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在迷,不識自心之寶本自具足,假使覺悟了,自心寶珠自然現前

2020-12-15 禪淨密實修

滅暗存明才是真正的修道,小乘講愛欲永斷,無明滅盡,大乘也是如此,禪宗有所謂的「破三關」──破初關,屬見道位;破重關,則法執滅;破了生死牢關,才是「無明滅盡,而明常存」的境界。無明漏盡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無論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無不是淨土。

佛法所說的明暗與世間的明暗不同,世間人以為白天是明、晚上是暗,開燈是明、關燈是暗。但是,明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譬如,我們認為現在是白天、是明的,但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卻認為現在是晚上、是暗的。此外,人類的白天,對許多夜間動物而言卻是晚上。這種相對的明暗,就屬於眾生境界。

一般人認為善法是明、惡法是暗,這個觀念也只對了一部分,因為每個地區、每個民族判別善惡的標準都不一樣。例如,我們認為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是善法,儒家也說:「百善孝為先。」但有些國家、文化,並沒有孝順父母的觀念,他們也不認為這是善法。所以,世間善惡、明暗的標準是相對的假相,而不是絕對的實相。

這裡所說的「明」,是絕對的明。悟到了這念心,就是見道、見諦,無論是白天、晚上,無論在任何角落,乃至於在「天堂、地獄」,這念心都是常明常照、大放光明,這就是真正的明,這就是最高的真理。

有一天,般若多羅尊者來到「香至王」的國家。「香至王」是虔誠的佛教徒,非常恭敬三寶。得知般若多羅尊者到自己的國家來度化臣民,機緣難得,便供養尊者一顆無價寶珠。

當時香至王有三個太子,般若多羅尊者為了驗證他們的善根、慧根及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就拿著寶珠問三位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這顆寶珠渾圓明亮,價值連城,有沒有其他寶物能夠超越這顆寶珠呢?香至王的大王子月淨多羅和二王子功德多羅都回答說:「這顆寶珠是七寶中最尊貴的,沒有任何一物能超越它,只有尊者的德行和道力才配擁有這顆寶珠。」

這位三王子就是後來的達磨祖師,他在出家前就已經悟到這念心才是最明的。一般人認為世間的寶貝是最可貴的,但達摩大師分了幾個層次來說明,世間的寶物和世間的光明都不是最高上、最尊貴的,唯有法寶、智光和心明才是絕對無上的。

「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通達了有為法,也能契入無為法,所以,法寶都是至高至上的。佛法是寶,以佛法為依歸,最低限度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更進一步,了悟心即是佛,則能超越生死,這種寶才是照天照地的無上珍寶。

凡夫俗人以為世間的寶珠是寶,但如果遇到了強盜、小偷,身上的寶珠可能就會讓自己喪身失命。這樣看來,寶珠到底是不是寶呢?所以,只有契悟了佛法、心法,超越生死,不但是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所以法寶才是最珍貴的。

智慧之光才是所有光中最高、最上的。智慧,與一般世間人所說的知識、聰明不同,是一種出世法、無漏法。智慧之光能明辨是非、正邪、善惡,知道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差別。現在是科學時代,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仍然要靠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中所產生的,科技的運用也不離這念心。科學發明的目的,應該要以人類的福祉為依歸,如果不是用慈悲心、平等心,而是以貪嗔痴的心來發明,就會成為一種禍害。

假使這念心不清淨,心光暗蔽,智慧心不現前,就會造惡業,可能就會導致坐牢,甚至沒命,人生愈走愈黑暗,將來還會墮入無間地獄、三塗惡道。悟了這念心就是明,就能超凡入聖,時時刻刻處處作主、清明在躬,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智光、心明是最高上的。  

夜明珠雖然能放光,但是還是要靠智者的慧力去分辨。寶珠是無情物,不能自顯其寶,要靠有情的智慧才能明辨。舉例來說,歷史上有伯樂與千裡馬的公案,千裡馬如果沒有遇到伯樂,也顯不出千裡馬的才能。所以,如果沒有智者的慧力,就沒有辦法辨別出寶珠的光明。又如中國的和氏璧,它的外表就像普通的石頭,但裡面卻藏有價值連城的寶玉,不識貨的人不知道它是寶貝;但即使識貨,若沒有智慧,卻可能因它而喪命。

