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陸76歲老人感受春節變化 見證時代變遷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圖為楊貞管與妻子和四個孩子。 楊佩佩 攝

中新網太原2月15日電 (楊佩佩)2019年的春節,是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退休老人楊貞管過的第七十六個春節。76年間,楊貞管感受到春節的不斷變化,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談起這種變化,老人也感慨萬千。

 小時候的春節,就盼著能吃到肉

「小時候,總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有一天該吃飯了,但食材還沒有著落,我和父親到地裡挖了一些野菜拿回家用水煮了,沒油、沒那麼多調料,也就加點鹽,就著紅薯面饃饃,就是一頓飯。」楊貞管回憶著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當時最期盼的就是過年,可以吃到蘿蔔、白菜這些鮮菜,還有一點點肉。母親總會在飯菜中加很多水,這樣大家都可以嘗到肉味。一家十幾口人圍在一起,吃著年夜飯說說笑笑,也很開心。」

圖為楊貞管老人。 楊佩佩 攝

楊貞管介紹,當時春節貼對聯,都是買點紅紙,回家按門的高度裁好,找家族中有文化的長輩,寫上幾幅對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划也毫不含糊。長輩們用自製的漿糊把寫好的對聯貼在門上,嘴裡還不停地說著祝福語。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合家歡樂。

「那時候,家裡沒有電燈,用的還是煤油燈。」楊貞管說,除夕守歲,家裡徹夜點著煤油燈,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到了大年初一,穿上母親做的新衣服,隨著家中長輩跪拜祖先,然後再去各家各戶拜年。路上遇到村中長輩,就雙手作揖道句吉祥話。到了長輩家中,一一磕頭拜年,長輩會給點稀罕零嘴代替壓歲錢。然後,同家中其他小孩出去放鞭炮。

過年期間,鄉裡會組織舉辦春節聯歡會,每個村都要表演節目。楊貞管就會同小夥伴到各家各戶收些饃饃、柿餅還有花生,為聯歡會做準備。所有的村民不論老少都聚在一起,年齡稍長的坐在臺下,看著節目吃著美食,小孩子則是趴在臺邊一邊玩耍一邊看節目。踩高蹺、扭秧歌、跑竹馬、蕩鞦韆、丟手絹等活動好不熱鬧。

 成為家長後的春節,就是給孩子過年

結婚生子後,楊貞管覺得過年就是給孩子們過,孩子開心,做長輩的也就開心。那時候生活條件都好了起來,一進臘月,家中就開始置辦年貨,豬肉、雞肉、魚肉等肉類還有蔬菜都會備足過年期間的量。還有瓜子、糖果等零食。到了臘月二十四,家中就會炸一些油餅、麻花、丸子等。拿出一部分家人吃,其餘的就會收拾起來,備著招待客人。當然,除夕的年夜飯也變得豐盛起來,餃子也必不可少。

過年穿新衣不再像小時候只要是新的就可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開始講究款式、布料。楊貞管說,家中共四個孩子,都會按照當下流行的款式給剪裁新衣,衣服的顏色也不再單一。一家人還會去照相館照全家福,留住美好的時刻。

那時,電早已進入千家萬戶。在提高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豐富,楊貞管還給家裡購置了電視機。「當時,我們家還是村子裡第一戶買電視機的呢。」老人告訴記者,那一年的除夕,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都來到他家,圍著電視機,一邊吃著瓜子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還時不時聊聊晚會上的節目。

老人說,今年春節收到的最特殊的禮物是小女兒送的平板電腦。 楊佩佩 攝

大年初一,楊貞管會貼上買來的春聯,然後放鞭炮。這時候,家家戶戶的鞭炮聲絡繹不絕地響起,過年濃濃的年味兒就有了。兒女們也會早起給他和妻子拜年送祝福,他們會給每個孩子發紅包。初一到初六,就是在不斷的拜年中度過,老人除了帶著孩子們陸續去給長輩們拜年。還會在家中做好飯菜,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戚。

有兒女的地方,就能過春節

「沒想到,我這麼大年齡還能趕上潮流,今年過了個『反向春運』。主要是如今交通便利,走哪兒都方便。」楊貞管說。如今,楊貞管已是四世同堂,春節期間,兒女就會帶著孫子們回家過年。但是今年,他是在孫子的陪伴下。從運城市坐高鐵歷經兩個多小時,來到居住在太原的小女兒家過年。

