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懷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是對祖國不離不棄的眷戀和義不容辭的擔當。抗戰時期,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尊卑高下,抱定了「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抱定了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愛國情懷凝聚起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使國共兩黨墜入10年內戰之中。此時的國民黨內部,也是派系重重、四分五裂,先是寧漢對立,繼之又有寧粵對立,蔣桂戰爭與蔣馮閻大戰,更是將中國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自明治維新以來對中國充滿侵略野心的日本帝國主義趁亂入侵中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客觀上縱容了日寇對中國的入侵。日寇又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上海與華北,最終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將戰火燃向全中國,使得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保衛華北」「保衛中華民族」成為炎黃子孫的頭等大事。
1931年,肩負民族希望的中國共產黨人率先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日救國。1932年剛剛成立不久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1935年,中國共產黨人捐棄前嫌,又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通電全國抗日。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熱忱,得到了全體中國人的擁護。「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在民族興亡千鈞一髮之時,愛國情懷成為一種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誠覺悟,並得以凝聚和壯大。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愛國情懷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犧牲精神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家庭為了抵抗日寇視死如歸,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首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曾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懷著對國家的摯愛,發出的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在山東,國民黨專員範築先的一個兒子戰死後,他又將長子和兩個女兒送到延安,自己在聊城保衛戰中身負重傷,仍率部血戰,直至與700名守城軍民全部殉國。
在忻口會戰中,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戰死於抗擊日寇的沙場。犧牲前,郝夢齡將軍在家書中寫道:「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成功便成仁。為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既犧牲後,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餘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稱讚郝夢齡等是中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範」,證明「中華民族絕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於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
在太行山上,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指揮反「掃蕩」壯烈犧牲;狼牙山巔,八路軍五壯士捨身跳崖;白洋澱畔,八路軍冀中軍分區指揮員孔慶同隻身掩護戰友撤退,當敵人圍上來的時候,他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在突破日軍包圍的戰鬥中身先士卒,血灑疆場。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新四軍第六支隊謝繼書、謝繼祥、謝繼良兄弟3人在與日寇作戰中先後壯烈犧牲。眼看自己的3個兒子全部為國捐軀,英雄母親含淚忍痛說:「我和兒媳要把4個孫子培養成人,讓他們長大後精忠報國!」
正如當時的一篇報紙社評寫道:「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全體中華兒女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愛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洗刷了近代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
抗戰時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歷史證明,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精神力量,在任何危急關頭始終是全民族的共同意志。
這種共同意志積澱於千百年來的民族血脈之中,體現在國難當頭時無數仁人志士的行動之中。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地區發動和組織群眾進行抗日鬥爭。當時,她在一首詩裡抒發了自己為抗日不惜犧牲一切的情懷:「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抱著這種為國捐軀的決心,1935年,時任東北抗聯團政委的趙一曼因重傷被捕,至死不屈。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從容就義,「民眾的旗,血紅的旗,收殮著戰士的屍體,屍體還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
臺兒莊會戰前期,防守藤縣的122師官兵死傷殆盡,師長王銘章陣亡。消息傳來,藤縣縣長周同悲痛萬分:「抗戰以來,只有殉土的將領,沒有殉職的地方官,我要做第一個為國犧牲的地方官。」說完,周同便登上城牆墜城自盡。
當我們重新翻閱這些歷史的細節,無數英烈面對滴血的屠刀和發燙的槍炮,面對兇殘的外來侵略者,表現出的堅定與從容、剛烈與無畏,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這種捨生取義、共同禦侮的生動場景,這種貫穿著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有力地支撐起全民族的希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史詩。
作者:李松林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