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部電影中充滿了反諷,這些人物是從小說中脫胎而來

2020-12-17 人山北望

《活著》富少福貴(葛優)嗜賭成性,妻子家珍(鞏俐)屢勸無果後帶著女兒鳳霞離開了他,當夜,福貴輸光所有家產氣死父親,被迫靠變賣母親首飾租間破屋過活。一年後,家珍手拉鳳霞懷抱剛出世的兒子有慶回到家中,福貴痛改前非,開始靠演皮影戲過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內戰時期,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一番輾轉終回到家鄉與一家人團圓後,鳳霞因病變成啞巴,而在後來的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他雖獲某些小福,逆境卻也一直與他如影相隨。

關於影評

電影《活著》,1994年出品,製片人:邱復生;編劇:餘華、蘆葦;劇本定稿:蘆葦(盜版碟字幕模糊,不知是否準確。);電影音樂:趙季平;導演:張藝謀。

進入電影的感覺後馬上就會感到同閱讀小說的鮮明差異,餘華的敘述角度是客觀的,而電影的表現方式是主觀介入的,導演和編劇放棄了原作中的「雙重敘事」,對整個故事進行了重構,體現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小說中的福貴的一生是漂流的一生,有些情節還是「生硬」的,但是由於是雙重轉述的「回憶」結構,可以理解為小說結構上對作者情景設置的回應,但是電影中就不能這樣來解決,因為電影是以共時性的敘述角度來表現整個故事的,而且還要有情節上緊湊和集中。在這方面比較鮮明的例子是福貴被抓壯丁的緣起,小說中是軍隊到城裡的街道上直接去抓丁去拉大炮,而電影中是福貴去各個地方巡演皮影戲,在鄉下遇到了國民黨的流軍被抓去的,在情節上就要合理的多,為了情節的連貫,電影中設置了一條重要的線索——皮影。從賭場中的皮影班主龍二詐取錢財到電影結束時福貴為小孫子饅頭將小雞放到早已經空了的皮影箱子裡,皮影作為命運的縮影,活著的見證已經和整個電影密不可分了。

福貴是一個敗家子,然而由於命運的際遇成為了自食其力的「城市貧民」,這一轉折的標誌就是 ——皮影。被抓了壯丁的時候,福貴拼命保住了皮影箱子,因為「還指著這養家呢,這是借人家的,得還。」這時候福貴在亂軍中已經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在被 ***的軍隊抓住後,小戰士用刺刀輕輕穿透了皮影,在陽光下細細端詳,這一箱皮影告訴了***的軍隊,福貴是勞動人民,福貴由此給解放軍唱戲,拉車,也算是參加了革命。此時的福貴已經在命運的水流中如一片枯葉流轉了,看電影版的《活著》就是在看命運帶給了平凡的人生什麼,電影版更加突出的是,命運的悲劇不是無原因的,人為的命運的悲劇也許才是更大的悲劇,在一個個「偉大」的時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難以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人的徒勞,人的無奈,人的卑微的欲求——活著,是如何的被踐踏。或許,餘華在小說著力淡化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在電影中又被還原了。也許這才是電影無法在大陸公開放映的關鍵所在,而沉於哲理的小說,終於在1998年在大陸出版了。

皮影或許更能代表福貴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在1958年大煉鋼鐵的時代,連皮影上的鐵絲也要拆下來取煉鋼,「製造解放臺灣最關鍵的兩顆子彈」,於是才有了福貴去工地上的唱戲,才有了妙趣橫生的小有慶的形象生動地刻畫。陪伴福貴幾十年的皮影終於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燒掉了,但是皮影的箱子還在,小孫子的小雞還是可以放在裡面的,就像福貴的人生,不斷經歷慘痛的種種的打擊,命運已經千瘡百孔,福貴依然平凡,依然活著,依然堅持了太過卑微的希望——活著。當福貴將小雞放進箱子的時候他又說起了和有慶說過的那段平凡樸實,又滿含辛酸的希望的話:「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於是小饅頭像有慶那樣問道,「牛長大了呢?」那時福貴對有慶說:「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實現了。」這一次福貴卻回答說:「那時饅頭也長大了。」福貴緩慢的期許悠悠穿越了歷史,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是呀,饅頭總會健健康康地長大吧。 但願。活著不是福貴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在命運中苦苦掙扎,家珍、老全、春生、鎮長、鳳霞、二喜、有慶、王教授……他們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是最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的命運,有些人活過來了,有些人死去了,命運,往往不肯將幸福給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們。

