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嶗山道士篇:窺小道即語天者,必觸硬壁不止

2020-12-14 九卿臣儒

原著:蒲松齡

從前流傳一個傳說:欲要成仙,先奔嶗山。話說這嶗山地處東海之濱,是海上的一處仙山,山高林密,鬱鬱蔥蔥,常年雲霧繚繞,自古以來就是洞天福地,群仙修行之處。

城裡有一王姓書生,排行第七,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吃穿無憂,漸漸養出了好逸惡勞的性子,不想著怎麼考取功名,一心想著修道成仙,位列仙班。自幼被嶗山仙人傳說勾著心,王七成家後終於不再受父母管束,在這天毅然辭別了家中妻子往嶗山求仙問道而去。

歷經辛苦,王七終於來到嶗山腳下,向樵夫打聽了登山之路後,便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路登高前行,但見碧海藍天,海面是波光粼粼,金光閃耀,山路兩邊是奇峰突起,重巒疊嶂,蔚為壯觀。登山不久,他就無心欣賞美景,只覺越走越累,雙腿如同灌鉛,便停下腳步仰天嘆道:「求仙難,求仙真難吶!」好在信念還算堅定,咬緊牙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日落之前登上了山頂。

王七飢腸轆轆正愁無處投宿,舉目四顧,忽見樹林深處有座道觀,這道觀隱於蒼松翠柏之間,紅牆綠瓦,玉柱飛簷,仿似仙境一般。王七看罷,頓覺精神倍增,早忘了兩腿酸痛。他一口氣爬上道觀前的石階,來到道觀門口,也顧不得通報姓名,便徑直而入。王七在外還只覺環境通幽,誰知內裡更有乾坤。只見道觀佔地極廣,古樹參天, 綠蔭蔽日,樹下麋鹿成群,觀內引山泉之水,自匯成池,有仙鶴起舞,景致十分美妙,果然是神仙居所。

王七看得入神,邊走邊看,心內激蕩不已,不覺又來到一進更加幽靜的院落。只見後堂之中,蒲團上盤坐一位鶴髮童顏的老道士,仙風道骨,神態超然。王七慌忙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向老道士作揖問候。那老道士既不抬頭,也不睜眼,依然閉目打坐。王七再次作揖施禮,那道士方用拂塵指點王七坐下。那道士問王七所為何來?王七便把自幼想得道成仙的願望說了一遍,並叩頭希望拜老道士為師。那道士輕瞄王七一眼說:「拜師本也不難,只恐你自幼嬌生慣養,吃不消修行之苦,你還是回家去吧。」

王七一聽,心中頓涼半截。他連忙雙膝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說:「請師父放心,弟子什麼苦都吃得消。」那道士默然不語,只是搖頭。正在這時,老道士的眾徒弟們都收工回來, 王七趁此一一向前施禮,並請求眾道士為自己求情,聲淚俱下,態度十分誠懇。眾道士見王七求師心切,態度又誠懇,便紛紛在老道士面前給他說好話。老道士無奈, 只好收留了王七,王七喜出望外,納頭便拜了師徒之禮。

第二天一早,老道士將王七叫來,把一把大斧交給他說:「從今天起,你就跟師兄們一起上山砍柴、釆藥,不許偷懶耍滑。」王七恭恭敬敬地接過斧頭,說:「師父放心,弟子一定謹遵師父教誨。」從此,王七天天起早貪黑,翻山越嶺,跟著師兄們一起是又砍柴,又採藥。

不出一個月,王七的手上就磨起厚厚的老繭,腳上也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他整天累得精疲力盡,腰酸背痛。躺在床上就心裡就開始犯嘀咕:「這一個多月都過去了,每天不是砍柴,就是採藥,一點法術也沒學會,我是上山修道的,也不是來給你當苦工的。」怨念漸起,便生了下山回家之心。

