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花生,花友們對學法語的討論特別熱烈,上周我們還進行過一次投票:如果選二外,你準備給孩子選哪門?5600多位花友參加了投票,接近一半選擇學法語。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身在法國的花友@小雅瑪麻。她本科專業是法語,畢業後頂著身邊人的反對去非洲工作,早早實現了經濟獨立,而後又到法國求學、安家立業。十多年來親身體驗、親眼目睹了法語給自己帶來的長遠影響。
文章最後,關於要不要讓孩子學二外,學什麼二外,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 感謝@小雅瑪麻的分享!
本文由小花生網友@小雅瑪麻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最近教育部把法語列入高中課程的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們的關注,作為一個法語專業畢業的人,本碩加起來學習了七年法語,在法國的政治學院、商學院和公立大學文學系都學習過,在法國和非洲法語國家生活過八年,在基建媒體投資出版等領域都工作過,我想我可以來談談我自己以及學法語的同學朋友的一些經歷,讓大家了解下,學法語的人畢業後都會去做什麼。
先說可以完全確認的一點是:至今為止,我還沒後悔過學法語,雖然當初也有覺得難的時候,但在法國和非洲的生活工作經歷總體都是很愉快的。
我的法語學習道路之始,有一些"稀裡糊塗"和"浪漫"的元素...
「誤打誤撞」開始學法語
在時代的洪流中一路走到非洲 ...
我03年參加高考,考試發揮不算好,名次較平時有跌落,所以打定主意複習一年,填志願時也沒太嚴肅。
因為我上學早,年齡比同級人小,家裡人對複習一年這事也並不排斥,加上我爸的名校情結,我感覺他甚至是有點期待的。
那時候還是電話查詢錄取信息。我在電話裡得知檔案被第六志願的一所本省大學錄取,我爸問我是哪個專業,我也想不起來了,畢竟都第六志願了。現在想來也是太不嚴謹了。
後來得知是法語專業時,我還挺開心。
因為學校是本省211,離家不算遠,爸媽覺得也能接受。我媽則為法語專業的前景頗為擔憂,覺得小語種就業面窄。她期望我讀個英語專業,將來能做個中學老師就不錯,最好還是離家近的高中。
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的擔心是多餘的。
這世上,從來不是人多的路是好走的路,而是適合自己的路才是好走的路。
作為一個初中時就喜歡三毛和《撒哈拉的故事》,高中時喜歡巴爾扎克盧梭薩特波伏娃的人,學法語對我來說,稱得上是適合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大學四年很快就過去了。學法語學到想吐槽的情景自然也有,不過現在看來也是過眼雲煙了。畢業時也在考研留學工作中糾結過,最後的打算是考研為Plan A,留學為Plan B,工作為Plan C。
父母的期待仍舊是我讀個碩士再找個學校當老師,我自己也是這麼準備的,但最後卻走上了毫不相關的道路。
現在想來,有時候,個人選擇和國家大勢是隱秘地聯繫在一起的,只是我們當時年輕,資源信息沒現在靈通,所以沒有體會到。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條不起眼的消息。只有業內的人才知道,那年國家和很多非洲國家籤訂了很多大型工程合同,很多國家的機場港口地標建築都是由我國一手承包。
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閉幕,北京人民大會堂
作為法語系大四的學生,我能看到的是,從那年從九月開始,突然有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國企湧進學校法語系,招聘畢業生赴非。因為待遇不錯,加上前幾屆少數學長的反饋也還可以,很多同學都躍躍欲試。
而我,仍是按照原計劃一直在複習,絲毫沒參與這些。但人生裡,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雖然不起眼,但足以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我至今仍記得,那是一個周五的黃昏,校園裡已經是周末的輕鬆氣氛了,廣播裡放起了流行歌曲。我原本坐在自習室裡學習。那是我從大三起,每天都去的地方,位置都是固定的,周圍也都是熟悉的同學,甚至和門衛大爺也熟悉了。
那一天的黃昏,不經意地,窗外的廣播裡響起了齊豫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 橄欖樹
我感覺自己一下呆住了。似是猛然驚醒,想起了我初中起就愛看三毛的書。當年的我對她的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還曾把白紙上蒙在地理課本上臨摹過非洲地圖,做過很多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的夢。
但實際上,我可能從未想過自己真的有可能和她一樣去非洲生活。現在機會突然來了,我怎麼反而陷在原定的生活軌道裡,對此熟視無睹呢?