小小的有慶死於1958年,在家珍深深的自責和春生的愧疚中,觀眾不自覺地將眼光投向了那個時代,投向了巨大的歷史的反諷式的敘述中,沒有人會不感覺到辛酸,這些善良又懦弱輕信的人們在時代中的痛苦。有慶死掉了,他沒有睡過一次好覺,他是那麼機靈和可愛。沉默的鳳霞死於1967年,死於難產,也死於時代。死於一家被護士學校的紅衛兵小將奪權的醫院。她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她應該和二喜有平凡樸實卻幸福的家的。為了她的順利生產,萬二喜從牛棚裡提出來了一個已經三天沒有吃飯的「反動學術權威」王斌教授,這之後有了許多的如果,如果福貴沒有給王教授買那麼多饅頭,王教授就不會撐著,如果家珍沒有主張給撐著的王教授喝開水,王教授就可以救下來鳳霞,如果福貴可以留意一下王教授……如果……還有無數個如果,可是鳳霞終於死了,死於產後大出血。當紅衛兵小將(她們還只是孩子)驚慌失措地尋找「反動學術權威」時,觀眾欣慰地看到了人性的火花。十年後王教授已經不再是 「反動學術權威」,可是只吃大米,連一點面也吃不了了,用東北話就是吃傷了。這是喜劇卻又是辛酸的喜劇,是黑色幽默。當半死不活的王教授對要摘下他脖子上的「反動學術權威」牌子的萬二喜說:「還是帶著好」的時候,又有誰不會感到辛酸呢?一輩子「相信革命相信黨」的鎮長骨子裡是一個善良的老農民,他莫名其妙地成了鎮上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他是單純的,樂觀的,有韌性的。文革中,春生的老婆「自殺」了,只有一張死亡通知。在前線參了軍的春生解放後成了幹部,自此和福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福貴是老百姓,他們又何曾改變了善良的本性。春生也成了走資派,成了邊緣人,春生不想活了,可是一直沒有原諒他撞死了有慶的家珍卻對他說「外面冷,進屋說吧。」對他說,「春生,你記住,你欠我們加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這就是溫情吧,在一個大家都要和走資派劃清界限的年代。老全為了尋找在部隊裡的弟弟,中了流彈,死掉了。這是電影中的人生

電影和小說的比較中,電影的優勢和小說的優勢同樣明顯,演員的表演,語言的感覺,速度、語氣,布景、音樂……本節基本上限於劇本和小說文本中的比較,但是有的部分不得不藉助於電影的特殊性。電影的對白中蘊含的精彩細節是如此驚人,以至於將電影有限的容量拉得無比巨大。

在電影中,每一個人物都給人印象深刻,在小說中沒有這種感覺,當然這是應為小說的敘事策略造成的,和小說的整體風格和表現意圖是統一的,但我更願意將這作為電影版的優點加以讚揚。 春生是鮮活的,他對於汽車的熱愛在體現了人物性格的同時也體現了編劇的邏輯力量,在後來有慶出事故的時候恰恰是「汽車惹的禍」(雖然從深層次上說是失去理性的盲目純真的狂熱惹的禍,是時代惹得禍,是民族性的積澱惹的禍)當春生狂怒著說:「不坐了」的時候,觀眾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愧疚和真實。 有慶和鳳霞的姐弟情深在電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當小小的有慶和幾個欺負姐姐的小孩在扭打在一起,當有慶將麵條倒在「壞小子」的頭上,當鳳霞去砸汽車的玻璃的時候…… 在有慶、鳳霞,福貴、家珍一家的親情的細節的精細設計上,我承認我比起小說更喜歡這些生活化的場景,因為和小說的距離感相比,我更喜歡這裡的真切和熱度。

