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愛國情懷是抗戰精神的核心靈魂

2020-12-17 人民網

愛國情懷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是對祖國不離不棄的眷戀和義不容辭的擔當。抗戰時期,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尊卑高下,抱定了「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抱定了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愛國情懷凝聚起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使國共兩黨墜入10年內戰之中。此時的國民黨內部,也是派系重重、四分五裂,先是寧漢對立,繼之又有寧粵對立,蔣桂戰爭與蔣馮閻大戰,更是將中國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自明治維新以來對中國充滿侵略野心的日本帝國主義趁亂入侵中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客觀上縱容了日寇對中國的入侵。日寇又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上海與華北,最終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將戰火燃向全中國,使得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保衛華北」「保衛中華民族」成為炎黃子孫的頭等大事。

1931年,肩負民族希望的中國共產黨人率先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日救國。1932年剛剛成立不久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1935年,中國共產黨人捐棄前嫌,又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通電全國抗日。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熱忱,得到了全體中國人的擁護。「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在民族興亡千鈞一髮之時,愛國情懷成為一種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誠覺悟,並得以凝聚和壯大。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愛國情懷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犧牲精神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家庭為了抵抗日寇視死如歸,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首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曾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懷著對國家的摯愛,發出的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在山東,國民黨專員範築先的一個兒子戰死後,他又將長子和兩個女兒送到延安,自己在聊城保衛戰中身負重傷,仍率部血戰,直至與700名守城軍民全部殉國。

在忻口會戰中,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戰死於抗擊日寇的沙場。犧牲前,郝夢齡將軍在家書中寫道:「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成功便成仁。為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既犧牲後,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餘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稱讚郝夢齡等是中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範」,證明「中華民族絕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於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

在太行山上,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指揮反「掃蕩」壯烈犧牲;狼牙山巔,八路軍五壯士捨身跳崖;白洋澱畔,八路軍冀中軍分區指揮員孔慶同隻身掩護戰友撤退,當敵人圍上來的時候,他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在突破日軍包圍的戰鬥中身先士卒,血灑疆場。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新四軍第六支隊謝繼書、謝繼祥、謝繼良兄弟3人在與日寇作戰中先後壯烈犧牲。眼看自己的3個兒子全部為國捐軀,英雄母親含淚忍痛說:「我和兒媳要把4個孫子培養成人,讓他們長大後精忠報國!」

正如當時的一篇報紙社評寫道:「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全體中華兒女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愛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洗刷了近代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

抗戰時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歷史證明,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精神力量,在任何危急關頭始終是全民族的共同意志。

這種共同意志積澱於千百年來的民族血脈之中,體現在國難當頭時無數仁人志士的行動之中。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地區發動和組織群眾進行抗日鬥爭。當時,她在一首詩裡抒發了自己為抗日不惜犧牲一切的情懷:「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抱著這種為國捐軀的決心,1935年,時任東北抗聯團政委的趙一曼因重傷被捕,至死不屈。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從容就義,「民眾的旗,血紅的旗,收殮著戰士的屍體,屍體還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

臺兒莊會戰前期,防守藤縣的122師官兵死傷殆盡,師長王銘章陣亡。消息傳來,藤縣縣長周同悲痛萬分:「抗戰以來,只有殉土的將領,沒有殉職的地方官,我要做第一個為國犧牲的地方官。」說完,周同便登上城牆墜城自盡。

當我們重新翻閱這些歷史的細節,無數英烈面對滴血的屠刀和發燙的槍炮,面對兇殘的外來侵略者,表現出的堅定與從容、剛烈與無畏,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這種捨生取義、共同禦侮的生動場景,這種貫穿著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有力地支撐起全民族的希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史詩。

