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改變他一生,從壞學生成為音樂家

2020-09-11 四月海豚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培養著一批批學生。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和鼓勵,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一個好老師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把一群公認為的「壞學生」變得越來越好。他的到來,影響了莫翰奇的人生,讓他成為著名的指揮家。

01

馬修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應聘當老師。他任職的地方是青少年偏差的輔助院,名為池塘畔底。

他第一天到來就感受到學生們的瘋狂,讓他害怕。

學生惡作劇打傷麥神父,院長大發雷霆。院長堅持一犯規就處罰。

所有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氣氛壓抑緊張。院長說如果三秒內找不到兇手,所有的學生輪流都要受到處罰,除非自首或者同學揭發檢舉。如果找不到兇手,取消課外活動和禁止親友探望。

馬修說,這樣是鼓勵學生高密。

上一位老師因為沒收學生的煙,胳膊上被剪刀刺傷,他選擇辭職。他走時告訴馬修班級裡要當心莫翰奇,並告訴是蓋賀克打傷神父的眼睛。

他說,學生是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一犯錯,就處罰,只有這樣做,他們才會懂。

馬修第一天上課,學生們在教室裡打打鬧鬧。

在教室的骷髏架上,學生塞了一根煙。他說,上課時間不許抽菸,大家一視同仁,誰也不能例外。

他沒有質問是誰做的壞事,而是用幽默化解了學生的惡作劇。

他被絆倒,手上的包被學生搶來搶去。

院長來了質問他,是不是又是站在他旁邊的學生葛賀克搗亂。馬修幫他掩飾說讓他去黑板寫字。

葛賀克一種不敢相信的眼神看著他,他從未想過老師會偏袒。其他學生竊竊私語,覺得不可思議。

他讓葛賀克罰站,告訴他們別耍花招,他並不好騙。


02

學生們需要老師的肯定,需要去了解,懂得他們而不是粗暴打壓。

他讓表現差的學生莫翰奇監督其他學生。

其他同學聽後哄堂大笑,因為他在其他學生的眼中表現不好,經常被罰,被關禁閉。

馬修喊他為天使,這樣做,說壞學生對同學最有影響力。

馬修知道打傷神父的是葛賀克。馬修沒有把他帶到院長那裡,而是和他達成協議。

馬修讓他知道犯了錯誤,用行動去彌補,讓他利用課餘時間照顧神父。

神父的眼睛惡化需要住院,葛賀克很擔心,問馬修神父會不會死。

馬修安慰他。

馬修回教室的時候,看到莫翰奇在黑板上畫他,他沒有批評,而是畫了他的側影,並在鼻子處加點顏色,並告訴他如果微笑一點更好。

他見招拆招,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化解尷尬,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尊重與理解。

他為了更好的了解他們,讓學生在一張紙上寫上名字,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

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填寫,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他第一天下來,感覺到很疲憊,害怕校長,也害怕學生,感覺他們會隨時取他性命。

幾個學生把他的皮包從柜子裡撬走,他發現後,沒有責怪。蕭老師發現學生做壞事,馬修偏袒他們。

學生們一起唱歌取笑他,笑他光頭。他只是告訴學生唱歌發音不對,糾正他,而沒有責罵他們。

他們吃飯的時候,學生吵鬧,蕭老師大吼一聲,立刻安靜下來。蕭老師遵循,孩子一犯錯,就處罰。

孩子根本不服,被壓制,只是得到片刻的安寧。

其他老師看到的是孩子邪惡的一面,遇到搗蛋的學生只會用最粗暴的手段打壓,關禁閉,體罰。

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叛逆心更重,破罐子破摔。

他們沒有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發現他們的美。

馬修問自己,難道學生們真的無藥可救。他曾經發誓再也不作曲,為了學生破例。

他是發自內心愛孩子,包容孩子,看到孩子可愛的一面。


03

只要有愛,凡事都有可能。

馬修為學生編歌,歌詞是他們是池塘畔底輔助員的菁英,所以才令人傷透腦筋。

馬修的歌詞說他們是菁英,給他們自信,給他們一種心理暗示,讓他們認為是優秀的人。

莫翰奇犯錯被關禁閉,不允許出來。媽媽探望他,馬修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告訴媽媽,他沒犯錯,只是牙齒痛去看醫生。