或許這是因為電影是表演的,表演本身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超越,我於是不喜歡書中一位和一隻垂老的黃牛一起耕地的老農民幾乎不含任何情感的客觀敘述。我更喜歡具有形式上的象徵意味和超越意味,或許還有一點機智意味的藝術品。我下面想說到的是反諷與電影中的兩種邏輯。《活著》這部電影中充滿了反諷,有一些是從小說中脫胎而來,比如鎮長(小說中的隊長)的三炮解放臺灣論,但是書中比較含蓄,只是說:「這鋼鐵能造三顆炮彈,全部打到臺灣去,一顆打在蔣介石床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吃飯的桌上,一顆打在蔣介石的羊棚裡。」到此為止了。電影中鎮長卻昂揚地說:「這鋼鐵能造三顆炮彈,全部打到臺灣去,一顆打在蔣介石床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吃飯的桌上,一顆打在蔣介石的茅坑裡,叫他睡不著覺,吃不上飯,拉不了屎,臺灣就解放了!」可以看出,電影版的語言中更有一種狂歡的氣氛,一種玩笑的氣質,一種昂揚的精神。我把這樣的「誇張」叫做「反諷」。按照現實的邏輯來看,就算當年的人們可以說出這樣的話語,他也明白這是虛妄和「自我樂呵」(自欺欺人),但電影偏偏就把這演成理所當然,這就是拍電影的不安分,在現實主義的原則下(假定使用了這種原則)還有超越的幻想。

小說中這樣的地方在幽默中又飽含著辛酸,實在是電影的光華的閃現。類似的地方還有皮影戲的鐵絲可以做成解放臺灣的最後兩顆子彈,當福貴好不容易想辦法把皮影保住了之後,「小告密者」有慶大叫,「不解放臺灣了?」鎮長樂呵呵地只是說,「臺灣是要解放的,要解放的。」走掉了,大家都明白,用幾根鐵絲來解放臺灣實在是太過離譜,可是這並不妨礙大家「照章辦事」,然後想出另一個並不高明的藉口將這虛偽的目的架空。我把這種辦事的邏輯叫做生活邏輯或者老百姓邏輯,在這種邏輯之上還有一種邏輯,叫做革命的邏輯,在各式各樣的反諷中,都貫穿著這兩種邏輯,這些地方才是電影和小說最不相同的地方,也是電影中最為精彩的地方,看到這裡時,只懂革命邏輯的大可慷慨激昂,而兩種邏輯都懂的人大可會心一笑。再試舉幾例兩種邏輯和反諷的運用。我們就可以看到革命邏輯和老百姓邏輯哪一個更有效,為什麼我說這部片子的最大力量(或許也是無法公映的原因)在於這兩種邏輯的較量,在於黑色幽默的反諷。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鎮長到福貴家要福貴燒掉四舊(皮影),福貴為了保住這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想出了主意——他竟然要用這些皮影成立一個「毛澤東思想皮影宣傳隊」。這是典型的革命邏輯和老百姓邏輯的衝突,結果呢?皮影被燒掉了,革命邏輯勝利。在鳳霞和二喜結婚的時候,大家齊唱革命歌曲,手捧紅寶書在「東方紅」號上照全家福,福貴和家珍收到幾十本毛澤東選集……最有趣的是二喜在把鳳霞接走的時候,對著牆上的主席像說了一句話(極其鄭重其事):「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鳳霞同志接走了。」然後對著福貴和家珍(雙方笑意盈盈)說:「爸、媽、我把鳳霞接走了。」兩位老人連聲說:「好、好」婚禮後春生帶來禮物祝賀,家珍還沒有原諒春生,囑咐福貴將春生的禮物退回去,福貴一臉愕然地舉起了一幅主席像……這裡我們看到的是革命邏輯和老百姓邏輯的和諧統一。最後,當春生被打成走資派,二喜將這個消息告訴福貴時,說到:「咱們跟他可要劃清界限呀。」福貴一愣,馬上說道:「有界限,有界限,一直都有界限。」就是在這天的晚上,想要自殺的春生徹底得到了家珍的原諒。他們告訴春生,要活著,「在怎麼著你也得忍著,熬著,受著,活著。」

這裡,革命邏輯遺憾的失敗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邏輯是怎樣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存在,而一個最普通的老百姓(他往往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總是在做出怎樣的選擇。其他的幽默和反諷還有,但我想我不必再舉例了,假如我相信革命的邏輯,站在那一邊,也許會永遠「勝利」,相反,生活邏輯總是處在弱勢一方,常常失敗,但我想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當然,對這些情節的處理和看法很有些人持不同的意見,在這裡我且引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話,「天空應當是藍色的,但實際上是紅色的;正如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我寫的這樣,但實際上,它正是我寫的這個樣子。」說這些地方是絕對的現實主義,我沒有這種經歷,假如你有,我亦只好同意。