作者:李松林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提供)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注釋】白馬篇:又名「遊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金羈:金飾的馬籠頭。連翩:連續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白馬奔馳的俊逸形象。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去鄉邑:離開家鄉。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讓人潸然淚下的英烈臨終家書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心中有無限留戀和牽掛,但依然選擇從容赴死。 【左權: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 下面這封家書是左權將軍寫於大戰開始前的午夜,原打算只寫十幾個字,結果將軍一下筆,就寫了600多字。
  • 二十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古人厚重家國情懷
    愛國是永遠不變的美好品質,正值抗戰勝利73周年。本文梳理20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受古人深沉的家國情懷。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出塞》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送人赴安西》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 今天讀讀這些家國天下的詩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我不僅被錢學森克服艱難險阻,不言放棄,回國指導新中國飛彈衛星研究的精神所感動,更是被影片中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愛情和友情所折服。1934年錢學森考取了公費留學,在離開之前,他緊緊的握著蔣英的手,對她說:「跟我走吧。」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向平凡生活的英雄致敬!
    無所謂的心態不能表明你無畏病毒的精神,而是一種沒有責任心,沒有公德心的表現!與那些平凡的堅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堅毅的眼神,必勝的絕心,贏得全國上下的一致好評!這時候他們不是醫生,他們是民族的英雄,力挽狂瀾的巨人!也是人民手中的利刃,刺破病毒醜陋的皮囊,將病毒打入地獄!還有那不願意露面的基層黨員!我相信,這樣的人就在你我身邊!默默無聞,卻肩負重擔!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2020高考作文高頻考點——「家國情懷」
    「小家」與「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安民、匡扶天下的擔當。長期以來,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中學生正處於築夢的年齡段,內心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快樂、幸福的企盼。
  • 重讀抗戰家書,愛國是永遠的家風
    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近日,手捧《重讀抗戰家書》細細品讀,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如同一個個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切片,透過這些切片,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銘記先烈,感悟家風。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
  • 愛國讀書|南山中學舉行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紀念活動
    ,堅定愛國讀書01紅色傳統融入在南山歷史中南山中學是一所有紅色血液,紅色傳統,紅色底蘊的百年名校。緬懷先烈,繼承紅色傳統,發揚愛國讀書精神,是每一個南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03紅色精神落實在南山行動中全體師生要將紅色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要發揚求實向上的校訓精神,要立大志,做小事,將遠大志向蘊含在具體小事中,在具體小事中體現出南山大志。
  • 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二 愛國如家
    二、愛國愛國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歷史的年輪轉動幾千年,愛國也慢慢沉澱為一種文化。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它已經融在我們的民族精神裡,是我們中國民族靈魂最重要的一部分。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愛國詩歌系列(三)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愛國詩歌系列(三)2012-08-28 00:10:0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範仲淹《嶽陽樓記》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戰國策》)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寧波五鄉中學開展愛國體驗與實踐活動涵養家國情懷
    日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浙江省寧波市五鄉中學的師生們來到位於寧波五鄉鎮同泰嘉陵的浙東抗戰老兵紀念園,緬懷先烈,致敬抗戰精神。寧波市五鄉中學每年都會派師生代表赴該紀念園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 「教書育人,報效祖國」——一位教育人的家國情懷
    晨曦菁英堂董事長任緒超強調說教書育人、報效祖國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有家國情懷,老師們自己愛自己的國家,才能更好和正確的培養教育學生。 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飲水思源,國本不忘」的思想懵懂,清晰或者模糊而已。今天的我們能夠生逢盛世是何其的幸運,沒有共產黨哪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哪來的今天國人的幸福生活。或許有人會說幸福生活是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與國何幹?一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就完全可以作答。正因為如此每年的國慶,集團都特別重視,都會特別用心的去組織一些活動為祖國慶生。
  • 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
    原標題: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所有戰爭中,抗日戰爭最慘烈,也最悲壯。
  • 中國佛教界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實踐的統一
    抗戰時期,巨贊法師呼籲作為社會一份子的僧人為國家分憂、擔當起護國愛教的責任,先後組織成立南嶽佛道救難協會、南嶽佛教青年服務團、南嶽佛教流動工作團和湖南佛教抗敵後援會,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巨贊法師廣行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殺賊止惡、搶救傷員、安置難民,努力弘傳了「人間佛教」思想。南嶽僧眾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踐行著愛國愛教的責任,既鍛鍊了自身,也彰顯了他們保衛國家和救度眾生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