又苦苦撐過幾日,這天傍晚,王七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道觀,本欲去找師父辭行。誰知一進門,就看見師父和兩個客人正在興致勃勃地飲酒,辭行的話就咽回去了。天色漸晚,大廳裡逐漸變暗,卻沒人點蠟燭,王七正自納悶,就見老道士讓人取來一張紙,順手剪了個像鏡子一樣的圓紙片貼到了牆上。也不見如何動作,轉眼間,那圓紙片竟然發出亮光,由弱變強,光芒四射,就如同明月一般,照得室內通明如同白晝。王七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只見眾道士們來來往往,端菜倒酒忙著招呼客人,王七也趕忙上前,剛剛站定,只聽其中一位客人對老道士說道:「今夜良辰美景, 清空月朗,咱們就來個師徒同樂,讓徒弟們也都上前來喝上幾杯。」說著,舉起酒壺就要為眾人斟酒,嘴裡還說著今日敞開痛飲,不醉不歸。王七看那小小的酒壺,最多也就裝下二兩酒, 一人一杯都不夠,何來暢飲一說?他唯恐喝不到,急忙找來酒杯往前湊。說來奇怪,只見這小小酒壺倒出了一杯又一杯,眾人都有了幾分醉意,那酒壺竟仍然倒酒不止,絲毫沒有倒盡之勢,王七盯著那酒壺大奇。

又喝了一會兒,大家酒意薰薰,又聽另外一位客人對老道士說:「今夜明月當空,美酒佳餚,但總覺得有些寂寞,何不請嫦娥來歌舞一曲,以助酒興呢?" 說著就將手中的筷子向牆上懸掛的月亮擲過去。剎那間,只見一位美貌少女自月光中盈盈而出,初始只有一尺多高,邊歌邊舞,從月亮上駕雲飄然而下,及至落地,便於常人一般大小。只見那嫦娥輕舒廣袖,蹁躚起舞,舞名「霓裳」,輕啟檀口:「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歌聲清越入雲,清脆動人。眾徒弟們一個個都瞧得吃了,個個呆若木雞。一曲舞罷,仙女驀地騰空而起,衣袂飄飄,漸漸變小向月宮中飛去,隨即消失。這時擲向月宮的筷子在眾人未回神之前又嘎然跌落在桌子上。

老道士與老友二人撫須大笑,快樂不已。另一位客人又向老道提議道:「今夜故友相逢,又有美酒佳人,甚是痛快,可惜我不勝酒力,兩位陪我到月宮中喝杯踐行酒如何?」老道士連連點頭,說一聲「好!」頓時只見三人連通滿桌酒菜,平地騰空而起,輕輕地向月宮中飄去,酒未灑,椅未墜,三人仍談笑風生。不一忽兒,老道士和兩位客人都坐在月宮之中暢飲。徒弟們紛紛上前仰望老道士和兩位客人,只見在巍峨清冷月宮掩映下,桌上的美酒佳餚和三個人的鬍鬚、眉毛都纖毫畢現,就如同人在照鏡子一般清楚分明。

又過片刻,只見月色逐漸暗淡下來,室內頓時又漆黑一片,一個小道士趕忙用火摺子點起蠟燭。燭光漸亮,只見老道士一人獨坐, 兩位客人蹤影不見,滿桌殘羹果核一片狼藉,眾人往月亮瞧去,也只是圓紙一張,毫無一點奇怪之處。王七越發感到奇妙無窮。那老道士問眾徒弟:「今夜你們酒可喝足?」

眾人齊聲應道:「多謝師父,我們都喝足了。」老道士說:「既然喝足,就快去歇息,明天早起不要耽誤了上山砍柴、採藥。」王七隨眾人回到房中,翻來覆去無法入睡,剛才酒席上發生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不斷浮現:那紙剪的明月、酒壺倒之不盡的美酒、嫦娥的仙姿美態,實在令人陶醉,欲罷不能。他暗暗發誓必要學到此等法術,享齊人之福,便暫時打消了回家的念頭。

王七為著法術又耐著性子苦熬了整整一個月,老道士仍然一點法術 也沒有傳授給他。王七心想:「在這荒山老林裡整天砍柴、釆藥,何時才是出頭之日?師父他老人家還有美酒佳人,他卻只能每日勞累不堪。」再加上思念家中妻子,再也不願忍受,便下定決心要回家去。

次日一早,他便找到老道士說:「徒弟千裡迢迢來投奔師父,縱然不能教我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法術,總也該傳授我點小法術傍身吧,但至今已過去三個月了,我每天只是砍柴、採藥,連個法術的毛都沒見到。」老道士聽罷,哈哈大笑道:「我早就說過,你吃不了苦嘛!既然如此,也罷,明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急忙跪倒:「徒弟在山中做了數月苦工,師父總該授點小本領,才不枉我一番勞苦。」老道士沉思片刻, 問道:「你想學什麼法術?」王七想了想說:「我常見師父每天出觀入觀,牆壁都不能阻擋, 求師父教給我這穿牆無阻的本領,徒弟就心滿意足了。」老道拈鬚笑道:「好,就傳你此本領!」