媽媽對他失望透頂,兒時偷竊,性格孤僻,曾經多次被學校開除。

莫翰奇經常調皮搗蛋幹壞事。馬修看出來粗暴無禮不是他的本性,只是缺少肯定,缺少被愛。

馬修發現莫翰奇的唱歌天賦,讓他參加合唱團。

馬修指導他發音,教他唱歌。莫翰奇沉浸在音樂之中,有著越來越多的笑容。

馬修告訴他媽媽,莫翰奇有著唱歌的天賦,天性敏感,建議讓他去音樂學院學習。

莫翰奇發現馬修和他媽媽一起聊天,用墨水潑馬修。馬修取消他獨唱的資格。

大合唱那天,馬修讓莫翰奇獨唱。從馬修肯定的眼神裡,莫翰奇領略了好多東西,有著驕傲,有著被寬恕的喜悅新的感受。

學生在馬修老師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快樂。課餘的時間,馬修和學生們踢球,玩遊戲。學生們犯錯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多。


04

馬修因為帶孩子出遊,學校被孟丹燒毀。校長晉升機會泡湯,開除馬修,禁止學生送他。

馬修走的時候,地上到處都是學生為他疊的紙飛機,上面寫著學生們的不舍。

樓上不斷地飛出學生們的紙飛機,學生揮著手給他告別,看了讓人淚目。

莫翰奇媽媽遵從馬修建議,把他送到音樂學校,成了著名的音樂家。馬修把學生當成是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信任,給他們帶來快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其實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時,我覺得片名(當然是中文翻譯了,這是一部法語電影)好土,為什麼要叫「放牛班」呢?
  • 電影強推《放牛班的春天》,用最古典的技法,訴說最純真的故事!
    電影強推《放牛班的春天》,用最古典的技法,訴說最純真的故事!相信有很多人聽說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但是可能看過的也就幾個,這部電影是一部老電影了,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在2004年的時候播出的,距離現在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現在再翻出來看看並不顯老,它還是一部好電影,而且讓人回憶,講述的故事也很美好,整個電影的基調是蠻溫暖清新的。
  • 《放牛班的春天》:這世上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我們平時總被「別人家的孩子」所焦慮,也可能被孩子用「別人家的爸媽」反擊過,那你想過「別人家的老師」是怎樣的嗎?有一部2004年的法國高分電影(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感染了無數人,尤其是老師,很多老師關於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啟蒙,就來自這部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
    原來活著不止有疼痛和挨打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等來不朽的你馬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主人公,一個落寞的音樂家,一個偉大的助理教師。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法國2004年),導演克裡斯託.巴拉蒂。男子寄宿學校「塘底」,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的校長冷漠自私,常用暴力手段體罰學生。馬修的到來慢慢改變了這一切。莫尼耶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內心卻住著一個惡魔,敏感自私又愛搗蛋......珀林,一個五歲的孤兒,智力低下,總在星期六等待他父母來接他......
  • 《放牛班的春天》:善良的老師用音樂感化問題少年
    天真無邪的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他們調皮,可是我們仍然要相信,只要耐心引導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為一個善良且成功的人。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輔育院成為了一名老師,面對一群被家長放棄的野孩子,馬修用音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一生。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 但是這種不良的教育氛圍隨著一個新老師馬修的到來被打破了,馬修第一天來到學校就見識到了這群壞學生搗蛋的功力 放牛班的春天在隨後他的第一節課上,學生們就公然挑戰他的權威,面對學生的捉弄,馬修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暴力鎮壓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該片也是他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上映後成為法國最賣座電影,也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豆瓣評分9.3《放牛班的春天》: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1949年的法國鄉村,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葉佑健利用寒假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每一名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春天----第三中學高二學年組織學生收看勵志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寒假已經兩周有餘,高二學年於1月24日晚19時組織全體同學觀看了勵志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學生線上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激勵學生們樹立遠大目標,重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成長自我。影片講述了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成為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
  •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圖)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通訊員彭菲攝影報導: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九江市湖濱幼兒園一直以來都把「學師德,行師德」放在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 《放牛班的春天》:中年音樂老師帶領一群少年徜徉在音樂的搖籃裡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傑勒德•尊諾 飾)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飾)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 放牛班的春天:面對一群問題少年,這位老師是這樣教育的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音樂電影,是電影史上教育題材的經典之作。故事發生在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相對學校來說,這裡實則更像是一個問題少年聚集中心。但這群孩子終究還是等來了他們的良師—馬修老師。馬修先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這所「池塘之底」學校的助理教師。
  •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懷才不遇的老師對一群「問題少年」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講述的是懷才不遇、處於人生低谷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來到一家問題少年寄宿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改變了孩子們一生的故事。面對這樣一群在世人眼中「無可救藥」的「壞孩子」,馬修老師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來改變他們的呢?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近日,某地的一個小學老師,因為在畢業典禮上沒有收到鮮花,狂罵學生和家長達幾十分鐘,期間還向學生吐口水、摔打送給班主任的鮮花。怎麼會有這樣素質的老師,真是給其他老師們抹黑!《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