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蒲松齡
從前流傳一個傳說:欲要成仙,先奔嶗山。話說這嶗山地處東海之濱,是海上的一處仙山,山高林密,鬱鬱蔥蔥,常年雲霧繚繞,自古以來就是洞天福地,群仙修行之處。
城裡有一王姓書生,排行第七,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吃穿無憂,漸漸養出了好逸惡勞的性子,不想著怎麼考取功名,一心想著修道成仙,位列仙班。自幼被嶗山仙人傳說勾著心,王七成家後終於不再受父母管束,在這天毅然辭別了家中妻子往嶗山求仙問道而去。
歷經辛苦,王七終於來到嶗山腳下,向樵夫打聽了登山之路後,便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路登高前行,但見碧海藍天,海面是波光粼粼,金光閃耀,山路兩邊是奇峰突起,重巒疊嶂,蔚為壯觀。登山不久,他就無心欣賞美景,只覺越走越累,雙腿如同灌鉛,便停下腳步仰天嘆道:「求仙難,求仙真難吶!」好在信念還算堅定,咬緊牙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日落之前登上了山頂。
王七飢腸轆轆正愁無處投宿,舉目四顧,忽見樹林深處有座道觀,這道觀隱於蒼松翠柏之間,紅牆綠瓦,玉柱飛簷,仿似仙境一般。王七看罷,頓覺精神倍增,早忘了兩腿酸痛。他一口氣爬上道觀前的石階,來到道觀門口,也顧不得通報姓名,便徑直而入。王七在外還只覺環境通幽,誰知內裡更有乾坤。只見道觀佔地極廣,古樹參天, 綠蔭蔽日,樹下麋鹿成群,觀內引山泉之水,自匯成池,有仙鶴起舞,景致十分美妙,果然是神仙居所。
王七看得入神,邊走邊看,心內激蕩不已,不覺又來到一進更加幽靜的院落。只見後堂之中,蒲團上盤坐一位鶴髮童顏的老道士,仙風道骨,神態超然。王七慌忙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向老道士作揖問候。那老道士既不抬頭,也不睜眼,依然閉目打坐。王七再次作揖施禮,那道士方用拂塵指點王七坐下。那道士問王七所為何來?王七便把自幼想得道成仙的願望說了一遍,並叩頭希望拜老道士為師。那道士輕瞄王七一眼說:「拜師本也不難,只恐你自幼嬌生慣養,吃不消修行之苦,你還是回家去吧。」
王七一聽,心中頓涼半截。他連忙雙膝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說:「請師父放心,弟子什麼苦都吃得消。」那道士默然不語,只是搖頭。正在這時,老道士的眾徒弟們都收工回來, 王七趁此一一向前施禮,並請求眾道士為自己求情,聲淚俱下,態度十分誠懇。眾道士見王七求師心切,態度又誠懇,便紛紛在老道士面前給他說好話。老道士無奈, 只好收留了王七,王七喜出望外,納頭便拜了師徒之禮。
第二天一早,老道士將王七叫來,把一把大斧交給他說:「從今天起,你就跟師兄們一起上山砍柴、釆藥,不許偷懶耍滑。」王七恭恭敬敬地接過斧頭,說:「師父放心,弟子一定謹遵師父教誨。」從此,王七天天起早貪黑,翻山越嶺,跟著師兄們一起是又砍柴,又採藥。
不出一個月,王七的手上就磨起厚厚的老繭,腳上也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他整天累得精疲力盡,腰酸背痛。躺在床上就心裡就開始犯嘀咕:「這一個多月都過去了,每天不是砍柴,就是採藥,一點法術也沒學會,我是上山修道的,也不是來給你當苦工的。」怨念漸起,便生了下山回家之心。