當即將口訣傳授給了王七,並說:「你自己默誦一遍,我讓你過你再穿牆而過。」王七十分高興,又默誦了良久,將口訣背熟。老道士讓他默念口訣,猛然喝到:「過牆去!」王七面站牆前卻不敢再進一步。老道士對王七說: 「不要害怕,不要猶豫, 低頭直管往前衝,不要遲疑不決,要猛且快!你看我!」說著,老道士又示範一遍,穿牆而去,轉眼間又穿牆而回。

王七學著老道士的樣子,默默念了咒語,又給自己壯了壯膽子,喊了聲「過!」,低頭猛向牆壁撞去,果然當他身體觸到牆壁時,好像沒有什麼東西阻擋一樣,輕飄飄地就穿牆而出,到了觀外。王七回頭看牆,無縫無洞,這一下可把他樂壞了,納頭便向老道士拜倒。老道士語重心長地叮囑道:「回家後要好好修身養性,萬萬不可藉此法術行傷天害理之事。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王七滿口不迭答應。

第二天,王七辭別了師父和眾師兄,拿著老道士資助的盤纏,高高興興地回家而去。王七回到家鄉,城裡的人聽說他從嶗山學藝歸來,紛紛向他詢問求仙問道的情況。王七記著老道士的教導,一五一十地向父老鄉親講述了拜師的經過,獨獨沒有談到傳授法術一事。回家後,妻子見他粗壯結實了不少,以為他藝成歸家,痛改前非,非常高興。過了幾天,王七便故態復萌,心癢難耐,逐漸把老道士的囑咐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向妻子吹噓道在嶗山學了諸多法術,可以穿牆過屋而不受阻擋。妻子起初不信,王七便有意顯擺,默念咒語使用穿牆術到了隔壁房間,妻子驚奇不已。王七對妻子誇耀說:「想我王七學了這等高超法術,以後發財還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輕鬆?」妻子怕他做那不良之事,正色道:「仙人傳你法術,讓你修身養性,且不可行那不法之事,面遭報應。」王七卻甚是不屑,對妻子嗤之以鼻。

這天夜裡,王七躺在床上自己合計:我已經學了穿牆過屋之術,卻無用武之地,不用來發財豈不是白學了,再說有這本領,誰人能發覺?想隔壁鄰居最近生意興隆,必有不少金銀,何不取些來用,神不知鬼不覺。越想越是憋屈,越想越是膽大,於是趁夜色起來到隔壁鄰居牆前,默念咒語輕鬆穿牆而入。王七進入鄰居室內,翻箱倒櫃終於找到金元寶,頓時高興得眉飛色舞,便胡亂塞了幾錠入懷,想順原路返回,默念咒語,說聲:「過!」便低頭猛向牆壁撞去,只聽「咚」的一聲,牆沒過去,王七頭上卻起了個大如雞蛋的疙瘩,頓時疼的他昏了過去。響聲驚醒了主人,翻身下床並大喊「抓賊,抓賊!」到書房點燈一看,原來是王七。

等到天色大亮, 街坊鄰居都聽說了王七偷元寶被當場抓住,人贓並獲,紛紛趕來圍觀。妻子臉面難看,大罵王七丟人現眼。王七在眾目睽睽之下,龜縮在地上不敢抬頭,又羞愧又氣憤,暗罵老道士沒安好心,使他丟人出醜。眾人紛紛議論道:「不安好心,就算學了神仙教的法術,依然會遭受報應,活該碰壁!」

後記:人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上行為如王生者多也。學藝之時,初窺門徑即以坐井觀天,以小為大,以井水為江海,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必觸硬壁而不止。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回頭」

