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錢學森》觀後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020-12-17 尚書翰林

澎湃的海浪拍打著船舷,1934年的一天,浪潮將一位立志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中國青年送出了國門。時隔二十年,同樣的碧海藍天,懷抱著同樣堅定地報國之志,他歷經種種艱難阻撓毅然決然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就是錢學森,我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我不僅被錢學森克服艱難險阻,不言放棄,回國指導新中國飛彈衛星研究的精神所感動,更是被影片中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愛情和友情所折服。

1934年錢學森考取了公費留學,在離開之前,他緊緊的握著蔣英的手,對她說:「跟我走吧。」此時的蔣英剛剛從歐洲學成歸來,並且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場演唱會,可以說是處於事業的上升期,而此時的錢學森不過是個不知未來如何的學生而已。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蔣英冒著放棄自己理想的風險答應了錢學森的請求,和他一同踏上了異國之旅的徵程。而後的事實證明,蔣英也的確為了支持錢學森的事業而失去了成為一名著名歌唱家的機會。但她卻從來沒有後悔過,影片結束的時候蔣英的一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我,她說:「中國可以少一個我這樣的歌唱家,卻不能少了你錢學森這個科學家。」

寬容大度的她一直都是錢學森最堅實的守護,在美國被美國政府懷疑、誣陷、囚禁、監視的日子裡,是蔣英一次次守候在錢學森的身邊給他溫暖,給他信心和力量,讓他堅信總有一天他們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我想,如果不是有蔣英的存在,錢學森也不會在被美國囚禁監視的日子裡創造出巨大的成就吧。

有人說,當一個人不能從愛情中收穫甜蜜的時候,真摯的友情同樣能給他安慰。這麼說來,錢學森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不僅收穫了愛情,也獲得了真誠的友情。

影片中錢學森的好友羅友來為了不使美國政府從自己身上下手誣陷錢學森,就將自己多年來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付之一炬,並在錢學森最艱難迷茫的時候,與他一起聽《我的祖國》共勉,給予錢學森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導師馮.卡門也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在錢學森被囚禁的日子裡,他不辭辛苦的四處奔走,傾盡全力解救他最心愛的學生。

在錢學森一心一意要離開美國回到中國的時候,很多人都設法阻撓,雖然馮.卡門也清楚地知道錢學森的離去將是他和美國航天界的一大損失,但他始終選擇尊重錢學森的決定,從來沒有利用導師的身份強迫或是威脅過錢學森,這也使得他後來成為錢學森一生的良師益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人的支持和幫助,錢學森才能在重重阻撓下順利的回到祖國。

當然,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最重要的還是錢學森有一顆堅定的愛國心。在他學術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美國政府給他拋出了橄欖枝,承諾了他豐厚的薪水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並允許他進入美國尖端航天事業研究中心,為他的學術研究提供最先進和精準的設備,但這絲毫動搖不了錢學森想要回到祖國的決心。

他的導師馮.卡門曾經問過他:「你打算在一個農耕社會怎樣運用你的航天技術?「錢學森回答道:」只要我願意,我可以回去種蘋果。「多年後,錢學森將他種的」蘋果「送上了天空,讓世界見證中國的奇蹟。如馮.卡門所說,我們國家當時的情況是很艱難,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讓中國強大起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負。

我們財政緊張,但從來不讓科研人員為難,我們國家盡最大的努力給飛彈研究提供條件,在1958年我們因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的時候,國家依舊為科研人員提供肉,蛋等營養品。1966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的科技幫扶人員,我們中國的科研人員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卻突然失去了方向,很多人都開始不知所措,對中國的飛彈研究失去信心,蘇聯和美國等也在等著看我們的笑話。

但錢學森和我們眾多的科技人員不會讓他們的陰謀得逞,他們堅信我們憑藉自己的力量也一樣可以成功。錢學森說:「我們中國人不比他們少長一個腦子,他們美國人能造出來的東西,我們一樣可以造出來。」我覺得這句話絕不只是在鼓舞士氣,因為它的的確確的被我們勤勞而有智慧的中國人民證實了。

電影影片中有一個人物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叫張工農,是一個從死人堆裡走出來的戰鬥英雄,他是個粗人,不懂什麼科技,但他有一顆求學上進的心,不懂就問,不會就專,最終他在一次飛彈發射失誤的探討會上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關鍵,做到了一鳴驚人。

有這麼多張工農一樣的奮鬥者,有錢學森這樣的指導者,還有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那麼,環境艱苦又如何?無人幫扶又如何?我們的科研人員一樣在錢學森的帶領下克服千難萬險,在艱苦的環境中做出了驚人的成績。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今天的我們如此的幸運,生活在一個文明而遠離硝煙的國家,我們不用為了國家的獨立而像眾多烈士一樣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不用為了國家擺脫帝國主義的圍困而日夜辛勞,但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堅定地愛國心,愛人心。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不屈不撓的奮鬥史,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正義與真情。馮.卡門是一個愛國者,但他不會用愛國的名義去強迫他的學生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守護或是堅持的信仰。我們無法要求別人改變他們堅守的立場以成全我們的信仰,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堅守自己的立場,堅守自己的心。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注釋】白馬篇:又名「遊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金羈:金飾的馬籠頭。連翩:連續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白馬奔馳的俊逸形象。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去鄉邑:離開家鄉。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向平凡生活的英雄致敬!
    太平天下,電影裡的英雄讓我們,情緒激昂,熱血沸騰!那一幕幕激情澎湃的情節和眼花繚亂的特效畫面,滿足了每一個人平凡平淡的生活!我看過最感動的一部電影就是《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記錄了中國發展70年,那些躲在偉大祖國偉大復興背後的或小人物!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讓人潸然淚下的英烈臨終家書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心中有無限留戀和牽掛,但依然選擇從容赴死。 【左權: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 下面這封家書是左權將軍寫於大戰開始前的午夜,原打算只寫十幾個字,結果將軍一下筆,就寫了600多字。
  • 今天讀讀這些家國天下的詩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是樂府歌辭,又作《遊俠篇》,大概是因為這首詩的內容是寫邊塞遊俠的緣故。詩中塑造了一個武藝精熟的愛國壯士的形象,歌頌了他的為國獻身,誓死如歸的高尚精神,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酒清代:秋瑾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捐軀赴國難,丹心照汗青
    文安邦,武定國。與之相應,富民歷史上很少有數得上的治世能臣,倒是真出了幾個叱吒疆場、青史永垂的將軍,他們在平定天下、抵禦外侮的戰爭中浴血奮戰,甚至犧牲生命。官至雲南提督(從一品)的蔡成貴,可能是歷代富民人中官階最高者。
  • 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寫作指點
    一、觀後感?觀後感,即觀看完電視、電影等文藝或文化作品之後的感想、感悟、啟發、聯想或決心。其中,&34;是基礎,重點是&34;。所謂&34;,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還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或理想。
  • 二十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古人厚重家國情懷
    本文梳理20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受古人深沉的家國情懷。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出塞》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愛國情懷是抗戰精神的核心靈魂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