默默聽完那首歌,我放下手中的筆,走出教室,在學校的小樹林裡轉了一圈。腦海裡一直想著那首歌的旋律,回來時就做了決定。
就這樣,一旦心思動了,很難再回到原來的狀態了。我很快在一家法國企業找了份實習,為之後找工作的面試增加一點競爭力。插個題外話,這份實習只有幾個月,但和當年的法國人力資源經理仍有聯繫和見面,前年申請商校時,他還給我寫了推薦信。
實習結束後,又面試了兩場,拿到了兩家企業的offer,最後選了一家中字頭的,確定了去北非阿爾及利亞工作的行程。父母知道後自然是不樂意的,但他們也從來沒法幹涉過我決定的事。上網查資料得知北非經濟條件尚可,他們也就接受了這個事實。他們覺得黑非洲最窮最亂,是不能去的。
西非國家剛果布
幾個月以後,我又一次挑戰了他們的底線。
在和其它七名應屆生一起等待辦理阿爾及利亞籤證的時候,公司中標了西非國家剛果布的十幾億美元的一個大項目,上下一片歡騰,但也需要立刻有法語翻譯能隨管理層去考察一個月。
當時在家的我,因為閒得無聊,就跟人事處的朋友打了個招呼報了名。沒想到很快接到通知讓我準備出發。因為其它七名應屆生沒人報名,我是唯一候選人😂。
父母當然是反對的,因為這就是他們認為最窮最亂的黑非洲。我再一次說服了他們,理由是只去考察一個月就回。
其它同事都覺得我是不是瘋了,這樣的地方要去也只能是男生去。但實際上,我有朋友剛從布拉柴維爾(剛果共和國首都)考察回來,籤了那邊的工作。如果真的那麼可怕,她完全可以實習完就換工作。
布拉柴維爾,西非國家剛果布首都
後來的考察進展很慢,一個月變成了三個月。再後來,工作都上手了,也慢慢習慣了。因為是第一批人員,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很多重要的工作,參加到很多高級別的談判,我也慢慢更傾向於留在剛果布了。
再加上當時已經進入十二月,我個人更願意過夏天,不喜歡冬天,(是的,非洲大部分國家也有冬天😄),就決定不再去北非,留駐西非了。
那兩年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公司商務合約部與政府部門和商業夥伴的聯絡,使館政府海關律所海運公司保險公司等等。實際也不算是翻譯了,大事和上級匯報,小事自己把握。
對於剛畢業的二十出頭的來說,法語談不上純熟,經驗更是聊勝於無,卻參與著這個十幾億的大項目的日常商務洽談,還是很鍛鍊人,且有成就感的。
後來我在哈佛學者中國問題專家 Shaun Rein的 The War for China’s Wallet一書裡,也讀到了這個現象。他的加拿大朋友問他,為什麼中國一些大公司的重要項目,都是由極其年輕的基層崗位上的中國人在對外結束?
因為上年紀有級別且能用外語工作的中國人,數量不夠多啊。改革開放才多少年,英語人才我不知道缺不缺,法語是缺的。
不得不說,學法語讓我們比較快速地實現了經濟獨立,擁有了更多的人生選擇。
那年網上傳過一個各專業應屆畢業生工資排名,第一次,小語種法語排了第一。
因為那年大批法語系學生都選擇了赴非,駐外工資自然一下就上去了。畢業幾年後,我的很多同學也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等地買房了。應該是少數可以靠自己收入買房的專業之一吧。再早一些畢業的,或者有父母幫忙贊助的,趕在08年拐點之前,還能買多套。
如今看著房價飆升,這些投資可謂是有先見之明。
非洲歸來後,繼續學法語
生活慢慢過成了想要的樣子
結束兩年非洲外派後,我還是沒有放棄讀研的想法。一方面經濟完全獨立了,另一方面可能我本身就是個愛學習新東西的人吧,不願意太早安定下來限定自己。
所以當時我的A計劃是報考北京的一所高校的法語研究生。B計劃是出國。後來複習了幾個月,還考了一個挺好的分數,順利入學讀研。又在研二時來法國一所政治學院交換學習一年。當時的男朋友也陪我一起來讀了一個商學院的課程。
最後意外也不意外地,他在法國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我們順理成章地留下來,辦婚禮,生孩子,買房子,孩子上學。
女兒在一歲時就入託了。我也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因為換了好幾次國家和城市,這些年做過的工作不少,涵蓋的領域也不少,現在生活穩定下來了,職業規劃也應該更專一一些。
大約自2010年起,很多中國企業開始把「走出去」策略的目光轉向歐美,海外投資的項目從基建升級擴大到了很多領域,尤其是技術領域。
中國公司在海外越來越活躍。考慮到這一點,我又申請了一個商校企業管理的碩士。
