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尋找日本文化的鄉愁?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在臺灣,「日本文化」早就死掉了。原先從日本來的一些習慣,經過「本土化」之後成了「臺灣文化」的一部份。在溫泉旅館我已經學會了如何享受臺式日本文化,管它像不像日本呢?

老實說,我對臺灣並不是一見鍾情。頭兩次作為遊客去臺北幾天,我都覺得極為不舒服,甚至心理不安,因為臺灣太像日本。

最初印象 :太像日本

臺灣曾經是日本殖民地,如今還到處能看到日本的影響。舊式的日本房子,溫泉旅館的榻榻米房間,臺語裡面的日本詞彙,在火車上賣的「便當」、「壽司」等等,都應該是日據歷史遺留下來的。

但在臺灣,彷佛日本的遠不僅是過去的影子。兩邊種了街道的臺北仁愛路很現代,卻讓我想起東京的青山通;忠孝東路的咖啡廳也好像是直接從東京移過來的。逛書店便發現有很多日本雜誌賣,打開電視機就能看到幾個專播日本節日的頻道。

再說,臺灣人也像日本人。雖然說的是中國話,聽他們表達的內容,又很像日本人。餐廳裡工作的小姐,沒有什麼對不起我的地方,仍然重複地說「抱歉,抱歉」。去快餐廳就能聽到「謝謝光臨,請慢用」一類話。這些話,聽起來不太像我以往在大陸、香港所熟悉的中國話,反而更像是把日本話用中文說出來的。

在一個外國城市,眼看不管是舊的東西還是新的東西都這麼像日本,我不能不想到「文化帝國主義」一詞而覺得頭痛。

戰後日本的多數知識份子受了左派史觀的影響,對日本當年的侵華行為深感內疚.佔領臺灣尤其是侵華的起點。去臺灣的日本人,一般都走音通老百姓,臺灣從來不是知識份子選擇的旅遊地點,一個原因就在這裡。我自己因為在中國大陸念過中國近代現代史,腦袋裡的抗戰史觀根深蒂固。我對日本、中國都很熟悉,在臺灣指出「不像中國,像日本」的現象實在太容易了。

在生活層面接觸臺灣人

以前在海外,我碰過很多臺灣人,其中不少對日本是蠻友好的。但我還是在他們溫和的措詞裡刻意尋找對日本的批判。也許這種心理有些變態,可是在戰後的日本,想做一個有良心的知識份子,很難沒有變態心理。畢竟,過去很長時間,我們所聽到約臺灣人的聲音,一般都是以黃春明的《莎喲那拉,再見》為代表的「民族悲憤」。因此,在臺灣看到當地人對日本文化毫無批評地接受的樣子,我的思想難免很混亂。作為學中丈的日本人,我早就習慣聽中國人罵日本。對「親日」的臺灣人,我反而覺得非常不習慣,甚至懷疑他們是否缺乏民族尊嚴。

現在回想起自己當時的思維,我不能不臉紅。我實在太不了解臺灣,也太不了解「文化」了。

今年二三月,我去了兩趟臺灣,在美麗島總共呆了三個星期。這次的日的是採訪,接觸的人相當多,而且大部份是中年以下的本省人,也就是如今在臺灣佔過半數的社會主流人士。跟他們聊天、吃飯、喝酒、唱歌、泡溫泉,我終於有機會在生活的層面探討臺灣文化中的日本因素。

我在上期的文章中已經指出,在臺灣本省人的腦袋裡,日據時代好比是「被(國民黨外來政權)奪取的童年」,不好的記憶不多,大部份記憶是美好的。年經一代沒有親身經曆日據時代,他們的「記憶」是父母一輩直接或間接地傳授的,是經過「編輯過程」以後的「集體記憶」。

臺語裡的日語詞彙

「小時候叫父親「多桑」。我做壞事,他罵我「八格野鹿」。當年的臺灣很日本。」三十幾歲的臺灣朋友告訴我。跟「多桑」一代不同,他自己不會說日語,只是知道臺語裡面的一些日語詞彙而已。有一個晚上在陽明山的公共溫泉,我也聽到臺灣女人向長輩夥伴說「歐巴桑,哈壓克」,很明顯是日文「阿姨,快點兒」的意思。但她又不是在講日語,卻在用已變成臺語的外來詞。

這些外來詞到底有多少,我無法知道,但有兩點是很清礎的。首先,其中不少詞兒在日本早就是過時甚至消失了的,比方說,我們一代的日本人叫父親「多桑」的不多,我自己從小就用「爸爸」(Papa)一詞。又比方說,前兩年當李登輝形容大陸領導人時用的「阿他馬空固力」(水泥腦袋),應該是日本幾十年前的流行語,如今在東瀛已沒有人用,年輕日本人聽也聽不懂,在臺灣卻仍然在廣泛使用。