又苦苦撐過幾日,這天傍晚,王七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道觀,本欲去找師父辭行。誰知一進門,就看見師父和兩個客人正在興致勃勃地飲酒,辭行的話就咽回去了。天色漸晚,大廳裡逐漸變暗,卻沒人點蠟燭,王七正自納悶,就見老道士讓人取來一張紙,順手剪了個像鏡子一樣的圓紙片貼到了牆上。也不見如何動作,轉眼間,那圓紙片竟然發出亮光,由弱變強,光芒四射,就如同明月一般,照得室內通明如同白晝。王七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只見眾道士們來來往往,端菜倒酒忙著招呼客人,王七也趕忙上前,剛剛站定,只聽其中一位客人對老道士說道:「今夜良辰美景, 清空月朗,咱們就來個師徒同樂,讓徒弟們也都上前來喝上幾杯。」說著,舉起酒壺就要為眾人斟酒,嘴裡還說著今日敞開痛飲,不醉不歸。王七看那小小的酒壺,最多也就裝下二兩酒, 一人一杯都不夠,何來暢飲一說?他唯恐喝不到,急忙找來酒杯往前湊。說來奇怪,只見這小小酒壺倒出了一杯又一杯,眾人都有了幾分醉意,那酒壺竟仍然倒酒不止,絲毫沒有倒盡之勢,王七盯著那酒壺大奇。
又喝了一會兒,大家酒意薰薰,又聽另外一位客人對老道士說:「今夜明月當空,美酒佳餚,但總覺得有些寂寞,何不請嫦娥來歌舞一曲,以助酒興呢?" 說著就將手中的筷子向牆上懸掛的月亮擲過去。剎那間,只見一位美貌少女自月光中盈盈而出,初始只有一尺多高,邊歌邊舞,從月亮上駕雲飄然而下,及至落地,便於常人一般大小。只見那嫦娥輕舒廣袖,蹁躚起舞,舞名「霓裳」,輕啟檀口:「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歌聲清越入雲,清脆動人。眾徒弟們一個個都瞧得吃了,個個呆若木雞。一曲舞罷,仙女驀地騰空而起,衣袂飄飄,漸漸變小向月宮中飛去,隨即消失。這時擲向月宮的筷子在眾人未回神之前又嘎然跌落在桌子上。
老道士與老友二人撫須大笑,快樂不已。另一位客人又向老道提議道:「今夜故友相逢,又有美酒佳人,甚是痛快,可惜我不勝酒力,兩位陪我到月宮中喝杯踐行酒如何?」老道士連連點頭,說一聲「好!」頓時只見三人連通滿桌酒菜,平地騰空而起,輕輕地向月宮中飄去,酒未灑,椅未墜,三人仍談笑風生。不一忽兒,老道士和兩位客人都坐在月宮之中暢飲。徒弟們紛紛上前仰望老道士和兩位客人,只見在巍峨清冷月宮掩映下,桌上的美酒佳餚和三個人的鬍鬚、眉毛都纖毫畢現,就如同人在照鏡子一般清楚分明。
又過片刻,只見月色逐漸暗淡下來,室內頓時又漆黑一片,一個小道士趕忙用火摺子點起蠟燭。燭光漸亮,只見老道士一人獨坐, 兩位客人蹤影不見,滿桌殘羹果核一片狼藉,眾人往月亮瞧去,也只是圓紙一張,毫無一點奇怪之處。王七越發感到奇妙無窮。那老道士問眾徒弟:「今夜你們酒可喝足?」
眾人齊聲應道:「多謝師父,我們都喝足了。」老道士說:「既然喝足,就快去歇息,明天早起不要耽誤了上山砍柴、採藥。」王七隨眾人回到房中,翻來覆去無法入睡,剛才酒席上發生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不斷浮現:那紙剪的明月、酒壺倒之不盡的美酒、嫦娥的仙姿美態,實在令人陶醉,欲罷不能。他暗暗發誓必要學到此等法術,享齊人之福,便暫時打消了回家的念頭。
王七為著法術又耐著性子苦熬了整整一個月,老道士仍然一點法術 也沒有傳授給他。王七心想:「在這荒山老林裡整天砍柴、釆藥,何時才是出頭之日?師父他老人家還有美酒佳人,他卻只能每日勞累不堪。」再加上思念家中妻子,再也不願忍受,便下定決心要回家去。
次日一早,他便找到老道士說:「徒弟千裡迢迢來投奔師父,縱然不能教我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法術,總也該傳授我點小法術傍身吧,但至今已過去三個月了,我每天只是砍柴、採藥,連個法術的毛都沒見到。」老道士聽罷,哈哈大笑道:「我早就說過,你吃不了苦嘛!既然如此,也罷,明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急忙跪倒:「徒弟在山中做了數月苦工,師父總該授點小本領,才不枉我一番勞苦。」老道士沉思片刻, 問道:「你想學什麼法術?」王七想了想說:「我常見師父每天出觀入觀,牆壁都不能阻擋, 求師父教給我這穿牆無阻的本領,徒弟就心滿意足了。」老道拈鬚笑道:「好,就傳你此本領!」
