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努力尋找內心的聲音

2020-08-29 戲言戲語

「兩條路在樹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那一條。」


電影裡的主人公基廷,一名文學教師對他的學生這樣說:&34;在他來之前,威爾頓預備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束縛學生的思想。他的到來,無疑是給學生帶來春風一般的潤雨,正如這部電影也叫《春風化雨》。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心裡猛然觸動了一下。整齊一致的步伐聽起來是鏗鏘有力,令人振奮,但是也失去了自己一些獨特的東西。很多時候,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必須捨棄自己走路的方式,認真配合每個人的步伐,像軍訓一般,每天頂著毒辣的太陽,就是為了練出整齊的步伐,一舉一動都必須一模一樣。當然,這是閱兵,要求的自然是團體的合作,不能與此相提並論。其實,在各自的人生選擇上,沒有誰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可以走得不同。

電影中,基廷的學生尼爾(Neil)熱愛表演,並在一次演出上大獲成功。但他父親堅決反對,並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學。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在當晚自殺了。校方認為這是基廷的責任,他不該放任學生,縱容他們做一些與常規相違背的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教學方式才導致了尼爾的死。但是,事實是這樣嗎?第一堂課,基廷並沒有在教室裡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這種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每個學生嘗試傾聽著內心的聲音,而尼爾選擇了戲劇,他喜歡表演,但是他父親卻希望他成為醫生,並且認為表演是不倫不類的東西。當看到他能去參加戲劇表演時,而且看到他父親出現在現場時,我以為他父親理解了他內心的聲音,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父親依然不同意。於是,在雪花飛舞的夜裡,他脫下那套代表夢想的戲服和精靈頭冠,用槍對準了自己。