楊貞管說,現在的年夜飯和平時吃的飯菜基本一樣,生活越來越好,想吃的食物平日裡都可以吃到。過年也不用存年貨,超市、商場在春節期間都會開門。以前總覺得吃了肉才算過年,而現在,家人更注重養生,怕他上了年紀大魚大肉,對身體不好,都講究飲食要綠色、健康。

「今年的春晚節目更多的是年輕藝人,一個個青春有活力。但在我的記憶中,依舊是趙忠祥和倪萍主持的春晚最讓人懷念。我喜歡看小品,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吃麵》,到現在想起,都還能笑出來。」楊貞管說著自己對春晚的感受。以前,家人都是一邊吃年夜飯一邊看節目,如今,春節抽獎活動越來越多,大家都是守著手機看春晚,生怕錯過抽獎的機會,過除夕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

老人說,今年春節收到的最特殊的禮物是小女兒送的平板電腦。春節這幾天,小女兒教他使用平板電腦登陸微信和家人視頻,用播放器看電視劇,他還學會了刷抖音。楊貞管有一個愛好,喜歡摘抄文章。有了這個平板電腦,他就可以上網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文章,然後摘抄下來。楊貞管表示,通過網絡,他能時刻了解到社會的發展、生活的變化。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他也要緊跟時代,不做一個落伍的老頭。

明年的春節,楊貞管決定和家人出去旅遊。他說,兒女們都很孝順,平日工作繁忙,春節基本上都有時間。現在自己身體還算硬朗,就和兒女們多出去玩玩,「最重要的是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聚聚,體驗不一樣的春節」。(完)

