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長都反映,孩子在學習大思英語之前,他們擔心自己的英語發音不標準,所以從來不敢教孩子發音。
這裡帶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家長知道自己的英語發音不標準,卻苦於不知如何糾正;二是他們知道孩子學英語,輸入標準語音非常關鍵。
其實,這兩個問題涉及到了成年學習語言和少兒學習語言的不同之處,明白了這些知識,家長們就更能知道孩子學習英語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成人發音不標準想糾正,太難了
家長的英語發音不標準不敢教孩子?多聽標準音將語音發準不就得了?問題是,這根本就做不到。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國人講普通話時帶有明顯的地方口音,比如南方人N、L不分,將「男」說成「藍」,「女」說成「呂」,也有分不清H、F,將「福」說成「湖」的,難道他們不可以通過多聽《新聞聯播》使自己的口音得到糾正嗎?
答案是,不能。
再舉一個例子。
二戰時,美國和中國軍隊並肩作戰打日本鬼子,狡猾的日軍經常偷襲中美盟軍,並且化妝成中國軍人或老百姓讓美軍上當。當時美軍除了教導士兵們從身高和腿的形狀來判斷是不是冒充的日軍外,還特地發明了一個中美盟軍共同使用的戰地口令:「Lollapalooza」。
因為這個口令中國盟友都能說得非常清晰,跟中文「騾拉怕路雜」發音差不多,即便N、L不分也能說得很像。但日本鬼子要發出這個音卻難於上青天,他們說英語時的口音特點是「R」和「L」不分,確切地說,日語並沒有這兩個音,只有一個近似音。所以就算是漢語和英語都會講的日本人,也無論如何說不利落這個口令,只會發成「Ro-ra-ba-roosa」,一聽便知是敵是友,立即機槍掃射不用猶豫!
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日本鬼子為什麼不拼命學習將音發準,而屢屢被自己的口音出賣了性命呢?
答案是,他們做不到。
總之,成人發音不標準想糾正,太難了!
發不準音的原因,是聽不出來
為什麼有人唱歌會走調?研究表明,唱歌走調的人,不是不具備發準音的能力,而是聽不準音。
同理,學習外語的人發音不標準,並不是因為舌頭「太硬」或「太直」,而是聽不出外語的某些發音。
而這些發音,一定是自己的母語發音系統中所沒有的,這時只能從母語中去找相似的音來代替。
華盛頓大學的 Patricia Kuhl 博士,把成年人學習外語時,在聽到外語發音後,大腦首先會在自己熟悉的母語發音中去尋找對應發音的現象,稱為是 「感知磁石效應(Perceptual Magnet Effect)」
相信很多家長當年在學習英語都實踐過 「感知磁石效應」,即聽到英語單詞的標準讀音後,用漢字來給單詞注音。
結果呢?時間越長,越無法意識到外語發音和對應的母語發音並不一樣,即便長期只聽標準英語發音,也發不準音,而且每次都在強化那個不正確的母語發音,僅存的一點點分辨英語發音的能力會不斷減弱直至完全消失。
這樣就算學了十幾、二十年英語,聽了無數遍正確發音的人,也絲毫不能改正自已的錯誤,會一直錯誤地說下去。
簡單來說,是因為聽不出正確的發音,所以才發不出標準音。
孩子學好英語的關鍵:輸入標準音
說不準,是因為聽不清,而聽不清,是因為從小缺乏這個音的聽力輸入。
嬰幼兒階段是人建立語音範疇知覺的重要階段,所以,即便這時孩子還不會說話,大人常常對著孩子說話卻是非常重要的,語音的刺激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語言經驗,而語言經驗,則影響著孩子未來說話時語音的形態。
簡單來說,就是輸入什麼,就會輸出什麼。
那些生活在中英雙語環境中的孩子,很自然地就能獲得兩種語言的交流能力,兩種語言的發音也會相當標準,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輸入了標準音。
所以,孩子的英語啟蒙一定要聽標準音,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如果有英語環境最好了。如果沒有英語環境,那麼一定要讓孩子以聽為先,以聽為重,大量聽標準地道的發音。
孩子在12歲之前都還處於語言學習的敏感期,聽音辨音的能力優勢是成人所不具備的,過了12歲,這種優勢就慢慢消失了,到時再有語音的問題,要糾正就難了。
所以,家長應該緊緊地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進行科學高效的聽力訓練。