尼爾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默默地走了。在這個世界,他找到了自己的夢,卻被無情的教育制度所抹殺。他無力反抗,以死成全內心的聲音。這是一齣悲劇。沒錯,基廷解放了他的思想,讓他聽到了心中的聲音,卻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尼爾成為了守舊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如果沒有基廷,也許尼爾不會自殺,也許他會是出色的醫生,所有的一切都一帆風順的。但是,這是尼爾想要的嗎?顯然不是,他不願意接受父親的安排,卻又不敢忤逆他的意思,只能把夢默默藏在心底。直到基廷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不應該被他人所影響;每個人對一首詩都有不同的想法,不應該讓人束縛自己的思維。在基廷的鼓勵下,他決定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地進行戲劇排練,在表演的那一刻,他是自信而快樂的。在那一瞬間,他找到了自己,而幫他找到自己的是基廷。基廷在尼爾死後,徘徊在課室裡,心裡充滿了感傷。那一刻,他是不是後悔鼓勵尼爾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最後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料。或許,基廷也不知道自己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在與傳統教育的較量下,他輸了卻又贏了。在他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站在桌子上,以堅定的目光注視著他。他的話已猶如春風一樣吹進了他們的心靈,曾經被束縛的靈魂在自由地翱翔,他們將變得不一樣。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奔跑,卻從來不問為什麼,只是因為很多人都在追,自己也來湊個熱鬧。也許,每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聽一下內心的聲音,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被安排的人生,但是趁自己還年輕,是不是也應該努力去尋找內心的聲音,走自己想走的步伐?要知道,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我本可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喜歡《死亡詩社》的原因不在於羅賓·威廉士演繹的Mr.Keating,而是在一群青年的激情和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從溫性教育,心靈引導式的角度上解析影片,它就變得類似羅賓·威廉士的另一部經典影片《心靈捕手》了。
  • 《死亡詩社》-枯燥嚴肅的威靈頓預備學院和如沐春風的船長
    引出後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追尋內心的真我,尋找生命的意義,並為之奮鬥努力,即使死去,也不枉人生走一趟。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第二課 船長告訴學生們,讀書並不是因為好玩,我們作為人類的一部分,要留下自己的印記。要自己學會欣賞文字語言,文字語言能改變世界。其中詩蘊含浪漫,美麗,愛情這些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讀寫詩歌是讓我們找到記錄體會到人生中的美好和意義。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重拾內心的真實情感。他以詩歌、音樂、運動、和深厚的學識,撼動一顆顆真誠的心靈,激勵每個學生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時行樂。主人公尼爾無疑是那群個性鮮明的男孩中最為優秀的,他性格開朗,長相帥氣,多才多藝,重點是成績優異,在同學面前是大家公認的領袖。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
  • 《死亡詩社》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
    看了《死亡詩社》,沒有失望。故事並不複雜,在一所嚴肅古板的寄宿學校裡,基丁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努力激發學生的老師。他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使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氣。死亡詩社是他學生時代建立的小團體,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朗誦詩篇。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父親的強權最後奪走了他的心愛的東西,並讓他感到希望破滅。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
  • 夢想與現實,你該如何選擇,一起來電影《死亡詩社》尋找答案吧
    今天,漢堡君看了一部關於教育類題材的電影,電影名叫《死亡詩社》電影《死亡詩社》咋一看電影名字好像恐怖片他帶領著學生在校史樓裡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學生們在操場上大聲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講臺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學生不再管他叫老師,而是叫船長。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和教育方式,在學生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逐漸學會自己獨立思考與求索。而在影片當中,不時還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而影片恰恰也是在表達著自由理想派在向現實保守派發起的衝擊。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在商業片橫衝直撞的當下,《死亡詩社》像一股不羈的清風,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溫暖著思想,傳遞著力量。儘管時光飛逝,這部三十年前拍攝的電影,到現在還能讓許多票房高昂的電影汗顏不已。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何謂「死亡詩社」,基廷給同學們講述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響應,怯懦的託德也加入進來。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1989年6月2日,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上映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死亡詩社》。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恐怖片,說不定會被嚇的屁滾尿流,從而腎上腺素飆升。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腎上腺素確實飆升了,卻不是被嚇的,而是被感動的。
  • 觀影《死亡詩社》,如果能遇到你,我的人生會是另一個樣子
    死亡又一語雙關地貫穿始終,舊思想的悲哀,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冷眼,時間的意義,師皆友。尼爾用死亡作無聲的反抗在現實主義者的世界裡照樣被不著痕跡地抹殺,還把責任推給一個本應是啟蒙者的captain身上令其「引咎辭職」,只有少數人是清醒的,雖然不那麼勇敢。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摘錄自電影)探尋與解放《死亡詩社》中引用盧梭的一句話: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讓人細思恐極。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一些學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遲疑不決,最勇敢的學生們願步其後塵,毫不猶豫地重建秘密社團「死亡詩社」。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
  • 《死亡詩社》| 打破「平靜的絕望」,找尋詩意的生活
    如果說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拯救了壞孩子的靈魂,那麼,這部豆瓣評分9.1的電影《死亡詩社》則解放了好孩子的內心,但同時也擊中了成年後的我們的內心。《死亡詩社》主要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約翰·基汀。與傳統教學的嚴肅刻板不同的是,基汀教學風格自由發散式,引領這些原本只想著升入名校的好學生,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獨立思考自我,勇敢地追尋內心的聲音和人生的意義。
  • 豆瓣評分9.1的《死亡詩社》|「卡匹迪恩」,是開啟人生的第一步
    這是我在看《死亡詩社》時,聯想到的第一畫面,電影中的約翰·基丁老師也是這樣做的。圖片來自優酷截圖《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映的電影,男主角基丁老師的扮演者是羅賓·麥羅林·威廉士,他於2014年8月去世。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死亡詩社》跪著的靈魂,永遠長不出站著的思想
    他們自發尋找基汀老師的資料,探尋死亡詩社的秘密。他們在宵禁後逃出學校,找尋曾經死亡詩社的山洞。他們在山洞裡擊節而歌,從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的作品中吸取生命精華。 此時,學生們在死亡詩社中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但更大的矛盾也浮現出來。尼爾是一個充滿著激情的浪漫主義者,他熱烈,真摯,對戲劇懷有極大的熱愛,但他卻始終都處於父親的壓制下。父親對他的期望是考入哈佛,成為醫生,一生衣食無憂。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的敘事節奏舒緩,亦如一首循序漸進,充滿深意的詩歌
    《死亡詩社》的敘事節奏舒緩,亦如一首循序漸進,充滿深意的詩歌首先,我想這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電影,引人去追尋精神層面的生命意義。故事發展到Keating在課堂上激勵Anderson說出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個情節竟讓我感到親切。小時候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我總害怕老師點到我。因為當被老師點到起立時,我總是一句話也說不出口,仿佛刺卡在喉嚨。我記得頭幾次被點到,老師見我全無反應,便饒過我換下一個學生。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段時間,我有幸欣賞了一部優秀的影片《死亡詩社基廷巧妙地應答讓人看到了他在浪漫主義的背後所蘊含的理性思想,他以自主思考的方式啟迪學校,讓他們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重建了當年的「死亡詩社」,正式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 《死亡詩社》豆瓣9.1:真正的教育,是激勵青年「自我覺醒」
    然而,《死亡詩社》叩問心靈,生命本該如此嗎?在一期《朗讀者》中,董卿曾動容地說道:「說到生命,你們會想到什麼呢?四季交替,生死輪迴,一個你愛他如生命一般的人,或者,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在《死亡詩社》這部影片中,威爾頓貴族學校男孩子們的青春群像,讓我們感到熱血沸騰,青春的夢想和希冀依舊讓人感慨萬分。
  • 淺析電影《死亡詩社》:教會孩子自主思考,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死亡詩社》——這部優秀的電影,沒看過的人單看這個名字,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恐怖分類的懸疑魔幻電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這是一個關於一群學生與一個老師的故事,這個故事平淡又深刻,讓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夠獲得相當的啟示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