相關焦點

  • 78歲老人自製家庭帳簿溫暖折射家國變遷
    歲月無聲,時光流轉,這樣一份家庭帳簿檔案史承載著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更濃縮和反映著家國變遷的時代回聲,成為家國記憶的一部分。翻看這些厚實的家庭帳簿,國家變遷投射在個體家庭的記憶越發清晰,這份記憶也讓駱宗明老人內心充盈著滿滿的幸福與自豪。
  • 「我與共和國同齡」系列活動——講述小家變化 見證大國變遷
    「我和老伴都是1949年生人,今年新中國70歲,我們也70歲了,更巧的是,今年我們剛好結婚50周年。」東城街道遼河社區居民甄思聲笑著說,「70年了,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之前相比,只能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翻天覆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 蘇州81歲老人近五十載精心收藏「三花」藏品見證歷史變遷
    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裡,「三花」藏品以各自不同的手法展現《紅樓夢》中的人物、場景和情節,極具觀賞價值的同時,它們面值、內容和材質的變化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能進藝術館辦展,也是我多年來的心願」,很多人不知道,展覽背後的藏家其實是一位81歲的普通市民。
  • 【老照片 新故事】結婚證「變臉」 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記錄了一段永恆的愛情,更凝聚著時代的滄桑變遷。  自貢籍收藏愛好者姜小平閒來無事就喜歡到網上淘寶,但凡感興趣的藏品總會毫不吝惜地買下。他說,每一個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和一段故事。其中結婚證就是他收藏的一個主題,至今已收藏了好幾百份。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平陸黃河溼地三灣景區:天鵝與遊人共度「民俗文化旅遊年」
    人民網平陸2月24日電   「今年來到這三灣景區,真是大變樣,不僅可以看到天鵝,還有各種文化活動,遊樂設施也比往年增加了不少,讓我們看得舒心、玩得開心,春節過得有滋有味。」一名來自鄭州遊客高興地說。
  • 山西平陸中學升旗儀式上了央視
    山西日報訊 9月1日晚8點,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推出的特別節目《開學第一課》,在CCTV-1和全國的孩子們見面。節目中,運城平陸中學一段升國旗的畫面引起當地群眾的關注和熱議,一時間在朋友圈熱傳,成為焦點話題。  據了解,每周一的主題升旗儀式是平陸中學一項日常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已成該校一道亮麗風景。近年來,該校為切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全體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入開展了一系列愛國主義特色教育活動。
  • 百歲老人看變化|103歲太婆感嘆「趕上了好時代」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華明鳳老人與兒子、小女兒合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盧成漢通訊員朱濤王莉昨日,家住江夏區紙坊街西港街的103歲太婆華明鳳老人拉著記者的手開心地說,自己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 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綿陽幫扶幹部堅持3年為彝族村民拍全家福
    時光匆匆,照片可以定格美好,見證時代的變遷。彭濤是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駐涼山州美姑縣合姑洛鄉沙洛村的幫扶幹部。2020年彝族年前夕,彭濤照例帶著相機走村串戶,為彝族村民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他拍攝全家福的第3個年頭。
  • 山西昔陽邀請媒體看變遷 感受建設「小康昔陽」奮鬥路徑
    山西昔陽邀請媒體看變遷 感受建設「小康昔陽」奮鬥路徑 連續三天,晉中市昔陽縣委、昔陽縣人民政府邀請來自全國百家主流媒體記者齊聚該縣,聚焦黨建、工業、農業、扶貧、文化、旅遊、民生、城建、美食、古村落等領域,走訪昔陽縣縣城、城區社區和12鄉鎮進行實地採訪,用鏡頭和筆觸展現大美昔陽的精彩變遷。 山西省昔陽縣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水交融,區位優勢突出,資源稟賦優越的地方。
  • 中式全家福裡尋年味兒 見證國人「春節儀式感」
    中式全家福裡尋年味兒 見證國人「春節儀式感」 2020-01-13 20:30:23 為滿足拍攝需求,工作室在春節期間也會正常營業。」  2019年春節期間,社交媒體曾發起「十年對比挑戰」活動,該話題引發483.5萬次討論及63.2億次閱讀,網友紛紛曬出全家福參與其中。有學者表示,春節激發了群體的「共情」,而全家福讓共情最終「落地」,也許一張有溫度、可觸摸的全家福才是家庭精神的最好傳承。
  • 從列車廣播變化看時代變遷
    列車廣播作為面向廣大乘車旅客的特殊媒體,一直以來在輸送旅客的過程中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列車廣播的設備和功能以及人員配備隨著車型的變化而悄然改變,列車廣播的變化從側面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讓我從親身經歷講起。
  • 平陸抓了這麼多人
    平陸警方成功斬斷一條涉及晉豫鄂的販毒通道,繳獲毒品350克「淨邊2020」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平陸縣公安局嚴格按照劉新雲副省長提出的「打、查、防、管、控、教」的工作要求,結合平陸實際,不斷掀起禁毒攻堅行動的新高潮,於近期成功破獲一起跨省販毒案件。
  • 這個衛生連,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
    記者在第74集團軍某旅衛生連尋訪傳承軌跡——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彭友澤陽春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一場實戰化救護演練如火如荼:二營官兵遭「敵」生化武器襲擊,由衛生連幾名官兵組成的醫療小組立即奔襲前往,冒著炮火硝煙在陣地上包紮、救護、轉移「傷員」,整個救治過程緊張有序,銜接順暢。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 孫戈:讓觀眾通過畫作的視角,感受時代的變遷
    在他們之前,就有一個榜樣性的人物——蔣兆和,他在掌握了傳統的筆墨技法基礎之上,把眼光盯在了那個時代,《流民圖》就是在這樣的現實關懷下誕生的。他是關注這個時代,關注民生,他用他的畫筆去表達了人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到了作品裡,表達了他對侵略者的憤慨,對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同情,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在於直接反映了那個時代產生了讓敵人害怕的震撼效應。蔣兆和「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原則,為我們平添了社會良知色彩,成為我們寶貴的藝術傳統。
  • 從「人口卡片」到二代身份證 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 從「人口卡片」到二代身份證 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從手寫到電子識別 小小一張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
    從機制二代證到手機版APP 小小一張身份證 見證時代變遷 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 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
  • 竹報平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年畫見證各時代審美變化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象徵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寄託。放爆竹、寫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特有的民俗。作者 陳履生讓我們跟隨著名藝術評論家、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先生,一同從年畫中回顧昔日的民間生活和前人的思想情趣,感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小年過後,關於過年的各種準備都在進行中,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圍繞著新春佳節,幾乎是積攢了一年的能量,卯足了勁來對待又一年的「新」——新的願景,新的期望。物質上的準備是一年之中最為充足和豐盛的,而年前的文化準備,除了門上的春聯之外就是家中的年畫。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小寧一家的時代縮影 左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全家福。   當《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未在春晚響起時,年近40歲的蔣雪林已經無數次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從事新聞攝影十幾年,拍了數不清的照片,「在我的相機裡唯獨缺了和父母在一起的全家福。」常年奔忙在採訪第一線的蔣雪林,「家成了客棧,父母是客棧的房東。家一直是我追求的方向,腳步卻總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