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地球村的世紀,是國際化的世紀,隨著21世紀初中國加入WTO,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我們對於外語的學習越來越重視!
英語成為中小學生的在校學習課程已經幾十個年頭了,英語教學也是經歷各種改革得最多的,學院派,江湖派都弄的沸沸揚揚,因為它畢竟是一門外語,學習它的目的不是單一的考試,而是聽說讀寫甚至是譯,全方面的綜合能力。單單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收到過的社會抨擊實在是太多,曾經的「啞巴英語」四個字讓多少人開始自省,讓多少人開始反思我們的教學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下面,筆者將和大家分享一下國人學習英文的歷史以及英文在我們國家的發展!歡迎大家點擊上方藍色圖標關注並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NO.1英語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
英語來到中國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中國開始慢慢興起學英語,還要倒回到十九世紀的中葉,當時,廣州是中國第一個開埠的城市,有著五口通商之稱,和老外貿易來往多,自然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但是基礎教育的學校裡還沒有引進。
廣州市面上當時就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首先看這個名字,就看出出書的人和買書的人不打算把英語教好學好,事實上也是如此,《鬼話》教中國人學習英語只不過是一種簡陋粗淺,而且注音(不是音標,是漢字諧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把morning注為「貓迎」……
一些年以後,隨著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和少部分人中的流行,第二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定格在了上海,十九世紀後期,上海出現了一本,可以說中國英語教科書史上,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與《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內容相比,此書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出現了句子中心論!美中不足的是,那時候還沒有音標系統,此書中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註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賣妮切普特兒絲阿雷兒因祭司布克」。除此以外,上海灘獨特的氛圍使英文發展成了以通俗的、朗朗上口、又像打油詩一樣押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其影響之深遠,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能見到"洋涇浜"英語的影子。初學英語,或者是對英語拼讀語音不太敏感的學習者,都會下意識地用漢字來給生單詞注音,舉個現實教學中的例子我所帶班上的一位六年級學生就用"史必克"來注音"speak ".
NO.2 中國人英語學習方法的演變
縱觀咱們的英語習得史,以上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階段可以稱作為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一直以來,咱們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基本可以總結如下:
(1)完全以字(單詞)為中心,捨本逐末。相當簡略;
(2)完全以我們的中式漢文化的實際環境來強迫英文適應我們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換言之,就是我們再用「字本位」學習英文。
漸漸地,到了清朝末年,大學在19世紀20世紀交替之時,
國人有了第一部漢語語法書《馬氏文通》,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中的語言規律。借用英文grammar的諧音,當時被稱之為「葛郎瑪」,而且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也有語言「規律」可循!從此我們有了總結語言規律的東西——語法,那這一划時代的書籍對我們的英語學習起到了什麼樣的推動作用呢?它讓我們從「字本位」變而為強調「語法」,學習者的注意力不再僅僅是單個的詞,而是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係」上,人們開始重視完整的句子,並努力理解其結構所產生的意義。對於那時還處於「啟蒙期」的英文學習者而言,這無疑這是一次大革命。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人學習英文的方法似乎停滯了前進更新的腳步,從此以後,還是停留在這個兩個方面,要麼強調「詞本位」,絞盡腦汁地背單詞,更有甚至拿著牛津 朗文詞典瘋狂地背,以為背下來數以萬計的詞彙就等於掌握了英文;另一方面在強調「句本位」,各種「800句」,「500句」,帶著噱頭的商人們在市場上興風作浪,不知道哪裡弄來的一些「金句」,讓學習者以為把這些句子倒背如流,就能徵服英文,乃至全世界。這樣的發展狀況,帶來的積極影響很明顯——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熱情幾十年從未減退,而負面影響也是令人尷尬——國人的真正英語交流能力似乎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英語學習任重道遠,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學習語言要遵循科學的規律,劍走偏鋒,囫圇吞棗,結果可想而知;目前我們學習英文的目的一般是考試或者交流或者翻譯,目的導向不同,學習方法也不同;在後面的文章中,筆者會陸續分享一些扎紮實實的英文學習方法,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