相關焦點

  • 《活著》揭示人性的多變,以反諷的藝術手法,旨在讓讀者進行反思
    如果把《活著》讀過幾遍的時候,就會覺得此書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作者運用反諷的方式,不緩不慢地道出福貴看似平淡無奇而又命運多舛的一生。首先餘華老師把這部小說設定的時間範圍之廣,但是通過主人公富貴與「我」,僅僅一下午的交流,「我」就把富貴的一生的故事銘記於心。
  • 朱大可:王朔小說中的話語反諷
    但痞子的反諷與知識份子截然不同,它是建立在對正諭話語體系的踐踏上的。它像一個大院父輩那樣言說著正諭話語,卻又像不肖子弟那樣對這種官方用語大肆嘲弄。痞子的事業就是揮霍並顛覆著他的話語祖業,並且要在這種顛覆中獲得復仇的快感。
  • 餘華《活著》:這部近30年的暢銷小說,到底獨特魅力在哪呢?
    餘華的《活著》有多麼火?1992年小說,到現在已經接近30年了,很多家庭都有這本書籍,這本書還成為很多人的枕邊之書。這本書也給餘華帶來了很多的榮譽,獲得國內外的各種獎項,榮獲了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 懸念·反諷·插敘:解析《瓦解》之藝術特色
    這些分懸念在小說結構中,既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又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阿契貝筆下的映襯式懸念在這部小說的懸念敘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映襯式懸念指的是「作者在小說創作中,把氛圍渲染、場景描繪、意境創造同懸念式的情節結合起來,或將懸念融合在氛圍、場景、意境的描繪之中,以取得映襯並強化懸念的藝術效果」(王慶生,1987:149)。在《瓦解》中,奧貢喀沃與其父親烏洛卡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 豆瓣評分9.5的電影《活著》,曾經看哭了眾多人,卻很少人知曉!
    我是作者吊兒郎當剪輯,每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作品,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小編,謝謝1994年6月30日,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香港劇情電影《活著》在香港上映,這部影片是按照同名小說改編而來,這部電影不僅在第47
  • 27歲看了人生中第一場電影,狂走30公裡後,寫下著名文學界的小說
    27歲看了人生中第一場電影,狂走30公裡後,寫下震驚文學界的小說1987年,餘華27歲,接到邀請去北京雙榆樹的朋友家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電影,伯格曼的《野草莓》。可能也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原因,回去之後餘華一心向上,勵志要在文學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績,勵志要寫出更好的作品。終於,五年過去了,《活著》這部作品問世,震驚了文學界,同時,作者餘華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了現代小說的領軍人物。
  • 《活著》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好是壞?張藝謀是想表達什麼嗎?
    《活著》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好是壞?張藝謀是想表達什麼嗎?餘華的小說版《活著》和電影版的《活著》,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小說版的活著講述的是在歷經磨難之後,我們為活著而活著,有一種宿命感。在小說裡的福貴在經歷眾多的磨難之後,可以對路人很平靜的講出過去的苦難,已經對生活和死亡感到了麻木。餘華通過小說中福貴這個人物,表現出了「命運」與「個體」之間存在矛盾卻不得不共存的關係,在經歷過很多磨難之後,身上對於活下去的信念堅持不再是堅韌,進擊,而是默默忍受。就像是小說裡寫的那樣「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反諷 - 反諷_三聯生活周刊
    電影《格列佛遊記》劇照《傲慢與偏見》是一本難以迴避的英國小說,你總會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被改編無數次。
  • 小說中的人物有沒有原型
    這部小說提到了一些與現實世界裡同名的設計師、演員、藝術家、歌手、作家、主播、超模。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伍德說:「許多讀者都知道,拉什迪本人曾經拋棄了英國的妻子和孩子,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在《談話》雜誌的發布會上結識了一個漂亮的印度女友。除了題材和主題方面的巧合,這部小說似乎希望我們將它看成是狂熱的日記。」
  • 韓國電影《活著》:劉亞仁真是可惜了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活著》和《釜山行2:半島》的口碑居然全崩了,雙雙拿下了豆瓣5.6分。看過之後,筆者覺得《活著》得到這個分數是一點也不冤。我居然從這部電影裡看到了國產爛片的影子,一樣的粗製濫造,一樣的圈錢,一樣的浪費好演員。