其次,有些詞兒的語義或多或少已經臺灣本土化了。他們說出「奎摩起」(心情,感覺),「阿砂力」(大方,爽快)等詞兒時的語感,和日文原義有微妙但明顯的不同。

相關焦點

  • 一首《鄉愁》,臺灣臺灣!
    鄉愁一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想必大家都知道,說不定還能夠朗朗上口。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將矛頭對準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臺灣更是處於軍事戰略位置,成為了列強戰略上爭奪的要點。日本明治維新更是將臺灣作為侵略擴張的首選目標,而後以流民被殺為藉口,暴露了侵略的野心,清朝官員提議設立臺灣省。
  • 你好,臺灣!再見,鄉愁!
    長大後,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似乎明白了,「鄉愁」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思念從前,車馬很慢,鄉愁很濃現在,交通便捷,鄉愁變淡再見鄉愁,再見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在中華藝術宮,尋找專屬於上海的鄉愁
    左圖為油畫《上海的弄堂》上海的鄉愁在和平飯店裡,伴隨老年爵士樂隊吹奏過數十年的光陰;鄉愁在金山鎮上,一家老式肉鋪裡藏著斑駁的歲月痕跡;鄉愁在街邊小理髮店裡,延續著不知哪個年代傳來的挖耳朵服務;鄉愁在田子坊裡,折射著這個時代的市井繁華……在「海上畫家畫上海」中,百餘張角度紛呈的作品,描繪著城市的街道、街區的建築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 臺灣「總統府」在日本被稱為「臺灣總督府」
    頂著一頭天生銀亮白髮,穿著一襲日籍名設計師三宅一生裁製的飄逸衣衫,她是從日本回來的高等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金美齡。  她操著一口生澀的臺灣鄉音,卻裝著一副去「國」返鄉的驕人身態,她就站在臺灣民眾的面前,毫不修飾的數落這個臺灣古樸社會的歷史原罪,只因為臺灣頂著一個她所不肯認同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  於是,臺灣的街頭,有人激動起來了,也有人沸騰起來了,可是她又搭機飛回她的原鄉日本去了。我們姑且把她所遺留下來的這個社會怪誕場景,叫做「金美齡現象」吧。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余光中手書《鄉愁》  餘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年輕時,餘先生因為對外國文化的嚮往而選擇主修外文,又屢次去往美國留學和講學。美國文學與文化對他影響愈深,鄉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
  • 鄉愁:記起「我從哪裡來」才知道「我要到哪裡去」
    而人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無根的生活,總要試圖以各種方式抗拒著現代性實踐的流動性、多變性、快速化以及對物理距離的終結,去憧憬多元的、個性化的生活。這樣,鄉愁便與人類的現代化結伴而行,或確切地說——鄉愁是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一種反撥。   誠然,思鄉、懷鄉之情古已有之。翻開中華文化史我們會看到,鄉愁是古人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詩人余光中明人不做暗事,讀著余光中的鄉愁,石川為什麼想學習同為作家的李敖,當年去剝蔣介石的皮那樣,想剝了那個叫余光中去「好死」的人的皮?對於這位忘不了故鄉的臺灣詩人,大陸輿論一片緬懷之聲,臺灣社交媒體上的反應明顯少於大陸。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
  • 在余光中的「母鄉」和「妻鄉」常州,學者共話「鄉愁文化」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的現代詩《鄉愁》曾經點燃了一代華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論壇上,中國評協副主席、評論家毛時安;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音樂家許舒亞等長三角知名專家、學者此齊聚一堂,探討「鄉愁文化」。這也是由常州市僑聯、常州市文聯等單位主辦的「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系列文化活動的壓軸大戲。在此前的9月10日,一臺大型情景音樂會《鄉愁》也在鳳凰谷大劇院大劇場上演。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2017年12月15日 14: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大陸人看臺灣:山中行腳留鄉愁 我們都是趕路人
    中新網10月21日電 臺灣《旺報》21日刊登北京師範大學學生葉駿的文章稱,他站在滇南景邁山上一片開闊的茶地裡,極目遠眺,他看到無數的民族,無窮的生命,看到最後一灣鄉愁,看到最匆匆的一條道路。  文章摘編如下:  胡德夫是我最喜歡的臺灣民謠歌手,後來臺灣歌壇有了羅大佑,有了李宗盛,卻沒有了胡德夫。
  • 一條連接著大陸與臺灣的老街
