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華
如果不是有確切數據,我根本不信,山明水秀、民風淳樸的富民,居然很有尚武的傳統,而且歷朝歷代將士群體中還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
《富民城》 杜斌攝影
富民縣雖然早在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就建縣,可直到明天啟二年(1622)期間三百多年,都沒有設置縣學,縣內讀書人需到羅次縣(今屬祿豐)縣學參加院試。文武生員都以羅次縣考生身份參加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舉人、貢士、進士,都計為羅次縣。所以,查閱雲南科舉取士名冊,富民縣就只有1622年單獨設置縣學以後的舉人進士。其中文、武進士各1名,文舉人16名,武舉人39名!
這些數據,與一些文獻名邦相比,實在少得可憐。文安邦,武定國。與之相應,富民歷史上很少有數得上的治世能臣,倒是真出了幾個叱吒疆場、青史永垂的將軍,他們在平定天下、抵禦外侮的戰爭中浴血奮戰,甚至犧牲生命。
官至雲南提督(從一品)的蔡成貴,可能是歷代富民人中官階最高者。據民國《新纂雲南通志》及《清世宗實錄》記載,蔡成貴為富民人,以行伍起家,屢立戰功,雍正九年(1731)以廣西左江總兵升任雲南提督。雍正十一年,普洱屬思茅土把總刁興國糾苦蔥蠻人及元江夷人叛亂,蔓延幾個州縣。蔡成貴從大理調遣兵將,來圍剿刀興國的叛軍。官兵夜攻普洱城,火把和火箭不斷飛進城裡。叛軍的象隊因為懼怕煙火而散亂地東奔西躥,使判軍無法集結隊伍進行有力的反擊。官軍乘勢架起長梯,攻上城頭,控制戰局,並最終平定了叛亂。
《新纂雲南通志》還留下了蔡成貴的一則佳話:「成貴善養士卒,與同甘苦,而性儉素。時張允隨為總督,成貴入見,冠敝冠。允隨曰:『老將軍冠不當易耶?』成貴曰:『此冠曾三面聖矣,聖主猶優容之,明公乃以為嫌乎?』允隨默然。」
官至總兵(正二品)職位的武將還有道光十二年(1832)武進士張萬清和同治十二年(1873)武舉人張紹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紹模,可謂滿門忠烈。父親張其昌為參將(正三品),隨雲貴總督岑毓英徵戰援越抗法戰場壯烈犧牲。張紹模以軍功升任貴州古州鎮總兵,在平定地方匪亂中陣亡。弟弟張紹文,官至都司(正四品),在援越抗法前線病故。弟弟張紹康,光緒二十六年(1900)升任副將(從二品),調廣東剿匪,舊傷復發死於軍中。
「文不愛財,武不怕死」是當年忠烈嶽飛的美好願望,其實也是千百年來統治者和百姓的共同願望。當國際爭端、民族矛盾激化到只有用戰爭才可以解決的時候,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保衛家鄉、保衛祖國,何況是領國家軍餉的軍人?
所以,當外族來侮、國家危難之時,總有無數民族英雄捐軀沙場、視死如歸。抗日烈士嚴家訓就是這樣的人。
嚴家訓(1898年-1938年4月28日) 資料圖
每次站在家鄉元山村後的嚴家訓烈士墓前,我總在想,嚴家訓沒讀過書,古代忠義之士的故事恐怕知道得也不多,是不是家鄉這塊土地上自古以來的這種豪俠之氣滲入了他的思想深處,使嚴家訓在日寇來侵毅然請戰,最終獻身疆場?但每每不得其解。
嚴家訓,字誨誠,雲南省富民縣人,生於1898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幼年喪父,15歲賣身從戎,在滇軍服役。1927年雲南「六·一四」兵變,因救龍雲有功,被擢升為省主席龍雲的衛士大隊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雲南省僅用28天時間就組織起第一支四萬人的出徵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六十軍,於10月5日在昆明巫家壩隆重誓師,踏上徵程。嚴家訓看到出徵將士裡沒有自己,堅決向龍雲請戰:「主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為軍人,豈能容忍日寇進犯?我決心保衛祖國,即使戰死疆場,為國犧牲,也是光榮的。」經過他再三請求,龍雲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按照他的少將軍銜,本應該擔任旅長,但旅長已任齊,龍雲只有委派他擔任團長。嚴家訓坦然地說:「我出徵是為了抗日,不是為了當官。」於是受命六十軍183師1082團少將團長。
1938年4月21日,按照最高統帥部安排,軍長盧漢率六十軍到達徐州,參加徐州會戰,4月22日開始在臺兒莊一帶與日寇激戰。183師集結在陳瓦房、小莊、五聖臺和鳳凰橋一帶,1082團奉命據守鳳凰橋和瓦窯路。自4月22日戰役開始以後,嚴家訓一直身先士卒,奮勇當先,親自在前沿陣地上指揮,帶領全團官兵英勇殺敵。28日傍晚,日寇發炮5000餘發,持續一個多小時轟炸六十軍東莊、鳳凰橋、火石埠陣地,嚴家訓在戰壕巡視指揮時,不幸被日寇炮彈擊中,傷重犧牲,實踐了自己精忠報國的誓言。時年40歲。
嚴家訓犧牲後,由於戰功卓著,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中將,經雲南省主席龍雲報最高統帥部特許,遺體發回原籍安葬。嚴家訓遺體葬於故鄉富民縣元山村後。六十軍在臺兒莊戰役中一萬多將士陣亡,嚴家訓是唯一歸葬故土的英烈。
嚴家訓烈士之墓
多年以後,我在鳳凰網看到一部專題片,其中講到我省安寧籍抗日烈士、六十軍183師542旅少將旅長陳鍾書在臺兒莊殉難後,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中將,蔣介石親筆題寫「金碧爭輝」四個大字,也特許按遺囑將遺體發回昆明圓通山安葬。但因戰場形勢突變,最終陳將軍遺體只是草草葬於徐州東關外亂葬崗,連個馬革裹屍還的遺願都沒能實現。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的富民縣只有三萬多人口,在抗戰中犧牲的將士就有200人,其中絕大多數都犧牲在臺兒莊戰役。
時值嚴家訓烈士壯烈殉國80周年,謹以此聯,祭奠先烈:
熱血御強倭,振國神威存國土;
九州懷烈士,弘民正氣壯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