  • 如何評價葛優在電影《活著》中的演技?
    《活著》這部優秀的電影,我早些年就看過了,當時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已經看過餘華的原著,電影中的結局對原著是有所改編的,沒有原著中講的那樣悲愴,但整體還是不錯的,並且在豆瓣評分也獲得了9.1分的高分,可見大家對這部劇的認可,而葛優在劇中的表演還是可圈可點的,他在劇中的演技還是很精湛的。
  • 王小波用荒誕寫盡情慾,反諷中解讀人性,麥家:他活著,堪比魯迅
    這些書裡的句子和語言都給王小波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王小波的作品裡,也常常能看到馬克.吐溫的影子。直到40多歲的時候,王小波終於把自己想讀的書讀的差不多了,那可是個相當豐富的書單,追溯起來,「可以從羅素先生到《西方哲學史》一直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小說。」
  • 25周年展映,昆汀的暴力美學都在這部電影裡了
    四月是影迷的狂歡,不僅有《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復仇者聯盟》等精彩的院線電影(完整片單請戳→復聯4、沙贊、婁燁…4月電影檔熱鬧得像過年!),更重要的是,北京國際電影節,雖然剛剛落幕,但是對經典的回味永遠不晚。今年也恰逢好萊塢鬼才導演昆汀的名作《低俗小說》電影上映25周年。我們就來說說這部電影。
  • 關於《奇蹟男孩》這部電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轉移情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不論是教育者、父母還是孩子,都能從這部電影中獲得強烈的共鳴,這也是不管電影還是小說都飽受好評的原因。電影的敘述方式最大的特色為多視角,囊括了奧吉的姐姐,朋友傑克,姐姐的閨蜜米蘭達,並以章節的形式呈現。周邊人物的背景故事很重要,也說明了移情的重要性,因為從單獨的視角出發,我們誰都不知道別人在經歷什麼。
  • 《活著》:一部你不得不讀的小說
    ,就如這個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九九四年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是由葛優和鞏俐出演的富貴和家珍。小說《活著》向我們展示了「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卻是為了更好的活著而活著。無論是原著還是改編的電影,都是以笑的方式講述的,讀來卻愈發的悲涼。   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餘華《活著》隱藏的兩個真相:電影的皮影人,小說人本性的孤獨
    我喜歡《活著》,因為《活著》的電影拍得好,小說更是讀不到盡頭,書裡有種人生的味道吸引著我:現實、心理描寫物質化,生命歸於樸實。每當小說裡坎坷要降臨的時候,天下大靜,文字任何細微之處都優越於我此時的內心思考,這種感覺就只在《活著》小說裡經歷過,而電影也隱藏另一個樹洞式「皮影人」。
  • 《我是餘歡水》:結構性的反諷,成就了這部荒誕式喜劇
    《我是餘歡水》膽小懦弱的餘歡水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家庭中沒有地位,老婆與自己離了婚,工作中經常受到領導同事甚至自己帶出來的徒弟的欺辱,連自己的好兄弟也借錢不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耍弄自己從這裡開始,結構性反諷穿插於劇情之中,讓這略顯荒誕的故事有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劇中人物看到的表象,它是一個癌症病人見義勇為的感人故事;另一個是觀眾感受到的事實,它只是一個誤把虛假當崇高的搞笑橋段。
  • 這部小說是楊沫的「半自傳」,曾被批「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
    雖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後,楊沫和這部小說所經歷的,都稱得上曲折。時至如今回首望去,《青春之歌》和《林海雪原》、《紅日》、《紅巖》等一起被統歸於紅色經典的大旗之下,但這一種籠統的劃分,難免會遮蔽這部作品的某種獨特氣質以及它所帶來的特殊的問題視域。今天重讀《青春之歌》,不僅僅是重溫一段熱血史,也是重新回到歷史現場——林道靜們的現場和楊沫們的現場——中去。
  • 這些讓人深思的類型電影,看完你絕對懷疑人生,每部都值得5刷
    要說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應該是一群穿著大V制服的人衝出來的時候,反正莫莫我是被震撼到了,這才叫絕望中的反抗。《熔爐》這是一部韓國犯罪電影,並且最讓人膽寒的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韓國的大多數影片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反正莫莫我是發現了,什麼《殺人回憶》啦,最近大火的《寄生蟲》等等,都是有著真實事件為基礎的,並且這些電影的影響都是極大的那麼《熔爐》這部電影,看過的朋友心裡一定會憤懣不滿,對於影片的結局更是讓人跺腳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