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暗存明才是真正的修道,小乘講愛欲永斷,無明滅盡,大乘也是如此,禪宗有所謂的「破三關」──破初關,屬見道位;破重關,則法執滅;破了生死牢關,才是「無明滅盡,而明常存」的境界。無明漏盡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無論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無不是淨土。
佛法所說的明暗與世間的明暗不同,世間人以為白天是明、晚上是暗,開燈是明、關燈是暗。但是,明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譬如,我們認為現在是白天、是明的,但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卻認為現在是晚上、是暗的。此外,人類的白天,對許多夜間動物而言卻是晚上。這種相對的明暗,就屬於眾生境界。
一般人認為善法是明、惡法是暗,這個觀念也只對了一部分,因為每個地區、每個民族判別善惡的標準都不一樣。例如,我們認為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是善法,儒家也說:「百善孝為先。」但有些國家、文化,並沒有孝順父母的觀念,他們也不認為這是善法。所以,世間善惡、明暗的標準是相對的假相,而不是絕對的實相。
這裡所說的「明」,是絕對的明。悟到了這念心,就是見道、見諦,無論是白天、晚上,無論在任何角落,乃至於在「天堂、地獄」,這念心都是常明常照、大放光明,這就是真正的明,這就是最高的真理。
有一天,般若多羅尊者來到「香至王」的國家。「香至王」是虔誠的佛教徒,非常恭敬三寶。得知般若多羅尊者到自己的國家來度化臣民,機緣難得,便供養尊者一顆無價寶珠。
當時香至王有三個太子,般若多羅尊者為了驗證他們的善根、慧根及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就拿著寶珠問三位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這顆寶珠渾圓明亮,價值連城,有沒有其他寶物能夠超越這顆寶珠呢?香至王的大王子月淨多羅和二王子功德多羅都回答說:「這顆寶珠是七寶中最尊貴的,沒有任何一物能超越它,只有尊者的德行和道力才配擁有這顆寶珠。」
這位三王子就是後來的達磨祖師,他在出家前就已經悟到這念心才是最明的。一般人認為世間的寶貝是最可貴的,但達摩大師分了幾個層次來說明,世間的寶物和世間的光明都不是最高上、最尊貴的,唯有法寶、智光和心明才是絕對無上的。
「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通達了有為法,也能契入無為法,所以,法寶都是至高至上的。佛法是寶,以佛法為依歸,最低限度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更進一步,了悟心即是佛,則能超越生死,這種寶才是照天照地的無上珍寶。
凡夫俗人以為世間的寶珠是寶,但如果遇到了強盜、小偷,身上的寶珠可能就會讓自己喪身失命。這樣看來,寶珠到底是不是寶呢?所以,只有契悟了佛法、心法,超越生死,不但是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所以法寶才是最珍貴的。
智慧之光才是所有光中最高、最上的。智慧,與一般世間人所說的知識、聰明不同,是一種出世法、無漏法。智慧之光能明辨是非、正邪、善惡,知道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差別。現在是科學時代,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仍然要靠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中所產生的,科技的運用也不離這念心。科學發明的目的,應該要以人類的福祉為依歸,如果不是用慈悲心、平等心,而是以貪嗔痴的心來發明,就會成為一種禍害。
假使這念心不清淨,心光暗蔽,智慧心不現前,就會造惡業,可能就會導致坐牢,甚至沒命,人生愈走愈黑暗,將來還會墮入無間地獄、三塗惡道。悟了這念心就是明,就能超凡入聖,時時刻刻處處作主、清明在躬,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智光、心明是最高上的。
夜明珠雖然能放光,但是還是要靠智者的慧力去分辨。寶珠是無情物,不能自顯其寶,要靠有情的智慧才能明辨。舉例來說,歷史上有伯樂與千裡馬的公案,千裡馬如果沒有遇到伯樂,也顯不出千裡馬的才能。所以,如果沒有智者的慧力,就沒有辦法辨別出寶珠的光明。又如中國的和氏璧,它的外表就像普通的石頭,但裡面卻藏有價值連城的寶玉,不識貨的人不知道它是寶貝;但即使識貨,若沒有智慧,卻可能因它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