相關焦點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發願為了眾生而修道,在修行的最初,學遍所有的內道外道,種種苦行苦修,到最後卻發現:「非道也」,因為不是正道,而統統都拋棄了。在當時再也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渡過恆河,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在七日之內,證得四禪八定,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睹明星而悟道,這就是當初佛祖出家的初衷:為了求得正道而出家學佛,我們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精神,而不是走入迷信的道路,甚至以為學佛後就能夠心想事成。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一切本自具足,並不是從外得到
    是非同樣是這樣,你不會有非心了,不會有不正確的心了。在趙州和尚所說的「無」字世界裡,連「無」也沒有了,消除了一切對立面。所以說「諸佛剎土,盡成虛空」。因為沒有眾生了,所以諸佛這個概念也消失了——真正到了涅槃境界,那還有什麼佛和眾生呢?有佛有眾生,這是凡夫的境界;無佛無眾生,那才是佛的境界,那是開悟了的人的境界。所以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15〔衣缽〕衣,袈裟;缽,缽盂,佛教僧人所用的食器。禪宗以道授受,謂為授受衣缽。16〔啟〕啟奏,稟告。17〔合〕應該。18〔邊方〕邊地,邊疆。19〔蒙〕受,承。20〔滿分戒〕具足戒之異稱。相對於在家、沙彌之五戒、八戒而言,比丘、比丘尼受持之具足戒即稱滿分戒。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假使睡到完全不動,定了。2、所以,我在鄉下當年,我的父親當年告訴我,有個出家的和尚,他詩作的好。後來我就偷偷抄了一首詩,我還很小給我父親看。父親說你也會做詩啊,我說會埃你抄那個和尚本子上來的,就一下給他抓住了,揭穿了。他就講,一個大字不認識,出家了。3、出家也不念經也不打坐,就拜佛。天天拜了兩三年,不拜了。跑去睡覺了。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人類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概念,是一個錯覺。本來,我們不是活在肚子裡的自我。就是說,肚子裡面沒有我,肚子外邊也沒有我,肚子,也不是我。
  •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本自具足:佛家理念,願意自己已經具備圓滿的結果。佛教常用語。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佛教的具足,不僅僅是具有的意思,而且還有圓滿具備的意思。一絲不缺,一切圓滿,用於具足這個字。在佛法當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佛性本自具足,即是指佛性圓滿具備,無一絲欠缺;用在戒律方面,具足戒則是指完備的戒律。
  • 心想生:你是本自具足的
    這個地方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本體,我們在說到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說:哎呀我本來是具足的,我叫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會認為本體是很有錢的。我不說它豐盛啊,因為豐盛和有錢是兩回事。所以當你一說到造物主,你說造物主是本自具足。對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一心三藏嘛,就是那個真相、那個覺,它本自具足。
  • 慧能認為人本有佛性,從迷誤到覺悟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般若品》)
  • 梅宮主:信自己本自具足
    4、真正的修行就如同軍事演習一樣,多演習,遇到戰爭時,自然用得上,如果能將演練當成實戰,遇到真正實戰時,就能輕鬆應付。無論發生好壞,做了好壞,不要迷迷濛蒙的過去了,要覺知內心的本源。願所有創業者早日上道,不枉有幸有福報走上創業這條修行路。5、有人問,到底什麼是未來商業?我說過,真正的商業就是沒有商業。
  • 西遊記:石猴求道歷經艱難險阻,而「道」就在心中,本自具足
    禪宗的六祖亦是樵夫出身,這裡有隱喻的含義,修道無需在山野,只要念頭通達時時刻刻不在「修道」,道在人人「心」中。樵夫和石猴說此山為靈臺方寸,所謂靈臺方寸皆是「心」的稱呼,這裡所表達的含義正是:修道即是修心。
  • 生命本自圓滿具足
    生命如同一粒種子,本自圓滿具足,擁有所有的可能性!種子可以長成幼苗、莖葉、花苞、花朵、果實。顏色、香氣、甜美的滋味,這些元素都蘊含在種子裡,無一或缺,這是種子的空性。種子從不懷疑自己的圓滿,種子的一生就是盡情的成長、綻放。
  • 「本自具足——王鑑為個展」探索「自我」與「萬物」之間的內在關聯