    答案還要從這裡一條叫做「臺灣路」的漳州老街上尋找一千多年前漳州還不叫這個名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一脈相承漳州老街就是從這時起成為許多臺灣人心底綿延不盡的鄉愁1666年一個叫做陳永華的漳州人在臺灣修建了第一座文廟臺南孔廟培養了大批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學子被稱為「全臺首學」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是幾代人鄉愁的回憶呀!余光中生於1928年,於2017年去世,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一生都在四處逃亡與背井離鄉中顛沛流離,他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 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23:23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王雲) 12日,荊楚網《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線投稿系統》收到一封臺灣曾女士的尋親郵件,尋找她的姑媽何玉蘭(隨州何家畈人,約85歲高齡)等親人。
  • 日本人眼中臺灣不過是沒有文化的動物世界 帶去的只有殺戮和姦淫
    現在臺灣一些人叫囂著日本帶去了文明,對日本更有所謂的「歸屬感」,更是以文化的藉口尋求獨立。但可能讓這些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日本人的眼中,當初的臺灣就是一個蠻荒之地,島上住著的就不算是人而是一群動物。在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馬關條約》還沒有籤署之前,原日本文部省官員伊澤修二便悄悄的找到已經提前預定的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他當即表示日本要徵服臺灣,除了武力上的徵服外,還需要對臺灣土著的精神進行徵服,並讓臺灣在以後作為日本推進大陸政策的前進兵站。伊澤修二的這個想法與樺山資紀不謀而合,隨後伊澤修二便成為了臺灣的學務部長。
  • 儒風鄉情丨臺灣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的「鄉愁」:相見更會想念
    圖片說明:2017年4月,臺灣遠東科技大學王元仁校長率團到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交流訪問。1971年,詩人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彼時的余光中20多年沒有回過成長故地南京,思鄉情切,內心澎湃。40多年後,《鄉愁》已不是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的人生註腳:同樣居住在寶島臺灣,王元仁與家鄉山東因為一張張機票而聯繫愈加緊密,就像每年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如果當年沒去來年也會去走走。」
  • 故土永在 鄉愁永存
    這位全球華人熱愛的詩人,一首《鄉愁》讓兩岸同胞熱淚盈眶的詩人,在89歲之際,靜悄悄地在高雄一家醫院裡告別了人世。想起17年前,在臺灣高雄的中山大學教師寓所裡採訪老先生的情形,又在眼前浮現。2005年7月18日,我們《巖松看臺灣》採訪組一行四人,按預定計劃前往高雄的中山大學校園採訪余光中先生,那年他77歲。
  • 臺灣小鎮的民俗風情 承載著許多眷戀與鄉愁(圖)
    充滿田園風情的鄉村小鎮作為臺灣人賴以生存的美麗鄉土,承載了臺灣人濃濃的眷戀與鄉愁。臺灣導演侯孝賢在其影片《悲情城市》中,以其標誌性的長鏡頭讓人體味到了九份山城的蒼涼與懷舊,隨著影片的熱映,臺灣的特色小鎮便以其東方古典的懷舊風情吸引了全球遊客的目光。
  • 文化遺產日:漳州六旬阿婆古早味仙草勾起臺胞鄉愁
    人民網廈門6月13日電(林長生)13日是全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作為福建「非遺」的古早味燒仙草如今已經很難品嘗到,然而在廈門生活的漳州人周阿嬤卻一直堅持著採用傳統手藝製作古早味燒仙草,深受廈門市民的喜愛。  在閩南,燒仙草也叫仙草粿或仙草凍、仙草蜜。古法製作的仙草粿有小時候的味道而廣為流行。
  • 孔廟與日本神社 孰為臺灣文化古蹟?
    臺中孔廟文敖博勝臺中市長林佳龍近日狂言狂語不斷,一下說「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臺灣」,一下說「以後偉人都要從臺中去找」,還請臺中市教育局找找臺中小區裡的偉人,融入教育裡。「人類發源臺灣」與「偉人出自臺中說」與事實差距甚遠,常人一聽即可辨明狂妄言語荒謬之處。但林佳龍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臺中孔廟不是古蹟,而是國民黨把日本神社「幹掉」,換孔子來統治的言論,明顯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文化的人,還有資格領導臺中這座文化城嗎?當然沒有!事實上,臺中早在清朝就有孔廟了,反而是日本殖民政府推動去中國化,才把清朝孔廟拆除。
  • 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臺北1月12日電 題: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帶著剛剛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臺海滇雲》,大陸作家、雲南省作協原副主席歐之德第二次來到臺灣。  上一次來還是兩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