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際網路金融
文/ 洪偌馨
來源/ 馨金融
01
最近,麥肯錫發布了最新的銀行業CEO季刊報告,主題是「新常態和數位化時代的風險管理」,其中提到:
過去十年,中國銀行業沉浸於規模快速增長的狂歡盛宴中,業務模式不斷創新,但風險管理能力卻未能得到同步提升。在宏觀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銀行風控薄弱的問題被暫時掩蓋,然後隨著宏觀經濟增長換擋,長期掩蓋的風控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如果從整個市場來看,這一判斷不止適用於銀行業。過去幾年,中國的新金融行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尤其是個人消費信貸領域遍地開花,甚至成為全世界「普惠金融」的發展樣本。
但是在高速增長過後,整個行業的處境卻並不樂觀。多頭負債高企之下,真實的貸款需求到底是否被高估了?而在眼花繚亂的產品創新背後,新金融的風控能力又是否能鑑別當下混亂的市場環境?
至少眼下我們所看到的個人消費信貸市場裡,是逾期和壞帳不斷攀升之後,各類平臺機構業務發展的持續收縮,以及監管部門對於風險管控、合規要求的不斷收緊。
最近,浙江銀保監局下發了一份《關於進一步規範個人消費貸款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在通知中重申了對於持牌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不含房貸、車貸)的流向、用途、與其他平臺合作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並點名要嚴格管控信用卡業務。
雖然這是一份地方性監管文件,影響範圍有限,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監管的態度,未來不排除有更多地方監管部門跟進。
事實上,最近一年多以來,在個人消費信貸領域,無論是新金融平臺,還是傳統金融機構都在面臨一次重新的調整,包括對於市場空間的重新估計,以及對於市場風險及自身風控能力的重新判斷。
02
按照前述《通知》的規定,所謂個人消費貸款基本上涵蓋了個人用戶除房、車兩大日常大額消費之外的所有借貸行為。
而在這個概念之下,市場上涉及此類業務的平臺包括但不限於持牌機構(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單純提供在線借貸服務的P2P、現金貸平臺、以流量優勢切入新金融市場的網際網路巨頭等等。
尤其是伴隨著近兩年來整個金融行業的專業化分工趨勢加劇,形成了資金方(持牌金融機構)+流量方(網際網路平臺、貸款超市)+技術方(金融科技公司)等多方協作的模式。
與此前相比,新的模式無疑使得一家公司想要介入個人消費金融領域的門檻降低了不少。因此,幾乎所有有流量的公司都在放貸款。
從早期以販賣流量起家的門戶網站們,到後來貧窮的「流量富礦」們——美圖秀秀、墨跡天氣,無一不打起了金融的算盤。此外,網際網路小巨頭們在明白難以複製螞蟻金服的神話之後,也務實地從流量合作切入,再做布局。
此前小米公司披露的二季度顯示,公司金融科技業務收入達7.92億,同比增長62.7%,儘管在整個集團的業務佔比並不高,但卻是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而近幾年大力轉向To B模式的金融科技公司就更不用說了,從已上市的公司數據來看,營收與利潤都保持了快速增長
金融行業的專業化分工本沒有錯,但是在一些環境因素的影響之下難免變形。
比如近年來,銀行們都在加大力度轉型零售業務,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在自身優勢不足的情況下寄希望於外部合作幫助他們打破發展的天花板,但結果就是它們成為了合作機構的「錢袋子」,而自身的風控能力卻沒有跟上。
此外,網際網路公司在「燒錢大戰」之後都在企圖通過金融業務變現,而技術服務商們更是在大潮中崛起,就像最近遭遇了嚴厲整治的第三方數據公司們。
這種趨勢的出現,使得消費金融產品變得唾手可得,也使得金融風險的防範變得愈發困難——從「套路貸」等違規操作,到多頭借貸的風險防控,再到資金流向的監控都變得越來越難。
非法現金貸平臺出局、P2P行業洗牌、第三方數據公司遭遇大清洗,一系列調整使得行業增速放緩,而此前被規模增長掩蓋的一系列風險則加速暴露。
從公開數據以及與從業者交流的情況來看,頭部的在線借貸公司們在過去一年基本都進行了市場策略和風控策略的調整。
03
此外,前述浙江省銀保監局的《通知》還特別點名了信用卡——個人消費信貸市場最重要的參與方。
近幾年,各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剛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經歷了漫長的市場培育期之後,信用卡中心突然從過去銀行的邊緣部門,一躍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利潤中心。
尤其,2017年是銀行信用卡業務狂飆突進的一年,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工商銀行當年新增發卡量同比增長107%,招行、平安、中信等也有70%以上的漲幅;同期,貸款餘額也一路在「快車道」上狂飆。
但很快,風險也開始抬頭。
2018年年報顯示,平安、浦發和中信2018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別較前一年上升了0.14、0.49和0.61個百分點,而這還是在過去一年銀行不斷加大不良資產處理和核銷力度的背景之下。
到2019年,逾期增加的趨勢依然沒有停止 。財報顯示,2019年中期,不良率攀升最明顯的是交行和浦發,兩家銀行的不良率分別達到了2.49%和2.38%,為主要商業銀行中最高水平,且分別較上年末增加了0.97個、0.57個百分點。
2019年上半年主要商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情況
事實上,過去一年裡,銀行已經對信用卡業務,以及其衍生的分期、現金借貸等業務猛踩「剎車」——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信用卡行業發卡量增速陡然下 降,從近7%的高位一路跌至2019年一季度的0.63%,但是前期所積累的風險遠不能在短時間內化解。
與此同時,監管還在不斷收緊。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明確把逾期天數作為風險分類的客觀指標,逾期90天以上的債權將歸為不良,這意味著風險指標將進一步清晰。
其實,從前年開始,消費金融(包括信用卡)的「大躍進」就引起了很多爭議。
不少觀點認為,所謂的「藍海」其實早已轉為「紅海」。尤其大家在預測市場前景時慣用的對標美國或成熟市場的方式也頻頻受到質疑,因為這些預測裡並未考慮到人口結構等問題。
以信用卡為例,過去十幾年裡,商業銀行憑藉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實現信用卡業務迅猛增長,發卡量從 1.86 億張增長至 9.7 億張,增長了4.2倍;交易總額從 3.5 萬億元增長至 38.2 萬億元,增長超過 10 倍。但參考成熟市場的指標,按照人均持卡量看,我國的信用卡滲透率並不算高。
但被忽略的是,跟成熟市場(例如,美國)相比,兩地的人口結構是不同的(美國和中國的農業人口佔比分別為18%、41%)。而另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作為信用卡服務的主要人群,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已經連續7年出現雙降。
除此之外,同一時期伴隨著新金融的發展,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興信貸產品、「類信用卡」服務層出不窮。這除了帶來更充分的市場供給之外,還伴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加劇了「共債」的可能性,因為這些體系外的產品沒有進行「剛性扣減」。(商業銀行授信審批和額度調整時,要在本行核定的總授信額度基礎上扣減申請人在他行已獲累計信用卡的授信總額。)
眼下消費金融是真需求,還是假繁榮?個人借貸的槓桿是不足還是過度?可能需要引起更多的警惕。儘管質疑聲不斷,利潤當前,無論是金融機構和流量平臺都無法割捨這塊業務。
但隨著市場和監管環境的變化,懸在它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可能隨時會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