當即將口訣傳授給了王七,並說:「你自己默誦一遍,我讓你過你再穿牆而過。」王七十分高興,又默誦了良久,將口訣背熟。老道士讓他默念口訣,猛然喝到:「過牆去!」王七面站牆前卻不敢再進一步。老道士對王七說: 「不要害怕,不要猶豫, 低頭直管往前衝,不要遲疑不決,要猛且快!你看我!」說著,老道士又示範一遍,穿牆而去,轉眼間又穿牆而回。
王七學著老道士的樣子,默默念了咒語,又給自己壯了壯膽子,喊了聲「過!」,低頭猛向牆壁撞去,果然當他身體觸到牆壁時,好像沒有什麼東西阻擋一樣,輕飄飄地就穿牆而出,到了觀外。王七回頭看牆,無縫無洞,這一下可把他樂壞了,納頭便向老道士拜倒。老道士語重心長地叮囑道:「回家後要好好修身養性,萬萬不可藉此法術行傷天害理之事。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王七滿口不迭答應。
第二天,王七辭別了師父和眾師兄,拿著老道士資助的盤纏,高高興興地回家而去。王七回到家鄉,城裡的人聽說他從嶗山學藝歸來,紛紛向他詢問求仙問道的情況。王七記著老道士的教導,一五一十地向父老鄉親講述了拜師的經過,獨獨沒有談到傳授法術一事。回家後,妻子見他粗壯結實了不少,以為他藝成歸家,痛改前非,非常高興。過了幾天,王七便故態復萌,心癢難耐,逐漸把老道士的囑咐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向妻子吹噓道在嶗山學了諸多法術,可以穿牆過屋而不受阻擋。妻子起初不信,王七便有意顯擺,默念咒語使用穿牆術到了隔壁房間,妻子驚奇不已。王七對妻子誇耀說:「想我王七學了這等高超法術,以後發財還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輕鬆?」妻子怕他做那不良之事,正色道:「仙人傳你法術,讓你修身養性,且不可行那不法之事,面遭報應。」王七卻甚是不屑,對妻子嗤之以鼻。
這天夜裡,王七躺在床上自己合計:我已經學了穿牆過屋之術,卻無用武之地,不用來發財豈不是白學了,再說有這本領,誰人能發覺?想隔壁鄰居最近生意興隆,必有不少金銀,何不取些來用,神不知鬼不覺。越想越是憋屈,越想越是膽大,於是趁夜色起來到隔壁鄰居牆前,默念咒語輕鬆穿牆而入。王七進入鄰居室內,翻箱倒櫃終於找到金元寶,頓時高興得眉飛色舞,便胡亂塞了幾錠入懷,想順原路返回,默念咒語,說聲:「過!」便低頭猛向牆壁撞去,只聽「咚」的一聲,牆沒過去,王七頭上卻起了個大如雞蛋的疙瘩,頓時疼的他昏了過去。響聲驚醒了主人,翻身下床並大喊「抓賊,抓賊!」到書房點燈一看,原來是王七。
等到天色大亮, 街坊鄰居都聽說了王七偷元寶被當場抓住,人贓並獲,紛紛趕來圍觀。妻子臉面難看,大罵王七丟人現眼。王七在眾目睽睽之下,龜縮在地上不敢抬頭,又羞愧又氣憤,暗罵老道士沒安好心,使他丟人出醜。眾人紛紛議論道:「不安好心,就算學了神仙教的法術,依然會遭受報應,活該碰壁!」
後記:人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上行為如王生者多也。學藝之時,初窺門徑即以坐井觀天,以小為大,以井水為江海,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必觸硬壁而不止。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