相關焦點

  • 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 聊齋志異再敘伏妖傳奇
    童年記憶中有一部經典動畫《嶗山道士》家喻戶曉,通過傻小子王生一心求道修煉磨難不斷的故事,講述了要持之以恆,不要好高騖遠才是做人和修道根基的道理。據悉,改編自《聊齋志異》的同名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這次一心求道的王生肩負了拯救蒼生的重大使命,一段道士的傳奇故事即將展開。
  • 海上志怪|《聊齋志異》裡的軟飯硬吃
    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軟飯吃得多牛叉!至於志怪作品中的吃軟飯,更是所在皆有,人鬼、人神、人妖、人仙之戀(男方均為人類),其實核心就是吃軟飯。而其中寫得出神入化的,恐怕要算《聊齋志異》了。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聊齋」為蒲松齡書齋名,「志」為記載、記錄,「異」指的是奇聞異事,因而正如書名所說,其中記述的都是民間或作者虛構的荒誕、離奇的故事。《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1.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作品概述《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一、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而《王子安》《續黃粱》等則展露了屢試不第的讀書人,連在夢中都不得及第的可悲可憐,最後也許只能像《羅剎海市》中所說「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 四、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如《嶗山道士》《畫皮》《罵鴨》《雨錢》等。此類故事教育訓誡的意味很濃,但是總體看來卻不流於僵化的說教,而是寓莊於諧,發人深省。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嶗山道士》郵票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抑或藝術表現都取得了最高成就,其在敘事方面的藝術特徵也就理所當然地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之中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魍魎見笑。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然五父衢頭,或涉濫聽;而三生石上,頗悟前因。
  • 今日考點:初高中文言文重點近義詞「晤」「覿」的用法;今日文章:《聊齋志異》之《成仙》(第九部分)
    【第二部分】  【聊齋短文,小小練習】 今日文章:《聊齋志異》之《成仙》(第九部分)         《成仙》(第九部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原文:道士笑曰:「耳其名矣,似在上清。」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對「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多有描述一一卷五《蓮花公主》:生悵然若痴,即又不聞。近坐者躡之曰:「王揖君未見,王言君未聞耶?」
  • 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
    康熙十八年,狐鬼小說作成並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其後盛華不再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目的是為了加深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增強這本書的文化影響力。一、來看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濟南府淄川人,也就是個山東大漢。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葉生》天道酬勤更酬德——說《王成》人狐相戀一狂一嬌——說《青鳳》雙重訓誡兩面鏡子——說《畫皮》仙凡相通的一個美麗的精靈——說《嬰寧》附:《山花子》與嬰寧形象人之聖者與鬼之仙者的美滿結合《咬鬼》:見鬼的真相第五篇 《捉狐》:黃鼠狼的氣功第六篇 《王六郎》:土地公的心機第七篇 《偷桃》:白蓮教之通天繩第八篇 《種梨》:江湖戲術第九篇 《畫皮》上:畫皮之不淨觀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
  • 揚州為蒲松齡唯一遠遊地 多篇《聊齋志異》故事源於寶應
    《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據了解,「蒲松齡聊齋文化揚州展」在揚州八怪紀念館僅展出5天,展期至6月9日,想了解蒲松齡一生及聊齋文化的市民可得抓緊時間哦!揚州是蒲松齡唯一遠遊的地方 源於寶應傳說的至少有30多篇蒲松齡是山東人,揚州是他唯一一次遠遊的地方。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官貪吏虐」令人髮指
    6月4日,李文海先生最終為清史研究校訂完成了《〈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一文。誰知3天之後傳來噩耗,先生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雖逝,壯文猶在。本刊決定刊發先生的絕筆,作為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
  • 《聊齋志異》賞析之五——瞳人語
    《聊齋志異》這本著作,不僅為各類同名影視作品提供創作素材,也為其他一些作品提供了好的創意和思路。有一部於2002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雙瞳》,或許主創人員就是從今天所要說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發。圖片源自網際網路《聊齋志異》之五——瞳人語原文:長安士方棟,頗有才名,而佻脫不持儀節。每陌上見遊女,輒輕薄尾綴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見一小車,朱茀繡幰;青衣數輩,款段以從。內一婢,乘小駟,容光絕美。
  • 【第1992期】九上名著複習|《聊齋志異》期末複習急救包!點開收藏,助你複習一臂之力!!
    如《畫皮》、《嶗山道士》。1.借傳奇來志怪。   《聊齋志異》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寫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寫狐妖的。在古今文學作品中,狐狸形象往往是反面形象。但在蒲松齡筆下,狐卻成了一種富有靈性的動物,幻化成人,與痴情的書生演繹出一段段纏綿的戀情。
  • 《聊齋志異》故事之十三——偷桃
    這或許是《聊齋志異》中為數不多的幾篇作者以自己第一人稱來寫的故事,或許這個故事的內容是蒲松齡先生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吧。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圖片源自網際網路《聊齋志異》之十三——偷桃在我還做童生的時候,有一次在濟南,快要過春節了,有個習俗,過春節前一天,各行各業都要吹吹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