎麼辦?
規則是要堅持才能學會的,有關原則的問題,都沒有例外,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例如他打了別人,第一反應就應該是帶孩子道歉,孩子如果不願意,就給他一點時間,讓他獨自在某地方思考一下,一直到他願意正確的溝通。一是孩子不能慣,另外也不能不當的懲罰,可以懲罰他沒有甜品吃,而不是懲罰他不吃飯。
父母不能太急於求成,教育是長期的事情,要逐步引導,不是震懾壓制。有時候,孩子就是想看你失控時的樣子,不斷試探你的底線。任你所產生的一切反應都是給他的示範,父母就和孩子就是通過一樁樁小事互相了解互相認識的。
一些並不是原則性的的小事,家長可以放鬆些處理。要成為孩子喜歡和信任的人就要像孩子一樣思考問題,像他的朋友一樣陪他玩耍。總而言之,管教孩子要抓重點,不能你崩潰,孩子也跟著像驚弓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