    展覽海報2019年8月10日,北京艾米李畫廊王鑑為新作展——「本自具足」正式開幕。展覽以藝術家王鑑為最新完成的繪畫作品「本自具足」系列為主,輔以其最新創作的汝瓷雕塑和書法作品。「本自具足」出自六祖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完滿具足的,「我」即宇宙——「我」帶著時空而來,萬物也因此而生。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無念是對於內在妄念與貪慾的否定,無相是對於外在虛幻色法的否定,而無住則是不執著於內在妄念、貪慾與外在虛幻色法之義。
  • 黑關靜修,孟紓淇遇見本自具足的自己
    自2018年開始修習禪宗的系列法門,多次入黑關體證生命的究竟與智慧。所謂閉黑關,就是關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幹擾,暫離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紛繁,出離頭腦思維的幻象,讓心清淨下來,了悟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在諸多修心體系中,它被視為最深入、最直接的靜心方式,就像把一瓶濁水放置幾天,在所有雜質沉澱的過程當中,明心見性,讓自我設限、固有執念、認知障礙等得以修正。
  • 艾米李畫廊舉辦《馬丹:窺見方寸》《王鑑為:本自具足》雙個展
    2019年8月10日下午4時,「窺見方寸——馬丹個展」、「本自具足——王鑑為個展」在艾米李畫廊A、B兩個空間同時開幕,兩個個展呈現了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又同時對於當下的社會和現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早期的「一念」、「混沌」系列,到近期的「遊於造物」、「本自具足」系列,王鑑為的創作脈絡逐漸清晰。從其最新的一系列作品——《我帶著時空而來》、《本自具足》、《因果不空》中,可以窺見藝術家描繪的精神世界受中國道家文化影響,更加注重對於「氣」的描繪。這種對於「遊乎天地之一氣」的表達,正是對中國古人通過靜修而達到「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的人生境界的當代化呈現。
  • 淨空法師:具足信願,又肯念佛,這是淨宗的根器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前面「方便力用」說過,《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確確實實是廣收萬類。男女老少、賢愚不肖,這是講的人類;不但是人類,它還包括了十法界,上自聲聞、緣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人人都有分。
  • 《壇經》啟示錄:想要見性成佛,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心」
    網圖認為自心圓滿,本來具足一切清靜萬法,心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而已,前念迷即凡夫,後念開悟即得成佛,所以有志開悟之眾生,佛性本具,不必向外尋求,只要能夠識心見性,從自心便可以頓悟真如一體之本性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迷亂的現相完全是心自性的幻化,而心的自性本來就是常樂我淨。只不過常樂我淨是通過二轉抉擇為空性後,諸佛淨見量的境界。一方面,不能認為唯識宗是最高的立宗;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它的作用。在抉擇名言上,確實是最殊勝。
  • 教育是為了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這才是傳道的本質。 每個人都是一個全息的質點,本身自帶一切智慧,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含義。科學表明,即使最聰明的人如愛因斯坦,也只是使用了大腦的5%的能量,還有95%的潛能沒有使用和開發。孩子在出生後,攜帶著智慧的因子,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沒有本自具足的高度去教育孩子,孩子就會逐漸淹沒在所知障礙中,培養出的孩子不能突破智慧瓶頸,走進更高智慧中。
  • 內修即功,增長智慧,外行即是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慧,外修是德
    應眾生的因緣、應眾生的時機,所佛陀應身示相來人間。這應身、化身之跡,這是凡夫所感受到的,這就是應化身。「由跡溯本」,因為現跡與人都一模一樣,應這個人類所需求,這同樣的人間,只是他在王宮裡面,現出了他的出生高貴;在皇宮裡面,現出了他在富貴中,不受富貴所迷惑,他有與人不同的思想觀念。他想要去追求生命的來源,要如何突破人生不平等的觀念。這種的思想與平常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