讀這個碩士期間,明顯感到和前幾年不同,阿里巴巴華為小米等一系列中國企業的名字已經為同學們所熟知。阿里和京東更是展開競賽,紛紛在巴黎成立了辦事處。
小米在巴黎開店第一天,法國人清早排隊,排了幾條街。還有法國同學和我諮詢代購一款one plus的手機,我都沒聽過這個牌子,但是在海外年輕人中風評很好。
小米在巴黎開店第一天
時代在變,雖然緩慢,但是這變化,肉眼可見。
經過一段時間的net working,九月,我在一家投資公司開始了一份新工作,工作內容與中國市場相關。這些年,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走了一些彎路,但生活,總算過成了我想要的樣子。
女兒的法語是和託兒所幼兒園老師學的,英語在幼兒園開始學,我少量教。中文則全靠我自己教。自打入託後,她常冒一些我沒聽過的法語詞,還不時糾正我的法語發音。感覺如果我再不加緊努力的話,會是家裡法語最差的人了😄。當然,我會是中文最好的。
我受益於法語學習
也支持更多語言進入中學課程
回憶起來,我覺得,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學法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業的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再學一個其它專業,則會發展得更好。我的同學朋友裡,在歐洲法語國家(法國、瑞士、比利時)、北美(加拿大)和非洲國家生活的都有。在企業、行政機構、高校工作的,自己創業當老闆的,也都有。
據說最傳奇的是當初同期在非洲的同事,一個比我年齡小的男孩子,留在那裡開了超市遊樂園運輸公司,如今身家不菲。畢竟非洲還在發展中,市場空缺大,發展空間也大。
至今想起當年在住處不遠的路燈下看書備考的剛果年輕人,在公司安裝的的水龍頭下邊洗衣邊開心地唱歌說笑的的當地婦女們,仍默默覺得感動。
如今和法國人談起這段往事,雖然他們對中國在非洲的大規模發展是很眼紅和質疑的,但如果我用他們的話說,我很高興自己曾為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況做了一點小小貢獻,他們也是無話可說的。
個人而言,我曾經的很多美好願望,體驗非洲,定居歐洲,翻譯小說,讀商校,城裡上班,住在鄉下,都一一實現。10年還一度寫過一個頗有點擊率的旅遊博客。11年「說走就走」旅遊風潮最盛的時候,還差點出過一本書,後來由於時間精力的原因,作罷了,這些應該都是學法語帶來的機緣吧。
從國家發展的層面上,我也是贊同增加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進入中學課堂的。這世界本就多樣化,國外的學校也都是有很多種外語讓學生自由選擇。會幾門外語的人也不少見。像我國這樣,單把英語拿出來,統一給所有學生,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最近的外交事件也證明,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當然,可能作為家長,要付出的可能更多。我們那個年代父母不管自生自滅的狀態,已經都成過去式了。
關於德語和西班牙語,我都嘗試學過,選修和報課外班那種,但因為談不上非常熱愛,以及語言環境和學習動力的缺乏,所以沒有堅持下來,也都忘了。
法語唯一優於這二者的一點是,我國和法國以及法語非洲的傳統友誼更深厚一些,關係更火熱一些,潛在的工作機會也更多一些。缺點是,這三種外語裡,法語可能是學習人數最多的。
所以我覺得德語和西班牙語也是不錯的選擇,關鍵在於個人喜好以及和職業發展結合好,作為家長可以觀察下孩子的性格氣質。
我說不上我本身就是這種性格所以適合法語和法國,還是學法語來法國的經歷也影響了我的性格,總之,我和法語不算違和。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關於咱們這代人自己學外語的故事,你有哪些體驗想和我們聊聊?歡迎來小花生網(www.xiaohuasheng.cn)分享你的故事哦!如被微信選用,會有特別感謝!也歡迎加編輯微信(linzi1939)詢問交流 …
更多「有關學外語」的故事: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書開團
周二:話說思維和方法
周三:怎麼閱讀,怎麼學英語
周四、五:教育思考和實踐
周六、日:美好生活畫報、熱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